最長的一天

最長的一天

肯·安納金導演的電影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别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曆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衆眼前重現。[1]
    中文名:最長的一天 外文名:The Longest Day 其他譯名: 類型:動作,劇情,戰争,曆史 出品公司:20世紀福克斯公司 制片地區:美國 拍攝地點: 發行公司: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導演:KenAnnakin 編劇:RomainGary 制片人:ElmoWilliams 主演:理查德·伯頓 布爾維爾 漢斯·克裡斯琴·布萊克 理查德·貝依瑪 尚·路易·巴侯 片長: 票房: 對白語言: 色彩: 電影分級: imdb編碼: 主要獎項: 在線播放平台: 其它譯名:碧血長天 類别:戰争 劇情 動作 影片片長:180分鐘 制片成本:1000多萬美元 語言版本:法語 德語 英語 畫面顔色:彩色

劇情簡介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别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曆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衆眼前重現。

并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将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着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緻這場曆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争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演職人員

職員表

導演

Ken Annakin .....(British exterior episodes)

安德魯馬頓Andrew Marton .....9 (American exterior episodes)

Bernhard Wicki .....9 (German episodes)

Darryl F. Zanuck .....3 (uncredited)

編劇

Romain Gary

詹姆斯瓊斯James Jones

David Pursall

Cornelius Ryan .....screenplay

Jack Seddon

制作人

Elmo Williams .....associate producer

Darryl F. Zanuck .....producer

演員表

理查德貝梅爾Richard Beymer .....Schultz

約翰韋恩John Wayne .....Lt. Col. Benjamin Vandervoort

埃迪艾伯特Eddie Albert .....Col. Thompson

理查德伯頓Richard Burton .....Flight Officer David Campbell

波利娜卡爾東 Pauline Carton .....Maid

肖恩康納利Sean Connery .....Pvt. Flanagan

亨利方達Henry Fonda .....Brig. Gen. Theodore Roosevelt Jr.

傑弗裡亨特Jeffrey Hunter .....Sgt. (later Lt.) John H. Fuller (as Jeff Hunter)

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 .....Maj. Gen. Gunther Blumentritt (as Curt Jürgens)

亞曆山大諾克斯Alexander Knox .....Maj. Gen. Walter Bedell Smith

薩爾米涅奧 Sal Mineo .....Pvt. Martini

羅伯特米徹姆Robert Mitchum .....Brig. Gen. Norman Cota

艾德蒙奧布萊恩Edmond O'Brien .....Gen. Raymond D. Barton

萊斯利菲利普斯Leslie Phillips .....Royal Air Force officer

羅伯特瑞安 Robert Ryan .....Brig. Gen. James M. Gavin

喬治席格 George Segal .....U.S. Army Ranger

羅德斯泰格爾Rod Steiger .....Destroyer commander

精彩對白

Lieutenant Colonel Benjamin Vandervoort:I don't think I have to remind you that this war has been going on for almost 5 years. Over half of Europe has been overrun and occupied. We're comparative newcomers. England's gone through a blitz with a knife at her throat since 1940. I'm quite sure that they, too, are impatient and itching to go. Do I make myself clear鳚

本傑明中校:我想不必再提醒你們,這場戰争已經進行了将近5年。歐洲超過一半已經慘遭蹂躏和占領。我們都屬于新人。英國經曆了閃電戰,從1940年開始就有一把刀逼在英國的咽喉,我很确定英國人越來越不耐煩的渴望轉機。我解釋清楚了嗎?

Capt. Harding:Yes, sir. Quite clear.

哈丁上尉:是,長官,非常清楚。

影片花絮

在片中扮演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确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當時他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營的上尉,他的部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的增援行動,而且幸運的是,托德沒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飛機,而是上了另一架飛機,結果原來的那架飛機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作為第2突擊營的士兵,22歲時的Joseph Lowe曾經參加諾曼底登陸,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後,為了拍攝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懸崖。

影片導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訪談中對有些演員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頗有微辭,并把約翰韋恩于1960年制作的《邊城英烈傳》列舉為失敗典型。韋恩在與Zanuck接觸之前看到了訪談,後來拒絕出演本片,除非片酬達到25萬美元,當時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隻有25000美元。最終,韋恩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威爾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從沒作過演員,他與艾森豪威爾的相似之處讓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肖恩康納利于1962年開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現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都成為他日後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對頭。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考慮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願意,但化妝師無法讓他“返老還童”。

扮演約翰斯蒂爾的雷德巴頓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館中邂逅了本片導演,于是被導演選中。

由于與本片同時拍攝的《埃及豔後》耗資超出預算,導演Darryl F。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規劃預算,在耗盡本片的計劃投入後,他開始自己掏錢繼續拍攝。當時福克斯公司幾乎決定放棄拍攝本片,Darryl F。Zanuck立即飛往紐約力挽狂瀾,經過一番激情洋溢的辯駁後,他終于保全了本片的拍攝計劃,失控的《埃及豔後》也逐漸風平浪靜。

據随行士兵稱,真正的德國炮兵少校布魯斯卡在盟軍登陸時并不在掩體裡的指揮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裡。

在片中由歌手保羅安卡演唱的主題歌後來成為加拿大空降部隊的軍歌。

片中扮演風笛手的演員來自于倫敦蘇格蘭風笛樂隊,當年的人物原型比爾米林最近将見證壯舉的風笛捐贈給愛丁堡的國家戰争紀念館。

在清理奧克角附近的海灘時,劇組挖出一輛隐藏在沙灘之下參加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坦克,經過清洗和維修之後,這輛坦克後來出現在片中的英國坦克部隊中。

在拍攝登陸畫面時,導演Darryl F. Zanuck面臨着棘手的難題,他苦于無法找到當時德軍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和英軍的“噴火”式戰機,幾經尋找,他終于發現西班牙空軍有兩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時空軍的兩架“噴火”甚至還在服役,于是将這4架戰機租借下來。

據估計,美國、英國和法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23000名軍人,當時法國雖然正在緻力于阿爾及利亞戰争,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

片中的“噴火”式戰機在拍攝前都被更換了新發動機。

因為劇組尋找不到當年型号的滑翔機,于是複制了幾架。

片中的艦隊拍攝自美軍第六艦隊,取景于其中的22艘艦船,同時還要避開航母,因為諾曼底登陸時沒有航母參與。

影片在科西嘉島開拍前,一個聲稱擁有海灘的男子找到導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費,否則不會協助拍攝,海灘上會出現60年代的新式汽車,導演同意支付。後來,劇組人員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科西嘉根本沒有私人海灘,導演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終于赢得了賠償。

在離科西嘉海灘2英裡的地方聚居着裸體主義者,劇組不得不張貼警示,以防他們出現在海灘打擾拍攝。

在拍攝聖母教堂區域的空降鏡頭時,當地交通被封鎖,商店關門,并且停止電力供應,因為怕危及不習慣夜晚空降在居民區的傘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還是帶來了不小麻煩,隻有一兩個傘兵試圖在廣場着陸,受了些輕傷,有個傘兵竟然摔斷了雙腿。最終,實拍計劃被放棄,改從高層起重機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戰老兵。

本片中從未出現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标記。

本片的拍攝投入為1000萬美元,成為《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最昂貴的黑白片。

在拍攝登陸場景時,那些美國士兵因為水涼而不願跳下登陸艇,演員羅伯特米徹姆對他們的猶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隻好照做。

由于《埃及豔後》的拍攝進度一再延誤,無所事事的羅迪麥克道爾(Roddy McDowall)向本片導演Darryl F。Zanuck要求在《最長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終他扮演了一名美軍士兵。

曾有多方消息稱,克裡斯托弗李和傑弗裡貝爾頓(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認,後者在最終版本中無處可尋。

第一部美國拍攝的使用不同語言對白的二戰電影,其中包括德語、法語和英語。

萊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隻有一句台詞。

片中共使用了4架“噴火”式戰機,都由前皇家空軍第340飛行中隊的法國飛行員皮埃爾調校,這幾架飛機不但現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還被克裡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買下。

克裡斯托弗李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當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長得不像軍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并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台風”。

穿幫鏡頭

片中的LCM-8型登陸艇是從1954年才開始制造的。

片中的德國将軍說道:“我們有很強的雷達幹擾。”當時“雷達”一詞還沒被使用,甚至在1944年德國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詞,他們使用了一種相似的系統,德語稱為“Funkmeßgeräte”,即無線電測量設備。

可以發現片中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是沒有裝備武器系統的Bf-108“台風”聯絡/偵察機。

大多拿着湯普森沖鋒槍的美軍士兵卻背着M1步槍的子彈袋。

德軍觀察員所用的雙筒望遠鏡上竟然标注着英文。

當軍艦準備開始炮擊海灘時,一隊道格拉斯“空中襲擊者”從畫面掠過,這種戰機在40年代末期才開始服役。

當滑翔機在佩加索斯橋上着陸時,畫面上的字幕顯示為“奧恩河”,實際上佩加索斯橋坐落在卡昂運河上。

在片中較早的法國畫面中,竟然出現了雪鐵龍2VC型轎車,這種車型是從1948年才開始生産的。

在奧克角登陸的第二遊騎兵營的頭盔上沒有專屬标志。

影片評價

This is the day that changed the world... When history held its breath.

42 International Stars!

本片與《拯救大兵瑞恩》完全不同,每一個畫面都令人難忘。

——《帝國》

幕後制作

本片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衆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争片中極為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麼出風頭的機會,因為整部影片以叙事為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英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并由這些國家的影人負責拍攝有關部分。本片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關于原着:記錄諾曼底登陸颠峰之作

看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曾被它深深震撼,作為非虛構文學的創作典範和世界戰争紀實的颠峰之作,它真實的記錄了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的策劃内幕和激戰過程,生動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鋼鐵火焰構成的戰場奇觀,還細緻入微的寫下了雙方的将帥和士兵作為個人所遇到的傳奇般的命運,以及每個生死瞬間所經曆的痛苦、迷狂和心驚膽戰。這本20萬字的作品,作者花費了10年時間采訪和寫作,出版後引起巨大轟動,當年即銷出1000萬冊,好萊塢據此書拍攝的同名電影獲得多項奧斯卡獎。三十年來該書暢銷不墜,已在世界上用26種文字出版,累計售出1600萬冊。

《最長的一天》的書前獻詞是“為所有參加D日戰鬥的人而作”,書的副标題為《D日,1944年6月6日》。它完整記述了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那天所發生的事情,其中有激戰,有戰前的籌劃與戰後的馀波,更多的則是關于交戰雙方将領、士兵以及平民百姓在血與火、生與死之間的傳奇故事。由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過于奇特和富有戲劇色彩,許多讀者(包括中國讀者)誤把它當做小說,孰不知它卻是一部近乎“百分之百”的紀實作品。

基本信息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4-Track Stereo 70 mm 6-Track

級别

Finland:16 Sweden:15 UK:PG Spain:T USA:G West Germany:12 Norway:16 South Korea:18

制作成本

000,000 (estimated)

版權所有

Copyright 1962 20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

攝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70 mm (blow-up)

35 mm

膠片長度

4890 m (Sweden)

制作發行

制作公司

20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美國]

發行公司

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 [美國] ..... (1962) (USA) (theatrical)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巴西] ..... (2003) (Brazil) (DVD)

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公司 20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DVD)

CBS/Fox [美國] ..... (USA) (laserdisc)

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1962年9月25日

英國

UK

1962年10月

美國

USA

1962年10月4日

瑞典

Sweden

1962年10月12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62年10月25日

芬蘭

Finland

1962年11月2日

西班牙

Spain

1962年12月16日 ..... (Madrid)

挪威

Norway

1963年1月28日

丹麥

Denmark

1963年4月29日

奧地利

Austria

1969年5月.....(re-release)

英國

UK

1969年6月6日.....(re-release)

西班牙

Spain

1973年7月2日.....(Madrid) (re-release)

西班牙

Spain

1984年6月6日.....(Madrid)(re-release)

挪威

Norway

2004年8月21日.....(70mm Film Festival)

制作背景

緊臨着大西洋的法國海岸線上,依靠着英吉利海峽與英國遙相對望,數千年來海水不斷地重複拍打沖擊着沿岸沙灘,不曾稍歇。曆史上法國與英國有着一段不的淵源,縱使有海峽相隔,兩國始終保持密切關系。但在希特勒入侵法國後,情況有了轉變,在1940年敦克爾克徹退後,英國人便不曾再正式踏上法國領土。如今在這片沙灘上,陣陣的海風吹向法國内陸,正巧吹拂着希特勒所誇耀,永遠不倒的大西洋長城,時而強勁的風勢,令人有站不安穩的感覺。似乎也代表委身英國的法國流亡人士,亟欲重返故土的強烈意識。

然而在灘岸的後方,因北非之役而名噪一時的德國西線B集團軍司令隆美爾元帥,正凝視着海岸線,思考着如何防範英美盟軍的入侵;在荒曠的沙灘上,他手裡拿着在北非得來的黑色銀頂紅黑流蘇的元帥令牌,穿着灰色厚大衣,頸上有條厚圍巾,包裹着略顯粗短的身軀,随侍在旁的有B集團軍的各級指揮官,幕僚及侍從官藍格上尉。過了一會兒,他以手中的元帥杖指向遠處的海岸說道:「這個海灘上将分出戰争的勝負,乘敵人仍在水際...掙紮着上岸的時候,是我們唯一阻止敵人的機會。

預備隊永遠不會到達攻擊地點,連考慮使用他們,都算得上是愚笨的行為,相信我的話,藍格,登陸後的第一個二十四小時内,将決定戰争的勝負。」他随即頓了一下,又開口說道:「這一天不論是對盟軍或德軍,都将是最長的一日。」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的清晨,以美英軍為主的同盟國軍隊于法國南部諾曼底海灘登陸。開辟了所謂的第二戰場,計劃代稱為「大君主作戰」(OPERATION OVERLORD),也有人翻成太上(皇)或統主或霸主(中國大陸翻)。

其實OVERLORD是指一位英國君主。由于諾曼底登陸的保密措施,許多人并不知道真正的攻擊發起時間,最高當局一律以代号稱之,Dday代表攻擊發起日,H時代表發動攻擊時間.盟軍以後的各項攻擊行動都以此模式實施。盟軍并采取大規模的欺敵措施,一項代号為「堅忍」的欺敵行動,誤導德軍,以為盟軍将于海峽最窄處的加萊登陸。同時并實施大規模空襲,削弱諾曼底附近德軍力量。盟軍統帥艾森豪原定于六月五日實施登陸,但因天候不佳,展延至六月六日。事實上盟軍在登陸時天氣還是相當惡劣,許多士官兵皆不耐船隻颠簸,紛紛暈船,嘔吐...在生理上承受極大的負荷。

墒菓{借着一股信念,大部份的士官兵還是默默承受下來,并沒有太大的反彈。相反的都希望能早日脫離集結區的等待之苦,早日與德軍作戰。當時,對多數人而言,隻有一件事值得他們關心,那就是何時發動攻擊?而在漫長的等待時,為排解無聊與苦悶,士官兵便以賭博為樂,當時以美軍的駐地部隊最為風行,幾乎無處不賭,如果在台灣,可能早就被送禁閉了。計劃中将諾曼底灘頭畫成五大部分,由西向東分别為猶它(UTAH),奧馬哈(OMAHA),黃金(GOLDEN),天後(JUNO),寶劍,(SWORD)灘頭。

其中的猶他灘頭由美國第四師負責登陸,奧馬哈灘頭由美國第二十九師與第一師登陸,黃金灘頭由英軍第五十師負責,天後灘頭由加拿大第三師負責,寶劍灘頭由英國第三師負責登陸,預定于登陸的頭兩天(D+2day)内使用兵員176,475人,車輛20,110輛完成登陸。為對它們提供支持,共出動達上萬架次的軍機及5,000多艘軍艦和登陸艇。登陸後各灘頭皆能順利登陸,僅有輕微抵抗,唯一的例外是奧馬哈灘頭,由于空襲與岸轟效果不佳,複加上盟軍忽略德軍第三五二步兵師的增防,導緻該灘頭死傷頗重.總計有2,500人傷亡,占登陸日當天盟軍死傷總數的四分之一強。

大君主作戰計劃中,特别計劃以三支空降部隊先期空降敵後,分别控制各處要道,遲緩德軍增援部隊抵達,以利盟軍地面部隊進攻。空降突擊為求發揮奇襲的功能,決定于夜間實施,一方面以夜色掩護空降行動,另一方面也達奇襲之效。在最高指揮部中初步估計,空降突擊的戰損率極高,可能達五十%,部份單位甚至會有高達七十%以上的損失.對艾森豪而言,批準空降行動是一個難題,明知損失極高,但又不得不為。

在通盤考量下,仍然通過由美國第一O一及八二兩支空降部隊與英國空降第六師共一萬八千多人負責此一艱巨任務。艾森豪于行動前特别花了一個多小時與空降部隊士官兵談話,在空降部隊出發後,艾森豪将軍凝視着夜空,國家廣播公司記者瑞德.穆勒,意外地發現這位将軍眼中竟充滿盈眶淚水。盟軍登陸後,為确保灘頭堡陣地完整,并源源不斷送上補給品,因此各項後勤設施也準備妥當。

其中最為特别就是人工港口的設計.這也是第一次采用的新設計。人工港的名稱為桑椹(Mulberries),大小相等于一個多佛港(Dover),共造了兩座,在防波堤與灘岸之間,又放下許多三層樓高的水泥箱(代号鳳凰)及浮動信道(代号鲸魚),灘頭上并升上防空氣球,避免德軍戰機的侵擾。除此之外還有由英國本土直接連接至灘頭的海底油管。每日送至灘頭的補給品達百萬噸,提供盟軍的完全支持。但是由于天候持續惡劣,最後還有暴風雨侵襲,人工港口後來毀于惡劣的暴風雨中,但是它的出現仍是盟軍在最初登陸階段,鞏固灘頭堡陣地的唯一屏障與支持。

主創陣容

肯·安納金(Ken Annakin)1914年出生于英國約克州貝維裡,16歲在稅務署服務,當了六年的公務員。他導演的功力在于大場面的調度與掌握,但是軍事考證方面則稍嫌不足,動感也不足。《坦克大決戰》、《鐵劍柔情》(The Sword and the Rose)、《海角一樂園》(Swiss Family Robinson)等片也是他導演的作品。

安德魯·馬頓(Andrew Marton)的主要電影作品有1950年導演的《所羅門王寶藏》 (King Solomon's Mines)、1954年導演的《戰艦英雄》 (Men of the Fighting Lady)等。曾獲奧斯卡11項大獎的《賓虛》也是由擔任的安德魯·馬頓的技術指導。

演員簡介

埃迪·艾伯特生于1908年,曾在明尼蘇達大學就讀,原是雜技團空中飛人演員,後又在電台和舞台演出多年。1938年首次登上銀幕,此後演過衆多角色,大多為配角。他擅長扮演熱情豁達的好人,偶爾也演過卑鄙小人。1953年演《羅馬假日》,1972年演《心醉的少年》,兩次均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曾主演電視系列片《綠色的田野》,深受觀衆歡迎。1945年同女演員瑪戈結婚,兒子愛德華·艾伯特也是演員。

亨利·方達 (Henry Fonda) ,美國老牌電影演員,早期主演過《逍遙騎士》,1982年與女兒珍芳達合演《金色池塘》,并以此片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亨利·方達是好萊塢著名影星,演技爐火純青,他的主要作品有《戰争與和平》、《金色池塘》等。

最長的一天-影片看點

全方位叙述諾曼底登陸戰

影片片名為最漫長的一日,可見戰鬥之激烈。50多年前的諾曼底登陸戰是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無數聯軍士兵死在了這場戰役中,鮮血把海水都染紅了。影片用當時最大的投資想要重現當時戰役的情形,狹長的海灘上布滿了士兵的屍體。他們抱着解放歐洲大陸的想法剛一登上歐洲大陸,便喪命于諾曼底。既使今天來看這部影片中的戰鬥場面,也不僅讓人悚然動容。

宏大的戰争場面

影片以1944年諾曼底登陸為背景,是一部反映二戰題材的戰争片。在衆多二戰的電影中,該片從戰略行動上來描繪整個諾曼底登陸戰,是一部手筆宏大的戰争影片。而影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戰,兼之情節叙述平實,就像一部紀錄片一樣交代了戰役的雙方情況和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