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

日本武士

貼身随從

日文中,武士一詞其本意是侍者,貼身随從。武士要遵守不畏艱難,忠于職守,精幹勇猛。[1]然而這一準則代表的隻是理想,武士的忠誠、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領主能對武士所作出的貢獻給予獎賞的主從制度上。

    中文名:日本武士 外文名:samurai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起源

日本的武士階層起源于8世紀征兵制的崩潰,地方實力家族成員被征召入伍,成為永遠擁有特權的世襲武士。

12世紀80年代的源平戰争使武士在國家政治中占有愈益重要的地位。源氏建立的鐮倉幕府(1192~1333年)是日

本曆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不過,這時武家與皇家勢均力敵。以後,足利氏建立室町幕府(1338~1573年),武士接管皇家權利,天皇成為屍位素餐的名義元首。德川氏建立的江戶幕府(1603~1867年)進一步發展了武士政權。

發展

德川時代以朱子學為官方哲學,有一種“文治政治”和“官僚政治”趨向,1615年頒布的《武家諸法度》,不但要求武士習武,而且必須研習學術文化,以實現“文武平衡”。這樣武士既是“雙刀階級”,腰佩長短兩刀,以示勇武與特權,同時也識文斷字,能夠吟詩作賦,知曉經國大略,是全社會中文化程度較高的一群。自鐮倉時代以降,武士遵守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等德行,形成“武士道”傳統。儒學家山鹿素原(1622~1685年)等還為武士規定了做社會領袖的使命,曆代武士也往往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為此不惜身家性命。

武士體制

在日本,作為職業軍人的武士也是和平時期的行政管理者。武士因此被要求學習文化,懂得欣賞藝術,在茶道、棋道等方面都要附庸風雅。直到明治維新,武士都是統治日本社會的支配力量,而他們從體制、職能上看,更類似西方的封建領主和騎士,與一般的亞洲國家存在差異。這種情況在明治維新後改變,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準許騎馬,9月,武士被允許“散發”、“廢刀”,10月,準許武士和平民通婚。當時據統計(18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上家屬合計1941286人,他們每年領取的俸祿消耗了日本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采取了漸進的手段,以發行債券或贖買等方式逐漸取消俸祿,消滅了武士階級。一部分高級武士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爵位,成為僅次于皇族的華族,但随着二戰的戰敗,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華族階層也成為了曆史。有些日本人還記着自己祖先的武士身份,但其中有很多例子不太具備實質意義。武士的思想遺産,比如武士道,仍舊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常生活

武士制度的完備象征是德川幕藩制,整個日本社會的統治階級由以将軍、大名為代表的高級武士到最低級的足輕(步卒)低級武士組成,而從豐臣秀吉的時代起,就實行了兵農分離制度。武士完全脫離了生産。不過,武士之間的生活水準是相差極大的,即便同為藩主大名,在長崎的也和在山形的截然不同。占武士大多數的是中下級小人物,他們如果不能依靠一位有錢有勢的主公,生活往往是在窮困中勉強維持。在江戶時代的一個笑話說:“小武士的家裡除了被子和鍋,還有一塊大石頭,因為當他感到冷的時候,可以舉石頭取暖。”倘若依附的主公犯了事被開革,或是主公的财政困難必須削減人手,低級武士們就隻能成為浪人,有的便去為黑社會之類的勢力作打手,成為“用心棒”。雖然現代日語中的“浪人”指的是未考上合适高校的學生,但在那個時代,浪人是日本社會重要的不安定因素。為了避免國内矛盾的激化,官方就常常默認或慫恿浪人的對外武裝侵略。浪人對于對外戰争則充滿野心,鄭成功為反清複明,曾派人到日本借兵,幕府雖然拒絕,但下面浪人紛紛請戰。在反映清末民初的影視作品中,日本浪人在中國各地流竄,正是明治維新改革等級制度的結果。

剖腹死亡

起源

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内髒扔向官軍——據說這是剖腹的最早來源。剖腹的開始盛行,是在鐮倉幕府以後,因丢失陣地而引咎剖腹,或恥于被擒而陣前剖腹,占了絕大多數,一直持續到戰國時代。江戶開幕以後,社會統治相對平穩,因殉死而剖腹,和作為刑罰的“诘腹”,逐漸占了主流。雖然幕府嚴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無法阻止這一曆史性的趨勢。至于為什麼選擇剖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現在普遍認為,古代許多的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采取剖腹以示衆人的方法和儀式。

種類

類型:動機

自裁:戰争失敗(如淺井久政)

引責:對過失承擔責任

犧牲:以自己的犧牲來拯救部下或同僚生命(如清水宗治)

谏死:為了勸谏主君(如平手政秀)

名譽:為保住自己的臉面

先腹:比主君先行踏上死途

義腹:為了盡士道義理

論腹:為了樹立名聲

商腹:為了給家族和子孫帶來恩惠

無念腹:痛飲悔恨之淚的剖腹

憤腹:憤慨于無實之罪的剖腹

刑死:武士專用的刑罰(如泷善三郎)

貢獻

武士分為上層與中下層兩大階層,上層武士掌握幕府及諸藩政權,并擁有封地,中下層武士隻能從幕府及大名(諸侯)那裡領取祿米。江戶中期以後,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以祿米為生的中下層武士經濟地位下降,開國後,物價上漲,幕府和大名不斷用“半支”,“減支”辦法克扣中下層武士祿米,使其陷入困境,中下層武士滋生起日益強烈的憤懑情緒,他們常“怨主如仇敵”。

幕末時有武士約40萬人,連同家屬共200萬人,約占當時日本3000多萬人口的6%。這是一個曾長期享受特權,文化程度較高,而又在轉型時代處于不穩定狀态的階層,其中下層迅速分化,有的經商,務工,有的當醫生,作家,設私塾教書授徒,還有的脫籍成為浪人。由于不少中下層武士受過良好的漢學及日本國學教育,又領略過蘭學及洋學,思想敏銳,勇于行動,他們面對開國後内外交困的局勢,産生了強烈的民族危機意識,其中一批人已失望于幕府,冀望于皇室,醞釀着突破舊體制的大變革。這些曾經是幕府及藩國統治柱石的中下層武士迅速轉化為反對藩幕體制的先鋒和力倡“尊王倒幕”的健将。

日本的武士階層以對上影響天皇、對下動員全民的積極姿态,使得明治維新成為一場全民族的革命,武士階層成為日本民族發展進步最強勁的牽引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