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大乘佛教複興的偉大論師

龍樹菩薩(梵文:Nāgārjuna bodhisattva),又譯龍猛、龍勝,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他發展了空性的中觀學說,是領導大乘佛教複興的偉大論師。[1]

    中文名:龍樹菩薩 外文名: 别名:龍猛;龍勝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發展了空性的中觀學說,是大乘佛教複興的偉大論師。 所處時代:公元前後 出生地:南印度碑達巴 主要作品:《中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易行品》

基本資料

龍樹菩薩的主要立場,見于《中論》的主張,核心思想即在《中論》第一品第一頌中的“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八不偈”是基于緣起法的本質而說,所以稱為“八不緣起”或“八不中道”。因為緣起法的本質是空,空即無礙,不落入空有二邊,即為中道,《中論》之名即是以其闡明中道而得的。

一般人觀察世界的狀态,皆用生滅、常斷、一異、來出作為固定的觀念,所以會有外道的常見及斷見,凡夫的我執與小乘的法執生起;中道則基于緣起法為第一義谛,了知世間的真相莫不依因待緣而起,所以是空無自性的。

然而,從俗谛上看,依舊呈現緣生緣滅的現象,卻不知一切法空無自性。凡夫若執着緣起幻有的世界為實在或虛無,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緣起的世界雖為幻化不實,不能如實知緣起性空,反而以為觀緣起法而入涅槃境界為另一種實在,便落于小乘境界。龍樹菩薩開創的中觀學說,令小乘學者大為折服,大乘學者也都奉為圭臬。他的學說透過鸠摩羅什翻譯并介紹到中國來,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大為顯揚,影響深遠。中國大乘八宗,都一緻尊奉龍樹菩薩為共同的祖師。

菩薩略傳

位大德都曾用“徹見甚深義之聖者龍樹菩薩”之美稱向尊者表示過由衷的贊歎!聖者龍樹菩薩,是于過去無邊無量劫中發心,并于衆多無量大劫中精勤不斷地積累二資,又于不可言說的世間界中利益無量衆生,為了此間刹土佛法的興盛而應世化現的。

佛陀也曾親口授記過有關聖者龍樹菩薩降臨于此娑婆世界,并廣弘佛法的内容。有關佛陀授記龍樹菩薩為此間刹土佛法之興旺而出世,并依照發心在佛陀示現涅盤,佛法趨于衰落的生死存亡之際,及時應化出世,并廣弘佛法的經過,(在衆多經續中都有所記載。)

關于發心的具體情形,在《大雲經》中描述道:“于無量無邊大劫之前,轉身為一号稱‘大精進龍’之聖主大國王,并面谒龍燈如來。爾時,于龍燈如來座前以無量供品廣作供養,且抛灑一撮無價之寶并厲立宏願:于未來世釋迦如來教法沒落之時,吾将出家,三次發大法音,為正法而舍己之身壽。”經中的文字,繪聲繪色地描述(聖者當初)發心立誓于此刹振興佛法的經過。

遵照當初的發心,在本師大能仁釋迦佛住世期間,一位被譽為“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又譯離遮毗族,古代印度一氏族名)童子”也誕生于世,釋迦佛在如海般衆多的眷屬當中,極力稱歎這位童子的廣大功德,并預言道:在我涅盤後四百年之時,(他)将轉世為聖者龍樹且廣弘佛法。

《楞伽經》中雲:“南方碑達國,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龍,能破有無邊,于世宏我教,善說無上乘,證得歡喜地,往生極樂國。”

《文殊根本續》雲:“于吾滅度後,四百年之時,比丘龍出世,于教信且利,證得歡喜地,住世六百年。彼聖者修成,孔雀佛母(五部陀羅尼之一)咒,且通諸經論,無實甚深義。棄身離世後,往生極樂刹。最終決定得,正等覺果位。”

《金光明經》中也對“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予以了高度贊歎,并進一步指出,該童子也即後來的大聖者龍樹菩薩。

《入中論注疏》中引用《聖大雲經一萬二千頌》中的内容說道:“阿難,吾滅度後,滿四百年,此‘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轉身為比丘,其名曰龍,廣弘我教法。後于極淨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

《大法鼓經》雲:“舉世見而生喜之離車子童子,于大師滅度後,人壽八十歲,教法衰微時,轉生為名含大師德号之比丘,廣弘聖教,,滿百歲後往生極樂世界。”

龍樹菩薩《時輪金剛後續》中,也對該大聖者利益正法及衆生的豐功偉績作過授記。以上所列舉的,隻是衆多授記中的代表而已。聖地印度的智者們一緻公認:有關授記大聖者龍樹的經續多達百種。至于大聖者龍樹的出生年月,從佛陀描述如來滅度後,受持佛教者們出世情形的正量語中便可一見分曉。

《悲華經》中雲:“有問:如來滅度後,何人當受持正法?阿難,迦葉比丘與汝二人,當于四十餘年中受持吾之正教。”

正如此等授記所言,在佛陀示現涅盤之後,上座大迦葉、阿難尊者與上座優婆離(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初次結集口誦律藏的上座,故說為持律第一)三者,将佛陀言說的所有三藏教義進行了結集。第一次結集不但抑制了正法在世間界的衰落,并且令佛法更加興旺昌盛。

其後,大迦葉尊者趨入涅盤,阿難尊者一如既往地護持正法長達四十年之久,并令正法越發興盛。自此依次直至善見尊者之間的七代付法藏師(傳承釋迦牟尼教法的最初七代祖師:飲光[迦葉尊者]、慶喜[阿難尊者]、麻衣[奢搦迦尊者]、小護[近護]、有愧、黑色和大善見),都為正法的經久不衰、繁榮光大作出了不朽的功勳。

之後,正值佛陀滅度百年之際,以暴行比丘[又名毗舍離比丘]為首的衆多人等,肆無忌憚地鼓吹宣揚“如法(持有)金銀”等違背戒律的十非事。使白法方的天尊們不由得哀歎道:“佛法遭遇了重創啊!”并在極度的憂傷中哀号不已。悲号聲響徹了整個瞻部洲、四大王天以及三十三天等上天界。

正當白法方的天尊們深陷憂愁哀傷境地而不能自拔之際,魑魅魍魉中卻此起彼伏地回蕩着一片片歡聲笑語。(于此危急關頭,)依照往昔的發心與願力,阿育王橫空出世。以其為施主,聚集上座耶舍等七百阿羅漢,厲力滅除邪說,以大悲善逝所宣之律藏為準則而進行了第二次結集。

此時,白法方的天尊們才心滿意足地發出了歡暢的笑聲。

随着五濁惡世的來臨,衆生福報日漸衰退,與佛法戒律相抵觸的各種邪說大行其道,尤其是聲聞十八部的分裂,導緻教内各派固持己見,紛争不合現象比比皆是。大家都師心自用地認為:“隻有自宗才是真理的持有者,其他宗派的見解都是愚癡荒謬之說。”休止的激烈争鬥,蹉跎了寶貴的光陰,也使如理如法聞思戒律、專心緻志修持禅定的修行者數量驟然陡減。在聲聞乘的衆多學說言論中都公然宣稱:“大乘佛法并非佛所宣說!”随着異端邪說的廣為流傳,佛法陷入了低迷的谷地。

以大悲世尊的發心與願力,終于使莫衷一是的人們得到并睹見《哲哲國王夢兆授記經》:“迦葉佛告曰:哲哲王,汝之夢兆乃釋迦佛教法曆程之先兆。”關于哲哲國王的夢境,在《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中描述道:“于迦葉佛時,施主哲哲王偶感十夢:一者夢見有一象王從窗牖出,身雖得出,然尾為窗礙;二者夢見有一渴人井随其後。

三者夢見以一升珍珠貿易于等量沙塵;四者夢見栴檀香木與常木等值;五者夢見悅意園中華果茂盛,忽為他人不予而掠;六者夢見大香象為諸小象刁難;七者夢見有一猕猴身有糞穢,将其所染污于他衆;八者夢見猴王灌頂加冕大典;九者夢見整塊布匹,為十八人各各執奪,各人手中所獲均完整不破;十者夢見有多人衆聚集一處,互相鬥争論競是非。

此等十夢令大王頗感憂患,生大怖畏。遂問于迦葉佛,佛言:‘如所得夢非汝王有損。乃未來世中人壽百歲時,真實圓滿正等覺釋迦牟尼遺法中,不淨比丘弟子雖出家已,心猶貪著殿堂名利不能解脫,則為如王所夢有一象王從窗牖出,身雖得出,然尾為窗礙者所兆;如王所夢有一渴人井随其後者,(是彼遺法中有諸比丘,)雖身居廟堂,然未聽受他人說法之兆;如王所夢以珍珠貿易沙塵者,是乃彼時聲聞諸衆為得飲食而與他人說法之兆;如王所夢栴檀香木與常木等值者,是乃彼時有諸聲聞諸衆,以佛經典,視同世間外道典籍之兆。

如王所夢悅意園中華果茂盛,忽為盜匪所掠者,是乃彼時不習聽聞諸衆,以僧伽受用,施與谄媚諸在家衆之兆;如王所夢大香象為諸小象刁難者,(是彼遺法中)有諸惡性比丘,壓服彼等持戒有德比丘諸衆之兆;如王所夢有一猕猴身有糞穢,将其所染污于他衆者,是彼遺法中有諸破戒者,毀謗持戒有德比丘之兆;如王所夢見猴王灌頂加冕大典者,是彼遺法中愚癡無德比丘,反為僧中上首之兆;如王所夢整塊布匹,為十八人各各執奪,各人手中所獲均完整不破者,是乃釋迦佛教法分十八部,雖複如是而佛教法亦未破壞之兆;如王所夢有多人衆聚集一處。

互相鬥争論競是非者,是釋迦遺法以互相争鬥競辯而趨至隐沒之兆。’”得見此經之後,聲聞十八部前嫌盡棄,進入了同心合力、攜手并肩的階段。他們終于明白:各教派之間,隻是各自上座的方言有所不同,服飾打扮有細微差異而已。除此之外,在遵從佛陀訓導,精勤修持三學,成就解脫果位方面,是完全一緻的。聞思修行之風又開始恢複,佛法也因此而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這就是世人所稱的第三次結集。

其後,佛教又逐漸趨向于衰落,特别是大乘佛教,更是呈徒有虛名、日薄西山之勢。在佛陀涅盤四百年之際,大聖主龍樹菩薩終于誕生于世。龍樹菩薩的降生地,為印度南方的碑達巴。當時,一位當地的大婆羅門[龍樹菩薩之父]正苦于膝下無子。一天,他在夢中得到授記:如果向一百位婆羅門作法宴齋食,就會得到一個兒子。心急如焚的婆羅門趕緊照辦,不久,一個男童[龍樹菩薩]終于在期待的目光中出生了。

相士卻預言道:雖然嬰兒的面相很賢善,但他的壽命卻隻有七天。(聽到這一消息,原本欣喜若狂的父母一下子被打入了冰窖。不知所措之際,他們連忙)向相士讨教,希望能找到一個化解之方。(相士回答說:)“如果能向一百位婆羅門作法宴齋食,就會将壽命延至七個月;如果能向一百名比丘作法宴齋食,壽命就能增至七年。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辦法了。”(聽完相士的回答,)黔驢技窮的父母也隻好遵循此策。

随着七年期限的逼近,作父母的實在不能忍受眼睜睜地看見親生兒子的屍體出現在自己跟前,經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遭遇。不得已,隻好将(年幼的龍樹)和仆人逐出家門。

(主仆二人從此浪迹天涯,四海為家,經曆了漫長而艱難的漂泊曆程,)他們先朝拜了羯沙流波坭(梵文譯音,意為空行,觀音菩薩一古化身立像),随後又流落到那爛陀寺的羅睺羅門前。(曆經滄桑的龍樹心事重重,百感交集地)以婉轉悠揚、令人心碎的腔調唱起了吠陀經。(哀怨的誦經聲打動了)大婆羅門,他将菩薩童子請進了家中,并關切地詢問事情原委。

(龍樹菩薩)隻得将自己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娓娓道出。(大婆羅門聽完後,出乎意料地回答說:)如果能夠出家,就能免遭此難。(山窮水盡的龍樹)連忙答應了将來出家的安排。

(大婆羅門羅睺羅)在壇城中授予(龍樹菩薩)無量壽佛摧伏死主灌頂,并囑咐他務必精進持誦密咒,特别是在第七年的最後一個晚上,更是要通宵達旦徹夜念頌。依此良策,終于使他擺脫了死主的圍困。八歲那年,他削發出家,不久便對一切世間學科,以及大小乘的所有經典通達無礙。

之後,他拜見了早已心灰意冷的父母,(意外的重逢,使二老喜出望外、信心倍增。)他又向大婆羅門請求,希望能将其餘的吉祥密集等衆多密法予以傳授。(一直對他暗中欣賞的)大婆羅門于是然将續部、耳傳竅訣及教誡傾囊相賜。随後,他又在親教師前得受近圓戒,法号具德比丘。

尊者以這種勇于進取的方式,在那爛陀寺圓滿地聽受了三藏四續的所有傳承。最主要的是,由于曆世以來一直受到至尊文殊菩薩的攝受,尊者此生也在文殊菩薩化現成天子形象的智寶菩薩前恭聆了所有顯密勝法,并将本師釋迦牟尼佛于此世間宣說的一切顯密秘密奧義徹底了達于心。

此時,一場嚴重的饑荒正在四處蔓延,很多地方都呈現出一片赤地千裡、餓殍遍野的悲涼景象。那爛陀寺僧衆們的生存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厄。(于此危急關頭,)長老羅睺羅賢任命龍樹菩薩擔當那爛陀寺安居執事的重任,令其負責僧衆們的飲食起居。(受命于危難之際的)龍樹菩薩慷慨應命。他在寺廟中以點金劑将大量紅銅變為黃金,(并以此黃金)從無有饑荒的地區換回了稻谷、青稞等所有生活資具,使該寺僧衆在十二年的饑馑中沒有受到絲毫困擾。

随着時間的推移,失毀戒律的行為日益猖獗,并開始遍布各地,佛教内部的律藏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嫉惡如仇的龍樹菩薩)不忍心(看到衰落場面的出現),于是将失壞戒律的數千僧人毫不容情地予以擯除,又為具緣諸衆廣為闡演三藏妙法,尤其是将律藏勝法作為彰揚重點。

有如當年世尊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敷演四谛妙法一般。當時的智者們,将龍樹菩薩三次出大妙法音中的第一次——興利除弊、激濁揚清,整治戒律衰敗之行,共稱為“戒律大法音”。此時,魔王波旬出世,并化現成名為“行樂比丘”的僧人。他撰寫了大量污蔑诋毀大乘佛法的論典,使大乘佛教的見解與行為都面臨着極大的威脅。

龍樹菩薩力挽狂瀾,将各種讨伐邪說、遏惡揚善的理證廣為傳播,使荒謬邪見遭到了緻命的迎頭痛擊,終緻奄奄一息,甚而一蹶不振。尊者乘勝追擊,又向各道各階層的具緣者廣宣三藏妙法。一次,有兩位少年也加入了聞法者的行列。(令人驚奇的是,)在他們周圍,彌漫着一股濃郁而沁人心脾的芬芳,及至尊者身前,香味忽然消失。

(尊者)問其原委,兩位童子回答道:“我們是安止龍王的兒子,來到人間就需用果協喀檀香(馬拉雅山所産的一種白旃檀)護身。”(龍樹菩薩)又問道:“能給我一些這種檀香嗎?”(龍子回答道:)“待我們請示父王之後,(才能答複于您。)”

随後,(二位龍子趕緊返回龍宮)向龍王禀報。(龍王回答說:)“如果龍樹阿阇黎能光臨龍宮,我們将予以供奉。”(得知龍王的條件之後,具有遠見卓識的)龍樹菩薩瞻矚到令龍界無量所化諸衆能培植善根,以及迎請《般若十萬頌》等經典的諸多必要,于是應邀前往龍宮。

以安止龍王等大力龍王為首的無數行善龍衆,在向尊者供養了數不勝數的供品之後,便抓住時機祈求傳法。(諸龍之請正中尊者下懷,)龍樹菩薩因勢利導,向龍王及其眷屬細緻入微地解說了善妙佛法。(深感受益匪淺的)衆位龍王(舍不得尊者就此離去,)便極力挽留尊者能常駐龍宮。

(尊者)婉言相拒道:“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籌集修建千萬佛塔的檀香(此處藏文原文本為粘泥,在布頓仁波切所著的《佛教史大寶藏論》中也有“藥叉泥”之說,但結合上下文内容及其它資料,故改為檀香,望斟酌),以及迎請各類經函,實在沒有空閑久住龍宮。不過我可以答應你們,将來我一定會重返龍宮的。”

衆龍王(見勸說無效,遺憾之餘,)隻好将大量檀香、《般若十萬頌》以及衆多《陀羅尼經》恭送于尊者,令其攜至人間。為了确保龍樹阿阇黎能再次光臨龍宮,諸龍王(心生一計,強烈)提出:“我們必須扣留經函後面的一小部分以作為質押。”

因為從龍宮迎請的《般若十萬頌》的《常啼菩薩品》及《勝法品》缺漏,所以(後人)便将《般若八千頌》的最後兩品,替換到《般若十萬頌》中,因此,廣略《般若經》最後兩品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回到人間)之後,龍樹菩薩便利用從龍宮收集的珍貴檀香,建造了千萬佛塔等(各種所依)。

因為這一切都得宜于龍王的大力協助,所以,尊者從此便被世人尊稱為“龍樹菩薩[龍猛菩薩]”。随後,尊者又前往裡喀惹(印度一地名,盛産甘蔗),并利用點金術之所得廣作布施。一對婆羅門老夫婦因得到大量(尊者)恩賜的黃金,而生起了無與倫比的信心,老婆羅門自願擔當起侍從的職責,并在尊者前聞聽了佛法,死後轉生為後來赫赫有名的大阿阇黎——龍菩提。

在龍樹菩薩的帶領下,星星點點的佛塔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一次,正當他準備将一塊酷似鈴铛的岩石變為黃金,一位度母化現的老婦人語重心長地提醒道:“隻有修持佛法,才是事關重大的要舉。你應當到吉祥山去修行。”(為了表達感激之情,)他在當地恭造了《度母修法儀軌》。

之後,龍樹阿阇黎在印度中土六大城市的所有主要方位,又興建了不勝枚舉的佛殿、佛塔。并為演說佛法的各大上師修建了衆多供養處。他還為感召而至的瞻部洲大多數希求趨入佛法,并尋求法義者廣賜深妙法義,特别是佛陀親口所宣的那段教言“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法性吾已得,為誰宣說亦不可證悟,故當無言安住寂林中。”

因為世人極難徹底領會《般若經》之珍寶法義——實相空性,真實無謬的通達者絕無僅有。大多數人在聽到此理後都驚恐不已,繼而棄置不理。有的人雖然生起了信解,卻将無有自性之義執着為單空,從而堕入了斷邊。但是,如果不能曉悟空性之義,就無法行進于解脫與證達一切智智之道。(龍樹菩薩)意識到這點後,為大悲心所驅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令世人)通曉諸法實相均為緣起,在勝義中絲毫自性也不可成立,在名言中黑白業果無爽不欺,但二者之間卻并不相違的中觀賢妙道之大法音。

以“不生亦不滅……能說是因緣”等偈頌為内容,尊者撰寫了《中觀根本智慧論頌》及其支分——其他理集諸論[中觀六論]。如實地将往昔世尊在靈鹫山賜演的《般若經》珍寶法義,在瞻部洲大力彰顯,昭然示衆,再一次發出了大乘妙法之音。智者們一緻公認這次壯舉,為大聖者龍樹菩薩于瞻部洲所發三次大法音中的“第二次出大法音”。考慮到更多所化諸衆的利益,尊者決定起身前往北俱盧洲。途中偶遇一名孩童,尊者因孩童的“則達嘎”手紋,而授記此孩童将成為國王,随後又繼續上路趕往北俱盧洲。

到達目的地後,尊者将衣服挂在衣杆上,然後開始沐浴。當他人準備将衣服取走時,尊者一反常态地高聲疾“那是我的!”不明就裡的當地人便因此而将尊者稱為“我所者”。當北俱盧洲調化衆生的事業圓滿,尊者重返故土之時,曾被尊者授記将掌管王位的孩童已經成為了一名國王[樂行王]。尊者于是在樂行國王的供養殿中居住了三年,并盡心竭力地廣弘精妙佛法。遵循至尊度母的指點,尊者去往南方的吉祥山。在當地,他主修精髓妙法,并為以大弟子聖天、佛護等衆多受持佛法大德為主的無邊無量之人與非人衆生,精勤不倦地惠賜了深廣妙法。一如佛陀再次親臨人間一般,使正法更加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為了令佛法永不衰落、恒常住世,尊者在金剛座建造了石網欄(依照印度的風俗,建造石網欄可以起防止大象的侵擾,起護衛的作用。至今,在金剛座仍可看到許多石網欄廢墟。據《印度佛教史》記載:“金剛座的菩提樹遭受大象損害時,在菩提樹背後立兩塊石碑,因而多年無事。以後又被損害,在石碑上各立一手執棍棒的摩诃迦羅騎獅像,多年出生饒益。

又被損害,于是周圍用石格子圍繞起來,外面建立一百零八座有神像的塔”)與多達幾百座的佛塔,還對吉祥米積塔(《紅史》注釋中說道:“吉祥米積塔,為印度東方靠近緬甸的林參城中心的一座佛塔。建造了圍牆。”此廢墟至今尚在。

據《印度佛教史》記載:“……給吉祥米積的塔建立圍牆,圍牆内建立一百零八座佛殿。”由此可見,龍樹菩薩當年所作的裝飾,主要是修建圍牆和佛殿)進行了裝飾,又為諸位僧衆修建了為數可觀的經堂。并囑托馬哈嘎拉等護法承擔起(守護正法的)事業,督促贊紮嘎、增祿天母等諸位财神,務必恭敬承侍供養護持正法的諸位大德及其眷屬,以各種方式促進了正法的進一步繁榮興旺。

尊者後半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在南方吉祥山如同世尊重返人間一般廣轉顯密之輪上面。特别因撰著《贊法界論》等論著,而被人們共稱為“第三次出大法音”。猶如佛陀當年三轉法輪一樣,将無以數計的所化之衆引入了大乘之道。使佛陀演說的了義經典之義穩如泰山、堅如磐石,不為他人所摧。

為了後世所調諸衆的利益,尊者在一生中撰寫了數目驚人的闡釋三藏四續密意之論典,包括以理證之道宣說趨入佛法圓滿精華大乘道之圓滿菩提道次第的《中觀寶鬘論》、以教證而建立此道的《經集論》、結合道次第精要與佛陀教言的《稻杆經釋》、包括《贊至尊了義文殊》等在内的《贊頌集》、《密集略修》、《經部修法集錦》、《菩提心釋》、《圓滿次第之五次第論》、《中觀根本慧論頌》、《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

《七十空性論》、《回诤論》、《親友書》、《百智論》《令衆生愉悅之十一頌》、《八粗堕》、《普賢行願品合并本釋》、《夢境如意寶語》、《布施語》、《出世語》、《八加行》、《智樹論》、《規範論》、《養生篇》等闡釋經續密意的論典,另外還有《顯密道次第》、《四續本尊修法》等異彩紛呈、不拘一格的論著。

龍樹菩薩的此等壯舉,使佛法越發興盛,也使魔王波旬及其眷屬火冒三丈、嫉妒萬分,甚至到了不堪忍受的境地。他想不出其他高招,隻好鑽入樂行王後的胎腹中(伺機作惡)。不久王後臨産,生下一名為“具力”的太子。

(時光飛逝,鬥轉星移,具力太子在優越的環境中一天天長大了。一天,)母後将一件世間珍稀難得的無縫衣贈與(愛子,太子告訴母後:)“我現在先把它收藏起來,等到有朝一日我繼位登基、治理江山之時再穿它。”母後無奈地告訴兒子:“你的父王與龍樹阿阇黎已經成就了等壽金丹術,在阿阇黎沒有圓寂之前,你父王是不會死去的。你這輩子恐怕沒有希望繼位執政了。”

(母後的一席話,使)具力太子生起了極大的憂傷,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失望,禁不住悲從中來、号啕大哭。母後連忙安慰道:“你用不着哭泣,(我倒有一個主意)。因為阿阇黎是一位安住于廣大菩薩行境界的菩薩,如果你向他索要頭顱,他必定會慨然施與的。(如果他圓寂,)你的父王也會因此而命終。這樣一來,你就可以穩坐王位了”。(聽完母後的“高見”,具力太子躊躇滿志、躍躍欲試,)他迫不及待地趕到龍樹菩薩身前,提出了索要頭顱的要求。

大聖者龍樹菩薩思索道:大悲世尊在因地時,也曾行持過布施頭顱等菩薩難行。我也應當如此追循佛陀的足迹,繼承佛陀的事業。為了懾服魔王波旬,為了利益後代衆生,為了諸大佛子能生起勇氣,我應當行此布施。想到這裡,尊者爽快地答應了索要頭顱的要求。

(王子喜不自禁,立刻揮起)寶劍,向尊者的頭顱砍去,然而頭顱卻并沒有被砍掉。尊者和藹地向目瞪口呆的王子解釋道:“往昔我在刈割茅草時,曾割斷過一隻小蟲的脖頸,因為這個罪過,所以用吉祥草便可以砍斷我的頭顱。”王子遵言而行,果然如願割斷了尊者的頭顱。此時,隻見殷紅的鮮血化為了白色的乳汁,龍樹菩薩的頭顱吟出了振聾發聩的一段自白:“我今往生極樂刹,将來亦入此身體。”

王子擔心頭顱會重新複原,便将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因為龍樹菩薩已成就了金丹術,所以其法體與頭顱都化為了頑石。(令人驚訝的是,法體與頭顱)不但沒有随着時光的流逝而風化,而且因歲月的遞增,二者之間的距離也在一步步縮短。等到将來重新複合之時,(複合後的新法體)就會像龍樹菩薩住于塵世一般,對衆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因為大尊者龍樹菩薩長久以來獲得了登地菩薩的自在成就,才能在布施頭顱時,作到臨危不懼、歡天喜地。這一切,也是在向世人宣告尊者的得地之相。《入中論》雲:“且如佛子聞求施,思惟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正如在得地之後,布施頭顱不但不會有痛苦,而且會生起超勝于比丘一禅等持的歡喜與大樂的說法一樣,龍樹菩薩已經獲得登地果位的成就,是在佛經中已經明示,世人也是有口皆碑的。

其共同部分的示現,是在吉祥山修持長達兩百年,地道功德輾轉增上,最終獲得了共稱的七地果位。在得到一地果位之後,即能獲得于一百個世間界中化身為一百位祖師,并同時于一百位佛陀前化為一百尊身體聆聽佛法等十二種一百功德。因為此等功德在獲得二地果位之後,更會往上遞增。由此可想而知,尊者所擁有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關于尊者的不共同示現,在《明炬論》中描述道:“大阿阇黎龍樹菩薩在獲證真如法義後,于世間界暢演各别自證金剛持之大等持。既擁有超離于人天之安樂,擁有超離于外道、聲聞以及緣覺的禅定與等持之安樂,也獲得了遠離生滅的具有一切殊勝的如來之身。其身見而無厭,并具有十力以及十無畏等佛之功德嚴飾,前往極樂刹土,以擁有八種功德自在而住于世。”

以上内容說明,龍樹菩薩此生依靠密集之道,已經現證了雙運金剛持的果位。大聖者龍樹菩薩還培養了舉不勝舉、出類拔萃,對佛陀所宣說的了義不了義之八萬四千法門,在以無垢理證善加辨析之後,能夠受持與弘揚準确判别佛陀密意旨要的持法意子。其中公認的有四名意子與三名近意子,一共為七名主要弟子。

龍樹菩薩的四位意子分别為:親觐文殊菩薩的釋迦莫紮、谒見度母的那嘎博得、獲證八地果位的聖天論師、目睹過觀音菩薩金顔的瑪當嘎巴。三位近意子分别為:佛護論師、清辯論師與馬鳴論師。諸大弟子中不可抗衡、無與倫比的,當數聖天論師。聖天論師(在一生中)撰寫了大量無有稍許錯謬之垢,如理抉擇龍樹菩薩密意的顯密論典。

他依照龍樹菩薩的意趣,撰著了闡述引導世人趨入甚深廣大道次第之圓滿無垢理證之道的《中觀四百論》、宣說以密集金剛為主的兩種無上道次第之究竟密要的《攝行燈論》以及指不勝屈的其他論典。

聖地印度的智者們,都心悅誠服地将被譽為“龍樹阿阇黎父子”的龍樹菩薩與聖天論師,共稱為一切智智的量士夫。往昔的中觀論師們,都将這兩位阿阇黎的論著,恭稱為“母中觀”,以作為(一切中觀見解的)究竟源泉。

關于釋迦莫紮阿阇黎,有這樣一種傳說:《圓滿次第之五次第論》中的前兩部分,是龍樹菩薩恩準該尊者寫成的。雖然尊者的其他論著已經流失,但這位阿阇黎為衆多有緣者廣弘龍樹菩薩善妙主張(的事迹,必将傳送千古、流芳百世。)

所謂“那嘎博得”,也就是指龍菩提阿阇黎。他依靠龍樹菩薩的竅訣,成就了金剛虹身。尊者居于吉祥山等修行處,攝受了無以數計的空行勇士、空行母及有緣人。據尊者的傳記記載:在嘎當派前期,這位阿阇黎(化為幻化身),親自為嘎當派的衆多大善知識,傳授了大量竅訣與教誡。

大成就者秋多吉[法金剛]曾三番五次與(該尊者)會晤,共同商議有關金剛乘的教言。在四世班禅洛桑卻吉堅贊((1567-1662),譯言善慧法幢。為四世達賴和五世達賴喇嘛近圓戒師,紮什倫布、色拉、哲蚌三寺寺主。曾與五世達賴商同在固始汗未入西藏、清軍未入北京之前,分别遣使溝通關系,為後來格魯派幹預西藏政治創造條件。

1645年,受固始汗封為“班禅博克多”稱号;1647年,又受清順治帝封為“金剛上師”名号。後被追認為第四世班禅額爾德尼)為紮什倫布寺和合塔竣工開光之時,龍菩提阿阇黎與大成就者秋多吉雙雙降臨,并肩居于塔頂為佛塔開光,還向班禅洛桑卻吉堅贊賜傳了竅訣與教誡。該位阿阇黎還撰寫了《密集壇城儀軌》、包含《直指三身道用》在内、超凡絕倫的《安立次第》,以及浩如煙海的其他著作。

瑪當嘎巴是将龍樹菩薩的耳傳竅訣,圓滿授予大成就者帝洛巴的接力者。此外,尊者還為五湖四海的有緣者鞠躬盡瘁地闡顯了甚深妙法。佛護阿阇黎出生于(印度)南方丹巴拉境内的昂巴則瓦[意即天鵝嬉戲]。趨入佛門後,尊者毅然出家并受持近圓戒。通過廢寝忘食地修學三藏四續,終于使他圓滿地通達了自他宗派如海般浩瀚寬廣的見解。

在依止龍樹菩薩足下後,他又如饑似渴地聆聽了深廣無垠的各種顯密要訣。經過黾勉精勤地修習,真實修成了至尊文殊菩薩本尊。以道次第的行持,最終抵達了至高無上的巅峰之位。

為了使佛教能夠蓬勃發展,他将龍樹菩薩的甚深密意——究竟深奧的緣起之理,以千變萬化、不拘形式的生動道理進行揭示,為世人寫出了驚世駭俗的《中觀根本慧論釋》,也即為衆人所稱道的《佛護中論釋》。在所有解釋《中論》的論典中,此論如同寶幢之頂般顯得極為不同凡響。包括月稱菩薩與至尊宗喀巴大師,都異口同聲地對其贊不絕口。此外,該阿阇黎還撰寫了種類繁多的闡釋顯密奧義的論典。

清辯論師則是為了昭示甚深中觀之道,而特意化現為龍樹菩薩之首要弟子形象的。至于這位大聖者是須菩提(也即善現。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為解空第一)化身的說法,已經是舉世公認、無可非議的事實。該阿阇黎為了彰顯龍樹菩薩之善妙主張,撰寫了闡釋《中論》含義的《般若燈論》,另外還撰著了五花八門的其他論著。

《般若燈論》的誕生,首創了中觀自續派的見解。(提出這種被認為是不究竟見解的原因,)完全是因為龍樹菩薩诠釋佛陀密意的中觀究竟之見極難證達,為了逐步引導所調諸衆,給(彼等)提供一種領悟的手段而采用的善巧方便。(該傳記中有關馬鳴論師的内容遺缺,此處作一補充。馬鳴論師,為古印度四大士之一。

佛滅度後約六百年,生于西印度。父親獅子密是大名醫,母親名為寶成。自幼學習婆羅門四吠陀經、四吠陀支、四吠陀節及六業等,又随父學醫。信奉異教,精通有常之論,曾駁倒西印度佛教學者,使之該信異教以毀佛法。之後遊曆至南印度,與龍樹菩薩弟子聖天論師辯論内外之宗,終因敗負而該信佛教,為龍樹師弟弟子,精通内學及諸異教詩韻之學,更名三寶仆從。諸《佛本生行傳一百八贊》,以忏破佛之業;因馬解其語,故号馬鳴。另著有《醫學八支大論》、《入八之論》、《八支集要自注》等衆多著作。)

龍樹菩薩住于人間長達六百年之久,在世期間為佛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他一生的前、中、後三個階段,層出不窮地栽培出了遍布四海的弟子。其中晚年的所有主要持法弟子中,堪稱頂飾的當數月稱阿阇黎。據往昔的佛教曆史記載:在龍樹菩薩前往極樂刹土之際,曾感慨萬分地說道:“關門弟子乃月稱,終結之法說無生。”

于這位尊者[月稱菩薩]如何在佛教領域大顯身手的情形,下文将詳細地為諸位和盤托出。龍樹菩薩在六百年中,忠心耿耿地護持正法。據說,一旦将來其法身與頭顱重新拼合以後,尊者還将為瞻部洲衆生的利益進一步作出貢獻。最終于極淨光世界圓證佛果,号智源光如來。因此,希求修持菩提道次第的諸衆,應當至誠祈禱聖者龍樹菩薩,嚴格奉守尊者的教誨:從依止具相善知識,直至獲得雙運佛果之間,為獲取于顯密圓滿道之定解,以教證理證,而以巨大之精進勇猛不斷地修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