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茶菜

香茶菜

唇形科香茶菜屬植物
香茶菜,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 (Benth.) Hara的地上部分。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散瘀,解毒消腫之功效。用于濕熱黃疸,淋證,水腫,咽喉腫痛,關節痹痛,閉經,乳癰,痔瘡,發背,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中文名:香茶菜 拉丁學名: 别名:蛇總管,山薄荷,蛇通管,小葉蛇總管,母豬花頭,盤龍七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管狀花目 亞目: 科:唇形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香茶菜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香茶菜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采集時間:6-10月開花時割取地上部分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

地上部分。

性味

味辛、苦,性涼。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清熱利濕,活血散瘀,解毒消腫。

主治

用于濕熱黃疸,淋證,水腫,咽喉腫痛,關節痹痛,閉經,乳癰,痔瘡,發背,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肝硬化,肝炎,肺膿瘍:香茶菜莖葉15-30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乳癰、發背已潰:香菜全草、野荞麥、白英各15-3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淋巴腺炎:香茶菜鮮葉、米酒各适量。搗爛拌勻敷患處。

4、治關節痛:香茶菜、南蛇藤各30g。酒、水各半炖服。(3-4方出自《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10-15g。外用:适量,鮮葉搗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孕婦及虛寒者忌服。

采集時間

6-10月開花時割取地上部分,曬幹。或随采随用。

形态特性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莖肥大,疙瘩狀,木質,向下密生纖維狀須根。莖高0.3-1.5米,四棱形,具槽,密被向下貼生疏柔毛或短柔毛,草質,在葉腋内常有不育的短枝,其上具較小型的葉。葉卵狀圓形,卵形至披針形,大小不一,生于主莖中、下部的較大,生于側枝及主莖上部的較小,長0.8-11厘米,寬0.7-3.5厘米,先端漸尖、急尖或鈍,基部驟然收縮後長漸狹或闊楔狀漸狹而成具狹翅的柄,邊緣除基部全緣外具圓齒,草質,上面榄綠色,被疏或密的短剛毛,有些近無毛,下面較淡,被疏柔毛至短絨毛,有時近無毛,但均密被白色或黃色小腺點;葉柄長0.2-2.5厘米不等。

花序為由聚傘花序組成的頂生圓錐花序,疏散,聚傘花序多花,長2-9厘米,直徑1.5-8厘米,分枝纖細而極叉開;苞葉與莖葉同型,通常卵形,較小,近無柄,向上變苞片狀,苞片卵形或針狀,小,但較顯著;花梗長3-8毫米,總梗長1-4厘米。花萼鐘形,長與寬約2.5毫米,外面疏生極短硬毛或近無毛,滿布白色或黃色腺點,萼齒5,近相等,三角狀,約為萼長之1/3,果萼直立,闊鐘形,長4-5毫米,直徑約5毫米,基部圓形。花冠白、藍白或紫色,上唇帶紫藍色,長約7毫米,外疏被短柔毛,内面無毛,冠筒在基部上方明顯淺囊狀突起,略彎曲,至喉部寬約2毫米,長為花冠長之1/2,冠檐二唇形,上唇先端具4圓裂,下唇闊圓形。雄蕊及花柱與花冠等長,均内藏。花盤環狀。成熟小堅果卵形,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黃栗色,被黃色及白色腺點。

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200-920m的林下或草叢中濕潤處。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莖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長20-50cm,直徑約2mm;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四面凹下成縱溝,密被倒向的柔毛;質脆易折斷,斷面木部窄,黃棕色,髓部大,白色。葉對生,灰綠色,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形,卵狀披針形,長3-7cm,寬1.5-4cm,邊緣具粗鋸齒,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有柔毛;葉柄長0.2-2.5cm。氣微,味苦。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

2、抗菌作用。

3、抗炎作用。

4、對肝損傷的保護作用。

5、其他作用。香茶菜甲素的乙酰基衍生物抗菌、抗癌活性均增強。

6、毒副反應。無毒。

現代應用

治療毒蛇咬傷。

相關論述

《廣西中藥志》:“清熱,散血,消腫,解蛇蟲毒。治跌打瘀積,毒蛇咬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