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羊節

伏羊節

中華傳統美食節日
伏羊節,是于每年傳統農曆初伏之日開始,至末伏結束,持續一個月。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美食節日之一。伏羊節大約始于堯舜時代,距今已有四千四百年多年的曆史。2000年夏季,古徐州轄縣蕭縣第一次打出“伏羊文化節”的招牌,得到了徐淮地區羊肉餐館的積極響應,進一步證實了伏羊文化在徐淮地區有着深厚的群衆基礎。
  • 中文名:伏羊節
  • 外文名:Fu Goat Festival
  • 地點:安徽蕭縣
  • 節日食物:羊肉、羊湯
  • 節日活動:地方戲曲,表演舞蹈、武術、民俗,展出布藝、面塑、剪紙
  • 類型:中華傳統美食節日

節日曆史

節日起源

三伏天品食羊肉在徐淮地區有着悠久曆史,俗稱伏羊肉,曆史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堯舜時期。

宋朝之前,宮廷宴席上大都以羊肉為主。

元代,羊肉在宮宴上更是居于統領地位,占了全部菜肴的三分之二還多。從漢字構造看,“示羊”為“祥”、“羊大”為“美”、“魚羊”為“鮮”、“食(介)羊”為“養”等,無一不隐喻着人們對羊肉菜肴的追求和對美食烹饪的感悟。

淵源

在徐淮一帶,以羊肉名聞遐迩的,當數蕭縣,蕭縣連同徐州地區人們,向有伏天吃伏羊的習俗。每年入伏第一天,人們習慣從菜市場買回羊肉在家中烹饪食用。

由于蕭縣古屬徐州轄縣,兩地民間交往頻繁,蕭縣有許多在徐州開的飯店,也是後來節日能夠迅速在徐州展開,并傳播的原因。蕭縣羊肉享有盛名已達300餘年。蕭縣羊肉飯店有5000餘家,飯店選用的多為3至6個月的獲得國家地理标志的蕭縣白山羊,肉質鮮嫩異常。蕭縣傳統名菜也多以羊肉為主,有“無羊不成席”之說。

發展曆史

2000年夏季,蕭縣城南許堂五香羊頭館第一次打出民間“伏羊文化節”的招牌。

2001至2003年以前,伏羊節在由民間自發組織開展。

2004年由徐州市烹饪協會正式牽頭組織。

2005年起由徐州市人民政府主辦,采取市場化模式運作,中國(徐州)彭祖伏羊節已經成為徐州又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

2008年上海首屆莊行伏羊節舉辦,經過五年的打造,已經成為上海夏季鄉村旅遊的主打品牌之一。

南京曾經也過“伏羊節”,就是入伏天進補羊肉湯,金陵飯店所在位置旁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一家很有名的賣“伏羊湯”的。

2014年武漢在餐館舉辦首次伏羊節,食客在漢口黃石路、漢陽大橋局旁的福寶漠北味坊嘗鮮。

設定日期

伏羊節設定日期是每年傳統農曆初伏之日開始,經過中伏,至末伏結束,連續一個月。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之日開始,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中伏通常也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也叫二伏。末伏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末伏早晚較涼快,白天陽光依然劇烈。

文化

文籍

羊,作為最早被人類成功馴養的家畜種類之一,人的貢獻在衣食住行乃至祭祀方面都有着突出體現,而最重要的應屬飲食方面。食羊的傳統古來已有,先民們很早就捕獵野羊為食物,羊被馴養為家畜之後,更是為人們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周禮天官》中有記載:“春行羔豚,膳膏香”。

《禮記月令》也記有:“仲春之月”,“食麥與羊”;“醫食同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傳統,先人們在用羊來滿足口腹之需的同時,也不斷發掘出了羊肉的藥用功效。

東漢名醫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記有“當歸羊肉生湯”能治療血虛寒疝等疾病;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羊肉甘熱無毒。食之肥軟益人,治療筋骨急強,虛勞益氣”。

羊肉的祛風驅寒功效看似與三伏天的暑熱格格不入,實際上夏日候濕熱,人們食欲減退,體内積熱,在這樣的時候吃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不僅使人胃口大開增強食欲,同時也能促人發汗,以熱制熱,驅散體内濕毒,補虛健體,對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及高溫天抗病能力十分有益。“伏羊節”食羊,既是對羊肉本身鮮美味道的追求,同時也是對羊肉藥用功效的充分利用。

彭祖

徐州古稱彭城,因彭祖得名,彭祖因為善于調制味道鮮美的雉羹(野雞湯),獻給帝堯食用,被帝堯封于大彭。中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寫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壽永多,夫何久長?”這藝術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動我國飲食文化進步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漢代楚辭專家王逸注曰:“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帝堯美而飨食之也”。

宋代洪興祖補注曰:“彭祖姓錢名铿,帝颛顼玄孫,善養氣,能調鼎,進雉羹于堯,封于彭城”。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後子孫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稱他為彭祖,他的後裔就叫彭祖氏。

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發展成為“烹饪之道”,雉羹是我國典籍中記載最早的名馔,被譽為“天下第一羹”。中國烹饪史略9中稱彭祖“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職業廚師”,而且是“壽命最長的廚師”,至今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

漢文化

雖然中國人食羊傳統悠久,但在三伏天大碗吃羊肉喝羊湯,并将這一習俗其發展成為全民參與的盛大節日,卻隻有在徐州得以實現,這與徐州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系。

徐州無論從地理位置上還是氣候環境上,都體現出鮮明的南北交界地帶特色,其風俗傳統和文化氛圍也呈現出受南北各地共同影響、兼收并蓄的特點。以飲食文化為例,齊魯菜系的紅燒類與醬類菜點的風味、川菜的麻辣鮮香,在徐州飲食上都有所體現。總體來說,徐州菜五味俱全,以鹹鮮為主。

因此羊對徐州人來說,是地地道道的美味佳肴,人們通常在烹饪羊肉時極力除去的膻味,在徐州人看來正是“鮮”的體現。當地人用大鍋清水熬制羊肉羊湯,隻在最後加幾味簡單佐料,辣椒放足便可大快朵頤。

這樣烹制出的膳食雖不精緻,但鮮香味濃,經濟實惠,吃起來十分過瘾。淳樸的民風和豪爽不拘小節的個性使得當地人能夠适應并喜歡吃伏羊,将在炎炎夏日大口吃肉大碗喝湯的習俗一直保存了下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徐州當地的曆史文化傳統。幾千年前,注重飲食和養生的彭祖便推崇羊肉;後又有沛縣漢高祖劉邦喜吃羊肉,據《史記》中記載劉邦年輕時曾殺羊設酒宴客。

另外徐州是漢代畫像石出土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銅山縣漢王鎮出土的一塊《庖廚圖》上便畫有庖廚用羊肉烹制食物的圖景。徐州的伏羊節,從一方面來說是對當地祖先飲食傳統的一種順理成章的繼承,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表達了一種對先人的懷念和對漢風古韻的向往,是一種曆史的沉澱和對民族感情的承載。

狐偃和解

春秋時期,晉國宰相狐偃居功自傲,氣死了親家趙衰。趙衰是跟随晉文公多年的功臣,有“以德讓賢”的美名,人雖已安葬,可他的兒子即狐偃的女婿,一直難平心中怨憤,想替父親出出這口氣。

恰巧這一年晉國遭災,狐偃出去放糧,說定六月六日回家過壽,他的女婿就決定乘祝壽之際,刺殺丈人,為父報仇。細心的女兒探知此事後,連忙趕回娘家報了信。

狐偃放糧期間,親眼目睹了民間疾苦,後悔自己以前沒有聽取親家的忠告,内心受到譴責。他得知女婿要刺殺自己的消息後,不但不責怪,還主動給女婿陪了罪,和解了雙方的矛盾。

以後每年逢六月六都請女兒女婿回家,蒸新麥面馍,熬羊肉熱情款待,相互加深感情。這一做法在民間廣為效仿,成了消仇解怨,和諧共處的熱烈景象。還有一句話“六月六接姑姑,女婿外孫一大屋”也說明了這種場面。

新麥登場,新酒釀成,羊肥味美,便于操辦宴席。所以每年入伏第一天為吃伏羊開始,和六月六日相差不了幾天,徐州人吃伏羊曆史悠久,地處丘陵地帶,青山綠水,青草茂盛。從青草發芽至入伏前,山羊肥壯,鮮嫩可口,肥瘦香間,膻味極小,加上徐州特有的精制辣椒油,佐以青蒜、香菜、各種香料烹制,其味香醇汁厚不膩,湯色美白令人胃口大開。

影響

伏羊節起源于蕭縣,興盛于徐州,流行于宿州、淮北、商丘、宿遷、連雲港、濟甯、莊、奉賢等地區,是夏日伏天一次美食盛會。持續一個月的伏羊節,影響愈來愈廣,得到響應愈來愈多。伏天吃伏羊已從古徐州轄縣蕭縣走向上海、山東、安徽、湖北、浙江等省市,各地民衆越來越接受“冬病夏治,以毒攻毒”的飲食觀。

節日特色

伏羊者,乃炎夏入伏天的羊肉也。伏天食用羊肉的習俗,既暗合“天人合一”的質樸養生理念,也含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從2002年7月11日正式命名為伏羊節,彭城人特别重視。

首屆伏羊節由羅廣金先生創意策劃,全面組織,在中山飯店彭城啤酒廠大力的支持下,全市有100餘家飯店參與,民俗學會《彭城晚報》作為主辦單位,《徐州日報》、《都市晨報》、徐州電視台給予了大張旗鼓的宣傳,《新華日報》在七月十五日刊登《2009徐州彭祖伏羊節開幕》,江蘇電視台在《江蘇新時空中》介紹了徐州首屆伏羊節的熱烈場面。以後每年入伏之日延續舉辦伏羊節,已經成為徐州公認的民俗文化。

經中國烹饪協會實地考察,徐州市被認定為“中國伏羊美食之都”。在2009年7月14日舉行的2009中國(徐州)彭祖伏羊節開幕式上舉行了授牌儀式。

伏羊節是徐州民間一項獨特的民俗美食文化節慶活動。2010年,主辦方将伏羊節的聖火傳遞至4省16個市縣。伏羊節期間,還安排有多項文藝及觀光旅遊活動。據悉,2010年的伏羊節,除在徐州漢城設立主會場外,還在豐縣、邳州、新沂、銅山等四個縣(市)開辟分會場,将伏羊盛宴由城市推及鄉村。2013年伏羊節是7月13日。

節日亮點

頭羊:披紅戴花領風騷在彭城剪子股步行街上,一頭雙角奇異、體格雄健、毛色雪亮、毛長觸地的山羊披紅戴花,在舞台上赢得一片喝彩。這隻被命名為"彭城第一領頭羊"的觀賞羊,是人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從銅山縣茅村鎮留武村找來的。

羊主人薛傳盟從小就在山野間放羊。他告訴記者,這頭羊善解人意,平時與主人如影相随,曾統率過300多頭羊。夜路,它行前引導;過河,它身先"士卒";遇到狼狗,它猛撲上前。

鬥羊:"花臉王"力挫群雄

在戶部山步行街上,由蘇、魯、皖和内蒙古4省區鬥羊協會參加的鬥羊大賽,進行得如火如荼。20多隻威猛剽悍的鬥羊,經過10多場搏擊,山東菏澤的"花臉王"和安徽砀山的"大白羊"進入最後的決賽。

馴羊師帶着各自的選手在場上巡回,2隻敵手靠近時相互用身體摩擦一下,以示友好。轉眼決賽開始,2對手從場地左右兩端,弓身抵腿,怒目相視,然後急速奔馳上前,頭角"砰"地撞在一起。經過5個回合的惡鬥,花臉王一舉奪魁。

吃羊:女子不讓須眉在戶部山的小廣場上,吃羊大賽成為市民争睹的又一看點。比賽規則是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吃完1斤羊肉、喝光1瓶啤酒。一般認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男子漢的專利,孰料5名女士跟另外20多名男士同台亮相,毫不示弱。

記者看到,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也冒着酷暑趕來。經過一番狼吞虎咽般地争奪,一位胖胖的張女士在衆巾帼中奪得第一。不過,在總決賽中,女士們還是稍遜一籌。瘦削的耿先生以2分46秒的成績奪冠,1瓶啤酒、1斤羊肉吃下,肚子居然還是平平的,似有未飽之意。

羊宴:高檔羊菜唱主角江蘇省和徐州市烹饪協會是此次"伏羊節"主辦者之一,他們将重點放在提升伏羊節的品位、檔次上。他們吸納了南京、鄭州、邯鄲等近10個城市的同行參加伏羊節活動,經過前期準備評出了13個"金牌伏羊宴",今天同時在全市各星級飯店與顧客見面。徐州人毒日頭下光着膀子啃羊腿、喝羊湯的舊形象正在改變,徐州的伏羊名菜也将逐步推向四方。

聖火取火儀式

2010中國(徐州)彭祖伏羊節聖火取火儀式在九裡區漢城舉行。2010年7月17日上午8時30分,取火儀式在大型實景文藝演出中拉開帷幕,演出份為古彭神蒼原回想、舞動漢風三個篇章。

随後,300餘位名師大廚參照古禮祭拜彭祖,舉行取火儀式。據介紹,彭祖聖火點燃後,将由40名伏羊大使組成聖火傳遞方隊護送火炬傳遞,從九裡漢城出發,進行為期3天的火炬傳遞,曆經淮海經濟區7個主要城市,包括徐州六縣,共14個縣、市、區,最後抵達豐縣開幕式現場。

據伏羊節負責人介紹,取聖火和聖火傳遞時曆年彭祖伏羊節最重大的活動項目之一,主要通過彭祖聖火的傳遞來表達向四方民衆傳遞和諧安康的美好祝願,同時将彭祖文化傳遞至四面八方。本屆伏羊節期間,伏羊特色美食及衆多地方小吃将彙聚漢城;民俗演出、情景劇表演等娛樂活動将每天在漢城熱情上演,盡顯徐州人的熱情與豪放。

伏羊聖火2010年7月16日抵達宿州2010中國(徐州)彭祖伏羊節聖火,經過永城、淮北的傳遞,昨日下午4時許抵達安徽宿州。所到之處,引起當地百姓和有關部門的關注。

在淮北市區街頭,很多家飯店門前,挂着寫有“迎接伏羊節,推精品羊肉”字樣的條幅。據當地百姓介紹,淮北當地并沒有伏羊節,條幅上所指的就是徐州的伏羊節。淮北商務局副局長王家平說,徐州伏羊節對淮北的影響很大,由于當地百姓愛吃羊肉,不少飯店都經營羊肉。很多飯店借徐州伏羊節這個品牌,進行促銷,效果很好。

永城有關負責人表示,永城于徐州相鄰,在民俗文化方面有着許多相同的傳統。這次中國(徐州)彭祖伏羊節聖火傳遞活動是第四次來到永城,不僅對永城做大羊産業形成推動,也将促進兩地旅遊業的發展,并為兩地文化交流與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在宿州市政府門前的銀行廣場,市民劉先生對記者說,“伏天吃伏羊”也是宿州市民的一大習俗,和徐州民間流傳的“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他表示,徐州伏羊節開幕時,他将和全家一道去徐州品嘗伏羊美食、遊覽漢文化美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