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星系群

本星系群

銀河系所屬疏散星系團
本星系群(Local Group of Galaxies),是指銀河系和相鄰仙女星系、麥哲倫星雲等50個星系組成了一個規模較小的集團,包括銀河系在内的一群星系。本星系群中的全部星系覆蓋一塊直徑大約1000萬光年的區域。本星系群又屬于範圍更大的室女座超星系團。[1]
  • 天體名稱:本星系群
  • 拉丁名:Local Group of Galaxies
  • 成員星系:約40個
  • 中心:銀河系和仙女星系
  • 大部分:矮星系
  • 半徑:1百萬秒差距

星系介紹

本星系群(Local Group of Galaxies)是一個典型的疏散星系團,沒有明顯的向中心聚集的趨勢。成員星系約50個。銀河系和仙女星系是本星系群成員星系中最大的兩個,它們大體上位于本星系群的中心。除銀河系和仙女星系外,絕大部分成員星系是矮星系。

本星系群的半徑約 1百萬秒差距,質量約 6.5×10^13 太陽質量,其中的絕大部分集中在銀河系和仙女星系。群内的氣體不多,約占總質量的2%。

次群

本星系群有兩個次群:由銀河系和大小麥哲倫雲組成的銀河系次群及以仙女星系為中 心 、包括 M 32 、NGC 205 、NGC147、NGC185、仙女矮星系和三角星系(M33)在内的仙女星系次群。本星系群是本超星系團的一個成員。

所謂本星系群指的即是包括地球所處之銀河系為中心,半徑約為百萬秒差距(300多萬光年)的空間内的星系之總稱,也有人把本星系群的中心定義為銀河系和仙女星系(M31)的公共重心。已知本星系群的成員星系和可能的成員星系有50個左右。本星系群中的全部星系覆蓋一塊直徑大約1000萬光年的區域(希望對這個距離有個詳細概念請參見1E23米)。本星系群又屬于範圍更大的室女座超星系團。

典型成員

本星系群中兩個質量最大的成員是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這兩個星系又都各自擁有一個自己的衛星星系系統。銀河系的衛星星系系統包括Sgr DEG(人馬座),大麥哲倫星系,小麥哲倫星系,大犬座矮星系,小熊座矮星系,天龍座矮星系,船底座矮星系,六分儀座矮星系,玉夫座矮星系,天爐座矮星系,獅子座I,獅子座Ⅱ,以及杜鵑座矮星系。仙女座星系的衛星星系系統包括M32,M110,NGC147,NGC185,And I(仙女座),And Ⅱ(仙女座),And Ⅲ(仙女座),以及And Ⅳ(仙女座)。M33是本星系群中第三大的星系。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仙女座星系的伴星系,但LGS3可能是它的衛星星系。

本星系群的其它成員的質量都遠遠小于這幾個大的子群。本星系群是一個巨大的疏散群,沒有向中心集聚的趨勢。但其中的成員三、五聚合為次群,至少有以銀河系和仙女星系為中心的兩個次群。本星系群的總質量為六萬五千六百萬億太陽質量,銀河系和仙女星系二者質量之和占了絕大部分。

近距離星系團的空間分布表明,有一個以室女星系團為中心的更高一級的星系成團現象,大小約為1億光年,長徑約為30~75百萬秒差距,包括500個左右星系團和星系群,稱為本超星系團,本星系群是它的一個成員。

據推測,本星系群的主要成員仙女座星系與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不久後也會落入合為一體的命運。不過,由于這兩個星系的距離有250萬光年遠,因此兩個星系要合為一體恐怕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在數十億年後的遙遠未來,兩個巨大的星系将會合為一體并長成更為巨大的星系。與仙女座星系和我們的銀河系合并一樣,其他的星系或許也會相互接近并合為一體。随着數十億年的時光流逝,本星系群的所有星系會互相合并,最終形成一個巨大的星系。星系的旋轉運動會随着合并的發生慢慢消失,最終會出現一個巨大的橢圓星系。

典型星系

棒狀星系

銀河系 -SB類型星系

旋渦星系

仙女座大星系(M31,NGC 224)- 仙女座 Sb類型星系

三角座星系(M33,NGC 598)- 三角座Sc類型星系

橢圓星系

M110(NGC 205)- 仙女座 E6p類型星系

M32(NGC 221)- 仙女座 E2類型星系

KKs3 - 水蛇座 E7類型星系

不規則星系

Wolf-Lundmark-Melotte(WLM,DDO221)- 鲸魚座 Ir類型星系

IC 10 - 仙後座 KBm或Ir類型星系

小麥哲倫星雲(SMC,NGC292)- 杜鵑座 SB(s)m pec類型星系

雙魚座矮星系(LGS3)- 雙魚座 Irr類型星系IC1613(DDO 8)- 鲸魚座 IAB(s)m V類型星系

鳳凰座矮星系- 鳳凰座 Irr類型星系

大麥哲倫星雲(LMC)- 劍魚座Irr/SB(s)m類型星系

獅子座A (獅子座Ⅲ) -獅子座 IBm V類型星系

六分儀座B(DDO 70)-六分儀座 Ir+Ⅳ-V類型星系

NGC 3109 - 長蛇座 Ir+Ⅳ-V類型星系

六分儀座A(DDO 75)-六分儀座 Ir+V類型星系

NGC 147(DDO 3)-仙後座 dE5 pec類型星系

GR 8(DDO 155)-Im V類型星系

Sgr DIG (人馬座矮不規則矮星系) -人馬座 IB(s)m V類型星系

NGC 6822 (巴納德星系)-人馬座 IB(s)m Ⅳ-V類型星系

寶瓶座矮星系(DDO 210)-寶瓶座 Im V類型星系

IC 5152-印第安座 IAB(s)m Ⅳ類型星系

飛馬座矮星系或飛馬座不規則矮星系(DDO 216)-飛馬座 Irr類型星系

球狀矮星系

鲸魚座矮星系-鲸魚座 dSph/E4類型星系

仙女座Ⅲ-仙女座 dE2類型星系

NGC185-仙後座 dE3 pec類型星系

仙女座I - 仙女座 dE3 pec?類型星系

玉夫座矮星系(E351-G30)- 玉夫座 dE3類型星系

仙女座V -仙女座dSph類型星系

仙女座Ⅱ -仙女座dE0類型星系

天爐座矮星系(E356-G04)- 天爐座 dSph/E2類型星系

船底座矮星系(E206-G220)- 船底座 dE3類型星系

唧筒座矮星系 - 唧筒座 dE3類型星系

獅子座I(DDO 74)- 獅子座 dE3類型星系

六分儀座矮星系 - 六分儀座 dE3類型星系

獅子座 Ⅱ(獅子座 B)- 獅子座 dE0 pec類型星系

小熊座矮星系 - 小熊座 dE4類型星系

天龍座矮星系(DDO 208)- 天龍座 dE0 pec類型星系

Sag DEG (人馬座橢圓矮星系) - 人馬座 dSph/E7類型星系

杜鵑座矮星系 - 杜鵑座 dE5類型星系

仙後座矮星系(仙女座Ⅶ) - 仙後座 dSph類型星系

飛馬座球狀矮星系 (仙女座Ⅵ) - 飛馬座 dSph類型星系

大熊座矮星系 - 大熊座 dSph類型星系

類型不明确的星系

仙女座Ⅳ - 仙女座不規則星系或星雲(Irr?類型)

UGC-A 86(0355+66)- 鹿豹座不規則,橢圓或透鏡狀星系(Irr,dE或S0類型)

UGC-A 92(EGB0427+63)- 鹿豹座不規則或透鏡狀星系星系(Irr或S0類型)

可能并非本星系群成員的星系

NGC 404 - 仙女座橢圓或透鏡狀星系(E0或SA(s)0-類型)

NGC 1569 - 鹿豹座不規則星系(Irp+ Ⅲ-Ⅳ類型)

NGC 1560(IC 2062)- 鹿豹座漩渦星系(Sd類型)

鹿豹座 A - 鹿豹座不規則星系(Irr類型)

船底座矮星系 - 船底座不規則星系(Irr類型)

2318-42 - 天鶴座不規則星系(Irr類型)

UKS 2323-326 - 玉夫座不規則星系(Irr類型)

UGC 9128(DDO 187)- 牧夫座不規則星系(Irp+類型)

摩羯座矮星系(Palomar 12)是一銀河系球狀星團,先前被分類為摩羯座球狀星系

原先大熊座矮星系(Palomar 4)是一銀河系球狀星團,先前被分類為大熊座球狀矮星系

六分儀座C

以銀河系為中心,半徑約為百萬秒差距(300多萬光年)的空間内的星系之總稱。也有人把本星系群的中心定義為銀河系和仙女星系(M31)的公共重心。已知本星系群的成員星系和可能的成員星系有500個左右。其中有兩個巨型旋渦星系(銀河系和仙女系),一個中型旋渦星系(三角星系),一個矮型棒旋星系(大麥哲倫雲),可能還包括一個透鏡型巨星系(馬菲1),其餘都是矮橢圓星系和不規則星系。

本星系群是一個典型的疏散群,沒有向中心集聚的趨勢。但其中的成員三、五聚合為次群,至少有以銀河系和仙女星系為中心的兩個次群。本星系群的總質量為六萬五百千萬億倍,銀河系和仙女星系二者質量之和占了絕大部分。近距離星系團的空間分布表明,有一個以室女星系團為中心的更高一級的星系成團現象,大小約為1億光年,長徑約為30~75百萬秒差距,包括500個左右星系團和星系群,稱為本超星系團,本星系群是它的一個成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