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皮散

五皮散

中醫方劑
五皮散,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利水消腫,理氣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虛濕盛,氣滞水泛之皮水證。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苔白膩,脈沉緩。臨床常用于治療腎炎水腫、心源性水腫、妊娠水腫等屬脾濕壅盛者。[1]
  • 中文名:中文名五皮散
  • 外文名:
  • 别名:五皮飲
  • 功用:利水消腫,理氣健脾
  • 主治:脾虛濕盛,氣滞水泛之皮水證
  • 分類:祛濕劑-利水滲濕劑
  • 出處:《華氏中藏經》

出處

《華氏中藏經·卷六》》:“大凡男子、婦人脾胃停滞,頭面四肢悉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胸膈煩悶,痰涎上壅,飲食不下,行步氣奔,狀如水病,先服此藥能疏理脾氣,消退虛腫,切不可亂服瀉水等藥,以緻脾元虛損所患愈甚,此藥平良無毒,多服不妨。”

組成

皮、桑白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不計時溫服。

主治

脾失健運,水濕外溢肌膚,頭面四肢悉腫,氣喘胸悶,小便不利。男子、婦人脾氣停滞,風濕客搏,脾經受濕,氣不流行,緻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注,來去不定,舉動喘乏。皮水、胎水。

注意事項

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硬物。本方為滲利之劑,不可過服,以免傷陰血。

制方原理

方中茯苓皮健脾利濕;腹皮、陳皮行氣消脹,利水化濁;桑皮肅肺降氣,通調水道;姜皮辛散水飲,五藥合用,共收健脾理氣,利水消腫之功。

現代運用腎炎水腫、心源性水腫、肝硬化水腫、經行水腫、妊娠水腫等屬水停氣滞者。

方論選錄

《醫方集解》:此足太陽、太陰藥也。五加祛風勝濕,地骨退熱補虛,生姜辛散助陽,大腹下氣行水,茯苓滲濕健脾,于散瀉之中猶寓調補之意。皆用皮者,水溢皮膚,以皮行皮也。

《成方便讀》:水病腫滿,上氣喘急,或腰以下腫,此亦肺之治節不行,以緻水溢皮膚,而為以上諸證。故以桑皮之瀉肺降氣,肺氣清肅,則水自下趨;而以茯苓之從上導下,大腹之宣胸行水,姜皮辛涼解散,陳皮理氣行痰。皆用皮者,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然肺脾為子母之髒,子病未有不累及其母也。故腫滿一證,脾實相關,否則脾有健運之能,土旺則自可制水,雖肺之治節不行,決無腫滿之患。是以陳皮、茯苓兩味,本為脾藥,其功用皆能行中帶補,匡正除邪。一舉而兩治之,則上下之邪,悉皆渙散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