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

協同

詞彙
協同一詞來自古希臘語,或曰協和、同步、和諧、協調、協作、合作,是協同學(Synergetics)的基本範疇。[1]協同的定義,《說文》提到“協,衆之同和也。同,合會也”。所謂協同,就是指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協同一緻地完成某一目标的過程或能力。而所有有助于協同的軟件都可以稱作是協同軟件。協同,按照康德關于範疇表中關于關系範疇的論述,協同至主動與受動之間的交互作用。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名稱:協同 拼音:xiétóng

簡要介紹

從概念上可以得出,協同并不是新生事物,它是随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并随着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的。當技術從人們日常生活和商業社會的邊緣逐漸成為核心,人們就越來越需要技術能夠提供更多的東西。作為一個新的軟件熱點,“協同”概念有着更深的含義,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也包括不同應用系統之間、不同數據資源之間、不同終端設備之間、不同應用情景之間、人與機器之間、科技與傳統之間等全方位的協同。

協同是指元素對元素的相幹能力,表現了元素在整體發展運行過程中協調與合作的性質。結構元素各自之間的協調、協作形成拉動效應,推動事物共同前進,對事物雙方或多方而言,協同的結果使個個獲益,整體加強,共同發展。導緻事物間屬性互相增強、向積極方向發展的相幹性即為協同性。研究事物的協同性,便形成協同理論

1971年德國科學家哈肯提出了統一的系統協同學思想,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普遍存在有序、無序的現象,一定的條件下,有序和無序之間會相互轉化,無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協同,這是一個普遍規律。協同現象在宇宙間一切領域中都普遍存在,沒有協同,人類就不能生存,生産就不能發展,社會就不能前進。在一個系統内,若各種子系統(要素)不能很好協同,甚至互相拆台,這樣的系統必然呈現無序狀态,發揮不了整體性功能而終至瓦解。相反,若系統中各子系統(要素)能很好配合、協同,多種力量就能集聚成一個總力量,形成大大超越原各自功能總和的新功能。

解決内容

近年來興起的協同軟件,是輔助多人多組織共同完成管理事務的應用軟件,通過優化業務流程,和加強以知識為主的信息共享與溝通,來提升人員的工作效率,增強工商企業和政府機關等應用單位的管理執行力。協同軟件在文檔、行政、人事、項目、客戶、财務、物流、生産等管理方面有廣泛應用,協同辦公、協同政務、協同商務是其主要綜合應用方案。

協同軟件有三個顯着的特征:第一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根本的元素和出發點來設計和構造應用;第二是以“組織行為”為管理根本,即對組織行為中的“角色、事件、資源、流程、規則、狀态、結果”等要素進行管理;第三是以管理組織中占信息總量80%的“非結構化”信息為重點。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原則上,協同軟件有機地把西方科學的管理方法與深厚的中國文化相融合,創造出一種“情、法、理”和諧統一的協同管理新境界。

詞語解釋

xiétóng

協同(協同)

1.諧調一緻;和合共同。《漢書·律曆志上》:“鹹得其實,靡不協同。”《後漢書·桓帝紀》:“内外協同,漏刻之閑,桀逆枭夷。” 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魯迅《熱風·随感錄三六》:“太特别,便難與種種人協同生長,掙得地位。”

2.指團結統一。《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艾性剛急,輕犯雅俗,不能協同朋類,故莫肯理之。”《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二·北齊元會大飨歌皇夏三》:“我應天曆,四海為家。協同内外,混一戎華。”

3.協助;會同。《三國志·魏志·呂布傳》:“卿父勸吾協同曹公 ,絕婚公路 。” 元 馬緻遠 《嶽陽樓》第三折:“勾頭文書元着我協同着你拿這胡道人 。” 清 李漁《比目魚·奏捷》:“若果然是他,隻消協同地方,拿來就是了。” 毛澤東 《給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并争取光榮的勝利。”

4.指互相配合。 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遇有戰事,召集各部落長共同商議,調發兵衆,協同作戰。”郭光《英雄列車》一:“我們的英雄乘務員和旅客協同動作,又從洪水裡搶救出來了九個災民。”

相關軟件

日事清

特點:

1、時間軸式工作計劃:個人周計劃不再需要用word、execl寫了,在日事清中即可完成。時間軸的組織方式,也能讓用戶更好的延續自己的工作思路。

2、周計劃自動分解到日程:日事清可以根據用戶的周計劃内容自動分解到相應的日程中,省去了用戶添加的煩惱。

3、“GTD+時間四象限”的日程安排:通過把“日曆、事物收集箱、重要緊急四象限”有機結合起來,用戶可以自由拖曳安排工作,實現最大的靈活性。

4、雲端數據同步:日事清是跨平台服務,用戶可以通過手機、pad、電腦随時随地查看自己的工作信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