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

波長短和頻率高還有能量高的射線
電離輻射,是指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1]電離輻射可以從原子或分子裡面電離出至少一個電子。電離輻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總稱,其種類很多,高速帶電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質子,不帶電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線、γ射線。
    中文名:電離輻射 外文名:Ionizing radiation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學科:核地質學 特點: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

基本概念

電離輻射是指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粒子或波的雙重形式)。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可以從原子或分子裡面電離(ionize)出至少一個電子。反之,非電離輻射則不行。電離能力,決定于射線(粒子或波)所帶的能量,而不是射線的數量。如果射線沒有帶有足夠電離能量的話,大量的射線并不能夠導緻電離。

工作原理

α射線是一種帶電粒子流,由于帶電,它所到之處很容易引起電離。α射線有很強的電離本領,這種性質既可利用。也帶來一定破壞處,對人體内組織破壞能力較大。由于其質量較大,穿透能力差,在空氣中的射程隻有幾厘米,隻要一張紙或健康的皮膚就能擋住。

β射線也是一種高速帶電粒子,其電離本領比α射線小得多,但穿透本領比α射線大,但與X、γ射線比β射線的射程短,很容易被鋁箔、有機玻璃等材料吸收。

X射線和γ射線的性質大緻相同,是不帶電,波長短的電磁波,因此把他們統稱為光子。兩者的穿透力極強,要特别注意意外照射防護。

電離輻射存在于自然界,但目前人工輻射已遍及各個領域,專門從事生産、使用及研究電離輻射工作的,稱為放射工作人員。與放射有關的職業有:核工業系統的和原料勘探、開采、冶煉與精加工,核燃料及反應堆的生産、使用及研究;農業的照射培育新品種,蔬菜水果保險,糧食貯存;醫藥的X射線透視、照相診斷、放射性核素對人體髒器測定,對腫瘤的照射治療等;工業部門的各種加速器、射線發生器及電子顯微鏡、電子速焊機、彩電顯像管、高壓電子管等。

天然輻射

人類主要接收來自于自然界的天然輻射。它來源于太陽,宇宙射線和在地殼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從地下溢出的是自然界輻射的另一種重要來源。從太空來的宇宙射線包括能量化的光量子,電子,γ射線和X射線。在地殼中發現的主要放射性核素有鈾,钍和钋,及其他放射性物質。它們釋放出α,β或γ射線。

危害

輻射危害

電離輻射能引起細胞化學平衡的改變,某些改變會引起癌變。

電離輻射能引起體内細胞中遺傳物質DNA的損傷,這種影響甚至可能傳到下一代,導緻新生一代畸形,先天白血病等,在大量輻射的照射下,能在幾小時或幾天内引起病變,或是導緻死亡。

照射危害

電離輻射在人體組織内釋放能量,導緻細胞死亡或損傷。在少量劑量下,它并不能造成傷害。在某些情況下,細胞并不死亡,但是變成非正常細胞,有些為暫時,有些為永久的,那些非正常細胞甚至發展為癌變細胞。大劑量的照射将引起大範圍的細胞死亡。在小劑量的照射下,人體或部分被照器官能存活下來,但是最終導緻癌症發病率大大增加。受照損傷範圍依賴于照射源的大小,受照時間以及受照組織。受低或中等的照射的傷害并不能在幾個月甚至是一年中顯示出來。例如,因照射引起的白血病,受照與發病的潛伏期為二年。腫瘤潛伏期為五年。照射後産生的病變與發病的幾率依賴于受照類型(慢性照射,急性照射)。這裡必須指明并不是所有受照後産生的病因都由照射引起。

接觸人群

核工業系統:放射性物質開采、冶煉、核電站、核反應堆。

射線發生器生産和使用:加速器、醫療X光檢驗。

放射性元素生産和使用:科研實驗。

天然放射性元素伴生:稀土礦。

接觸劑量

人類一直受着天然電離輻射源的照射,包括宇宙射線、地球放射性核素産生的輻射等。

國際基本安全标準規定公衆受照射的個人劑量限值為每年1毫希,而受職業照射的個人劑量限值為每年20毫希。

輻射事件

2013年2月20日,方舟子在微博中爆料:2013年1月7日武漢協和醫院婦産科的三位女教授診斷為甲狀腺癌,均行甲狀腺全切術并淋巴結清掃術,術後病檢确診為甲狀腺癌。武漢協和醫院婦産科女醫生甲狀腺結節的發病率高達90%,其中在四層23号和24号手術室工作過的44歲以上的四名女教授們則全部患甲狀腺癌,無一幸免。兩年前,武漢協和醫院幹部保健科有五名醫護人員患甲狀腺癌行手術切除。甲狀腺癌不是傳染病,電離輻射是其發生唯一明确的病因。這說明武漢協和醫院環境中存在嚴重的核洩漏。對此,受害者之一婦科醫生沙慧蘭稱爆料屬實。但是,2月21日,武漢協和醫院發布聲明稱,該傳言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

防護措施

意義

在接觸電離輻射的工作中,如防護措施不當,違反操作規程,人體受照射的劑量超過一定限度,則能發生有害作用。在電輻射作用下,機體的反應程度取決于電離輻射的種類、劑量、照射條件及機體的敏感性。電離輻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機體的全身性反應,幾乎所有器官、系統均發生病理改變,但其中以神經系統、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統的改變最為明顯。電離輻射對機體的損傷可分為急性放射損傷和慢性放射性損傷。

短時間内接受一定劑量的照射,可引起機體的急性損傷,平時見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療病人。而較長時間内分散接受一定劑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損傷,如皮膚損傷、造血障礙,白細胞減少、生育力受損等。另外,輻射還可以緻癌和引起胎兒的死亡和畸形。

原則

時間防護:不論何種照射,人體受照累計劑量的大小與受照時間成正比。接觸射線時間越長,放射危害越嚴重。盡量縮短從事放射性工作時間,以達到減少受照劑量的目的。

距離防護:某處的輻射劑量率與距放射源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放射源的距離越大,該處的劑量率越小。所以在工作中要盡量遠離放射源。來達到防護目的。

屏蔽防護:就是在人與放射源之間設置一道防護屏障。因為射線穿過原子序數大的物質,會被吸收很多,這樣達到人身體部分的輻射劑量就減弱了。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鉛、鋼筋水泥、鉛玻璃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