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戰役

萊蕪戰役

解放戰争初期在山東萊蕪進行的一次戰役
萊蕪戰役是指1947年2月解放戰争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萊蕪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華東野戰軍于2月20日至23日,将南下之敵全部圍殲于萊蕪縣城以北、口鎮以南地區,殲敵5.6萬餘人,俘敵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連同南線及其它方向上的作戰,全戰役共殲敵7萬餘人,收複城市13座,使渤海、魯中、膠東三個解放區連成一片。[1]此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了解放戰争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
  • 名稱:萊蕪戰役
  • 地點:山東省臨沂以南至萊蕪地區
  • 參戰方:
  • 結果:
  • 參戰方兵力:
  • 傷亡情況:解放軍,8000
  • 主要指揮官:
  • 時間:1947年2月
  • 交戰各方:國民黨,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
  • 各方兵力:國民黨,23個整編師53個旅

概述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2月,在第三次國内革命戰争中,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臨沂以南至萊蕪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

當年1月,國民黨軍在其最高統帥蔣介石部署下制訂了“魯南會戰”計劃,以23個整編師53個旅,采取南北對進的部署,企圖與華東野戰軍決戰于臨沂地區。同時,從冀南、豫北抽調4個整編師集結于魯西南地區,以便阻止華東野戰軍西進或晉冀魯豫野戰軍東援。國民黨軍參謀總長陳誠坐鎮徐州督戰。1月底,由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的8個整編師20個旅為主要突擊集團,分三路由台兒莊、新安鎮(今新沂)、城頭一線向臨沂攻擊前進,第2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的第73、第12軍及整編第46師,為輔助突擊集團,自1月中旬起,由明水(今章邱縣)、周村、博山一線南下,向萊蕪、新泰地區開進,策應南線的作戰。

華東野戰軍主力集結于臨沂地區休整待機。面對國民黨軍的進攻,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企圖采取各個擊破、逐次殲敵的手段,首先誘逼南線進攻的三路國民黨軍突出一路,予以割殲,再及其餘。南線國民黨軍始終堅持密集靠攏,齊頭并進。而北線的李仙洲集團3個軍(整編師)以梯次配置的隊形,孤軍深入,于2月初占領萊蕪、顔莊一線。華東野戰軍陳、粟、譚依據敵情的變化,果斷改變戰役計劃,轉兵北上,殲滅孤立分散的李仙洲集團。除以第2、第2縱隊僞裝全軍,在臨沂以南采取寬正面部署,迷惑并阻擊南線國民黨軍,主力第1、第4、第6、第7、第8縱隊于2月10日起,以急行軍隐蔽北上,同時以駐膠東、渤海地區之第9、第10縱隊迅即開赴萊蕪地區參戰。并布置地方武裝在兖州以西的運河上架橋,造成華東野戰軍将向晉冀魯豫野戰軍靠攏組假象。15日,華東野戰軍主動放棄華東解放區首府臨沂。蔣介石、陳誠誤認為華東野戰軍傷亡過大、無力再戰,遂令李仙洲集團加速南進,協同歐震集團,聚殲華東野戰軍于臨沂以北地區。

18日,華東野戰軍主力7個縱隊進抵萊蕪周圍地區,完成對李仙洲集團主力的戰役合圍。李仙洲集團察覺有被圍殲的危險,迅即收縮兵力于萊蕪城,并令駐博山之第73軍第77師即開萊蕪歸建。華東野戰軍除以主力蔭蔽待機外,以一部攻取錦陽關,構成對明水方向援軍的阻擊陣地,以一部進攻萊北吐絲口鎮(今口鎮),切斷李集團北撤通道,另以一部擔負伏擊第77師。20日上午,由博山南開之第77師進至博(山)萊(蕪)公路上的和莊、不動地區,被預先設伏于該地的第8、第9縱隊主力一舉殲滅。20日晚,華東野戰軍對困守萊蕪的李集團發起全線攻擊,至21晨,攻占萊蕪城郊的幾個要點,打退守軍的連續反撲。攻占錦陽關,包圍吐絲口鎮守軍。李仙洲固守無力,待援無望,在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的指令下,于23日率其指揮部及第73軍、整編第46師向萊蕪以北突圍。整46師師長韓練成在解放軍敵工幹部策動下,臨陣放棄指揮脫離部隊,更增加了突圍部隊的慌亂。

華東野戰軍主力4個縱隊在萊蕪至吐絲口鎮的公路兩側設置袋形陣地,并以由南線趕來參戰的第2縱隊部署于蒙陰地區,以防李集團向西南撤退。上午10時,李集團的先頭部隊進至芹村、高家窪一線,即遭部署于吐絲口鎮的第6縱隊的頑強阻擊。中午,當李仙洲集團的後尾撤出萊蕪城時,第4縱隊一部立即搶占該城,斷其退路。同時,由第1、第7、第4、第8縱隊組成的東、西兩突擊兵團向擁擠于南北約2公裡、東西約3公裡的狹窄地域的李仙洲集團,發起向心突擊,采取穿插分割戰術,僅經5小時,殲滅該集團,俘李仙洲。第73軍軍長韓浚率餘部千餘人鑽隙撤入吐絲口鎮,會合新編第36師向博山方向撤退,被部署于青石關地區擔任阻擊的第9縱隊殲滅。華東野戰軍乘勝發展攻勢,收複膠濟鐵路西段及其兩側的縣城13座,使魯中、膠東、渤海解放區連成一片,改善了山東戰場的作戰态勢。

保障

萊蕪戰役期間,華東各級支前機構和民工支前制度已趨于完善。中共中央華東局在戰前還專門發出了加強戰勤保障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級最有威望、最有能力的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主持支前工作。戰役期間,在通向戰區的漫長補給線上,50萬民工日以繼夜地前送糧彈,後送傷員。當我軍改變作戰方向後,廣大民工也迅速調轉方向,向萊蕪地區緊急輸送糧食彈藥。實踐證明,戰區支前工作發動的充分和組織的嚴密,是保障戰役、特别是大規模運動戰役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萊蕪戰役中也充分暴露了國民黨軍内部的派系矛盾。正如戰後敵軍的一些高級軍官所說的:政治上的派系之争反映為作戰指揮上的不統一。陳誠與何應欽的矛盾,直接體現在戰役指揮上陳誠與王耀武的分歧上。這種情況,促使不少高級軍官間離心離德,人人自危,甯願在戰後的戰役檢讨上打官司,而在戰場上則各保實力。

背景

1947年1月中旬魯南戰役結束後,隴海路以南整個蘇皖地區轉入敵後遊擊戰争環境。華中野戰軍主力北上轉入山東。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華東解放區對黨政領導機構進行了調整,部隊進行了統一整編。中共華中局并入華東局,蘇皖邊區政府取消;新四軍軍部改為華東軍區機關,取消原有的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的番号,正式成立華東野戰軍,以陳毅為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饒漱石為華東軍區政治委員,粟裕為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譚震林為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下轄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縱隊,共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除留蘇皖地區兼蘇中、蘇北軍區的第11、12縱隊外,能夠集中使用的野戰軍主力為9個縱隊約27萬人,華東軍區部隊約有30萬人。

魯南戰役後,蔣介石錯誤地判斷華東軍區部隊傷亡重大,不堪再戰,遂急忙調集53個旅31萬人組織“魯南會戰”。南線國民黨軍以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20個旅(整編軍相當于兵團),組成主要突擊集團,自台兒莊、郯城、城頭一線北犯臨沂。北線國民黨軍以第2“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3個軍9個師(未整編),組成輔助突擊集團,由明水、周村南犯萊蕪、新泰,進行南北夾攻,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在臨沂地區與其決戰。

針對國民黨軍的作戰企圖,華東野戰軍決心集中主力24個師的兵力,将誘北犯之敵誘進至适當地區,選其突出的一路圍而聚殲。1月31日,南路之敵開始北犯,但由于進攻之敵齊頭并進,穩紮穩打,不便分割殲滅。自膠濟路向南進犯的北線之敵李仙洲集團先頭部隊,于2月4日到達萊蕪。華東野戰軍認為與其待機過久,不如主動放棄華東軍區首府臨沂,遂決定迅速北上求殲李仙洲集團。2月10日,華東野戰軍除留第2、第3縱隊僞裝主力阻擊南線之敵外,主力隐蔽兼程北上。19日,華東野戰軍各部逼近萊蕪、顔莊地區。22日,北線之敵第46軍由新泰退至萊蕪與第73軍彙合,華東野戰軍即将該敵包圍。23日,萊蕪被圍之敵向北突圍,戰至中午華東野戰軍攻占萊蕪城,切斷了北逃之敵的後路。随後,華東野戰軍主力自東、西兩面發起猛烈攻擊,至下午5時,将敵人全殲,戰役結束。

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此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了解放戰争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軍遭此慘敗後,在華東戰場整整一個月都未敢出戰。

經過

萊蕪戰役,情況變化之多,為前所未有。

1.我主力北上時,敵人的情況是:第四十六軍在新泰及其外圍,李仙洲(2)總部及第七十三軍的第十五師、第一九三師在顔莊南北地區,第十二軍率第一一一師在萊蕪,第一一二師在口鎮及其以東至和莊地區,新編第三十六師在蒙陰寨及南北師店。

2.根據以上情況和預定方針,打算一口氣殲滅敵人兩個軍比較困難,甚至可能打成僵局。因此确定首先殲滅位于第二線的王耀武(3)嫡系第七十三軍及李仙洲總部(第四十六軍在前面,非王嫡系,為保存實力,有些聯系,可利用敵内部矛盾);爾後再集中全力殲滅第四十六軍。當時部署:以第一、第六縱隊組成左路軍,攻殲萊蕪、口鎮之敵;以第八、第九縱隊組成右路軍,殲滅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兩個師;以第四、第七縱隊組成中路軍,配合右路軍行動。

3.原來預計在北線打兩仗,第一仗打第七十三軍,第二仗打第四十六軍。這兩仗估計需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才能結束。因此,留了兩個縱隊鉗制南線之敵,要求在北線打響以後再放棄臨沂。但當部隊剛進抵指定集結地區(左路軍進抵羊流店地區,中路軍進抵蒙陰及其東北地區,右路軍進抵魯村地區)時,南線之敵即于十五日進入臨沂,與當時我北線預定戰鬥發起日期(最早為十八日)相隔尚有四天。如南線之敵繼續前進,則在我打響第二天即可趕上與北線之敵會師。

4.南線之敵占領臨沂後,北線敵情共發生了四次變化。

第一次敵情變化:十五日晚,王耀武發覺我部隊自費縣向西北運動,同時由于其南線部隊迅速進入臨沂,估計我主力轉移方向,乃于十六日調整部署,全線後縮。第四十六軍自新泰撤至顔莊地區;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的第十五師、第一九三師自顔莊撤至萊蕪地區;第十二軍的新編第三十六師自蒙陰寨及南北師店撤至口鎮、上有莊一線,歸第七十三軍指揮;第十二軍率第一一一師、第一一二師北調膠濟線,擔任張店、明水一線守備。

在敵人突然後撤的情況下,當時很使許多同志擔心,因為部隊尚未到齊,有的兵團首長要求以右路軍切斷敵人退路,左路軍向萊蕪挺進。即使不能将敵全部殲滅,也可以吃掉它的“尾巴”。這個意見幸虧沒有同意,否則部隊一伸出去,這五萬多敵人就很難消滅。

第二次敵情變化:王耀武判斷要打他,将其部隊後撤,并獲得了徐州綏署的同意。但國防部參謀總長陳誠卻認為我放棄臨沂,是由于魯南戰役傷亡巨大,不堪再戰,并謂劉鄧部隊未能打下民權,因此估計我可能放棄山東,退向黃河以北。陳誠妄圖乘此機會,實行南北夾擊,将我主力殲滅于沂蒙山區,乃令王耀武确保新泰、萊蕪,并派有力一部插向大汶口以南地區,斷我退路。得知此情況後,認為還有殲滅敵人的機會。

十七日,王耀武執行國防部命令,又将其部隊向前推進。第四十六軍重占新泰,李仙洲總部率第七十三軍第十五師仍在萊蕪,第七十三軍軍部率第一九三師接防顔莊,第十二軍仍守備膠濟線。

第一次敵情變化後,我仍堅持原定作戰方針,以左、右兩路軍先殲滅第七十三軍,中路軍切斷第四十六軍和第七十三軍的聯系。第二次敵情變化後,我決定以第一、第八、第九縱隊殲滅萊蕪及其外圍之敵;第六縱隊以一個師直插和莊,其餘部隊殲滅口鎮之敵,任務完成後以一部控制口鎮,主力東移和莊地區,準備打擊自博山南援之敵;第十縱隊和獨立師搶占錦陽關,得手後以一部對北警戒,主力殲滅上有莊之敵,策應第六縱隊對口鎮之敵攻擊;第四縱隊以全力殲滅顔莊之敵第一九三師;第七縱隊以有力一部鉗制自新泰北援的第四十六軍,主力集結為總預備隊;第二縱隊(欠一個師)由南線趕到後,以一個師接替第七縱隊對第四十六軍的鉗制任務,另一個師進至蒙陰寨西北地區,監視第四十六軍行動。後為加強打援力量,以第一、第八縱隊攻萊蕪;第四縱隊攻顔莊;第七縱隊切斷第四十六軍與第七十三軍的聯系;第六縱隊全力攻口鎮,并配合第十縱隊和獨立師打擊可能自明水來援之敵;第九縱隊控制博山以南,全力對付可能自博山來援之敵。

第三次敵情變化:我部署剛定,敵又發覺我主力北移,特别是發覺我第一縱隊第一師在萊蕪以西等了兩三天,同時也發覺我右路軍在魯村集結,加上幾個逃跑的俘虜兵回去告密,情況又起了變化。

我原定十九日發起戰鬥,因時間倉促,準備不周,決定延至二十日。十九日,王耀武發覺我攻新(泰)、萊(蕪)意圖後,即令第四十六軍、第七十三軍軍部率第一九三師自新泰、顔莊地區星夜北撤,第七十三軍的第七十七師迅速自張店經博山南下歸建。得知此情況後,又變更部署:以第一縱隊攻萊蕪敵第十五師及李仙洲總部;如第一九三師向萊蕪靠攏,即以第四縱隊及第八縱隊一個師協助第一縱隊殲滅萊蕪之敵;以第八縱隊(欠一個師)和第九縱隊于博山以南殲滅南下歸建的第七十七師;以第七縱隊切斷顔莊第四十六軍與萊蕪第七十三軍之聯系,待第二縱隊趕到後,即由該縱隊接替第七縱隊的任務,抽出第七縱隊作總預備隊;其他各部任務不變。

敵第七十七師十九日抵博山,二十日經和莊南下歸建,我原定以第八、第九縱隊于和莊地區将其殲滅,并定于二十日下午三時開始正式進入戰鬥(其餘各縱隊則定于二十日黃昏後進入戰鬥),避免過早打響,影響整個戰局(如三時打響,李仙洲總部五時方得知道,第四十六軍再向萊蕪靠攏,已來不及了)。但第八、第九縱隊于當日下午一時就打響了,二時正式進入戰鬥,于是情況又有了變化。

第四次敵情變化:敵發覺其第七十七師在博山以南的和莊地區挨打,即令第四十六軍于當晚(二十日晚)自顔莊星夜北撤萊蕪,并拟以第一九三師兩個團于二十一日上午自萊蕪北援,接應第七十七師歸建。當時,一方面要殲滅第七十七師,另一方面要切斷第四十六軍退路,同時又要阻擊萊蕪之敵向東北增援,遂令第四、第七縱隊于當晚插至萊蕪、顔莊之間,切斷第四十六軍退路,第四縱隊并參加攻擊萊蕪。當晚,口鎮及萊蕪外圍打響;第十縱隊占領錦陽關。二十一日晨,敵第七十七師大部被我解決。

從二十日晚到二十一日拂曉,第四、第七縱隊未完成切斷萊蕪、顔莊之敵的任務。第四縱隊在顔莊以東,第七縱隊在顔莊以北。我乃令該兩縱隊于白天不顧敵機空襲,繼續開進。第四縱隊以一個師插至萊蕪以南,以安莊為目标;第七縱隊插至東西盤龍、紅埠嶺。并令第八縱隊全部于黃昏自和莊地區南開,與第一縱隊合擊萊蕪。第四、第七縱隊部隊運動後,得悉東西盤龍、安莊及萊蕪正南的懸羊吊鼓山都已打響,估計敵第四十六軍已被我拖住,可待第二縱隊主力趕到後,集中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共五個縱隊,同時解決第七十三軍兩個師及第四十六軍于萊蕪、顔莊地區。

二十一日晚未接獲報告,二十二日晨獲悉敵第四十六軍已到吳家嶺,因第四、第七縱隊未能完全斷其退路,我預定于二十二日晚實施總攻,以第二、第四、第七縱隊解決第四十六軍,以第一、第八縱隊解決第七十三軍兩個師及李仙洲總部,使敵不能完全靠攏。

二十二日下午,第七十三軍一部進至萊蕪西北的南白龍,第四十六軍自吳家嶺進入萊蕪城,并拟以第七十三軍為左路,第四十六軍為右路,沿萊蕪至口鎮公路全部向北突圍。由于我未能切斷第四十六軍退路,敵兩個軍得以完全靠攏,從而增加了我軍困難。我乃決定以第一、第二、第七縱隊為左路軍,統歸第一縱隊葉飛司令員指揮,負責解決萊口線(不含)以西之敵;以第四、第八縱隊為右路軍,統歸第八縱隊王建安司令員指揮,負責解決萊口線(含)以東之敵;并令第六縱隊以一個師位于口鎮以南,阻敵北竄。後因準備不充分,且僅有第四縱隊在萊蕪附近,第二、第七縱隊距離尚遠,敵既靠攏,進攻又不易奏效,因此決定二十二日晚暫停攻擊。當時,估計敵人行動有兩個可能:

1.可能固守萊蕪。果如此,我則于二十三日晚集中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縱隊實施總攻。敵靠攏雖難打,但過于密集,擠成一團,便幹我首先集中炮火予以大量殺傷後将其殲滅。

2.可能向口鎮方向突圍。因萊蕪城過于狹小,口鎮比萊蕪鎮大數倍,且儲有近百噸彈藥和數十萬斤糧食。如敵向口鎮突圍,我則布置于運動中将其殲滅。

二十三日上午,敵分兩路平行向北突圍。第七十三軍沿礦山、南白龍向北,先頭到達高家窪地區,正與我第一縱隊前哨接觸,其後衛仍扼守礦山。第四十六軍沿北鋪、山子後向北,先頭到達芹村地區,正與我第六縱隊前哨接觸,其後衛仍控制萊蕪。當時有同志建議在敵未全部撤離萊蕪時即将其切斷。因萊蕪尚有第四十六軍兩個團,礦山仍為第七十三軍一個團扼守,在敵人最後脫離工事以前,過早出擊,已向北之敵可能縮回來,這樣易打成僵局,增加我軍傷亡損耗。

二十三日中午十二時,敵最後撤離萊蕪城,我乃以第四縱隊一個師占領萊蕪城,切斷敵再回萊蕪的歸路,其餘部隊于下午一時全線出擊,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欠一個師)、第四十六軍全部遂于芹村、高家窪南北狹小地區被我全殲,戰鬥于當日下午五時全部勝利結束。

就整個戰役說來,部隊不斷調動,部隊指揮不斷變易,由于敵情的變化,也隻得跟着變更部署。

這次戰役,解決敵人快,但情況變得也太快。我原預定于萊蕪戰役結束後,向北擴張戰果,繼續在膠濟線上殲滅敵第十二軍及第八軍一部。二十二日晚,同意第九縱隊以兩個團的兵力攻擊博山外圍。二十三日晚,令第九縱隊趕往博山以北,迅速包圍張店之敵,以待主力北上殲敵;第十縱隊向明水前進,以切斷膠濟線上之敵向濟南撤退的道路。

收獲

政治上的收獲

1.粉碎了敵人占我臨沂以後的狂妄宣傳。敵占我臨沂後,曾大肆宣傳殲滅十四個旅,但不到十天,即予以殲滅其七個師的嚴重打擊。對此,美國官方報紙也不得不承認:“國軍占領臨沂未及十日,共軍又包圍濟南。”新聞記者訪問國民黨宣chuan部長彭學沛,質問魯中形勢時,彭答:“你們勿輕信共方宣傳,隻要看國軍在各戰場始終是前進的,即可知道。”記者又問:“共軍既被消滅十幾個旅,又有何力量包圍濟南?”彭啞口無言,敵之狂妄宣傳終于被完全揭穿。

2.轟動了國民黨統治區各界人士,表現了群衆對我解放軍勝利的關切。一般中間與進步人士一緻認為:國民黨的軍事失敗,将更加助長其政治、經濟危機的增長。正因為如此,國民黨惱羞成怒,要趕走在南京、上海、重慶等地辦事處的代表,逼迫撤退。

3.引起了敵人内部的恐慌和不安。在國民黨高級要人中,張群說要尋找更好的辦法來恢複和談。張治中則唉聲歎氣,說如果和談沒有辦法,隻好聽天由命。連美國大使司徒雷登也故意放出和談空氣。

4.更重要的是,這次勝利鼓舞了全解放區軍民的鬥争情緒,提高了鬥争勇氣,增強了勝利信心。在延安及東北、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各解放區,到處開會慶祝。臨沂周圍有些群衆在我撤出臨沂時一度動蕩,勝利後,情緒立即穩定下來。地方黨政軍民在支前工作上,也做得比過去更加積極有效,如軍工部門某單位一個月的生産計劃在十三天内就完成了。正面戰場的勝利,同時也有力地支援了敵後。淮北已站住腳跟,鹽阜、淮海已打開局面,蘇中前兩個月很緊張,現在也已經開始打開局面,敵後軍民的信心較前更加提高。部隊經過這次勝利,士氣更加高漲,新兵更加容易鞏固;俘虜也受到教育,相信有力量。根據各兵團首長反映,政治工作好做了,全體指戰員懂得了隻有相信和服從正确的領導和指揮,才能殲滅敵人,戰勝敵人。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了毛主席戰略指導的正确。

軍事上的收獲

1.給了敵人首腦機關一個嚴重打擊,敵人的軍事機構開始由動搖逐漸走向崩潰。蔣介石本人于二十四日晚親赴濟南,停留五六小時,又匆匆飛回南京。王耀武怪陳誠不采納下級意見,陳誠怪蔣介石幹涉其軍事職權。徐州綏署也因此被撤銷,薛嶽另候任用,由顧祝同率陸軍總部移駐徐州,統一指揮徐、鄭兩綏署部隊。根據了解,薛嶽用兵尚機敏果斷,而顧祝同則曆來是我軍手下的敗将,這無異以庸才代替幹才。在高級軍事指揮人員的更叠上,正象征着國民黨的日暮途窮,最後必然會走向崩潰。

2.滋長了敵高級将領的悲觀失望情緒,同時也增加了敵人内部的矛盾。王耀武寫給第八十三師師長李天霞的信中說:“萊蕪戰役,損失慘重,百年教訓,刻骨銘心。”敵第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要求休整,并說:“本師裝備不适合山地作戰。”李天霞則屢次裝病請假要求不幹。萊蕪戰役的勝利,在精神上的确給了敵人一個嚴重打擊。

3.在軍事戰略上,達到了錯亂敵人部署,使敵人手忙腳亂,倉皇應付。他們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經營了半年才打通的膠濟線,不得不棄于一旦。隻經過一個萊蕪戰役,就收複了縣城十三座、重鎮數十處,控制鐵路線五百餘裡。敵人物資無法運走,僅周村一地即丢下三個滿儲彈藥的倉庫和百萬多斤糧食。在北線,最近敵又拟空運幾個師到濟南。在西線,号稱全國主力的第五軍也調來津浦線,與原來津浦線上的敵人會合,妄圖北犯,解濟南之危。在南線,敵進攻臨沂撲了空,未找到我主力決戰,反背上包袱,騎虎難下,丢了可惜,不丢又怕挨打。記得我軍在魯南殲滅敵第二十六師、第一快速縱隊及第五十一師後,敵仍按原定計劃向臨沂前進,部署未亂,但這次敵人已完全陷入被動。在戰略上争取了主動權,已開始能夠調動敵人,使敵人聽從指揮了。

4.完成了大的機動和大的殲滅任務,獲得了空前的勝利,解除了敵對我魯中山區的威脅,打通了與渤海、膠東的聯系。在一次戰役中,僅以六十三個小時就俘虜了四萬多敵人,加上被我斃傷的共殲敵六萬人左右,我僅傷亡六千餘人,這在中國戰史上是少有的。

整個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前方指揮所,第四十六軍軍部及其新十九師、一七五師、一八八師,第七十三軍軍部及其新十五師、七十七師、一九三師,第十二軍新編三十六師2個團,共56000餘人。其中斃傷1萬人,俘虜46800人。連同阻擊部隊和地方武裝所殲第九十六軍暫十二師一部、第八軍一O三師一部、一六六師大部、交警十五總隊全部等,總共7萬餘人。生俘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第二綏區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以下将級軍官21名,擊斃第七十三軍七十七師少将師長田君健等将級軍官2名。繳獲各種戰炮457門,輕重機槍2056挺,長短槍16168枝,各種炮彈26258發,各種槍彈291萬餘發,戰馬1027匹,汽車56輛,電台29部,電話機290部,鐵甲車1列,火車1列……并擊落飛機5架,擊毀汽車15輛,毀鐵橋6座,鐵軌140餘根。解放了萊蕪、新泰、博山、淄川、長山、鄒平、章丘、臨淄、益都、掖縣、昌邑、高密、膠縣等13座縣城及張店、周村等重要市鎮數十處,控制了膠濟鐵路500華裡。

勝利原因

1.這次勝利,首先應歸功于黨中央和華東局的正确領導和軍長的直接指揮;同樣地,也由于全軍指戰員的英勇善戰和地方黨政軍民的全力支援。這次,我地方武裝和民兵都配合得好,使敵難以漏網。據所知,敵第四十六軍迄今僅收容了四百多人,還是放回去的老弱及傷兵。

2.各地區的配合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膠東部隊拖住了敵第八軍的尾巴,殲滅了第一六六師的一個團和第一○三師一部;渤海部隊對膠濟沿線實行破擊,并進逼濟南,引起敵人恐慌,使其感到四面受敵。

3.各兵團首長在山地作戰、通信聯絡困難及超越敵第一線作戰等條件下,能按照總的意圖,機動靈活、果敢堅決地完成了任務,也是這次勝利的重要原因。在各縱隊的配合上,第一縱隊最吃力,雖然繳獲不多,但在整個戰役中起了決定作用,應算第一功。第八、第九縱隊迅速解決敵第七十七師,打開戰場,使我能騰出兵力,功也不小。其他各縱隊都有功勞,如第十縱隊及獨立師在西北牽制敵之援兵,使我能安然解決萊蕪之敵;第六縱隊雖未全殲口鎮之敵,但在口鎮以南的一個師,堵擊向北突圍之敵,起了相當作用;第二縱隊雖未打到仗,卻切斷了敵向西南之退路;第四、第七縱隊初期雖未完成切斷敵第四十六軍退路的任務,但戰役後期堅決地完成了任務;第三縱隊的功勞也不能抹煞,如果沒有他們在南線牽制敵人,也就不可能集中全力來解決北線之敵。總之,不能單純以繳獲多少來評定成績。在大兵團作戰中,往往有的部隊很吃力,但繳獲很少,有的部隊所付代價不高,但繳獲很多。因此在評定戰績時主要應視對整個戰役是誰起了決定作用。

戰役中的缺點

1.原預定于膠濟線再殲敵兩個軍,由于敵情變化,第二步計劃未能實現。如果動作快,事先布置更周密些,即使打不到兩個軍,也可以殲滅其一到兩個師。按照原來預定的共殲敵四個軍計算,還差五個師,這不能不算是一個缺點。因此還要繼續努力,不能滿足于這次戰役的勝利。

2.特别嚴重的缺點,也是各縱隊首長所共同提出的,是部隊開進紊亂,行軍道路交叉,大家争路走,争房子住。這個問題主要應由我負責,因陳(士榘)參謀長留南線指揮,劉(瑞龍)、張(元壽)副參謀長又忙于後勤,對部隊運動道路未能更精細區分,同時在客觀上時間不允許,加上從平原轉入山地,道路太少,通信聯絡不便,也是原因之一。但不能以客觀原因來推诿主觀責任,如果注意的話,至少可以減少這些現象。

3.通信聯絡差,這雖然是中國自有紅軍以來每戰都有的缺點,但無論如何應設法改進。今後通信聯絡,下級也應主動向上級聯絡,并加強電話與騎兵之使用,才能适當解決這一困難。

4.個别部隊不注意隐蔽,白天行軍,或向前集結過于突出,過早暴露意圖。今後應注意保守軍事秘密,并養成夜間行軍的習慣。還有,每次戰鬥前幾乎都有俘虜兵逃跑回去,向敵人告密,值得警惕。

5.戰場追擊差。在殲滅第七十七師時,接到第八、第九縱隊報告,說敵已大部解決,部隊撤回二十餘裡,第二天又發現敵人,再拉上去打。二十三日戰鬥中,各縱隊都報告敵人已全部消滅,第二天又發現殘敵五千餘人向和莊地區逃竄,迫使我第九縱隊回師殲敵。如當晚各縱隊能跟蹤搜索,我第九縱隊即可按預定計劃于二十四日晚包圍張店,至少可以殲滅第十二軍的大部。

點評

依靠群衆、支援有力。“革命戰争是群衆的戰争,隻有動員群衆才能進行戰争,隻有依靠群衆才能進行戰争”。此次戰役,我軍充分利用在山東解放區作戰的有利條件,動員魯中人民支持參加後勤工作,大力組織地方武裝力量、民兵團參戰,廣泛動員人民群衆支援前線,充分展示了人民戰争的鮮明特色。在山東解放區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廣泛号召下,動員支援服務前線的民工就達60萬,為我軍幾十萬的作戰人員供應糧草、運送武器裝備彈藥和傷病員,及時搶修道路等。積極組織地方民兵團和偵察襲擾分隊,協助作戰部隊偵測敵情動向,封鎖我軍消息。廣泛開展敵後騷擾破襲、破壞道路交通,同時對敵散發宣傳手冊,宣講我黨我軍政策、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有力地保障了此次戰役的勝利。

硝煙背後

萊蕪戰役的勝利,打亂了國民黨的軍事部署,迫使其暫時采取守勢。華東野戰軍趁此有利時機,于1947年3月上旬,在以淄川為中心的膠濟路兩側地區進行了全軍大休整。3月8日到12日,華東野戰軍前線指揮部在淄川礦區大荒地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會上,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作了《關于萊蕪戰役初步總結》的報告,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總結說:"經過了萊蕪戰役這個大殲滅戰,蔣介石南北會師侵占整個山東的狂妄計劃變成了一場春夢。我渤海、魯中、膠東、濱海4個軍區完全打成了一片,不僅山東我軍的勝利基礎因此穩如磐石,影響所及,全國獨立民主陣線上的鬥士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陳毅所述,一語中的,道出了萊蕪戰役的重大意義之所在。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60年彈指一揮,如今,硝煙散盡,塵埃落定,翻開發黃的曆史葉片,細看萊蕪戰役前後敵我雙方的運籌帷幄與縱橫捭阖,以及主要将領的悲歡遭際,不禁讓人廢書而歎,掩卷猶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