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筝的人

放風筝的人

馬克·福斯特執導的電影
《追風筝的人》是派拉蒙公司于2007年發行的劇情片。該劇改編自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同名小說。由馬克·福斯特執導,赫立德·阿蔔杜拉、阿托莎·利奧妮、肖恩·托布、薩伊德·塔格馬奧等人主演。[1]電影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劇情跨度是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全書類似自傳體小說,主人公的經曆和背景非常類似作者本人的經曆背景。夢魇一樣的經曆使阿米爾移民美國,當他面對一個抛開罪惡感,重新找回那個善良純真的自我的機會。
    中文名:追風筝的人 外文名: 其他譯名: 類型: 出品公司:夢工廠 制片地區: 拍攝日期: 拍攝地點:美國,中國大陸 發行公司:夢工廠,派拉蒙優勢Paramount Vantage 導演:馬克·福斯特 Marc Forster 編劇:大衛·貝尼奧夫,卡勒德·胡賽尼 制片人:威廉·霍伯格 William Horberg,勞裡·麥克唐納 Laurie MacDonald 主演:肖恩·托薩,薩伊德·塔格馬奧,阿托莎·利奧妮 片長: 上映時間: 票房: 對白語言: 色彩: 電影分級: imdb編碼:tt0419887 主要獎項: 在線播放平台: 别名:追風筝的孩子 英文名:The Kite Runner 類别:劇情 影片片長:128分鐘 語言版本:英語 畫面顔色:彩色 電影等級:USA:PG-13

劇情簡介

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Zekeria Ebrahim飾演)與仆人哈桑(Ahmad Khan Mahmidzada飾演)情同手足。在阿米爾受别人欺負的時候總是哈桑站出來保護他,盡管哈桑比他還要瘦弱。天性懦弱的阿米爾無法成為父親心目中那樣铮铮鐵骨的男子漢而被父親所輕視,但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卻不認為阿米爾一無是處,在他的指引下,阿米爾愈加顯露出他所具有的寫作天才,并且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終成了一個很好的小說家。除了寫作之外,阿米爾鬥風筝也是個行家裡手。同樣,哈桑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于阿米爾,并且哈桑還能向雷達一樣準确的追到被鬥敗的風筝然後按當地的規矩将“戰利品”占為己有。

在一次盛大的風筝大會上,阿米爾和哈桑一路過關斬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兩個少年都十分開心。哈桑也興奮的朝最後一個“戰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卻被一夥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躏強暴,尾随哈桑的阿米爾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卻沒有勇氣站出來保護哈桑而眼睜睜的看着哈桑被他們強暴。

阿米爾卻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再也無法面對哈桑的他為了永遠躲開那熟悉的目光,在一天借口陷害哈桑父子倆偷東西,把他們趕出了自家的大門。

随着戰争的爆發,阿米爾跟父親去了美國。在那裡他和父親一道辛勤的工作學習,從一無所有逐漸建立了他們的家業。阿米爾在美國也找到了自己終身的伴侶。許多年就這樣過去,過往的一切似乎都被塵封。然而,拉辛汗從阿富汗打來的一個電話卻打破了所有的平靜。

阿米爾意識到過去的從來都未曾過去。他始終無法擺脫對哈桑的歉疚。而自己到了該為哈桑作些什麼的時候了。為了贖罪,為了哈桑,他再次踏上睽違二十多年的故土。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然而此行卻讓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的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上演,人生如戲劇一樣反複輪回,不過不同的是,這一次阿米爾毅然的選擇了勇敢。

幕後花絮

1、名不見經傳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一個普通的阿富汗裔美國醫生,他因該作品獲得2006年聯合國人道主義獎。

2、影片中許多放風筝的場景中,小演員都是拉着氣球在跑,至于風筝,則是後期制作的時候合成上去的。

3、飾演哈桑的艾哈邁德·漢·馬赫米紮達(Ahmad Khan Mahmidzada)以及他的家人,一直要求有關強奸的那部分場景可以從影片中剪掉。

4、在影片的DVD評論音軌中,小說作者卡德勒·胡賽尼說道,“伊朗和阿富汗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在伊朗叫波斯語,在阿富汗叫達裡語,它們在本質上是同一種語言,但是二者的口音卻大相徑庭”。

穿幫鏡頭

1、拉希姆看着索拉娅(埃米爾的妻子)的照片,然後把它放在桌子上;緊接着的下一個鏡頭,相片卻消失不見了。

2、影片的最後一段場景,風筝在強風下飛行,但是此時觀察地面上(注意她的頭發),以及水面上的情況,都表明此時并沒有強風,瞥一眼帆船,能大概看出此時的微風甚至是向着另外一個方向。

3、當哈桑第一次拿着彈弓對着三個大家夥來保護埃米爾時,注意此時的彈弓線是交叉的;但是下一個鏡頭中,彈弓卻恢複正常了。

4、當埃米爾的父親下葬時使用的是木頭棺材,其實這在穆斯林的葬禮儀式中是不允許的。

5、 發生在1988年聖弗朗西斯科市的片段中,能夠清晰地看到現代才會有的氣息。

影片評價

小說《放風筝的人》由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劇情跨度是20世紀50年代到21世紀,全書類似自傳體小說,主人公的經曆和背景非常類似作者本人的經曆背景。主人公兒時出身阿富汗上流社會,父親經商積德,在當地非常有聲望。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獲得父親全部的愛,并因此總是因為父親對仆人孩子的溫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兒時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誠,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後來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導緻仆人一家流落異鄉,後來阿富汗爆發戰争,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國。後來父親的合夥人熟知内情,在臨過世前鼓勵主人公回阿富汗尋找當年的仆人小孩,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平複自己多年的負罪感。已經是事業有成的主人公鼓起勇氣,第一次象男子漢般的回到了故鄉,在滿目蒼夷和被塔利班統治的殘酷現實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驚人秘密後,他贖罪般的努力,最終令人感動的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

想必,阿富汗在人們的眼中已然與"塔利班"、"恐怖主義"畫上了等号。顯然,《追風筝的孩子》一書的問世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世人對戰火叢生、荒涼貧瘠、落後野蠻的阿富汗的片面印象。原著的作者美籍阿富汗裔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爾,後因戰亂随父親移民美國。胡賽尼畢業于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系,現居加州。《追風筝的孩子》作為他的第一本小說,便以生動的人物刻畫,震撼感人的故事情節大獲好評。為其赢得了多項新人獎,該書并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對故鄉感情摯深的胡賽尼,似乎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将戰亂來臨前美麗如畫的阿富汗,以及戰争後滿目瘡痍的祖國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和描繪。小說中,更是利用阿米爾父子因戰事移民的事件帶出了一幅生動形象的移民生活畫卷。《紐約時報》甚至用專欄文章對這段故事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這是"我們時代的一幅風情畫。"這段交織着友情、親情、思鄉情以及背叛與救贖的複雜故事,令無數人為之動容。影片中畫龍點睛的美麗"風筝"更成為牽動人們視線、心弦,并代表阿米爾與哈桑友誼甚至兄弟親情的象征。影片最後,當阿米爾帶着哈桑之子來到美國碧綠的草坪上,為他在清風中追趕美麗的風筝時,一切不言而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