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阻攔索

航母阻攔索

應用于航母上的攔截裝置系統
航母阻攔索,是應用于航母上的攔截裝置系統,位于航母飛行甲闆後部,在戰機着艦與尾鈎完全咬合後,阻攔索要在短短數秒内使戰機迅速減速,使時速減少為零,并使戰機滑行距離不超過百米。因此航母阻攔索成為艦載機名副其實的“生命線”。[1]
    中文名:航母阻攔索 外文名: 别名: 時 間:1911年1月18日 人 物:尤金·伊利 分 類:軍事

簡介

航母阻攔索,置于航母飛行甲闆後部,作用是在戰機着艦時與尾鈎完全咬合後,在短短數秒内使戰機速度從數百公裡的時速減少為零,并使戰機滑行距離不超過百米。而曆史上最初的阻攔索隻是一根簡單的鋼索,兩頭懸挂着沙袋。這種阻攔索能将滑飛過阻攔索的飛機絆住或起碼卡住飛機的螺旋槳。

技術要求

阻攔索阻攔裝置涉及機械、電氣、液壓等諸多高新技術,是碩大而龐雜的大工程。阻攔鋼索需要直接承受艦載機尾鈎的沖擊力和阻攔力,又要具備較高的抗疲勞連續工作性能,硬度和韌性的要求對阻攔索材質工藝提出嚴苛要求。

艦載機阻攔原理技術十分不易。其中結構獨特的阻攔索支撐系統,它是一種使阻攔索升高到指定高度的裝置,以便于滑跑過後能擡起勾住艦載機尾鈎,既不能過高絆住戰鷹的“雙腳”導緻偏倚,又必須趕緊拉住戰鷹“尾巴”将其逼停。

研發曆史

1911年1月18日,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454公斤重的飛機在“賓夕法尼亞”号巡洋艦上進行着艦試驗時,飛機挂鈎抓住了五根鋼索。

首先安裝有重力型阻攔裝置的是美國的“蘭利”号航空母艦。該艦是美國海軍的第一艘艦隊航空母艦,由“木星”号運煤船改裝而成,在航母的兩舷各豎立起一個支撐塔以支撐重量。阻攔索通過一個八重滑輪組連結到十字頭上。飛機鈎索後将阻攔索拖出,從而帶動重物沿支撐塔上升。

1924年,英國人諾登和巴思兩人同本國海軍簽訂合同,設計成功了較為完善的液壓式阻攔索。

1927年,美國駐英國大使将這一成果引進到了美國,最先安裝在“列克星敦”号上進行試驗。這種阻攔裝置除部分零部件的結構外,其基本原理與現在的阻攔裝置基本一緻。

第一代真正的液壓阻攔索,是美國航空局航空部在諾福克海軍船廠設計并建造的。其由兩套獨立的制動機構組成,阻攔索兩端各連結一套,其設計阻攔力為35.3千牛,着艦速度為97公裡/小時。它替換了“列克星敦”号上的阻攔索,并安裝在“突擊者”号航空母艦上。這種阻攔索已具備現有阻攔裝置的雛形。

中國首次着艦試驗

2012年11月25日,中國首次艦載機阻攔着艦試驗,從艦載機尾鈎與阻攔索“拉鈎”開始到飛機停下全程時間隻有2~3秒。甲闆後段阻攔索裝置的作用是在最短的時間和距離内吸收艦載機高速着陸的動能。載客200人左右的民航客機緩慢着陸時标準着陸距離為1700米,而航母甲闆留給高速艦載機的着陸距離不到200米。茫茫大海上将艦載機高速攔停,阻攔索成為艦載機名副其實的“生命線”。從艦載機尾鈎與阻攔索“拉鈎”開始到飛機停下全程時間隻有2~3秒。與岸基飛機着陸時可緩慢減速平飛大相徑庭,艦載機着陸必須加速着陸,一旦阻攔索尾鈎未能挂住艦載機,必須能快速拉升逃逸。因此艦載機着陸對甲闆阻攔裝置要求極高,世界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對此嚴加管控封鎖,因此質疑中國航母阻攔設備真實性的言論自然不絕于耳。2012年在千百次的磨合試驗中,中國某軍代表室将一套性能穩定的阻攔裝備成功上艦安裝。

哈格爾登遼甯艦 近距離參觀阻攔索

2014年4月7日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抵達中國後将參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艘航母遼甯艦,這是北京首次開放其軍隊建設的一個有力象征。

據五角大樓新聞秘書約翰·柯比說:“部長很高興登上遼甯艦參觀。”他表示,哈格爾明白人民解放軍同意他登艦參觀的要求意義重大,部長對航母軍官和乘員的職業素質印象深刻,“他希望今天的訪問預示着兩軍會有更多的機會增加相互交流和透明度”。位官員說,介紹者很棒,他們鼓勵提問。哈格爾與美國駐華大使博卡斯等人都提了問題。 

一位随訪的國防部官員說,參觀持續了大約兩小時,首先由遼甯艦艦長兼航母戰鬥群指揮官張峥介紹航母的簡要情況、性能以及任務安排。 

這位官員說:“情況介紹大約30分鐘,然後我們參觀了艦上的醫療設施、生活區、飛行控制站、領航室和艦橋。” 

部長一行還在飛行甲闆上走了走,參觀了發射站和直升機降落站以及阻攔索。 

他說,遼甯艦非常整潔,乘員不僅機敏,而且熟悉情況。“哈格爾參觀的每個崗位上的水兵都很清楚自己的職責及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向部長介紹。” 

他說,哈格爾一行有機會參觀中國航母是中國努力變得透明和開放的重要一步。

評論

路透社4月7日稱,雖然中國國家電視台稱哈格爾将訪問這艘航母,但中國國防部并未立即回應記者請其作出評論的要求。中國安全專家稱北京可能試圖緩和美國對中國軍隊現代化不透明的批評。

新加坡的地區安全專家伊恩·斯托裡說,哈格爾此次參觀将“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并不能反映多少實際作戰能力”。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的斯托裡說:“通過給他看一艘20世紀80年代建于烏克蘭、現在仍隻是一個尚未全面投入運作的訓練平台的艦艇,中國人将避免他接近他們更敏感的軍事能力,例如導彈項目或潛艇艦隊。”

北京大學國際安全研究項目主任朱鋒說:“中美雙方都意識到了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以及增加理解并管控和減少風險的必要性,所以此次訪問是一個積極迹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