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豆汁

北京豆汁

北京特色小吃
豆汁是北京獨有的吃食兒,是水磨綠豆制作粉絲或團粉時,把澱粉取出後,剩下來淡綠泛青色的湯水,經過發酵後熬制成的。據說早在乾隆年間,豆汁已經傳入皇家了。
  • 中文名:北京豆汁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Beijing To solidify
  • 主要食材:綠豆,辣鹹菜
  • 分類:北京
  • 口味:酸鹹
  • 制作難度:一般

曆史

豆汁曆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衆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着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禦膳房當差。”于是,源于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禦膳。

做法

綠豆1千克,辣鹹菜适量。豆汁實際上是制作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它用綠豆浸泡到可撚去皮後撈出,加水磨成細漿,倒入大缸内發酵,沉入缸底者為澱粉,上層飄浮者即為豆汁。發酵後的豆汁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酵的豆汁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随吃随盛。

1、将綠豆雜質篩淨,淘洗幹淨,放入盆内用涼水(冬天用溫水,水量要比綠豆高出2倍)泡十幾小時。待豆皮用手一撚就掉時撈出,加水磨成稀糊(磨得越細越好),每千克綠豆約出稀糊2.65千克。然後,在稀糊内加入1.5千克的漿水(即前以次制作豆汁、澱粉時撇出的清水)并逐次加入不少于12千克的涼水過濾,約可濾出粉漿17千克、豆渣2千克,

2、把粉漿倒入大缸内,經過一夜沉澱。白色的澱粉就沉澱到缸底,上面是一次層灰褐色的黑粉,再上一層即是顔色灰綠、質地較濃的生豆汁,最上層是浮沫和漿水。撇去浮沫和漿水,把生豆汁舀出(可得生豆汁8千克左右,另有澱粉約500克和黑粉少量),再煮之前還需在沉澱一次,夏季沉澱六小時。冬季沉澱一夜。沉澱好後,撇去上面的漿水。

3、鍋内放入少許涼水,用旺火燒沸後倒入生豆汁,待豆汁逐漲并将溢出鍋外時,立即改用微火保溫(此時不能用旺火,否則會逐成麻豆腐),随吃随盛,并佐以辣鹹菜同食。

特色

不要看其貌不揚,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愛,原因在于它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并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并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着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适口酸鹽各一瓯。”并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豆汁是用綠豆做原料,經過燙豆,磨豆,澱粉分離,發酵等一系列工序,最後得到澱粉.豆汁和漿。澱粉被用做它用,漿被用來再循環生産的發酵原料,豆汁是用做飲用和再生産麻豆腐,麻豆腐是使用大鍋把豆汁熬開,再經過把水分瀝幹,用羊油炒!

意義

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

小時看京劇《豆汁記》 (即《鴻鸾禧》,又名《金玉奴》,一名《棒打薄情郎》),不知“豆汁”為何物,以為即是豆腐漿。

豆汁兒是制造綠豆粉絲的下腳料。很便宜。過去賣生豆汁兒的,用小車推一個有蓋的木桶,串背街、胡同。不用“喚頭”(招徕顧客的響器),也不吆喚。因為每天串到哪裡,大都有準時候。到時候,就有女人提了一個什麼容器出來買。有了豆汁兒,這天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稀粥了。這是貧民食物。《豆汁記》的金玉奴的父親金松是“杆兒上的”(叫花頭),所以家裡有吃剩的豆汁兒,可以給莫稽盛一碗。

賣熟豆汁兒的,在街邊支一個攤子。一口銅鍋,鍋裡一鍋豆汁,用小火熬着。熬豆汁兒隻能用小火,火大了,豆汁兒一翻大泡,就“”了。豆汁兒攤上備有辣鹹菜絲——水疙瘩切細絲澆辣椒油、燒餅、焦圈——類似油條,但作成圓圈,焦脆。賣力氣的,走到攤邊坐下,要幾套燒餅焦圈,來兩碗豆汁兒,就一點辣鹹菜,就是一頓飯。

豆汁兒攤上的鹹菜是不算錢的。有保定老鄉坐下,掏出兩個饅頭,問“豆汁兒多少錢一碗”,賣豆汁兒的告訴他,“鹹菜呢?”——“鹹菜不要錢。”——“那給我來一碟鹹菜。”

功用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後,傳入宮内。每年舊曆九月至次年立夏後5天,清宮禦、壽兩膳房都要制做豆汁,帝、後酒肉之餘,皆飲豆汁以解油膩。

據說,鹹豐梓宮(靈梓)回銮,東西兩太後帶領同治帝剛回到宮裡,即向禦膳房要豆汁兒喝。

在民間,豆汁兒的主顧更不分貴賤,凡穿戴體面者在廟會上吃“灌腸”或“羊霜腸”,往往會被人恥笑,唯獨喝豆汁兒則不足為恥。

營養價值

綠豆具有清除肌膚毒素的作用,對于肌膚舒緩也有特别功效。對痘痘有一定的緩和作用。使用綠豆面膜配合牛奶,可以讓痘痘消除,還能淡化痘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