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巴族

門巴族

中國少數民族

門巴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門隅和上珞渝的墨脫及與之毗連的東北邊緣。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門巴語,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門巴族人主要信仰本教(一種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也兼營畜牧業和狩獵,擅長竹藤器的編織和制作各種木碗。門巴族人民與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系。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門巴族喜慶的日子。新年節慶期間,全村在寬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種叫作“錯木”的門巴戲劇。

    中文名:門巴族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所屬地區:中國,西藏 下轄地區:墨脫縣 面積:1萬平方公裡 人口:50000人 地理位置:北接錯那縣和隆孜縣,東接珞渝,南與印度阿薩姆平原接壤,西同不丹毗鄰 地方方言:門巴語 分 布:西藏自治區門隅和上珞渝的墨脫等 文 字:通用藏文 信 仰:苯教和喇嘛教

民族簡介

勒門巴民族鄉,位于西藏山南市錯那縣,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也是門巴族的聚居地。它東部接壤不丹,西部接壤印度,所以也被稱為“山南邊境第一鄉”。這裡群山環繞,綠樹掩映,平均海拔隻有2350米,是雪域高原的“天然氧吧”。

門巴族聚居的門隅,北接錯那縣和隆孜縣,東接珞渝,南與印度阿薩姆平原接壤,西同不丹毗鄰,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這裡處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山高谷深,道路艱險,交通閉塞,曆史上被視為神秘的地方,藏語稱“白隅吉莫郡”,意為“隐藏的樂園”。

門隅的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最高處可達海拔4000米,而南部海拔高度僅1000米左右。北部河谷比較開闊,包括勒布至達旺的廣大地區,有娘母曲江、達旺曲江兩條河流經此地,是主要農業區,著名的達旺寺就坐落在北部達旺河谷地帶。達旺是門隅宗教、文化中心,氣候溫和、景色優美、物産豐富,被門巴族譽為美麗的“松耳石盤子”。北部高原邊緣,猶如一道天然屏障,将來自南方的溫濕氣流阻擋在峽谷之中,形成了以波拉山口為界的南北迥異的氣候。隆冬時節,高原上已是冰天雪地、寒風凜冽,而河谷地帶仍是山青水碧、春意盎然。門隅北部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屬山地溫帶氣候。

門隅南部包括申隔宗、德讓宗和打隴宗,卡門河的支流比瓊河、登卡河流經此地。這裡夏季炎熱潮濕,蚊蚋叢生;冬季無霜冰,最低氣溫在10℃左右,屬山地熱帶和亞熱帶氣候。

地區資源豐富,從北到南森林密布。北部多松、柏、桦、杉、青和稱巴樹。其中稱巴樹木質堅硬細密,有花紋,略散馨香,是寺院雕刻印經版的絕好原料。南部多經濟林木,如樟樹、漆樹、梧桐、橡膠、茶樹、桑樹、棕榈等。林覆蓋全境。果木也十分豐富,如芭蕉、柑桔、核桃及多種時令水果。門隅的藥材種類也很多,從高海拔地區的雪蓮、蟲草、三七、天麻、仙鶴草、蛇根草、靈芝、貝母,到低海拔地區的沉香、苦楝、丁香、水楊梅、五味子等都有生長。在這裡被列為國家珍稀保護植物的有10餘種。深山密林中,大象、虎、豹、熊、犀牛、黑狐、小熊貓、猕猴、獐、鹿、豺等出沒無常;孔雀、天鵝、鹦鹉、八哥、野雞、杜鵑等随處可見。

18世紀,有部分門巴族因不堪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剝削與壓迫,抱着對"蓮花聖地"的宗教幻想,東遷墨脫,逐漸形成門巴族的另一聚居地。墨脫在門隅東北方,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的南坡,雅魯藏布江由東北折向西南,貫穿全境,形成數百裡長的大峽谷。北部有多雄拉、金珠拉、呷龍拉和遂拉等山口,海拔均在5000米左右,是米林、林芝、波密和察隅進入墨脫的必經之路;沿雅魯藏布江向南,則直通下珞渝。墨脫古稱“白馬崗”,藏語意為“隐藏着的蓮花聖地”。19世紀末白馬崗地區設墨脫宗,從此易名為“墨脫”,仍有花朵之意。墨脫層巒疊嶂,峽谷縱橫,地形十分險要,交通不便,外族人很少能涉足此地。

墨脫的地勢也是北高南低,由北部高山海拔5000餘米降至南部深谷海拔500餘米,河床地由北部海拔2800米下降到500米。墨脫的氣候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變化,從寒帶到熱帶均有分布。門巴族居住的河谷地帶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降水量高達2000毫米左右,夏季很少有晴朗無雨的天氣。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墨脫的資源和物産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0%,珍稀動植物衆多,原始風貌猶存,生态自成體系,現已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據初步統計,在自然保護區内,僅高等植物就有3000餘種,其中珍稀植物10餘類。色彩斑斓的植物王國為各類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天然條件。已發現野生動物數百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42種。此外還有千餘種昆蟲。墨脫的水能資源也很豐富,約有7000萬千瓦以上,占全國水能蘊藏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境内的礦産資源還是未普查的處女地,僅裸露地表已被發現的就有鐵、雲母、皂石等。

墨脫四季如春的秀麗景色、獨具特色的封閉天地,在藏文佛經中被稱為“佛之淨土”。曆史上這裡曾為衆多的佛 教徒所向往,把一生中能去一次白馬崗視為最大幸事。門巴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南部,共約七千餘人(一九九零年)。大多數聚居在錯那縣以南的門隅地區,其餘居住在墨脫、林芝、錯那等縣。

“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現在也成為門巴族的自稱,意思是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長期友好往來,互通婚姻,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方言差别較大,多通曉藏族,通用藏文。門隅地區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洛渝以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這裡,山巒綿亘,河流湍急,景色秀麗,物産豐富。農作物有水稻、旱稻、玉米、荞麥、青稞、雞爪谷、小麥、大豆、棉花、芝麻等,一年可收獲兩、三次。水果有香蕉、桔、柚、桃、梨、蘋果等。原始森林廣大,生長着松、柏、桦、青江、楓、杉、楠、竹等,木材儲藏量極為豐富。藥材有天麻、三七、黃芪、雪蓮、當歸、黨參等幾十種。在錯那縣勒布區,尚有小塊牧場。有黃牛、馬、羊、驢、騾等牲畜。野生動物有熊、豺、獐、野牛、岩羊、雪豬、熊貓、狐狸、金絲猴等。此外還有雲母、水晶石等稀有礦藏。門巴族聚居的門隅地區,曆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紀,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權的版圖。

門巴族村寨相對分散,十幾戶、幾十戶的村落,往往分幾個居民點。房屋結構因氣候差别而略有不同。門隅一帶的住房用石頭砌牆,“人”字形屋頂上覆蓋木闆,加壓石闆。房屋一般分三層:上層放草和稭稈;下層關牲畜;中層則是一家人的居所。墨脫地區的門巴族人的住房以幹欄結構為主,房屋與地面相距一米左右,人字形房頂,用蕉葉或木闆覆蓋,再用石闆壓頂。所有建築門都朝東,因為他們認為太陽出來就照進家門,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門巴族的飲食結構因地而異,既有吃玉米、稻米、雞爪谷的,也有吃荞麥、小麥和青稞的。他們喜歡以辣椒佐餐。炊具喜用石鍋,門巴語譯為“可”,石鍋煮出來的飯菜味道更佳。在經濟生活中,門巴族人享譽四方的是他們的家庭手工業,特别是加工木碗和編織竹織竹器的技藝,更是長盛不衰。由于門巴族的木碗具有花紋漂亮、結實耐用、便于攜帶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門巴族喜慶的日子。新年節慶期間,全村在寬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種叫作“錯木”的門巴戲劇。

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正是這塊民歌的豐地沃壤乳育出了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那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已被譯成多種文字的著名詩集《倉央嘉措情歌》脫胎于門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風格上都保留着門巴族情歌的特色。門巴族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情歌自然也就成了聯結青年人心扉的紐帶,他們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

民族曆史

門巴族居住的地方均屬西藏邊陲地區。十七世紀,門巴族社會已進入封建農奴制社會,成為西藏地方政府統治下的全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封建農奴主土地所有制是門巴族社會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門巴族地區的土地、森林和草場等生産資料皆屬西藏地方政府所占有。西藏地方政府向門巴族地區派遣官吏,設置行政機構,向寺院和世俗貴族封贈土地和農奴,形成了官家,寺院和貴族三大領主對門巴族地區生産資料的絕對占有和對門巴族農奴人身的不完全占有關系。

以門隅地區為例,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西藏地方政府就授予錯那宗政府對門隅的管轄權,門隅北部的勒布4錯,離宗政府最近,成為政府官員統治和管理最為嚴密的地區。以宗政府為首的三大領主把占有的土地分割成若幹塊份地,分給有勞動力的門巴族農奴耕種,同時向門巴農奴收取以實物和徭役為主的地租。在門巴族社會中,封建農奴主是利用原始村社組織形式來推行封建農奴制的,封建農奴制與門巴族的原始村社結合形成了一種複合社會形成形态。這是門巴族社會形态的基本特征。

由于人們在土地所有制關系中的處的地位不同,在門巴族社會裡,存在着農奴主和農奴兩種人。農奴主多數是藏族,農奴幾科全部是門巴族,農奴主包括宗本、“粗巴”、上層喇嘛和世俗貴族,他們人數極少,但權力很大,掌握着社會絕大部分的生産資料,具有多種的封建特權,是門巴族社會的統治者。

同廣大藏族農奴一樣,門巴族農奴按其經濟地位高低劃分,可分為“差巴”、“堆窮”、約布”等三個等極。“差巴”在墨脫地區,意為交納租稅的人。他們在農奴中占很大比便例,按規矩領種領主的份地。為領主支應繁重的烏拉差役,還要向領主繳酥油、木材、染料、木炭等實物和藏币。“堆窮”,人數比“差巴”少。地位低于差巴,租種大差巴的小片土地,或作幫工、幹雜活,從事副業、手工為生産。“約布”,即家庭傭人,人數很少,隻存在于墨脫地區。他們無獨立經濟,多是單身一人在主人家幹活,依附于主人。

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牧業。直到民主改革前,農業耕作方式還停留在刀耕火種和鋤耕、木犁犁耕階段。生産工具是鐵木器并用,以木制工具為主。木犁是農業的主要農具,形狀因地而異。

門巴族對農田的管理是粗放的。農作物的種耕鋤草一般進行一到兩次,作物大多任其生長。無水利灌溉設施,施肥也較少,因為土地肥力恢複較慢,加上蟲災、獸害、水災侵害,農用物産量一般都很低。

牧業和采集野生植物是彌補糧食不足的重要手段。放牧和飼養的牲畜主要是牦牛、犏牛和黃牛,馬和羊的數量較少,牦牛、犏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給門巴族提供牛奶、酥油、奶渣、肉食、牛毛用于紡織、牛與外民族進行交換的物資,而公犏牛和公牦牛則是承擔交通運輸的主要工具。

狩獵活動一年四季都在進行。男子出門多随身攜帶弓箭長刀。門巴人利用弓箭、弓和下繩套等方法捕獲野獸。獲得的獸皮、獸角、獸骨是與外民族進行交換和向領主交納的實物。獸肉将割成肉條烤幹,分給參加的狩獵者和同村的好友親鄰。

門巴族世世代代是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民族。手工業門類僅是農業生産的副業,與相鄰民族雖已發生了交換貿易關系,但自給自足的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封建農奴制度國一直是阻礙社會生産力發展的桎梏,使門巴族落後的生産水平年複一年地在原有基礎上重複,長期處于停滞的狀态。直到民主改革結束了封建農奴制度,社會生産才得到了解放。

禮儀

婚姻

門巴族的婚姻戀愛自由,門巴族的有些地區則是由男方家父母親自帶酒和哈達去女方家去求婚的。到後,男方家父母首先給女方家父母獻哈達,然

後再一邊喝酒一邊提出訂婚請求。女方家父母若同意這門婚事,則會明确的答複男方家父母;若不同意,女方家即使不直言謝絕,也會借故托辭。

門巴族多為一夫一妻制,成婚儀式頗具戲劇性,饒有興趣。結婚之日,清晨新娘梳妝打扮好,由父母、兄弟姐妹及姑舅等親屬押着前往夫家,行前新娘依戀不舍地對父母表白,二老把我養大卻要離開雙親,實在對不起。娘家一般要送女兒手镯、戒指、頭飾、腰帶等作為陪嫁,有時還帶上一兩件勞動工具。新郎一方則早已請媒人帶上幾個機靈善說的人在路上等候迎親,他們拿着竹筒酒,途中請新娘喝三次。到達新郎家進屋坐定,擺上酒肉、油餅盛情待客。新娘的舅舅最受尊重,他代表父方說話,這時他挑起毛病來,酒釀得不好啦,肉薄厚大小不勻啦,并質問:是我女兒哪點長得不好嗎……每講一句就用拳頭使勁擊一下桌子,裝作氣急敗壞的樣子。于是新郎家連連陪禮,趕緊獻上哈達,重新添酒加菜,直到新娘的舅舅點頭滿意。其實這種戲劇性的挑剔,目的是考驗男方的誠意。酒至半酣,衆人即興唱歌起舞,盡情歡樂,通宵達旦。富裕一些的人家婚禮往往持續三、四天。這對于年輕的小夥子和姑娘們來說,也是互相交往和談情說愛的好機會。

節日

門巴族的節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宗教節日,一類是歲時年節。宗教節日主要在曲科節、薩嘎達瓦節、主巴大法會、達旺大法會,歲時年節主要有門巴族新年。

曲科節:在每年的六月莊稼成熟時舉行。過節時人們聚集起來,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然後在喇嘛和紮巴的帶領下,背經書舉經幡,圍繞村莊和莊稼地轉一周,祈求神靈保佑,人丁興旺,莊稼豐收。群衆自備酒飯,在地頭田間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進行2—3天。

薩嘎達瓦節: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曆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到時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數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給寺廟,寺廟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給大家吃,衆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後還要點酥油燈,以示慶祝,并把這一天作為進入農時的标志,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開始做農活了。

主巴大法會:是墨脫宗全宗性的大法會,在豐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間舉行,曆時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舉行。主要活動有念經、跳神、演出宗教戲劇等。人們自備酒肉、食物,歡聚一起,白天飲酒觀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達旺大法會:在每年的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曆時三天。節日裡,人們除了觀看跳神表演、傳統戲劇《卓娃桑姆》、跳牦牛舞等,還要舉行一些自娛活動,如賽馬、拔河、射箭等。

新年:藏曆元旦是門巴族最重要的節日,門巴語稱為“洛薩”,錯那門巴族過新年是從藏曆的元月一日開始,到元月十五日結束,與藏族人過新年基本上沒什麼區别,而墨脫地區門巴族的新年則不同,他們一年中有兩個新年,一個是元月新年,從藏曆的元月一日開始,曆時2—3天;另一個是十二月新年。十二月新年是墨脫門巴族最富特色的年節,從藏曆的十二月一日開始,曆時10—15天,節前,家家戶戶要打掃房屋,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節日期間人們穿着盛裝,互相拜訪慶賀,載歌載舞,飲酒狂歡。另外還要舉行各種遊藝活動,如拔河、角力、抱石頭、射箭等。

喪葬

門巴族的喪葬表現出多樣性與複雜性的特點,就葬式看,有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和崖葬,還有屋頂葬和屋底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或三次葬型的複合葬。其喪葬過程更是禮儀繁缛,活動甚多。門巴族喪葬的複雜性,還表現在不同地域的門巴族在看待和選擇葬式上觀念殊異。

葬式的選擇不同,但在出殡前對屍體的處理以及儀式卻基本一緻:人亡後,将屍體用繩子或死者腰帶捆縛,并腿屈膝或蹲式,雙手交叉胸前,男性死者左手靠胸、女性死者右手胸,狀似胎兒。為死者設置靈位,擺放供品,停屍數日。停屍期間,請喇嘛念經做法事,擇定安葬方式、出殡時辰和葬地方位,并确定背屍人和屍體出屋方向。

在多種葬式中,土葬和水葬是最普遍的,為一般群衆所采用。火葬、天葬、崖葬多為富裕戶、頭人、喇嘛等采用。屋頂葬、屋底葬僅适用于夭折的未成年孩子。

禁忌

墨脫門巴族認為一個月的五、十、十五、二十五、三十日為“喪葬日”,這些日子裡不能介紹婚姻,禁止人們下地勞動,禁止上山打柴和下河抓魚,亦不準殺牲,隻能在家幹家務勞動。

獵人出行獵前三天,家裡不能煮酒,外人不能進屋。

家裡人出遠門旅行或交換,當天不能掃地,違反了認為人畜不能平安,交換也不順利。

家裡有人患病,要在門口插上有刺的樹枝以示外人莫入,以免把鬼帶進加重病情。半夜裡忌諱聽見狗叫雞叫,公雞叫預兆不吉利,辦事不順利;蛇鑽進屋裡或者看見死蛇則認為預兆不好。

有些地方對男女婚配屬相有忌諱,如鼠和馬、牛和羊、狗和龍、豬和蛇、猴和虎等屬相碰在一起的男女不能婚配。認為人逢十二、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的年歲可能會遇上災難。門巴族稱這些年齡“嘎”。

新娘出嫁,新郎入贅行至途中,忌諱遇上背空筐或空水筒的人,如回避不了,預示婚後不祥。

經濟

自14世紀竹巴噶舉派确立了對門巴地區的統治後,封建農奴制度的生産方式逐漸滲入門巴族社會。藏族統治者對門巴族人民實行長期的封建統治。門巴族人民在封建農奴制度的統治下,生活貧困,生産力水平一直很低,直到解放前,尚保留着大量的原始公社制的殘餘。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兼事狩獵和采集。手工業還沒有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手工業者本身大多從事于農業生産,手工業中有竹編、木碗制作,工藝精巧,暢銷藏區。門巴族使用的生産工具十分簡陋,鐵制農具很少,約有70%的土地實行刀耕火種,墨脫的稻田還使用二牛擡杠的木犁耕種。

門巴族社會同藏區一樣,西藏地方政府、貴族和寺院三大領主占有門巴族地區的絕大部分土地、山林、草場等,門巴族人民大部分是他們的農奴和奴隸。門巴族的農奴同藏族農奴一樣,也分為“差巴”和“堆窮”兩個等級。大“差巴”對“小差巴”和“堆窮”也進行剝削。門巴族人民不堪忍受三大領主的壓榨,曾多次以破壞運輸、拒支“烏拉”、抗捐逃亡等方式,進行反抗。在一些尚保留着原始社會殘餘的村莊,都有一部分集體公有的土地、牧場和山林,經本村頭人允許可以墾荒種植、砍伐竹木,歸個人使用,不付報酬。

1951年,西藏獲得了和平解放,黨和人民政府派工作隊深入門巴族地區訪貧問苦,幫助發展生産。1959年,門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一道,支援人民解放軍平息了西藏上層反動分子發動的叛亂,實行了民主改革。民主改革的勝利,大大激發了門巴族人民的生産積極性,他們發展生産,建設家園,走互助合作道路;同時開山築渠,改良土壤,逐步實行科學種田,改變了過去那種“刀耕火種”的落後耕作方法,農業生産有了很大發展,門巴族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改善,住上了新房,安裝了電燈。各地修築了公路,江河上架起了剛索吊橋。鄉、村建立了醫療衛生機構,并培養了一批本民族的醫生和衛生員,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門巴族地區還普遍辦起了小學和夜校。門巴族的幹部、教師隊伍正在成長。

門巴族——建築生活方式

(1)服飾 由于長期與藏族共居雜處,服飾和生活習俗與藏族接近。門隅地區男女都穿土紅色氆氇袍子和紅黑色軟底長筒靴,頭戴褐頂桔黃邊小帽、前沿留有缺口。女子身前圍一條白氆氇圍裙,背上披一塊作避邪用的小牛皮,佩挂松石、珊瑚瑪瑙等串飾。墨脫地區女子服飾有所不同,她們穿白色短衣或無袖無領的寬大褂子及花色長裙,腳穿繡花氈靴,戴項鍊、耳環、戒指、腰鍊等飾物。男子皆耳垂大環。

門巴族服飾有地區差異,門隅地區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長袍,束腰帶。戴褐色小圓帽,帽邊鑲桔黃色,前邊留一個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腳穿筒靴,靴筒用紅、黑兩色氇氆縫制,靴底為牛皮軟底。婦女還在袍外加系白色圓筒圍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脫地區男女都喜歡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長、短兩種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長發,佩戴耳環和腰刀。婦女穿花色裙子,發辮盤于頭頂,并以紅、黃、綠等彩色的線裝飾。門巴族婦女擅長紡毛線、織氇氆和腰帶,門巴族婦女喜歡佩戴嵌有珊瑚、綠松石等寶石的銀手镯、耳環、戒指、項鍊。

(2)飲食 食物以大米、玉米、荞麥、雞爪谷為主。大米吃法與漢族同,玉米和雞爪谷則作成糊粥,也吃糌粑、面餅、奶渣,喝酥油茶,喜吃辣椒,尤愛吃的是在青石闆上烙的荞麥餅。

(3)民居建築 房屋多半是木頂、竹頂或草頂的兩三層小樓,以石塊、木闆或竹籬築牆,屋頂為人字形,上層住人,下層關圈牲畜。夜晚在室内地闆上鋪粗毛毯或獸皮,和衣而卧。

飲食

門巴族生活在喜馬拉雅山東南部山區,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在物質、生産、生活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固有的特點和飲食習俗。n門巴族主食因地而異,既有吃玉米、稻米、雞爪谷的,也有吃荞麥、小麥和青稞的。蔬菜有小白菜、土豆、元根和蘿蔔,用特制的石鍋煮熟了吃。青稞酒、辣椒是人人喜歡的,部分男女還有吸鼻煙的習慣。門巴族常用的作料有辣椒、花椒、生姜、蔥和蒜。它們既是調味品,又是人們喜愛的佐餐佳品。在墨脫可以見到成片的辣椒地,人們幾乎頓頓飯離不開辣椒。門隅和墨脫還産生姜、蔥和蒜,是人們喜愛的調味品。在菜肴的烹調制作上,一般為燒烤和水煮,也用清油烹炒或油炸,烹制時加鹽和一些調料,待熟後手抓或以竹條當筷子食之。門巴族擅釀酒,用稻米釀的酒清亮醇香,用玉米釀的酒色澤金黃而酒味濃郁,用青稞釀的酒酒色黃澈酒味酸甜。茶也是門巴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料。在門隅,人們大都喝酥油茶。酥油茶的打制與藏族相同:将提取的新鮮酥油放入茶筒中,倒入熬煮得滾燙的紅茶或磚茶茶汁,用一端裝有圓盤的攪棍上下提打攪拌,使茶水與酥油交融一體,加入适量的鹽便成為香噴噴的酥油茶了。食具多用木碗、竹碗、竹飯盒。炊具多用石鍋。墨脫和門隅均産石鍋,石鍋有大、中、小3種形制。石鍋的用途過去是煮飯和煮菜,現在主要用于煮菜和炖肉。由于石鍋傳熱慢,炖出的肉汁十分鮮美,可保持食物的原味。因此,盡管銅鍋、鉛鍋、鐵鍋已大量傳入,但人們仍普遍使用石鍋,尤其是節日和招待親朋好友時少不了使用它,一般人家都珍藏着幾口石鍋。在木制餐具中,名聲最大、影響最廣、使用最多的是門巴木碗。門巴木碗不僅是日用器皿,而且是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民間藝術品。

文化

門巴族沿用藏曆,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門巴族日食三餐,有些地區主食糌粑。門達旺地區、錯那縣、墨脫縣等地以雞爪谷加工成食品作為主食。門巴族還喜用荞麥面在薄石闆上烤烙荞麥餅。大米的吃法與漢族相同,玉米和雞爪谷則用來做成糊粥食用。肉類以牦牛、黃牛肉居多,也食豬肉和羊肉及獵獲的野生動;食用方法習慣炖或制成肉幹。

門巴族狩獵是一種集體活動,狩獵時自願結夥,公推首領,首先擊中獵物者,在分肉時要分得雙份,其餘人均一份。狩獵結束後,将肉割好、烤熟背回。如果獵物很多,則在離村較近的地方點火為号,召集村民共同來接應,進村後要将多餘的獵物分給村人或共同聚餐。如果在歸途中遇見行人,無論相識與否,都要贈一份獵物,認為這樣下次狩獵才有好運氣。

門巴族婚禮饒有風趣,婚禮前,新郎一方要帶幾竹筒酒上路迎親,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新娘進屋後,新郎家要擺酒肉和油餅款待客人,屆時新娘的舅舅要故意刁難新郎家,以考驗男方的誠意。新郎家要獻哈達、陪話,不斷增加酒肉,直到舅舅滿意後,才能開懷暢飲。婚宴上,新郎、新娘要輪流給客人敬酒,客人還要求新郎、新娘互敬對飲,并讓他們當衆比試誰喝得快,誰先喝完就預示着今後誰當家。門巴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

宗教信仰

門巴族有着對鬼、神、佛的最大的寬容精神,不分遠近、親疏、厚薄,都請在他們的心靈的祭祀上按部就座,奉獻人間的禮遇和犧牲。原始宗教、原初本教和藏傳佛教,是在門巴族社會中并存的、為門巴族共同信仰的三種宗教。

原始宗教古已有之,是門巴族理解、處理和解決人與自然的基礎、矛盾和沖突的原則。“萬物有靈”是門巴族原始宗教的“理論”基礎;而巫師和巫術是人與神、鬼之間的“律師”、“法官”和“審判庭”。直到本世紀中葉,人們還真誠地信仰天神地靈、山鬼水妖、石精樹怪、鳥獸蟲魚也都有神性靈氣。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對人自身不能理解的現象,也是信仰和崇拜的對象,門巴族崇拜的“屋梁神”,是在居室屋梁上懸挂的木制的大、小不等的木杵狀的器物,以保佑 人丁興旺、子孫萬代,這實際上是原始的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反映。真誠地信仰培育了審美感,人們從此認為懸吊木杵狀器物的房屋是美的。鬼神靈氣無所不在,并且喜怒無常,它們既能賜福人間,也常布災降難,凡病痛或不祥,異常或禍殃,認為都是某種鬼靈妖氣造成的,唯有請求巫師施行巫術,請神送鬼,才能禳災除禍。門巴族巫師有登龍坎、巴窩、覺母和巴母等。

門巴族信仰的本教師從藏區傳入門隅的。但本教在門巴族信仰觀念中與原始宗教并沒有嚴格界限。本教來到門隅,并未享受到門巴族給予的特殊待遇,它沒有特别的儀式和儀軌,是擠在原始宗教的祭壇上一同品嘗犧牲,它沒有自己的單元住宅,隻是在人們的心靈上承認它的存在。不過,本教也确實拓展了門巴族的信仰思想,它們從本教那裡請來了天神,給原始宗教的各霸一方的衆鬼們找到了最高的主宰;他們接受的本教的宇宙“三界”的結構“理論”,并與民族的實際相結合。他們認為,他們曾經崇拜的那些山神就是本教說的通向“拉”界的“通天之路”。墨脫的門巴族朝拜的南迦巴瓦峰,就是認為是與“拉”界相連的神山。原始宗教崇拜的鬼靈們也被接納為本教神祗的成員;同時本教的神祗也加入了原始宗教崇拜的鬼靈的行列,如龍、精怪、戰神等。本教傳入門隅,産生了本教的神話、傳說,并在詩歌、舞蹈、戲劇中滲進了本教的思想觀念。

佛教傳入門隅大約在7世紀、8世紀。至今在曆史上屬上門隅的錯那縣勒布門巴族中,還廣泛傳着蓮花生修建桑鸢寺後來到門隅傳經授法、降服妖魔的故事。在上門隅的許多地方被認為是蓮花生在這裡活動的遺址。門隅在7世紀時就被納入吐蕃王朝的版圖。這裡自古就是西藏腹心地區通往印度的古道之一。這些傳說有一定的可信性。藏傳佛教紮根門隅是在11世紀以後。傳說,藏傳佛教甯瑪派活佛帝爾頓•白瑪甯巴和他的弟弟甯瑪派的烏金桑布活佛來到喜馬拉雅山南麓這塊被稱作是“隐藏着的幸福之地”,傳授佛法。烏金桑布親自主持修建了桑結淩、措結淩和烏堅淩三座著名寺廟(至今還在),并給門隅曼紮崗地方門巴族施授馬頭金剛灌頂,他因此被稱作“達尊神”。曼紮崗也因此更名“達旺”(達即達尊,旺即灌頂之意)。他又在信徒的幫助下,在達旺建立了達旺寺,親自執掌達旺寺宗教事務。烏金桑布在門隅的活動,深受門隅土王楚卡爾娃的賞識,許配其女兒多吉宗巴,招為婿。從那時起,藏傳佛教甯瑪派在門隅廣為傳揚。

甯瑪派意為古派或舊派,認為他們的一套教法是從蓮花生傳下來,使胃西藏曆史最久遠的佛教派别,俗稱紅教派,因僧人穿戴紅衣帽而得名。甯瑪派組織渙散,教徒分散各地,教法内容也不一緻,僧人可以居家成親。而最大的特點是該教派大量的吸收了原初本教的教義、教規和崇拜對象、修行高深的喇嘛和本教巫師攜手同行,佛性普遍存在的理論和“萬物有靈”的觀念統一起來,崇尚密咒,修持“大圓滿法”,供奉佛尊和兇神,與原初本教活動結合一體,所以自它傳入門隅地區以後,為信仰原始宗教和原初本教的門巴族所喜聞樂見,很易滲進門巴族的文化結構和心理結果之中。至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時,雖有格魯派傳入門隅并得到官方支持,但在廣大門巴族群衆中,甯瑪教派依然具有深刻廣泛的影響。

木碗生輝

由于地理環境和曆史的原因,門巴族的生産力水平一直處于緩慢發展狀态,生産工具雖然鐵木并舉,但十分簡陋,多為木犁、木鍬、木耙、尖木棒、木叉、木槌、木連枷等。

門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豐富的竹木資源,他們特别擅長竹蔑藤條的編織工藝。竹方盒、竹鬥笠、藤背簍、竹筐等制品堅固耐用,工藝精美。特别是他們制作的傳統手工藝品——木碗,别具一格,奪目生輝,在西藏乃至國外享有盛譽。

關于木碗的來曆,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以前,藏區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門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砸碎了。聰明的木匠臨時加工了一隻大木勺用來吃喝。後來,人們覺得這木勺輕便,耐用,逐漸也就産生了木碗并進入了人們的家庭。

制作木碗,要選用質地堅硬的桐樹、桑樹或桦樹的樹幹、樹節或樹疙瘩做原料,經過切削刮制而成。精細的木碗,要經過五、六道工序,紋路清晰,厚薄均勻,再塗上鮮紅的染料,令人愛不釋手。據說用這種木碗喝酥油茶,茶的香氣濃郁撲鼻,且攜帶輕巧方便,深受藏民喜愛。門隅北端的麻瑪村,是聞名的“木碗之鄉”。老藝人噶爾拜白馬制作的木碗,遐迩聞名。集市上,這種小巧玲珑的木碗,常被外地人帶回家鄉,作為工藝品珍藏。

情歌酒歌

門隅是門巴族的發祥地。門隅意為雅魯藏布江下遊的平原區,又稱“白隅吉姆邦”,其含義是隐藏着的一塊美麗的處女地。門隅舉世聞名,與這裡轉世過一位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領袖——達賴六世(1683—1706)分不開。六世達賴喇嘛羅桑仁欽·倉央加措是門巴族,他留下的不朽詩集,《倉央嘉措情歌集》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藏文手抄本早就不胫而走,20世紀30年代已有藏、漢、英三種文字對照本傳世。至今,門巴族地區仍流傳着許多關于倉央加措的神奇傳說。

作為格魯派的一位最高“活佛”,倉央加措敢于突破禁閉七情六欲的教規,以情歌大膽地傾訴孤寂與苦悶、熱戀與渴望。他的情歌,脫胎于門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風格上都保持着門巴族情歌的特色。門巴族地區,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自然情歌也就成了連結青年人心扉的紐帶。無論在墨脫,還是在門隅,門巴人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這種情歌,他們稱為“加魯”。

門巴族愛唱情歌,也愛唱酒歌。這種酒歌,稱作“薩瑪”,流行于門隅,歌詞生動有趣,曲調歡快高昂。薩瑪酒歌多為7個字或9個字組成一句,詩節無定數。常用比喻、渲染和誇張的手法,抒發對崇高理想和美好願望的強烈追求。傳說,薩瑪酒歌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拉不熱的歌手創作的。他唱了一輩子歌,把歡快留在人間,自己坐化成佛,被門巴族尊崇為歌神。有一首薩瑪酒歌是這樣深情地贊美門巴族家鄉的:

“家鄉的山谷靜谧安适,

太陽的光芒歡樂相聚。

祝願相聚,永不分離;

如若分離,願再相聚。

家鄉的村寨靜谧安适,

我們的親友歡樂相聚。

祝願相聚,永不分離,

如若分離,願再相聚。”

每逢年節或喜慶之時,門巴族的山鄉,加魯情歌和薩瑪酒歌如泉噴湧,情深意長。

娘舅鬧婚

有一首加魯情歌唱道:“東北的山再高,遮不住天上的太陽;父母的權再大,擋不住兒女選伴侶。”門巴族青年男女戀愛婚姻不受過分的限制,一般情況下,戀愛雙方有了感情,由一方父母出面,請媒人說合。無論娶媳還是招婿,彩禮是不可少的。舊時,舅表婚和姑表婚盛行,成為一種習慣勢力,也使不少情人難成眷屬。

在舉辦婚禮過程中,新娘的舅舅是誰也惹不起的最高貴的客人。舅舅一出場,男方得趕緊恭恭敬敬地獻上哈達,請入上席。然後擺上各種食品,尤其是牛、豬、羊的頭、尾、耳、心、肝、肺、四肢都要擺全,缺一不可。而舅舅一定是沉下臉來,百般挑剔:怎麼還缺什麼沒擺上?肉為什麼切得薄厚不勻?難道我家女兒有什麼缺陷?是不是認為我當舅舅的有什麼不對故意怠慢?即便百般周到,當舅舅的也得無理取鬧一番:茶為什麼涼了?酒為什麼熱了?這樣才能表現出他是女方的全權代表、最高權威,為外甥女嫁給别家男子表示“氣憤”。新郎和男方敬獻哈達又敬錢财,外加美酒和甜言蜜語,曲意奉承。舅舅“鬧”得差不多了,也便見好就收。在現實生活中,并沒有舅舅不讓外甥女出嫁的。這種古老的舅權遺風相沿成俗,舅舅蠻橫而又诙諧的表演,反倒為歡樂的婚禮增添了幾分情趣。

氆氇服飾

氆氇圍袍

門巴族與藏族關系密切,生活習俗方面受藏族影響較大,同時又具自身特色。門巴族的服飾多采用氆氇為原料。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墊的一種羊毛織品,種類多樣,色彩豔麗,是門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門隅一帶男子喜戴一種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藍色或黑色氆氇作帽頂,下部使用紅色氆氇,翻檐處用桔黃色絨布鑲邊,并留一個缺口,戴帽時把缺口對在右眼上方。桔黃色顔料是用當地出産的一種草根制作而成。幾種顔色鮮明,遠遠望去十分醒目。門隅男子多穿赭色布袍或氆氇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于坡大路狹,人們愛穿軟底長筒靴,用紅、黑兩種色的氆氇鑲配縫制。墨脫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編的鬥笠防日曬雨淋。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織的白色衣袍,赤足,腰懸砍刀或葉形小刀。

門隅的婦女也是穿袍服,外面圍一塊白色氆氇圍袍。勒布、邦金一帶的婦女,習慣在背上披一張羊皮或牛犢皮。傳說這是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來到山南留下的習俗,為了避妖邪,圖吉祥。實際上是為了在背筐時保護衣服不被磨損,也有雨披的功效。婦女頸上懸挂着用松耳石、紅珊瑚、瑪瑙等串成的裝飾品,她們穿的内衣叫“不布熱”,顔色多樣,無開襟、無領、無扣子,隻開一個圓口由頭上套穿。外衣稱“冬固”,分長短兩種,用紅、黑兩種氆氇做成。有的胸前挂上一個用金屬制成的護身佛盒,内裝佛像及經卷,叫做“噶烏”。不論男女,都系一條長2米,寬約0.6米的紅氆氇腰帶。

墨脫一帶由于氣候溫暖,婦女都喜歡穿色白質薄的小上衣或無袖無領的褂子,下着花色裙子,配上項鍊、耳環,顯得格外潇灑俊俏。

文化

門巴族世代生活在藏區的邊緣,長期的對外交往都是以藏區和藏胞為基本對象。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就轄管門隅地區,14至15世紀,這裡是帕竹噶舉派的世襲領地,15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派官員到門隅弘揚黃教,并開始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門巴族像藏族一樣信奉藏傳佛教,過藏族的宗教節日,和藏族一樣以氆氇為主要衣料,同樣吃糌粑,喝油茶與青稞酒,甚至許多門巴人通藏語、藏文。當然,門巴族之所以以較少的人口,而形為一個被國家确認的少數民族,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門巴族有自己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心理及民族意識。

僅舉幾點獨特的風俗來說明門巴族的特色。門隅北部的門巴族婦女,過去在袍服外披一張完整的小牛犢皮,毛朝内,皮闆朝外,牛皮頸部朝上,尾部向下,四肢的皮伸向兩側。當地以此為美飾,吉慶節日或訪親會友,都要披一張新牛皮作盛裝。門巴族男人平時出門,腰間要配挂帶鞘的砍刀和短刀。帶砍刀顯然是生活在山林地區的特點。門巴族的飲食中,與藏族不同的是肉食少,蔬菜多,而且蔬菜多是在石鍋裡煮熟後,蘸着鹽巴、奶渣和辣椒面混合成的糊糊吃的。門巴族男女皆嗜食辣,墨脫門巴族還自家釀制雞爪谷酒。在待客時,男主人陪飲,女主人在旁斟酒敬酒。客人每喝一口之後,主人都要及時斟酒,直到客人喝醉方休。因為禮俗以為,客人不醉是看不起主人。客人留住,主人要陪客人聊天,客人不睡,主人不得離開先去歇息。家中有客人,家庭成員不得随便在客人面前走過,必須走動時,要躬身自客人身後繞過。客人帶來禮物,主人不僅要緻謝,而且要還禮。門巴族是熱情好客,富于禮儀的兄弟民族。

門巴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門隅和上珞渝的墨脫及與之毗連的東北邊緣。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在我國實施普查區域的門巴族人口有7498人,其中墨脫縣6069人,林芝縣542人,錯那縣549人,此外,米林、乃東、拉薩等縣、市及在内地工作學習的有338人。(《中國民族人口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2-1043頁。)

門巴族聚居的門隅,北接錯那縣和隆孜縣,東接珞渝,南與印度阿薩姆平原接壤,西同不丹毗鄰,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這裡處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山高谷深,道路艱險,交通閉塞,曆史上被視為神秘的地方,藏語稱“白隅吉莫郡”,意為“隐藏的樂園”。

門隅的地勢北高南低,北部最高處可達海拔4000米,而南部海拔高度僅1000米左右。北部河谷比較開闊,包括勒布至達旺的廣大地區,有娘母曲江、達旺曲江兩條河流經此地,是主要農業區,著名的達旺寺就坐落在北部達旺河谷地帶。達旺是門隅宗教、文化中心,氣候溫和、景色優美、物産豐富,被門巴族譽為美麗的“松耳石盤子”。北部高原邊緣,猶如一道天然屏障,将來自南方的溫濕氣流阻擋在峽谷之中,形成了以波拉山口為界的南北迥異的氣候。隆冬時節,高原上已是冰天雪地、寒風凜冽,而河谷地帶仍是山青水碧、春意盎然。門隅北部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屬山地溫帶氣候。

門隅南部包括申隔宗、德讓宗和打隴宗,卡門河的支流比瓊河、登卡河流經此地。這裡夏季炎熱潮濕,蚊蚋叢生;冬季無霜冰,最低氣溫在10℃左右,屬山地熱帶和亞熱帶氣候。

門隅地區資源豐富,從北到南森林密布。北部多松、柏、桦、杉、青和稱巴樹。其中稱巴樹木質堅硬細密,有花紋,略散馨香,是寺院雕刻印經版的絕好原料。南部多經濟林木,如樟樹、漆樹、梧桐、橡膠、茶樹、桑樹、棕榈等。竹林覆蓋全境。果木也十分豐富,如芭蕉、柑桔、核桃及多種時令水果。門隅的藥材種類也很多,從高海拔地區的雪蓮、蟲草、三七、天麻、仙鶴草、蛇根草、靈芝、貝母,到低海拔地區的沉香、苦楝、丁香、水楊梅、五味子等都有生長。在這裡被列為國家珍稀保護植物的有10餘種。深山密林中,大象、虎、豹、熊、犀牛、黑狐、小熊貓、猕猴、獐、鹿、豺等出沒無常;孔雀、天鵝、鹦鹉、八哥、野雞、杜鵑等随處可見。

18世紀,有部分門巴族因不堪西藏封建農奴制度的剝削與壓迫,抱着對"蓮花聖地"的宗教幻想,東遷墨脫,逐漸形成門巴族的另一聚居地。墨脫在門隅東北方,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的南坡,雅魯藏布江由東北折向西南,貫穿全境,形成數百裡長的大峽谷。北部有多雄拉、金珠拉、呷龍拉和遂拉等山口,海拔均在5000米左右,是米林、林芝、波密和察隅進入墨脫的必經之路;沿雅魯藏布江向南,則直通下珞渝。墨脫古稱“白馬崗”,藏語意為“隐藏着的蓮花聖地”。19世紀末白馬崗地區設墨脫宗,從此易名為“墨脫”,仍有花朵之意。墨脫層巒疊嶂,峽谷縱橫,地形十分險要,交通不便,外族人很少能涉足此地。

墨脫的地勢也是北高南低,由北部高山海拔5000餘米降至南部深谷海拔500餘米,河床地由北部海拔2800米下降到500米。墨脫的氣候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變化,從寒帶到熱帶均有分布。門巴族居住的河谷地帶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降水量高達2000毫米左右,夏季很少有晴朗無雨的天氣。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墨脫的資源和物産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0%,珍稀動植物衆多,原始風貌猶存,生态自成體系,現已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據初步統計,在自然保護區内,僅高等植物就有3000餘種,其中珍稀植物10餘類。色彩斑斓的植物王國為各類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天然條件。已發現野生動物數百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42種。此外還有千餘種昆蟲。墨脫的水能資源也很豐富,約有7000萬千瓦以上,占全國水能蘊藏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境内的礦産資源還是未普查的處女地,僅裸露地表已被發現的就有鐵、雲母、皂石等。

墨脫四季如春的秀麗景色、獨具特色的封閉天地,在藏文佛經中被稱為“佛之淨土”。曆史上這裡曾為衆多的佛教徒所向往,把一生中能去一次白馬崗視為最大幸事。

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通用藏文。

門巴族人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也兼營畜牧業和狩獵,擅長竹藤器的編織和制作各種木碗。門巴族人民與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系。

門巴族曆史悠久,早在公元823年,唐朝與吐蕃在拉薩大昭寺前設立的“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門巴”的記載。

門巴族與藏族關系密切,在生活習俗方面受藏族影響較大。在服飾上,門巴族人喜愛用羊毛織品氆氇為原料。男子多穿氆氇袍和绛紅色的長袍。婦女習慣在背上墊一張羊皮或牛犢皮。門巴族婦女頸上都懸挂着用松耳石、紅珊瑚、瑪瑙等串成的裝飾品,并喜戴手镯、戒指。她們的内衣顔色多樣,無開襟、無領、無扣子,隻開一個圓口由頭上套穿;外衣的胸前挂一個用金屬制成的護身盒,内裝佛像及經卷,叫作“噶烏”,以示吉祥。他們不論男女都系一條約2米長的紅氆氇腰帶,男子們腰間都挂一把砍刀。由于地處亞熱帶,男女一般都穿長短兩種上衣。

門巴族村寨相對分散,十幾戶、幾十戶的村落,往往分幾個居民點。房屋結構因氣候差别而略有不同。門隅一帶的住房用石頭砌牆,“人”字形屋頂上覆蓋木闆,加壓石闆。房屋一般分三層:上層放草和稭稈;下層關牲畜;中層則是一家人的居所。墨脫地區的門巴族人的住房以幹欄結構為主,房屋與地面相距一米左右,人字形房頂,用蕉葉或木闆覆蓋,再用石闆壓頂。所有建築門都朝東,因為他們認為太陽出來就照進家門,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門巴族的飲食結構因地而異,既有吃玉米、稻米、雞爪谷的,也有吃荞麥、小麥和青稞的。他們喜歡以辣椒佐餐。炊具喜用石鍋,門巴語譯為“可”,石鍋煮出來的飯菜味道更佳。

在經濟生活中,門巴族人享譽四方的是他們的家庭手工業,特别是加工木碗和編織竹織竹器 的技藝,更是長盛不衰。由于門巴族的木碗具有花紋漂亮、結實耐用、便于攜帶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門巴族喜慶的日子。新年節慶期間,全村在寬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種叫作“錯木”的門巴戲劇。

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正是這塊民歌的豐地沃壤乳育出了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那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已被譯成多種文字的著名詩集《倉央嘉措情歌》脫胎于門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風格上都保留着門巴族情歌的特色。門巴族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情歌自然也就成了聯結青年人心扉的紐帶,他們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

門巴族人民值得驕傲的兒子-------六世達賴倉央嘉錯。清代康熙年間,拉薩布達拉宮下的居民區裡,住着一個美若天仙的藏族姑娘仁珍翁姆,她有位英俊潇灑的情人。這位情人就是西藏的政教領袖六世達賴倉央嘉錯。活佛無意權勢富貴,喜愛民間生活,寫下了大量優美動人的情歌,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為了愛情,他毅然拒絕受戒 ,犧牲佛緣,最後死于内亂。倉央嘉錯出生于西藏南部隅宇松地區,是門巴族人民值得驕傲的兒子。

人種服飾

門隅地區的門巴人,男女都穿紅色氆氇長袍,戴褐頂桔黃邊、前部留有缺口的小帽或黑牦氈帽;足登牛皮軟底筒靴,由紅黑兩種氆氇配縫制。婦女腰束白圍裙,喜戴手镯、紅白綠色串珠、耳環、戒指等裝飾品。墨脫地區的門巴族,同于地處亞熱帶,男女一般穿長短兩種上衣。婦女喜穿長條花色裙子,戴耳環、戒指。男子腰間都挂一把砍刀。

門巴族建築

民居建築

生活方式

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狩獵在門巴族的經濟生活中也占有一定位置,分個人和集體狩獵兩種。獵獲的貴重獵品,可交換所需物品或彌補糧食的不足。獵獲物除首先命中的獵手得雙份外,村社裡的其他戶都可以分得一份。

門巴人多才多藝,他們用竹篾藤條等編織的竹方盒、竹鬥笠、藤背簍、竹筐等,都是大方耐用、圖案精美的手工藝品。其中還有一種特殊傳統的手工制品——木碗,制作精細,式樣和色彩都很美觀,在西藏享有很高聲譽。

門巴族家中來了客人,不能從客人面前走過,必須從客人身後繞行。晚上要等客人睡下,主人再睡。一部分人不吃雞、雞蛋、馬肉、狗肉、驢肉和猴子肉。家裡有了病人,要在大門口壓上帶刺的樹枝,外人來了就不進去。門巴人不殺生,尤忌殺牛,認為牛勞苦一生,還供人奶食,殺它覺得殘忍,往往任其老死。獵人出獵,身後不能跟人。獵人打獵前三天,家裡不能煮酒,外人不能進屋。

節日文化

節日與藏族相同,通用藏曆

宗教文化

普遍信仰喇嘛教,在一些地區也信仰原始巫教。

人死後多用水葬和土葬,也用火葬和天葬。節日與藏族相同,通用藏曆。

文體遊藝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門巴族人民創造了許多優美的曲調,稱為“薩瑪”和“東三巴”的民歌,有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舞蹈樸素粗犷,多具有藏族特色。

名人

倉央嘉措(1683——?),西藏六世達賴喇嘛,是西藏曆史上很有才華的一位詩人。出生于藏南門隅之宇松的一個農民家庭,6歲時父親不幸去世,他隻在和母親艱難度日。1697年,倉央嘉措被第巴·桑結嘉措選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是年9月,被接到拉薩,法名是阿旺羅桑仁青·倉央嘉措。是年十月二十五日,倉央嘉措被迎至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

倉央嘉措成為五世達賴的繼承人,最後又成為第巴桑結嘉措與其政敵鬥争的犧牲品。此時,西藏的政局發生變動。1701年,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繼承汗位,與第巴桑結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銳。1705年,雙方爆發了戰争,藏軍敗,第巴桑結嘉措被處死。事變發生後,拉藏汗向康熙帝報告桑傑嘉措“謀反”事件,并奏稱由桑傑嘉措所擁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不守清規,是假達賴,請予“廢立”。康熙帝準奏,決定将倉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廢黜。1706年,倉央嘉措被“解送”北京途中,據說行至青海湖濱時去世,時年24歲。有的記載中說他是舍棄名位、決然遁去,周遊蒙藏印等地,後來在阿拉善去世。

倉央嘉措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他創作的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倉央嘉措的情歌多是六言四名的“諧”體詩歌,内容純樸自然,語言通俗易懂,富有民歌風味,在民間廣為傳誦。

索卡爾瓦(生卒年不詳),17世紀中期門隅地方都落首領。他在當地威望很高,被民衆尊為“第巴”。五世達賴執掌西藏政教大權期間,曾派喇嘛梅惹·洛珠嘉措回家鄉門隅,加強對該地的統治。索卡爾瓦積極配合梅惹喇嘛施政,有力地支持了西藏地方政府,維護了民族的團結和西藏的統一。1656年以後,同意由西藏地方政府派兩名行政官員協助管理門隅政務,對門隅地區歸屬西藏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格桑(1941——),西藏錯那人,全國勞動模範。197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88年任錯那鄉黨支部書記以後,堅持改革開放,利用本地半農半牧、森林資源豐富的特點,走多種經營、共同緻富的道路,當年全鄉人均收入即達800多元,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了表彰他所取得的成績,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号。

次仁央吉:女,門巴族。中國傳媒大學2005級表演本科班畢業。歌手、主持人、演員。 2008年比亞迪FO汽車廣告、北京現代汽車廣告。2008年參演電影《兄弟》。2009年參加CCTV祖國60華誕《盛世和諧少數民族大聯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