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士

中士

軍士軍銜中的稱号

中士,為軍士軍銜中的一個級别稱号。[1]最初在法軍中設置,爾後出現于德國和英國軍隊。中士軍銜各國軍隊普遍設置,有的國家還将中士劃分為若幹等級,如巴拉圭分一級、二級中士,奧地利的中士分為一、二、三級。中國軍銜制中,清代晚期,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都曾設立中士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制體系中的中士軍銜,曆經設立、取消、重新設立幾個階段。2009年7月13日,中央軍委頒發《深化士官制度改革方案》,全軍和武警部隊施行新的士官制度。

    中文名:中士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拼音:zhōng shì 釋義:為軍士軍銜中的一個級别稱号 誕生地:法國

詳細解釋

(1)古代官名。其祿位在上士之下,下士之上。《孟子·萬章下》:“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

(2)指中等德行的人。《老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3)指一般士人。漢牟融《理惑論》:“誦詩書,修禮節,崇仁義,鄉人傳業,名譽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

(4)指中等身材的人。《周禮·考工記·弓人》:“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鄭玄注:“人各以其形貌大小服此弓。”賈公彥疏:“此以弓有長短三等,人亦有長短三等而言……以長者為上士,次者為中士,短者為下士。”

(5)指中等道行的道士。晉葛洪《抱樸子·論仙》:“上士舉形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6)軍銜的一級。低于上士,高于下士。

(7)指中國人士。蠡勺居士《<昕夕間談>小序》:“因逐節翻譯之成為華字小説,書名《昕夕間談》,陸續附刊,其所以廣中士之見聞,所以記歐洲之風俗者,猶其淺焉者也。”

名稱由來

該詞源于拉丁語“服務者”。中士作為軍銜等級稱号,最初在法軍中設置,爾後出現于德國和英國軍隊。

曆史劃分

最新軍銜中的中士17世紀30年代開始在俄國新制團,1716年開始在俄國正規軍中也曾設此銜,1722年彼得一世頒布的《官級表》中,取消了中士銜稱,軍士軍銜設下級準尉、司務長、上士、下士四級。中士軍銜各國軍隊普遍設置,有的國家還将中士劃分為若幹等級,如巴拉圭分一級、二級中士,奧地利的中士分為一、二、三級。

華民國的士官(包含士兵)共分九級,中士相當于美國陸軍的Sergeant、空軍的StaffSergeant、或海軍的PettyOfficer2ndClass;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相對應官階為二級士官

根據1999年6月30日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修訂發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第三章規定,士兵的軍銜按兵役性質分為:

(一)志願兵役制士兵:六級士官、五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二)義務兵役制士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軍銜按等級分為:

(一)高級士官(上士):六級士官、五級士官;

(二)中級士官(中士):四級士官、三級士官;

(三)初級士官(下士):二級士官、一級士官;

(四)兵:上等兵、列兵。

士兵軍銜中,列兵為最低軍銜,六級士官為最高軍銜。

海軍、空軍士兵在軍銜前分别冠以“海軍”、“空軍”二字。

士兵軍銜的授予、晉升:

(一)兵:服現役第一年的義務兵,授予列兵軍銜;服現役第二年的列兵,晉升為上等兵軍銜;

(二)初級士官:義務兵服現役期滿,被批準為第一期士官的,授予一級士官軍銜;第一期服現役期滿,被批準進入第二期服現役的一級士官,晉升為二級士官軍銜;

(三)中級士官:第二期服現役期滿,被批準進入第三期服現役的二級士官,晉升為三級士官軍銜;第三期服現役期滿,被批準進入第四期服現役的三級士官,晉升為四級士官軍銜;

(四)高級士官:第四期服現役期滿,被批準進入第五期服現役的四級士官,晉升為五級士官軍銜;第五期服現役期滿,被批準進入第六期服現役的五級士官,晉升為六級士官軍銜。

第二十條士兵軍銜應當按照規定的服現役期限晉升;服現役第一年的列兵被提升為班長職務的,晉升為上等兵軍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