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

漢語漢字
雖:suīㄙㄨㄟˉ。“雖”簡化為“雖”。依據古人書法省筆簡化。《說文解字》:“雖,似蜥蜴而大。從蟲、唯聲。”。獨此應承是唯之範式。蟲、唯兩範式疊加。如蟲一般推開表層獨此應承專注與内是雖之範式。本義:用作連詞,把意思推開一層,表示“即使”或是“縱然”的意思,後面多有“可是”、“但是”相應:雖然。雖則。麻雀雖小,五髒俱全。衍義:又用作姓。
  • 中文名:雖
  • 拼音:suī
  • 繁體:
  • 部首:蟲
  • 字碼:
  • 五筆:kju
  • 倉颉:rlmi
  • 鄭碼:jiv
  • 筆順:251251214
  • 字級:
  • 平水韻:
  • 注音:ㄙㄨㄟˉ
  • 統一碼:867D
  • 總筆畫:9
  • 部外筆畫:3

現代釋義

詳細釋義

1.(形聲。從蟲,唯聲。古讀(huī)。本義:蟲,似蜥蜴而大)

秦兵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戰國策·燕策》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2.又如:雖故(雖然);他雖身負重傷,但堅決不下火線

公(袁可立)引咫尺之義折之。雖無所匡挽,而義形之意再見之矣。——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3.即使…也;縱使[even if]

雖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先王之法,經手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呂氏春秋·察今》

4.僅,隻[only]

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管子》

5.原本,本[originally]

你那裡休誇口,你雖是一人為害,我與那陳州百姓每分憂。——《陳州粜米》

6.通“唯”

雖、唯——《史記·汲黯傳》:“弘、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漢書》中将唯作“雖”。《大戴禮記·虞載德》:“君以聞之,唯丘無以更也。”《墨子·尚同下》:“唯欲毋與我同,将不可得也。”《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戰國策·趙策三》:“君唯釋虛僞疾,文信猶且知之也。”

《史記·範雎傳》:“須賈因問曰:‘……孺子豈有客,習于相君者哉?’範雎曰:‘主人翁習知之,唯雎亦得谒。”’《史記·司馬相如傳》:“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為用,唯大臣亦以為然。”上例均是古書中以唯作雖之證。因唯雖是右文。(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67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常見詞組

1.雖然suīrán

(1)[even if though;although]——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夥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even so]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于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2.雖說suīshuō

[though;although;yet]雖然,用于口語

我們雖說有經驗,但還得學習新東西。

3.雖死猶榮suīsǐ-yóuróng

[be honoured though dead;have died a glorious death]人雖然死了,但死得光榮

4.雖死猶生suīsǐ-yóushēng

[live on in spirit]謂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如同還活着一般。

5.雖則suīzé

[nevertheless;though;although]雖然

雖則有少數黨員和少數黨的同情者曾經進行了這一工作,但是不曾有組織地進行過。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部】雖

〔古文〕《唐韻》息遺切《集韻》《韻會》宣隹切,音綏。《說文》似蜥蜴而大。從蟲唯聲。

又《玉篇》詞兩設也。《廣韻》助語也。《集韻》不定也。況辭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注》詩曰:每有良朋,辭之雖也。《禮·少儀》雖請退可也。《疏》雖,假令也。當此時假令請退則可也。

又《玉篇》推也。

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注:唯當為雖。

又《荀子·性惡篇》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注:唯,讀為雖。

考證:〔《注》小雅棠棣曰,每有良朋〕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吳語》吾雖之不能,去之不忍。〕謹按原文作須不作雖。謹節去吳語以下十一字,而於上文少儀疏雖假令也下,照原文增當此時假令請退則可也二句。〔又獸名。《于逖聞奇錄》傅宏業宰天台縣,有人獵得一獸,形如豕,仰鼻,長尾有岐,謂之怪。宏業識之曰,其名雖,非怪也。

雨則縣于樹,以尾塞其鼻。驗之,果然。《注》雖,以醉反。〕謹按仰鼻長尾乃爾雅所謂蜼非雖也。聞奇錄誤刻為雖不可從。今省此段謹改為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注唯當為雖。

又荀子性惡篇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注唯讀為雖。

說文解字

雖【卷十三】【蟲部】

似蜥蜴而大。從蟲唯聲。息遺切

說文解字注

(雖)佀蜥易而大。易各本作蜴。誤。今正。此字之本義也。自借以為語䛐。尟有知其本義者矣。常棣雲。每有良朋。又雲。雖有兄弟。傳雲。每、雖也。凡人竆極其欲曰恣雎。雖卽雎也。按方言守宮在澤中者、東齊海岱謂之螔䗔。注雲。似蜥易大而有鱗。䗔字疑雖之誤。從蟲。唯聲。息遺切。十五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