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

乙肝病

一種傳染病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髒炎性病變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損害的一種傳染病。[1]HBV本身對肝髒無明顯損傷,主要通過人體的免疫應答造成肝細胞損傷,HBV感染人體後可刺激機體産生一系列抗體和細胞免疫反應,如果機體免疫反應正常,可以清除感染的病毒而痊愈。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 常見症狀:乏力疲勞,食欲不振、惡心、厭油、右上腹痛等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性傳播
  • 中文名:乙肝病
  • 英文名:Hepatitis B Disease
  • 季節分布:四季
  • 傳染病:是

什麼是乙肝?簡要發病機理是什麼?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髒疾病。HBV本身對肝髒無明顯損傷,主要通過人體的免疫應答造成肝細胞損傷,HBV感染人體後可刺激機體産生一系列抗體和細胞免疫反應,如果機體免疫反應正常,可以清除感染的病毒而痊愈;免疫反應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可持續存在,成為慢性乙肝。

傳播途徑

①血液傳播;

②母嬰垂直傳播;

③性傳播。

乙肝不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所以日常接觸如握手、擁抱、一起工作、吃飯等一般不會傳播乙肝,完全沒必要談肝色變。

免疫

避免乙肝感染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注射乙肝疫苗,與乙肝患者接觸應注意避免皮膚、粘膜的破損。特别提醒:補牙、修面、修腳、醫療器械如針具、口腔器材、内鏡等消毒不徹底,也可能引起乙肝的傳播。隻要人體的免疫功能正常,乙肝病毒是不會通過一般接觸進入人體的。

新生兒免疫

在中國,乙肝病毒感染絕大多數始于幼齡期,特别是母嬰傳播。嬰幼兒因缺乏自我保護、皮膚嬌嫩易破更容易感染乙肝,同時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更容易轉為慢性。據統計,幼齡感染者中90%發展為慢性,而成人感染者中僅5--10%轉為慢性,所以抓好新生兒免疫是目前解決乙肝的根本辦法。

我國政府自2002年12月起,已經把乙型肝炎疫苗納入新生兒計劃免疫,每年用上億人民币為新生兒免費提供乙型肝炎疫苗。目标是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約50年),通過接種乙肝疫苗,将乙型肝炎病毒攜帶率由1992年的10%下降至1%以下。乙肝免疫的重點在農村,從衛生部現有資料估計,我國城市乙肝接種率已達90%,農村約40%,還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預防母嬰傳播

母嬰傳播是我國乙肝的主要傳播方式。女性孕前檢查HBV-DNA,最好在DNA陰性時考慮懷孕。HBV-DNA陽性母親的孩子出生後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越早越好,并程序注射乙肝疫苗,成功率約95%左右,應及時檢查是否産生抗體;DNA陰性母親的孩子可以隻注射乙肝疫苗,保險起見也可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目前對母親是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尚有争議,不作常規推薦。

父親為大三陽或小三陽但DNA陽性者,孩子出生時也建議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避免出生後密切接觸傳播。

慢性乙肝患者是否可以結婚、生育?

絕大多數乙肝患者在肝功能穩定、病毒不複制的情況下可以結婚、生育,對方應該注射乙肝疫苗并産生保護性抗體,女性乙肝患者尤其要注意預防母嬰傳播。對于症狀嚴重、肝功能明顯異常的慢性患者,暫不宜結婚,應積極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結婚。

常規檢查及意義?

1.乙肝五項:是診斷乙肝感染的基本依據,HBsAg(+)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不提示病毒複制及傳染性;

①抗HBs(+)表示有保護性抗體,對乙肝有免疫力,注射乙肝疫苗及自然感染痊愈後都可産生抗HBs;

②HBeAg(+)是乙肝病毒複制的指标,提示有傳染性;

③抗HBe(+),一般情況下提示乙肝病毒低複制或不複制,少數情況下結合DNA檢測明确是否存在病毒變異;

④抗HBc提示感染過乙肝;

⑤抗HBc-IgM(+)提示病毒複制。

2.HBVDNA陽性提示病毒複制、有傳染性。目前DNA應該采用PCR定量檢測,靈敏度高但假陽性率也高,DNA一定要到大型、正規醫院檢測以避免誤差。

3.肝功能:轉氨酶尤其是ALT是肝細胞損傷的敏感标志;血清總蛋白分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下降提示肝細胞損害,慢性肝炎、肝硬化時常出現白蛋白減少而球蛋白增加,A/G比例倒置。

4.B超:肝髒影像學檢查,對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腹水、肝癌都有一定的提示和診斷作用。

以上結果應該由專業醫生綜合分析,不要盲目猜測。

慢性乙肝的治療:

目前慢性乙肝的治療尚是世界性難題,沒有特效藥可以根治,所以市場上一切宣傳“治愈乙肝”、“大小三陽轉陰”的藥品、療法都是要注意,不可上當。注意鑒别,不要存在僥幸心理,你的上當會助長欺騙的社會風氣。

可以到正規的醫院,尋求正規的專科醫生診治。中醫治療是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情況辨證施治。乙肝治療要制定适合你的治療方案,并定期複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另外,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的飲食起居、樂觀的心理狀态是治療的有利因素。

疾病分類

1、按病程長短分類,乙肝可分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判斷是急性還是慢性乙型肝炎在臨床診治中十分重要,二者的治療原則不同,預後也有很大差異,有時為了區别是急慢性肝炎,往往通過肝穿病理檢查來判定。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常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療,患者血液中HBsAg(+)持續時間低于6個月,6個月内乙型肝炎病毒被機體免疫系統清除,HBsAg陰轉,可遺留感染過HBV的血清學标志:HBe、抗HBe及抗HBS三個抗體陽性,但某些患者抗HBS出現時間較晚,低度也可能不高。急性乙型肝炎的關鍵特點是半年内HBsAg陰轉。而慢性乙型肝炎如一言以蔽之就是HBV存在于機體内超過6個月。

2、按病情輕重分類,可分為乙肝攜帶者、活動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其中乙肝攜帶者分慢性HBV-DNA攜帶者(大三陽,DNA定量高水平但肝功正常處于免疫耐受狀态的患者)、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小三陽,HBV-DNA低于檢測下限,肝功正常);活動性乙型肝炎又分為e抗原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和e抗原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又分為代償期肝硬化和失代償期肝硬化;重型肝炎又可分為急性重型、亞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

3、按有無出現黃疸(即按症狀特點),可分為黃疸型和無黃疸型,該分型多針對于急性乙型肝炎,即急性黃疸型乙肝和急性無黃疸型乙肝。

飲食注意

(一)急性乙肝肝炎的飲食

在急性肝炎早期,病人常有明顯的惡心、嘔吐和食欲差,此時病人所吃的食物往往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因此這個階段可進食以碳水化合物如面條和粥等易消化、清淡的食品為主,适量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飲食應以病人感到舒适的量和頻次為原則,不可強求病人多進食。在急性肝炎恢複期,病人惡心、嘔吐症狀消失、食欲明顯改善,應适當增加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蛋白質來源可選擇大豆制品、奶、雞肉、淡水鮮魚等脂肪含量少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于植物油,飲食量要逐漸增加、循序漸進。這裡特别強調的是,在急性肝炎、尤其是恢複期,大量攝入蔗糖、葡萄糖容易造成肝細胞脂肪變性,反而對肝炎恢複不利。

(二)慢性乙肝肝炎的飲食

慢性肝炎的特點就是反複出現肝髒炎症的加重和緩解,因此要根據肝髒功能的狀況來調整飲食方案。慢性肝炎的緩解期肝功能檢查接近正常,沒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此時強調均衡飲食。

1、提供适當的熱量

2、足量的蛋白質供給可以維持氮平衡,改善肝髒功能,有利于肝細胞損傷的修複與再生。

3、供給适量的碳水化物:碳水化物應提供總熱量的50-70%,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不僅能保證慢性肝炎病人總熱量的供給,而且能減少身體組織蛋白質的分解、促進肝髒對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儲備、增強肝細胞的解毒能力。

4、适當限制脂肪飲食:脂肪是三大營養要素之一,其所提供的不飽和脂肪酸是身體的必需營養素,其他食物無法代替,所以不必過分地限制。另外,攝入适量的脂肪有利于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E、K等)等的吸收。由于慢性肝炎病人的食欲下降,經常合并膽囊疾病,脂肪性食物常常攝入不足,慢性肝炎病人需要進食适當量的脂肪食物,但過度限制脂肪是不合适的。全日脂肪供給量一般在40-60g,或占全日總能量的25%左右為宜。對伴有脂肪肝、高脂血症者、膽囊炎急性發作期的慢性肝炎病人則應限制脂肪。

5、補充适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對肝細胞的解毒、再生和提高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維生素常作為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藥物。補充維生素主要以食物補充為主,在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适量補充維生素制劑還是有益的。慢性肝炎患者容易發生缺鈣和骨質疏松,堅持飲用牛奶或适當服用補鈣藥物是有必要的。

6、戒酒、避免損害肝髒的物質攝入:乙醇能造成肝細胞的損害,慢性肝炎病人肝髒對乙醇的解毒能力下降。即使少量飲酒也會使加重肝細胞損害,導緻肝病加重,因此肝炎病人應戒酒。

臨床表現

急性乙型肝炎

可表現為急性黃疸型和急性無黃疸型。急性黃疸型可有比較典型的臨床表現,如低熱、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腹脹、肝區疼痛、尿黃如茶水樣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現一過性大便顔色變淺,皮膚瘙癢、肝區壓痛及叩痛等,而急性無黃疸型多較隐匿,症狀輕,似有輕度乏力、納差、惡心等不适,恢複較快,常常體檢化驗時才被發現。

慢性乙型肝炎根據病情可分為輕、中、重三種。

輕度:病情較輕,可反複出現乏力、頭暈、食欲有所減退、厭油、尿黃、肝區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輕觸痛,可有輕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狀、體征缺如。肝功能指标僅1或2項輕度異常。

中度:症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居于輕度和重度之間。

重度:有明顯或持續的肝炎症狀,如乏力、納差、腹脹、尿黃、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反複或持續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種球蛋白明顯升高。

重型肝炎

極度乏力,嚴重消化道症狀,神經、精神症狀(嗜睡、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昏迷等)

淤膽型肝炎

黃疸持續不退大于3周,稱為淤膽型肝炎。以肝内淤膽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特殊臨床類型,又稱為毛細膽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膽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礎上發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總膽汁酸升高。

肝炎肝硬化

①根據肝髒炎症情況分為活動性與靜止性兩型。

活動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動的表現,乏力及消化道症狀明顯,ALT升高,黃疸,白蛋白下降。

靜止性肝硬化:無肝髒炎症活動的表現,症狀輕或無特異性,可有上述體征。

②根據肝組織病理及臨床表現分為代償性肝硬化和失代償性肝硬化。

代償性肝硬化:ALB≧35g/L,TBil﹤35μmol/L,PTA﹥60%。可有門脈高壓征,但無腹水、肝性腦病或上消化道大出血。

失代償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有明顯肝功能異常及失代償征象,如ALB﹤35

g/L,白蛋白/球蛋白(A/G)﹤1.0,TBil﹥35μmol/L,PTA﹤60%。可有腹水、肝性腦病或門靜脈高壓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明顯曲張或破裂出血。

容易與乙肝混淆的8種病

乙型肝炎要和以下幾種肝病相鑒别:

藥物性肝炎

特點為:①既往有用藥史已知有多種藥物可引起不同程度肝損害,如異煙肼、利福平可緻與病毒性肝炎相似的臨床表現;長期服用雙醋酚丁、甲基多巴等可緻慢活肝;氮丙嗪、甲基睾丸素、砷銻劑、酮康唑等可緻淤膽型肝炎。②臨床症狀輕,單項ALT升高嗜酸性粒細胞增高。③停藥後症狀連漸好轉,ALT恢複正常。

膽石症

既往有膽絞痛史高熱臯戰、右上腹痛、Mrphy征陽性,白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

原發性膽源性肝硬化

特點為:①中年女性多見;②黃痘持續顯著皮膚瘙癢,常有黃色瘤,肝脾腫大明顯ALP顯著升高,大多數抗線粒體抗體陽性;③肝功能損害較輕;④乙型肝炎标志物陰性。

肝豆狀核變性

常有家旋史多表現有肢體粗大震顫,肌張力增高,眼角膜邊緣有棕綠色色素環(K-F環)血銅和血漿銅藍蛋白降低,尿銅增高,而慢活肝血銅和銅藍蛋白明顯升高。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多發生于妊娠後期臨床特點有:①發病初期有急性劇烈上腹痛,澱粉酶增高,似急性胰腺炎;⑦雖有黃疸很重,血清直接膽紅素增高,但尿膽紅素常陰性。國内報告此種現象也可見于急性重型肝炎供參考;③常于肝功能衰竭出現前即有嚴重出血及腎功能損害,ALr升高,但麝濁常正常;④B型超聲檢查為脂肪肝波形以助早期診斷,确診靠病理檢查。病理特點為肝小葉至中帶細胞增大胞漿中充滿脂肪空泡,無大塊肝細胞壞死。

肝外梗阻性黃疸

如胰腺癌總膽管癌、慢性胰腺炎等需鑒别。

酒精性肝病

有長期飲酒史,一般超過5年,折合酒精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飲酒吏,折合酒精量>80g/d。但應注意性别、遺傳易感性等因素的影響。臨床症狀為非特異性,可無症狀,或有右上腹脹痛,食欲不振、乏力、體重減輕、黃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經精神症狀、蜘蛛痣、肝掌等。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谷氨酰轉肽酶(GGT)和平均紅細胞容積(MCV)等指标升高,禁酒後這些指标可明顯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複正常,AST/ALT>2,有助于診斷。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内脂肪堆積過多的病變。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過肝重的5%即為脂肪肝,嚴重者脂肪量可逮40%一50%,脂肪肝的脂類主要是甘油三酯。脂肪肝一般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脂肪肝類似于急性、亞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脂肪肝比較少見。臨床症狀表現為疲勞、惡心、嘔吐和不同程度的黃疸,并可短期内發生肝昏迷和腎囊,嚴重者可在數小時死于并發症。如果及時治療,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好轉。慢性脂肪肝較為常見,起病緩慢,隐匿,病程漫長。早期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一般是在做B超時偶然發現,部分病人可出現食欲減退、惡,心、乏力、肝區疼痛、腹脹,以及右上腹脹滿和壓迫感。因而往往容易被誤診誤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