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

朱德的扁擔

朱德在井岡山挑糧時用的扁擔
朱德的扁擔是1928年朱德在井岡山挑糧時用的扁擔。《朱德的扁擔》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多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1]這根“朱德的扁擔”在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承辦的2010年中共首次廉政文化文物展覽上亮相。1928年4月,朱德、陳毅帶領湘南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砻市,同毛澤東帶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4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一位細心人突然發現“朱德扁擔,不準亂拿”的“亂”字,當年必定是繁體字,而範樹德卻寫成了簡體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件不真實的複制品。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作品名稱:朱德的扁擔 創作年代:1950年代 作品出處:小學語文課本 作者:朱良才

課文原文

這是一根不平常的扁擔,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1928年4月,朱德、陳毅帶領湘南起義的隊伍,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砻市,同毛澤東帶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4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地處羅霄山脈中段,是湘贛兩省的交界。周圍五百裡都是崇山峻嶺,地勢十分險要。1928年11月中旬,紅軍集合在甯岡、新城、古城一帶,進行冬季訓練。由于湘贛兩省敵軍的嚴密封鎖,井岡山根據地同國民黨統治區幾乎斷絕了一切貿易往來,根據地軍民生活十分困難,所需要的食鹽、棉花、布匹、藥材以及糧食奇缺,籌款也遇到很多困難。紅軍官兵除糧食外,每人每天5分錢的夥食費也難以為繼。一日三餐大多是糙米飯、南瓜湯,有時還吃野菜,嚴冬已到,戰士們仍然穿着單衣。

為了解決眼前的吃飯和儲備糧食問題,紅4軍司令部發起下山挑糧運動。這些糧食大部分從甯岡的大隴運來。大隴的糧食是砻市、古城等地集中起來存在那裡的。朱德也常随着隊伍去挑糧,一天往返50公裡,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但他的兩隻籮筐每次裝得滿滿的,走起路來十分穩健利落,年青力壯的小夥子也常被他甩得老遠。戰士們從心眼裡敬佩朱軍長,但又心疼他。四十開外的人了,為革命日理萬機,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麼辦?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朱德沒了扁擔,心裡很着急,他讓警衛員到老鄉那兒買了一根碗口粗的毛,自己動手,連夜做起了扁擔。月光下,他破開竹子,熟練地削、刮、鋸,一會兒就把一面黃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擔。為防止戰士們再藏他的扁擔,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記”3個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糧的隊伍又出發了,朱德仍然走在戰士們中間,大家看見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擔,感到十分驚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幾分幹勁。從此,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傳開了。井岡山軍民為了永遠紀念朱德這種身先士卒、艱苦奮鬥的精神,專門編了一首歌贊頌他:“朱德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

廉政文物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承辦的2010年中共首次廉政文化文物展覽,在全國範圍内征借了370多件文物,其中就有這根“朱德的扁擔”。包括48件一級、珍貴文物,涉及古籍、書法、繪畫、青銅器、瓷器、竹簡、碑拓、生産工具、生活用品、書信手稿、珍貴照片、文獻資料等不同類别。在展覽的布置上,以時間為線索,将展覽分為曆史鏡鑒和廉政風範上、下篇。上篇反映了曆史先賢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下篇鮮明展示了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曆程中不斷探索反腐倡廉建設的規律,不斷豐富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論和實踐内涵及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

朱德扁擔

1950年代小學語文課本有一篇《朱德的扁擔》,其中有一句“不料,朱德同志又連夜趕做了一根扁擔,并寫上了“朱德記”三個字。”到了1990年代,小學課文變成:“朱軍長找來了毛竹,親自動手削了一根新扁擔,還在扁擔上寫了八個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擔,不準亂拿”。”

《朱德的扁擔》的作者,是開國上将朱良才。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黨,1928年參加湘南暴動,在耒陽遇見朱德,加入紅軍。上井岡山後,他在軍部當通信員。建國後任北京軍區政委,1955年授予上将軍銜。

1956年7月,為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中央軍委向全軍老同志征文,編輯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叢書。作為井岡山時期的老同志,朱良才寫了《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擔》、《練兵與禦寒》、《一根燈芯》四篇文章。

到了1980年代,另一位當事人範樹德指出朱良才的文章有記憶錯誤。1928年朱、毛會師後,範樹德任紅四軍軍需處處長,成為紅軍最早的後勤負責人。他看到《朱德的扁擔》後,作為親身經曆者和見證人,他在《文史通訊》1982年第三、四期撰文,提出朱良才的回憶中有三處與史實不符:一、朱德扁擔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擔”、“朱德記”這幾個字,而是扁擔的一端寫的是“朱德扁擔”,另一端寫的是“不準亂拿”,共八個字。二、朱德挑糧的路線,朱良才說是從井岡山上到茅坪,實際上是從柏露村到桃寮村。三、挑糧重量,朱良才說是挑了“滿滿的一擔米”(當時一擔通常為100斤),實際上是40斤左右。

當年在井岡山,毛澤東住在茅坪(就是八角樓所在地),朱德的軍部住在桃寮村。茅坪在井岡山半山腰上,山下的糧食是運不到那裡的,隻能在甯岡砻市以下的地方。從砻市往下走,就是柏露村。這裡是永新通往井岡山上的必經之地。朱德挑糧是從柏露到桃寮村,往返60華裡,都是彎曲不平的盤山小路,因此,紅軍戰士都是挑個三四十斤左右。朱德軍長年歲大了,可他“挑糧時,擔子一頭是行軍時背米的三個白布米袋,另一頭是一個用粗厚布縫的北方人叫做‘捎碼子’的米袋,兩頭共計裝40斤,再加上他經常佩帶的一支德造三号駁殼槍和一條裝有約百發子彈的皮子彈袋,總共約四十六七斤”。這已經是體能的極限了。

至于那根扁擔,就是朱德讓範樹德給他做的。範回憶說:“我當即帶名勤務兵到桃寮村張家祠附近找到一個姓張的老闆娘(當時紅軍對當地中年以上婦女的稱呼),用一個闆向她買了一根毛竹。削成兩根扁擔,一根送給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着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筆在一端寫上‘朱德扁擔’,另一端寫上‘不準亂拿’八個字。朱德笑着說:‘好啊,明天就用上了。’”

範樹德的回憶被認定後,井岡山革命曆史博物館為了複制這個文物,派專人帶着一根井岡山毛竹扁擔,前往廣西桂林,請範樹德在扁擔上重新題寫這八個字。範在扁擔上書寫後,來人高高興興地返回井岡山。一位細心人突然發現“朱德扁擔,不準亂拿”的“亂”字,當年必定是繁體字,而範樹德卻寫成了簡體字,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件不真實的複制品。為了還曆史原貌,又派人帶着扁擔赴桂林讓其重寫。然而範樹德已經去世,現在井岡山博物館展出的朱德的扁擔,就是範樹德書寫的帶有簡化“亂”字的八個字。曆史給人們留下了這點遺憾,同時也留下了朱德扁擔故事背後的故事。

2001年6月4日,《解放軍報》發表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擔的日子》的文章,更正了他過去回憶中的錯誤:“小學課本有《朱德的扁擔》一文。文中說,戰友們怕朱德下山挑糧累壞了身體,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這個藏朱德扁擔的人就是我。那時,朱總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敵情,白天和戰士們下山挑糧。我是他的通信員,擔心他累壞身體,就和其他戰友勸阻他,但誰也勸不住。後來,我出了個‘鬼點子’,幹脆把朱總司令用的扁擔藏了起來。可他仍不罷休,找到軍需處長範樹德,讓他花一個銅闆買了一根毛竹,為自己做了一根扁擔,還特地寫上了‘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字,又高高興興地下山挑糧去了。”

林彪扁擔

1950年代初期《朱德的扁擔》被編入了小學教材。1966年文革爆發後,朱德被打倒,稱其為“大軍閥、大野心家、黑司令”等内容的大标語不僅貼滿了北京街頭。在十多年之後的1967年2月,同樣一篇課文換成了《林彪的扁擔》。僅僅數年之後,林彪事件發生,教材又悄然換回了《朱德的扁擔》。

文物故事

甯岡茅坪到井岡山上的茨坪有60多裡山路,峰險路陡、坎坎坷坷、曲曲彎彎、十分難走。井岡山軍民沒有被困難吓倒,運糧隊伍不辭艱難往返這條灑滿血汗的山路,譜寫了官兵一緻患難與共的動人樂章!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剛麻麻亮,朱德軍長又帶領部分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到甯岡龍市挑糧。這天,朱軍長像往日一樣精神飽滿,穿着一身灰布軍裝,背着鬥笠,紮着腰帶,打着綁腿,穿着草鞋下山去。來到龍市,戰士們有的用籮筐擔,有的用口袋背;沒有工具的戰士索性脫下長褲,把褲口紮緊,把糧食裝滿兩條褲腿,往肩上一搭一樣方便。這樣,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嶺,穿行在井岡山的蜿蜒山徑上。

那年,朱德軍長已經40多歲了。他頭戴鬥笠,挑着滿滿一擔糧和年輕的戰士們一道走着。大家想:朱軍長晚上忙着思考作戰大計,白天還要挑糧,這可會累壞他。他們商量一起到朱德軍長面前提“抗議”,勸他少挑些。朱軍長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說:“同志們,今天我們來比比賽,看誰最先趕到黃洋界上的大槲樹那兒!”一聽說比賽,戰士們勁頭來了:“好啊!誰先到大槲樹誰是英雄!”一個戰士靈機一動說:“朱軍長,比賽可以,但有個條件。”朱軍長問:“什麼條件?”戰士說:“你年紀大,不能挑那麼多,分給我們一點。”朱軍長一聽,爽朗地笑起來了:“那可不行!”說着,挑起擔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陣笑聲

中午時分,隊伍趕到黃洋界大槲樹下休息。黃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勢險要雄偉,一邊是高山峻嶺,一邊是萬丈懸崖。這裡雲海翻湧時如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故黃洋界又稱“汪洋界”。休息時戰士們議論開來了,七嘴八舌地說,勸也勸不住,講也講不過,怎麼辦?最後大家叫一個機靈的小戰士把朱軍長的扁擔“偷”來藏起來了。戰士們認為這樣朱軍長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軍長砍來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紮實的扁擔,叫軍需處長範樹德在扁擔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大字,從此,他的扁擔再也沒人“偷”了。戰士們看到朱軍長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滿臉是汗,軍裝濕透了,扁擔壓得彎彎,感動不已。這時,山道上響起一陣陣歌聲:

同志哥,扁擔閃閃亮,朱軍長帶頭挑糧上井岡;井岡兵強馬又壯,糧食充足裝滿倉;消滅白狗子,分田又分糧;保衛根據地,人民得安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