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屏漢

羅屏漢

愛國烈士
羅屏漢(1907-1935年),原名慶良,别名志鴻,廣東興甯大坪鎮白雲村人。1926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時期興甯黨組織、 東江蘇區五(華)、興(甯)、龍(川)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閩粵贛邊區主要領導人之一。曆任中共興甯、江西會昌縣委書記、粵贛省蘇維埃執行委員。閩粵贛邊區遊擊縱隊司令員、粵贛邊區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1934年秋主力紅軍長征後,他在閩粵贛邊堅持艱苦卓絕的遊擊戰争,1935年7月,在一次突圍戰鬥中身負重傷而壯烈犧牲。[1]
    中文名:羅屏漢 外文名: 别名:志鴻 籍貫:梅州市興甯大坪鎮白雲村 性别:男 民族:漢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907年 去世年月:1935年 職業:軍事幹部

事迹簡介

羅屏漢(1907-1935) 原名羅慶良,又名羅志鴻、羅偉傑。廣東梅州興甯人。就讀于縣立中學(興甯市第一中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n1926年春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0月轉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同年冬中學畢業後,參加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n1927年春随興甯縣委領導人赴廣州參加革命活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返回家鄉以小學教員身份為掩護從事地下鬥争。n1930年夏當地紅軍受挫,同年冬領導重建紅軍獨立營。n1931年8月部隊擴編為東江紅軍獨立團,任政治委員。5月任中共會昌中心縣委組織部部長,協助書記鄧小平積極加強黨的建設,鞏固發展革命根據地。8月兼江西軍區第三作戰分區政治部主任。n1933年4月接任中共會昌(亦稱會、尋、安)中心縣委書記。6月調任粵贛軍區政治部主任,9月被選為粵贛省蘇維埃臨時政府執行委員,不久又被選為中共粵贛省委候補委員。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的南線作戰。同年11月擔任閩粵贛邊遊擊縱隊司令員,率部隊在興甯、平遠、尋邬、龍川邊境開展遊擊戰争,牽制國民黨軍南線進攻部隊,策應中央紅軍主力作戰。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再次奉中央軍委重命到尋烏南部進行強有力的軍事遊擊領導,重新整編閩粵贛邊區遊擊縱隊司令部,劍溪的桅杆下在共編了六個縱隊分散深入到國民黨粵軍的“喉嚨”要害。n1935年4月接到陳正人後,同周建屏、李天柱等率領的紅二十四師餘部會合,在尋烏最隐蔽的山區樹溏(俗名坜塔坭)劉隆寶家成立了粵贛邊軍政委員會,羅屏漢率領第二大隊進入龍川後被陷入國民黨軍包圍。羅屏漢帶着以往的貼身警衛員、現任粵贛紅軍獨立營營長的潘秉星退到大坪咨洞村。

曆史

一、參與籌劃、策應“羅塘談判”,為主力紅軍成功突圍發揮重要作用n

1933年冬,為配合主力紅軍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閩粵贛邊區遊擊縱隊司令員羅屏漢主持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和指揮遊擊隊燒毀了粵東北通往贛南中央蘇區的多座公路大橋,打破了陳濟棠部運兵北上的通道。在中央蘇區南線牽制國民黨粵軍陳濟棠部,減輕了中央蘇區腹地的軍事壓力。1934年1月,中央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曾在中共中央機關報《鬥争》上撰文稱贊:“在粵贛方面的遊擊隊,他們曾在興甯通尋烏的交通線上不斷襲擊敵人單個部隊劫奪辎重,敵人頗受威脅。”對于贛南有聲有色的遊擊戰争,毛澤東也給予極大關注。當年7月,他在脍炙人口的《清平樂.會昌》的詩詞中稱贊南線開展的遊擊戰争“風景這邊獨好”,“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他以詞言志,表達了自己對北線“陣地戰”、“消耗戰”的憂慮,而從南線開展卓有成效的遊擊戰看到了希望。n 中央紅軍長征前夕,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正确分析了國民黨統治集團内部錯綜複雜的矛盾,利用陳濟棠想獨霸“南天王”寶座,欲借紅軍為“擋箭牌”抵制蔣介石的軍事壓力,同時又害怕與紅軍打仗以保存自身實力的矛盾心理,派粵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粵贛省委常委的何長工和中共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潘漢年為軍事代表和政治代表,前往尋烏縣羅塘與粵軍司令陳濟棠代表進行秘密談判,并簽下了五項協議:“一、同盟停戰,取消敵對局面。二、解除封鎖,互相通商。三、互通情報,設有線電話(器材由陳濟棠負責)。四、我軍可以在粵北設後方醫院。五、可以互相借道,各方戰線後退二十華裡”。 羅屏漢參與了籌劃、策應“羅塘談判”。史料顯示:“1934年10月的一天,羅屏漢接到緊急通知,要求他火速前去見潘漢年與何長工。見面後,他們關了房門,進行了一整夜的長談,命令警衛連不允許任何人靠近房子。他們談了一夜,警衛連就守了一夜。第二天沒合眼,羅屏漢帶上警衛連又匆匆趕回部隊……,制定襲擾和牽制敵人的計劃。”rn 中央紅軍在轉移的途中,為貫徹中央與陳濟棠達成的“羅塘談判五項協議”,羅屏漢率領贛南遊擊隊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調整對敵策略。當敵人遵守羅塘協定,主動給紅軍讓道時,羅屏漢率領贛南遊擊隊就與之“和打”、“假打”,互不傷及對方。而當有些敵人拒不為紅軍、止路,羅屏漢就率領遊擊隊神出鬼沒地進行襲擾,與其“真打”,迫使其遵守“羅塘談判協議”。由于中央與陳濟棠秘密簽訂“羅塘談判五項協議”,加之羅屏漢率領的贛南遊擊隊的策應,中央紅軍與陳濟棠粵軍達成默契,雙方保持了“外打内通”的關系,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紅軍主力轉移途中的阻力和戰鬥消耗,不傷一兵一卒地順利通過蔣介石設在贛南的第一道封鎖線。

二、受命于危難關頭——留守領導粵贛邊遊擊戰争n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出發長征後,敵人潮水般地撲向中央蘇區,次年春,中央革命根據地全面陷入敵手。陳濟棠從江西調回軍隊,加緊圍剿粵贛邊區和東江蘇區。當時,留下來堅持鬥争的部分紅軍隊伍、地方幹部和革命群衆面臨異常殘酷的鬥争形勢。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了中共中央分局和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辦事處,項英、陳毅分别擔任中央分局書記、蘇維埃臨時政府辦事處主任,領導南方八省遊擊戰争。羅屏漢根據中共中央分局的指示,擔任中央分局後方留守處主任,在項英、陳毅的領導下,負責處理中央紅軍長征後中央蘇區的善後工作,積極做好中央紅軍撤離後留下的幹部隐蔽、白區地下鬥争、組織遊擊隊等各項工作。 中央紅軍長征後,遊擊戰成為中央蘇區的主要鬥争方式。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羅屏漢及時轉變鬥争的方式,把部隊化整為零,開展隐蔽的遊擊戰,在敵人的夾縫裡尋找生存的空間。1934年l0月下旬,羅屏漢率領贛南紅軍遊擊隊300多人,在興甯、龍川、平遠、安遠、尋烏一帶運用靈活機動的遊擊戰術打擊敵人。他帶領隊伍在崇山峻嶺中與敵人周旋,沿途收攏失散的紅軍戰士,始終堅持革命的紅旗不倒。n 1935年4月初,部隊在龍川上坪接收了從中央分局所在地突圍出來的獨立3團政委張凱率領的部隊200多人,還有因病随隊的江西省委書記陳正人。陳帶病傳達了黨中央的指示和中央分局陳、項的決議。決定成立粵贛邊區軍政委員會,會議一緻選舉羅屏漢擔任軍政委員會主席,周建平為副主席。會議分析了當前形勢,決定把會合在此的中央紅軍和地方遊擊隊,整編成三個大隊,分别在安遠、尋烏和興龍根據地戰鬥。周建平和病中的陳正人跟第二大隊,由羅屏漢帶往興龍根據地進行鬥争。

三、最後時刻的戰鬥,為奮鬥一生的革命事業壯烈犧牲

當時,尋烏、安遠一帶白色恐怖特别嚴重。國民黨為了隔絕紅軍和遊擊隊親近百姓,放火燒山,出兵搜山;在糧油、藥品嚴加控制;實行保甲聯防,妄圖困死紅軍和遊擊隊。羅屏漢領導的這幾百人的紅軍和遊擊隊艱難轉戰在長途跋涉途中,風餐露宿,饑餓難忍,缺醫少藥,戰鬥力大大削弱。n 1935年5月中旬,羅屏漢帶領一支隊伍從丹樓堰塘廠下出發,繼續前進。一路上不斷地遭遇強敵,又出現叛徒出賣,部隊死傷嚴重,地方紅軍和遊擊隊的主要領導人曹進洪、羅義妹、古漢中等相繼犧牲。陳濟棠加派兩個師的兵力瘋狂圍剿興龍根據地,從龍川老隆一直布防到興甯平遠尋烏各地,白天搜山,夜晚設卡,嚴密封鎖;數百個鄉村設立民團、自衛隊,層層搜剿。n 而對險惡的局勢,身已負傷的羅屏漢以大局為重,果斷部署:一面安排地下交通員先後護送需住院治病陳正人、周建平疏散轉移,取道梅縣汕頭分别去上海、香港;一面将第二大隊分為三個小隊,分兵殺出重圍。n 然而,羅屏漢這支遊擊隊陷入了陳濟棠部隊的重重包圍,承受着越來越大的壓力,到7月初隻剩下十多個人。7月9日,已經突出重圍的羅屏漢帶領12人轉戰到龍川徑口,被叛徒告密,遭到陳濟棠部重兵包圍。敵人志在必得,向山上喊話勸降。羅屏漢對身邊的戰友說:“同志們,這一次肯定打不過敵人了,為了争取時間,保存力量,等命令一下全部向後山缺口撤退,全部分散突圍,能走一個是一個,突圍後全部到大塘肚集結!”羅屏漢指揮隊員奮勇沖殺,當場犧牲和失散了十人。n 再次負傷的羅屏漢帶着警衛員潘秉星撤退到興甯大坪咨洞村,又中彈至重傷。潘要背羅屏漢走,羅再三命令潘撤退!潘秉星含淚離開,一步三回頭。隻見羅屏漢把敵人火力引向自己,邊打邊退,最後撤到大坪鴨池村的一個墳地裡。敵人從四周猛撲上來,羅屏漢從容地把最後一粒子彈射入自己的胸膛,壯烈犧牲,年僅28歲。他為掩護中央紅軍長征以及掩護中央分局,組織和領導粵贛邊遊擊戰争而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