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風濕熱

小兒風濕熱

非化膿性炎症疾病
風濕熱(rheumaticfever)是兒科常見的危害學齡期兒童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變是全身性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炎症,主要侵犯心髒和關節,其它器官如腦、皮膚、漿膜、血管等均可受累,但以心髒損害最為嚴重且多見[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小兒風濕熱
  • 英文名:rheumatic fever
  • 季節分布:四季
  • 傳染病:否

疾病診斷

小兒風濕熱的診斷主要依靠綜合臨床表現。由于缺乏特殊診斷方法,仍沿用近期個性的瓊斯(Jones)小兒風濕熱診斷标準。主要表現包括心髒炎、多發性關節炎、舞蹈病、皮下結節及環形紅斑。心髒炎的診斷應具有以下四點之一:①新出現有意義的雜音,如心尖部收縮全期雜音或舒張中期雜音;②心髒增大;③心包炎;④心力衰竭。次要表現包括發熱,C反應蛋白陽性或白細胞增多,既往有小兒風濕熱史或有風濕性心瓣膜病。

顯然主要表現較次要表現更有意義,兩項主要表現加兩項次要表現可靠。尤其是多發性關節炎、發熱、血沉增快這組症狀常見于幼年類風濕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化膿性關節炎及結核病毒。另外,對早期小兒風濕熱以及不典型的輕症病例則需全面了解病史,細緻觀察病情變化以及治療的反應,綜合分析才可達到明确診斷。實驗室診斷主要針對最近的鍊球菌感染和全身炎性狀态的存在,如兩者缺一,則難下診斷。診斷過寬不但需要進進行一些不必要的治療,而且要進行長期的藥物預防,這對病人的經濟和精神都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診斷過嚴則可能将症狀不典型的心髒炎漏診,以緻發展為慢性心瓣膜病,造成終身殘廢。

此外确定風濕有無活動性也是診斷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下面三種情況提示風濕活動的持續存在,即:①體溫不正常,體重不增加,運動耐量不恢複;②心律不正常,易有變化,脈搏快速;③血沉快,C反應蛋白不轉陰性,抗鍊球菌抗體滴定度不下降或白細胞未恢複正常。

發病機理

病因與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均認為本病的發生與上呼吸道A組β溶血性鍊球菌感染有密切關節,可能是鍊球菌感染的合并症。其根據為:

①在發病前1~3周常有溶血性鍊球菌感染如咽峽炎、扁桃體炎或猩紅熱的曆史。

②大多數小兒風濕熱患者的咽培養有A組β溶血性鍊球菌生長或血清中抗鍊球菌抗體顯著升高,如抗鍊球菌溶血素O(ASO)等。

③鍊球菌感染流行後小兒風濕熱的發病率增高。

④應用青黴素治療和預防溶血性鍊球菌感染,可防止小兒風濕熱的複發,甚至減少首次發病。

小兒風濕熱發病後用大劑量青黴素治療并不影響其病程,而且小兒風濕熱的發病不是在鍊球菌感染的當時而是感染後1~3周。因此,大都認為小兒風濕熱的發病是由于鍊球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鍊球菌細胞成分及其菌外産物具有高度抗原性及特異性。人體感染鍊球菌後産生特異性抗體。這些抗體和抗原物質在結締組織内導緻退變和溶解。凡鍊球菌感染後抗體産生較多的,發生小兒風濕熱的機會也越多。小兒風濕熱患者的ASO或其它鍊球菌抗體滴定度較一般無并發症的鍊球菌感染患者為多,這也支持免疫反應為發病機理的看法。

病理改變

主要病變發生在結締組織膠原纖維,全身各器官均可受累,但以心髒、血管及漿膜等處的改變最為明顯。小兒風濕熱基本的病理改變為風濕小體,即阿孝失(Aschoff)小體。病變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①第一期為滲出期:膠原纖維呈局部性腫脹和纖維素樣變性或壞死,并有非特異的炎性細胞浸潤和漿液滲出。多見于關節的滑膜、心包及胸膜。此病變可恢複或進入第二、三期。

②第二期為肉芽腫期:肉芽腫多見于心肌内的小血管周圍和心瓣膜中,形成風濕小體,小體中心為腫脹壞死的膠原纖維,邊緣為阿孝失細胞,其胞漿豐富,呈嗜堿性,胞核為單核或多核,核仁明顯。

③第三期為硬化期(愈合成瘢痕期):在肉牙腫處形成瘢痕而硬化,如在慢性風濕性心髒病所見的瓣膜改變。

風濕小體經曆以上三期變化過程約需6個月左右,因風濕性病變的反複發作,故各期病變可同時并存。此外,小兒風濕熱尚作有非特異的漿液纖維素滲出,伴炎症細胞浸潤。

各器官的病理變化有一定的特點,而心内膜、心肌和心包常可同時有病變。兩面分别予以介紹。

心内膜病變:心内膜炎最常侵及心瓣膜,也可同時侵及乳頭肌和腱索。心瓣膜中最常受損害者為二尖瓣,其次為二尖瓣與主動脈瓣同時涉及,三尖瓣及肺動脈瓣受害少見。早期病變為瓣膜閉合緣的結締組織疏松和水腫,膠原纖維腫脹,有時呈纖維素樣變性、局部組織細胞增生及瓣膜内皮細胞腫瘤。随之,瓣膜閉合緣出現顆粒狀疣狀贅,贅生物本質上是白色血栓,在瓣膜閉合緣的内膜損傷處出先有血小闆沉着,接着血漿中纖維素析出而形成血栓。

以後纖維母細胞增生及新生毛細胞血管自瓣膜根部向病變處伸展,贅生物機體,導緻瓣膜攣縮而變形。同樣病變也可見于腱索及乳頭肌的頂端。如小兒風濕熱屢次複發,則瓣膜由于纖維組織增生而變為堅厚,腱索縮短增厚,形成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

心肌病變:在急性期為間質結締組織水腫,血管周圍纖維組織呈纖維素樣變性,并有炎性細胞浸潤。最重要病變為風濕小體形成。小兒小兒風濕熱病程中可出現急性滲出性心肌炎,常為暴發性,可迅速出現心髒功能代償失調。反複發作後,眩肌損害加重,終至硬化,可導緻血液循環功能不會。

心包病變:心包常發生漿液、纖維素性炎症。重病人心包積液增多、混濁,但很少呈血性,液體總量一般不超過500ml。以後心包液吸收,纖維素機化,兩層心包膜可以粘連,但極少引起縮窄性心包炎。

關節病變:關節腔内有漿液及少量纖維素滲出,滑膜充血和水腫,滑膜下結締組織中有粘液變性、纖維素樣變性及炎性細胞浸潤。滲出液易被吸收,不産生關節畸形。

皮下結節:多發生在關節附近,附着于肌腱及骨膜,病理上屬于風濕小體,常于數周至數月内吸收。

胸膜及肺的病變:在小兒風濕熱過程中,胸膜亦常受累,伴有無菌性漿液、纖維素性滲出液。過多的纖維素性滲出液吸收後,往往産生纖維性胸膜粘連。在急性發作時,肺内偶見出血性肺炎改變,于肺的間質内亦可找到阿孝夫細胞。

腦部病變:腦膜和腦實質内炎症浸潤、水腫,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形成不典型的風濕小體,分布于紋狀體、黑質及大腦皮質等處。尚可見腦和腦膜血管擴張、充血、滲透性增高,并伴有點狀出血。

此外,血管的炎症也可見于脊髓、神經根和周圍神經。風濕性肉芽腫可在血管周圍及腎髒的小動脈中找到。

臨床表現

在發病前1~3周可有咽炎、扁桃體炎、感冒等短期發熱或猩紅熱的曆史。症狀輕重不一,亦可無症狀,咽部症狀一般常在4天左右消失,以後患兒無何不适,1~3周後開始發開門見山。風濕性關節炎常為急性起病,而心髒炎可呈隐匿性經過。

一般症狀:患兒精神不振、疲倦、食欲減退,面色蒼白、多汗、鼻出血。有時可有腹痛,其甚者可誤診為急性闌尾炎。發熱一般都不太高且熱型多不規則,少數可見短期高熱,大多數為長期持續懷低熱,持續約3~4周。

心髒症狀:根據病理學的統計,幾乎所有病例的心髒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而在小兒小兒風濕熱則心髒病變尤為突出,心肌、心肌膜及心包均可受到損害,稱為風濕性心髒炎或全心炎,為小兒小兒風濕熱的最重要表現。從北京兒童醫院小兒風濕熱住院患兒臨床分析可見73.2%的病例都有心髒炎的臨床表現。嚴重心髒炎可後遺風濕性心瓣膜病。

治療措施

在小兒風濕熱的治療方面應注意掌握以下原則:①早期診斷,合理治療,病情進展造成心髒發生不可恢複的改變;②根據病情輕征,選用合理的抗風濕藥物使危重病兒避免死亡,對一般病便能及時控制症狀,減少患兒痛苦;③控制及預防A組β溶血性鍊球菌感染,防止疾病複發;④小兒風濕熱為一反複發作的慢性過程的疾病,在反複及長期用藥過程應注意藥物的副作用的發生,故應權衡利弊合理使用

疾病預防

小兒風濕熱的預防可分為初次發作和複發的預防兩種。A組溶血性鍊球菌初次感染後,小兒風濕熱的發病率約1‰,而早期發現鍊球菌比較困難,故預防小兒風濕熱初次發作不易辦到,隻有對确診為鍊球菌感染的患者進行早期青黴素治療。小兒風濕熱患者在發生鍊球菌感染後易緻複發,小兒風濕熱第一次發作後頭3年内的複發率大約為75%,每次複發加重心髒損害,故防止鍊球菌感染對預防小兒風濕熱複發十分重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