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

身份

漢語詞語
指人的出身和社會地位,在中國,身份制作為意識形态是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為規範準則,它對中國人的作用是持續的,這種持續作用在他們心理層面的深處也凝成一種情結。米蘭·昆德拉的著作《身份》。《宋書·王僧達傳》:“固宜退省身份,識恩之厚,不知報答,當在何期。”《紅樓夢》第四七回:“不知他身份的人,都悮認作優伶一類。”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個奴隸。”
    中文名:身份 外文名: 别名: 拼音:shēn fèn 釋義:指人的出身和社會地位

詞語釋義

1.指出身和社會地位。

相關文獻:《宋書·王僧達傳》:“固宜退省身份,識恩之厚,不知報答,當在何期。”《紅樓夢》第四七回:“不知他身份的人,都悮認作優伶一類。”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個奴隸。”

2.指身價。

相關文獻:劉澍德《迷》:“當個小股員,就把身份提得那樣高,脾氣弄得那樣大。”

3.模樣;姿态;架勢。

相關文獻: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行一似摤老,坐一似猢狲。甚娘身份!”明陶宗儀《辍耕錄·寫山水訣》:“樹要有身份,畫家謂之紐子,要折搭得中,樹身各要有發生。”《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這高老先生雖是一個前輩,卻全不做身份,最好頑耍,同衆位說說笑笑,并無顧忌。”

4.指手段;本領。

相關文獻:《水浒傳》第二三回:“﹝武松﹞把那打虎的身份拳腳,細說了一遍。衆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張鐵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舞出許多身份來。”

5.行為,勾當。

相關文獻:《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那婆子﹞所以閑常也與人做些不伶俐的身份。”

6.質地,質量。

相關文獻:《金瓶梅詞話》第二五回:“比杭州織來的花樣身份更強十倍。”《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你這肴馔是精極的了,隻是這酒是市買來的,身份有限。”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四章二:“顧天成當下把一件染過兩水、身份還很厚實的嘉定大綢長衫脫下來,搭在左手臂上。”

相關制度

概述

傳統中國是個講究身份的國度,成員的生存資源主要依據身份及身份之間的關系而配置;中國古代社會可以說就是一個身份制社會,這種身份制度主要體現在君權.父權和夫權上。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之間是一種絕對的人身支配關系,無任何的平等可言,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直到19世紀下半葉及20世紀初,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康梁變法、“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開始解凍古老的中國身份制冰山;及至中國共産黨的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身份制受到更強烈的震撼,身份的解放出現了一個大的躍遷。但是,曆史上的重大社會變遷并不是相當徹底,多半是結構性的。舊的制度解體,而伴随着該制度一起發展持續的觀念并沒有随着制度的解體而消失。那些幾千年沉澱下來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以習俗道德為基礎的慣性思維傾向和行為傾向,已經制度化,具有較強的張力,輻射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着人們的行為方式。

而且其中的社會成員形成的相應于所在制度的價值觀念是那樣根深蒂固,不易離去。其意識結構中會對應地建立一整套價值觀念體系,在他們各自的具體活動的情境中左右其行為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由于中國身份制長時間持續地影響着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并作為一種文化的結構部分被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當現代的中國人,遵照現代制度行事時,總是帶有身份制的行為傾向,或者要做的行為與這種身份制不符、有沖突時,行為主體會産生心理不适,我們把這種行為傾向和心理不适叫做“身份情結”。

身份制

身份制是個新的概念,其中的“制”,顯然就是制度之意。據《社會科學百科全書》的定義,制度(institution)或制度化的模式(patternsofinstitutionslization)可以定義為,解決社會中一些長期反複出現的基本問題的或者使社會有秩序生活的(行為)制約準則。

這可能是比較接近制度的初始涵義的解釋。其中說的“準則”經社會化過程習得,以觀念的形态儲存在社會成員的意識結構中,指導行為;使外顯的行為程序化。

這裡“長期反複出現的基本問題”是人類社群的生活實踐所認定的,它因不同地域的生态環境和生活習性而有差異。這樣形成了不同民族社區各自不同的制度或制度化模式。中國身份制就是在中國社會,人們長期生活實踐,處理中國社會中人們長期反複出現的基本問題形成的行為制約準則。

含義

中國身份制通常有以下幾層含義:

①身份的本身意義。指是誰,是什麼樣的人。人類社會最初身份隻是指個體成員交往中識别個體差異的标志和象征。它給予社會以秩序和結構。現代社會中是指社群中個體成員的标識和稱謂,分為兩類。客觀的,如原籍;年齡;輩分;性别;職務;職業等。主觀的,指内含身份認同:内部人和外人;熟人與陌生人;君子與小人等。

②與他人的關系定位。與對方處于什麼關系,如雇員和雇主的關系、父子關系和同事關系等。身份一經确定就相應地與他人存在了某種關系,這種關系大體可分為兩類,即縱向的關系和橫向的關系,前者是上下關系,如親子關系、上下級關系等,後者是平行關系,如兄弟姐妹關系、朋友關系等。

③相關身份觀念的行為規則。如何與他人相處,是指所确定的身份關系中相應的行為準則。如君臣關系的行為規則、父子關系的行為規則等。還有比如内部人與外人、熟人與陌生人、君子與小人(好人與壞人)的定位及行為規則。

④階序意識。指資曆、資格、等級級别等。“階序”是一種比“身份、地位”更細緻的區分,他不僅存在于不同地位的人之間,在相同身份、地位的人之間,也依據一定标準形成精細的等級階序。?

特征

第一,在身份社會,人們将身份視為獲取特權的主要途徑。在身份社會,身份成為确定人們地位.權利大小.義務多少的根本标準。身份的本質就是講究差别.親疏.尊卑.貴賤,因而身份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分水嶺,人與人之間一切差别的總根源。

第二,身份等級将人劃分為三六九等,破壞社會和諧。正如馬克斯所指出的,封建制度就其最廣的意義來說,是精神的動物世界,是被分裂的人類世界,在封建社會這種身份社會裡,人像動物一樣也按綱.目.科.屬.種來分類,等級森嚴。

第三,身份社會是一個背離法治的“人治”社會。身份社會處處講究身份,其目的在于拔高少數有身份的人,而貶低絕大多數無身份的人,身份就是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表現,也是維護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最有力的工具。

第四,身份社會奉行唯心的宿命論。“官恒為官,民恒為民”。

價值取向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講究身份的制度,中國人的社會化環境大都在濃重的身份觀念下完成的。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絕大多數中國人的一生都是在家庭中度過,他們從小受到嚴格而特殊的身份教化訓練,(比如,當子女稍懂事的時候,就告訴了有關親屬結構中的親屬稱謂及其相應的行為規則;成人後告訴在外面做事如何與人交往的身份規則)獲得強烈而持久的身份倫理生活經驗,終于養成敏感而固執的身份意識。在傳統社會中,中國人的組織生活不論是在家族中的身份倫理生活,還是在社會上身份倫理生活所獲得的經驗,經常是強調身份規則,甚至認為講究身份規則是“天理所然”。這些身份倫理規則在個體成員中形成的身份制便成為中國人诠釋、理解及組構一切組織生活的基本依據,并實踐在廣泛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們說,身份社會中的規範,多少年來規約中國人的行為,從中,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形态中形成了有關身份是重要的,講究身份是對的價值觀念。?

在傳統中國社會裡,社會結構及運作的基本單位是身份的而不是個人的。在日常生活中,傳統中國人幾乎一切都是以身份為重。更明白地說,是身份生存重于個人的生理生存,身份榮辱重于其他榮辱,身份價值重于個人其他發展,身份目标重于個人其他目标。身份不但成為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核心要素,甚至也成為人生價值觀的主導因素。

相關文化

簡介

在中國,身份制作為意識形态是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為規範準則,它對中國人的作用是持續的,這種持續作用使其中的成員形成了上述的價值取向,同時在他們心理層面的深處也凝成一種情結,即使它的生産者——制度開始解體,但這個深深的情結卻長時間地持續在人們的意識結構中,不易開啟。

所以,中國人對身份特别敏感,可謂“談身份色變”。身份制度的意識形态多少年來控制着中國社會的秩序,形成中國文化的重要結構部分,并作為中國人社會化的基本内容,一代一代地傳遞着、強化着,似乎已經成為天經地義。成為社會化基本内容的東西,成人後就會深刻在個體的潛意識之中,在支配該個體的行為時,多半是不自覺的。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内容,在外在情景激活為行為取向時,會不自覺地出現對應的行為反應。這些潛意識内容越是在個體早期形成和強化,其連帶個體情緒的程度就越強。個體順應了潛意識的内容,個體會表現出自然或愉快;如果外顯行為與潛意識的内容不一緻,則會出現不适或情緒不好的變化。

身份情結(statuscomplex)中的情結一詞原本是精神分析學的概念,作為一般意義上使用情結一詞,最先出現在榮格(Jung.C.G.)的文獻裡。在20世紀初,他在進行言語聯想的考察中發現,由于情感因素聯想會出現顯著的延遲,這種不服從意識控制的過程妨礙着聯想正常進行;并且認為在潛意識中,存在以一定情感為中心集結着相關的心理内容的心理過程現象。他把這種現象稱作“因情感而集結成的(在潛意識中)複合體”。以後就略稱為“情結”。

日常生活中當潛意識活動強度高于有意識的強度時,這種“情結”作用強勢地控制着人的行為。比如行為有焦慮伴随時,更容易出現情結的作用。其實情結這個人類心理活動現象早已有之。

情結的一般涵義是指:

①一組與單一活動(如狩獵)、過程(如古人使用一個打火石打火)或文化要素相關的文化特征。

②一組被壓抑的渴望和記憶,它對個體人格有較強的控制作用。

身份情結是圍繞着與身份相關的行為文化特征,具體表現在所屬文化成員的日常心理活動和外顯行為傾向上。它隻是表現在民族文化特征較強的人的行為習慣傾向上,從而形成民族性格的特殊要素。這裡隻是借用情結這一深層心理學術語,來說明一種社會文化的心理現象。

主要内容

中國人身份情結的主要内容有:

名号;名分與面子;階序和差序;謙卑;主仆。其具體表現主要有:

①功名情結。

長期的身份制強化,使中國人的内心認為隻有達到高的身份地位才是人生的最大成功和最大需求,而求得好的功名正是有了高的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為此可以大的代價和辛苦作犧牲,并認為這是一個人向上進取的标志,否則被認為沒有出息。他們長期嘗受低下身份在社會中受蔑視、淩辱,總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夠身居高位身份。但現實中多數人尚不能一步踏進理想的高身份地位,心理産生一種浮躁和焦慮。我們把這種心态也看作是身份情結的一種表現。這些人與積極進取、完善個體社會價值的人不同。後者已經分化了成就動機,也就是說,并不把功名利祿作為惟一的人生追求,不是為功名而做、為功名而生活,而是在于追求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或職業。

②執迷名号及稱謂。

日常生活中,在有些事情上,即使在利害關系上吃了虧,也要求得名分而不能棄之。這裡的名分是指身份名号本身和附着上面的規則及其符号資源。比如在同一組織中,假如原來是自己屬下的人,現在與自己同一級别稱謂或比自己還要高,其内心很不舒服,說話辦事心裡都覺得别扭。所以,在社會上或組織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大都非常擔心和在意自己的身份或名分的得失。有些家長有時從理性上考慮,自己做得不對,子女做得的是對的,但是由于一種面子心态,就是不承認自己做錯了。因為自己是長輩,長輩即使做錯了,在子女面前也是對的,這樣矛盾的心态形成的行為傾向我們可以看作是身份情結的一種表現。

③惟恐别人瞧不起自己。

把别人對自己的評價(指出自己的錯誤或不恰當言行)往往認為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如惟恐别人說自己的家庭出身是社會低層;恐懼别人看自己貧窮;穿着不是為幹淨、舒适、自己喜歡,而主要是為“體面”或顯示身份——不讓别人瞧不起。

④謙恭或謙卑意識。

中國人見到比自己高位身份者的“阿谀奉承”表現,經常是情不自禁的。

⑤看重身份關系中的階序意識。

是非、原則位于次之。身份情結中的階序意識更為普遍,身處身份制社會,成員在溝通交往過程中,總要考慮對方是什麼身份(好按身份規則行事,好知道如何與對方說話辦事)。

⑥身份壓力。

長期的封建身份制度強化的結果,使中國人的内心有一種對身份地位高的人的敬畏,各種會議中尤其工作會議,有高身份地位人在場,其他人均有壓力;或者正開會時,突然有高身份地位者進入,會議原有氣氛中斷,會議參與者的心理向度指向高身份者。

⑦主仆情結。

階序意識是多級的。而主仆意識是兩極的。這是一種身份意識較突出的特征。持有主仆意識情結的人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不能與人做平等的交往,二是主仆雙重情結。見比自己高地位者“切換”為仆人心理态勢,服從與忍讓、謙恭;見比自己地位低者馬上“切換”為主人心理态勢,強權、役使他人、驕橫等。

⑧人際關系的定位。

中國人習慣上,與人交往中,在定位這個人是内部人與外人、熟人與陌生人的同時,還要關鍵地定性此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或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是個行為傾向,而這個情結的另一方面更有其特點,中國人願意與君子相交,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又容易不知不覺地“甯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這确是一種既矛盾又複雜的心态。?

在嘗試性探讨了關于中國身份制和中國人的身份價值取向及身份情結後,我們發現,在現實中國社會中,契約取向已經發生,但身份觀念仍然很強。?

中國人有關身份價值取向和身份情結觀念是傳統身份制文化傳遞與社會發展的結晶;是在中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培育,在成年後形成的,是中國人家庭教養方式的結果。而中國人的家庭教養方式是由中國身份制的觀念主要導向的結果。要想改變,一是變化教養方式;二是通過改革制度變革社會觀念體系。?

中國人的身份制

傳統中國是個講究身份的國度,成員的生存資源主要依據身份及身份之間的關系而配置;中國古代社會可以說就是一個身份制社會。

直到19世紀下半葉及20世紀初,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康梁變法、“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開始解凍古老的中國身份制冰山;及至中國共産黨的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身份制受到更強烈的震撼,身份的解放出現了一個大的躍遷。但是,曆史上的重大社會變遷并不是相當徹底,多半是結構性的。舊的制度解體,而伴随着該制度一起發展持續的觀念并沒有随着制度的解體而消失。那些幾千年沉澱下來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以習俗道德為基礎的慣性思維傾向和行為傾向,已經制度化,具有較強的張力,輻射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着人們的行為方式。

而且其中的社會成員形成的相應于所在制度的價值觀念是那樣根深蒂固,不易離去。其意識結構中會對應地建立一整套價值觀念體系,在他們各自的具體活動的情境中左右其行為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由于中國身份制長時間持續地影響着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并作為一種文化的結構部分被一代一代傳遞下來;當現代的中國人,遵照現代制度行事時,總是帶有身份制的行為傾向,或者要做的行為與這種身份制不符、有沖突時,行為主體會産生心理不适,我們把這種行為傾向和心理不适叫做“身份情結”。

一、身份制

身份制是個新的概念,其中的“制”,顯然就是制度之意。據《社會科學百科全書》的定義,制度(institution)或制度化的模式(patternsofinstitutionslization)可以定義為,解決社會中一些長期反複出現的基本問題的或者使社會有秩序生活的(行為)制約準則。

這可能是比較接近制度的初始涵義的解釋。其中說的“準則”經社會化過程習得,以觀念的形态儲存在社會成員的意識結構中,指導行為;使外顯的行為程序化。

這裡“長期反複出現的基本問題”是人類社群的生活實踐所認定的,它因不同地域的生态環境和生活習性而有差異。這樣形成了不同民族社區各自不同的制度或制度化模式。中國身份制就是在中國社會,人們長期生活實踐,處理中國社會中人們長期反複出現的基本問題形成的行為制約準則。

中國身份制通常有以下幾層含義:

①身份的本身意義。指是誰,是什麼樣的人。人類社會最初身份隻是指個體成員交往中識别個體差異的标志和象征。它給予社會以秩序和結構。現代社會中是指社群中個體成員的标識和稱謂,分為兩類。客觀的,如原籍;年齡;輩分;性别;職務;職業等。主觀的,指内含身份認同:内部人和外人;熟人與陌生人;君子與小人等。

②與他人的關系定位。與對方處于什麼關系,如雇員和雇主的關系、父子關系和同事關系等。身份一經确定就相應地與他人存在了某種關系,這種關系大體可分為兩類,即縱向的關系和橫向的關系,前者是上下關系,如親子關系、上下級關系等,後者是平行關系,如兄弟姐妹關系、朋友關系等。

③相關身份觀念的行為規則。如何與他人相處,是指所确定的身份關系中相應的行為準則。如君臣關系的行為規則、父子關系的行為規則等。還有比如内部人與外人、熟人與陌生人、君子與小人(好人與壞人)的定位及行為規則。

④階序意識。指資曆、資格、等級級别等。“階序”是一種比“身份、地位”更細緻的區分,他不僅存在于不同地位的人之間,在相同身份、地位的人之間,也依據一定标準形成精細的等級階序。

二、中國身份制的特征

從理論上講,身份是社會體系的最基本的結構部分,身份制是在身份的基礎上“社會再生産”(socialreproduction)的社會産品。它們不斷構成不斷演化,如吉登斯所說的社會“結構的二重性”(dualityofstructure)那樣,身份和身份制既是條件又是結果。

在人類個體最初的交往中,對待另一個體的生物反射行為模式一經轉化為規則或規範,身份制就形成了。即按對方的身份而反應一定的行為。氣候、地理環境影響着中國人養育子女方式和生存方式,使他們對天的依賴超過其他,進而,對祖輩敬奉,因為祖輩死後升天,可以代表天;活着的長輩離祖輩最近,随時都有進入祖輩的世界,所以對長輩尤為敬重。而且他們這些長輩有足夠的生存經驗,有效地解決人們的難題。另一個形成中國身份制度特征的重要因素是養育方式,這可能與農耕的生産方式相關,讓哺乳期婦女有更多時間照顧所生子女,使母親與養育子女時間過長,形成子女對母親的依賴性。依賴可以導緻權威生成。對生母的重要導緻對舅舅和姨娘的重視,即便發展到父系社會階段,也沒有放棄。于是,對宗親和九族内的親屬都很重視。恩格斯說:“父親、子女、兄弟、姊妹等稱謂,并不是簡單的榮譽稱号,而是一種負有完全确定的、異常鄭重的相互義務的稱呼,這些義務的總和便構成了這些氏族的社會制度的實質部分”。這種親屬制度促成中國社會人倫體系,中國身份制度形成,并有效地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早期發展的搖藍。以後規範化為中國的“禮制”“宗法”及綿延遠久的倫理思想體系。以它們為載體,中國身份制度持續了幾千年,構成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部分。

三、身份制下形成的價值取向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講究身份的國度,中國人的社會化環境大都在濃重的身份觀念下完成的。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絕大多數中國人的一生都是在家庭中度過,他們從小受到嚴格而特殊的身份教化訓練,(比如,當子女稍懂事的時候,就告訴了有關親屬結構中的親屬稱謂及其相應的行為規則;成人後告訴在外面做事如何與人交往的身份規則)獲得強烈而持久的身份倫理生活經驗,終于養成敏感而固執的身份意識。在傳統社會中,中國人的組織生活不論是在家族中的身份倫理生活,還是在社會上身份倫理生活所獲得的經驗,經常是強調身份規則,甚至認為講究身份規則是“天理所然”。這些身份倫理規則在個體成員中形成的身份制便成為中國人诠釋、理解及組構一切組織生活的基本依據,并實踐在廣泛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們說,身份社會中的規範,多少年來規約中國人的行為,從中,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形态中形成了有關身份是重要的,講究身份是對的價值觀念。

在傳統中國社會裡,社會結構及運作的基本單位是身份的而不是個人的。在日常生活中,傳統中國人幾乎一切都是以身份為重。更明白地說,是身份生存重于個人的生理生存,身份榮辱重于其他榮辱,身份價值重于個人其他發展,身份目标重于個人其他目标。身份不但成為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及文化生活的核心要素,甚至也成為人生價值觀的主導因素。

中國人的身份情結

在中國,身份制作為意識形态是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要部分和重要的道德行為規範準則,它對中國人的作用是持續的,這種持續作用使其中的成員形成了上述的價值取向,同時在他們心理層面的深處也凝成一種情結,即使它的生産者——制度開始解體,但這個深深的情結卻長時間地持續在人們的意識結構中,不易開啟。

所以,中國人對身份特别敏感,可謂“談身份色變”。身份制度的意識形态多少年來控制着中國社會的秩序,形成中國文化的重要結構部分,并作為中國人社會化的基本内容,一代一代地傳遞着、強化着,似乎已經成為天經地義。成為社會化基本内容的東西,成人後就會深刻在個體的潛意識之中,在支配該個體的行為時,多半是不自覺的。深藏在潛意識中的内容,在外在情景激活為行為取向時,會不自覺地出現對應的行為反應。這些潛意識内容越是在個體早期形成和強化,其連帶個體情緒的程度就越強。個體順應了潛意識的内容,個體會表現出自然或愉快;如果外顯行為與潛意識的内容不一緻,則會出現不适或情緒不好的變化。

身份情結(statuscomplex)中的情結一詞原本是精神分析學的概念,作為一般意義上使用情結一詞,最先出現在榮格(Jung.C.G.)的文獻裡。在20世紀初,他在進行言語聯想的考察中發現,由于情感因素聯想會出現顯著的延遲,這種不服從意識控制的過程妨礙着聯想正常進行;并且認為在潛意識中,存在以一定情感為中心集結着相關的心理内容的心理過程現象。他把這種現象稱作“因情感而集結成的(在潛意識中)複合體”。以後就略稱為“情結”。

日常生活中當潛意識活動強度高于有意識的強度時,這種“情結”作用強勢地控制着人的行為。比如行為有焦慮伴随時,更容易出現情結的作用。其實情結這個人類心理活動現象早已有之。

情結的一般涵義是指:

①一組與單一活動(如狩獵)、過程(如古人使用一個打火石打火)或文化要素相關的文化特征。

②一組被壓抑的渴望和記憶,它對個體人格有較強的控制作用。

身份情結是圍繞着與身份相關的行為文化特征,具體表現在所屬文化成員的日常心理活動和外顯行為傾向上。它隻是表現在民族文化特征較強的人的行為習慣傾向上,從而形成民族性格的特殊要素。這裡隻是借用情結這一深層心理學術語,來說明一種社會文化的心理現象。

中國人身份情結的主要内容有:

名号;名分與面子;階序和差序;謙卑;主仆。其具體表現主要有:

①功名情結。

長期的身份制強化,使中國人的内心認為隻有達到高的身份地位才是人生的最大成功和最大需求,而求得好的功名正是有了高的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為此可以大的代價和辛苦作犧牲,并認為這是一個人向上進取的标志,否則被認為沒有出息。他們長期嘗受低下身份在社會中受蔑視、淩辱,總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夠身居高位身份。但現實中多數人尚不能一步踏進理想的高身份地位,心理産生一種浮躁和焦慮。我們把這種心态也看作是身份情結的一種表現。這些人與積極進取、完善個體社會價值的人不同。後者已經分化了成就動機,也就是說,并不把功名利祿作為惟一的人生追求,不是為功名而做、為功名而生活,而是在于追求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或職業。

②執迷名号及稱謂。

日常生活中,在有些事情上,即使在利害關系上吃了虧,也要求得名分而不能棄之。這裡的名分是指身份名号本身和附着上面的規則及其符号資源。比如在同一組織中,假如原來是自己屬下的人,現在與自己同一級别稱謂或比自己還要高,其内心很不舒服,說話辦事心裡都覺得别扭。所以,在社會上或組織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大都非常擔心和在意自己的身份或名分的得失。有些家長有時從理性上考慮,自己做得不對,子女做得的是對的,但是由于一種面子心态,就是不承認自己做錯了。因為自己是長輩,長輩即使做錯了,在子女面前也是對的,這樣矛盾的心态形成的行為傾向我們可以看作是身份情結的一種表現。

③惟恐别人瞧不起自己。

把别人對自己的評價(指出自己的錯誤或不恰當言行)往往認為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如惟恐别人說自己的家庭出身是社會低層;恐懼别人看自己貧窮;穿着不是為幹淨、舒适、自己喜歡,而主要是為“體面”或顯示身份——不讓别人瞧不起。

④謙恭或謙卑意識。

中國人見到比自己高位身份者的“阿谀奉承”表現,經常是情不自禁的。

⑤看重身份關系中的階序意識。

是非、原則位于次之。身份情結中的階序意識更為普遍,身處身份制社會,成員在溝通交往過程中,總要考慮對方是什麼身份(好按身份規則行事,好知道如何與對方說話辦事)。

⑥身份壓力。

長期的封建身份制度強化的結果,使中國人的内心有一種對身份地位高的人的敬畏,各種會議中尤其工作會議,有高身份地位人在場,其他人均有壓力;或者正開會時,突然有高身份地位者進入,會議原有氣氛中斷,會議參與者的心理向度指向高身份者。

⑦主仆情結。

階序意識是多級的。而主仆意識是兩極的。這是一種身份意識較突出的特征。持有主仆意識情結的人具有兩個特點:一是不能與人做平等的交往,二是主仆雙重情結。見比自己高地位者“切換”為仆人心理态勢,服從與忍讓、謙恭;見比自己地位低者馬上“切換”為主人心理态勢,強權、役使他人、驕橫等。

⑧人際關系的定位。

中國人習慣上,與人交往中,在定位這個人是内部人與外人、熟人與陌生人的同時,還要關鍵地定性此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或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是個行為傾向,而這個情結的另一方面更有其特點,中國人願意與君子相交,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又容易不知不覺地“甯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這确是一種既矛盾又複雜的心态。

在嘗試性探讨了關于中國身份制和中國人的身份價值取向及身份情結後,我們發現,在現實中國社會中,契約取向已經發生,但身份觀念仍然很強。

中國人有關身份價值取向和身份情結觀念是傳統身份制文化傳遞與社會發展的結晶;是在中國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培育,在成年後形成的,是中國人家庭教養方式的結果。而中國人的家庭教養方式是由中國身份制的觀念主要導向的結果。要想改變,一是變化教養方式;二是通過改革制度變革社會觀念體系。

刑法中的身份

(一)刑法中身份的概念

1.刑法中身份的概念重新界定為:

刑法中對定罪、量刑具有影響的個人人身方面的客觀要素,它具體包括行為人的身份、刑事被害人的身份和行為對象人的身份三種,其中,既包括刑法明文規定的身份,也包括雖然刑法沒有明文規定但卻對定罪、量刑有影響的身份,既包括自然人的身份,也包括單位的身份。

2.我國古代刑法中的身份分五個方面作了述評。

(1)基于生物學特征之身份。分年齡和疾病、婦女和孕婦兩類進行了考究。(2)基于職務、職業之身份。(3)親屬身份。考察了親屬相犯、親親相隐、族誅與緣坐、親屬相奸等,并進行了比較分析。(4)社會等級身份。考察了等級特權和良賤相犯。(5)共同犯罪中的身份。

(二)刑法中身份的特征、類型和作用

1.刑法中身份的特征。總結為以下五個:

(1)客觀人身性。指刑法中的身份是一種能通過人的感覺感知的人身方面客觀存在的資格、關系、狀态等标識性因素。

(2)有效性。指刑法中的身份必須是對定罪量刑具有影響的客觀人身方面的因素。

(3)針對性。指刑法中所有身份都是針對具體犯罪而言的,不針對任何犯罪的身份便不具有刑法上的意義,即對定罪量刑沒有影響。

(4)相對性。指刑法中任何一種身份都是依賴與其對立的另一種身份而存在的,二者所起的作用正好相反。

(5)先在性。指除“孕婦”等身份外,刑法中絕大多數身份都形成于犯罪行為之前。

2.刑法中身份的類型。

根據人在犯罪中所處位置的不同,将刑法中的身份分為三種,即行為人的身份、刑事被害人的身份和行為對象人的身份,其中後二者是交叉關系。并認為,自然身份與法定身份、積極身份與消極身份以及定罪身份與量刑身份三種傳統分類法經修正後,各自都能容納刑法中所有的身份,仍具有實踐價值。

3.刑法中身份的作用。

(1)規制作用。是指通過與一定身份有關并包含罪刑内容的刑法規範的制定和頒行,對具有該身份的人在實施與其身份相關的行為時形成的一種規範和制約。

(2)保障和保護作用。前者是指,某些身份的設置在限制國家刑罰權發動的同時,充分保障了具有一定身份的行為人的人身自由等合法權益。後者是指,某些身份的設置給社會中某些弱勢群體以及某些擔任重要職責的人員、執行國家和社會的重要職能的單位等提供了特别保護。

(3)體現刑法平等原則。我國刑法中一定身份影響刑事責任有無和大小的規定是該原則的一個具體體現。

(4)體現罪刑均衡原則。指一定身份的存在影響一定犯罪行為社會危害性程度的大小,并進而影響其刑罰的輕重有無。

(5)定罪作用。包括劃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作用。

(6)量刑作用。分為三種情況:①既不影響犯罪的性質,也不影響犯罪的危害性程度,但有時卻影響刑罰的輕重。②不影響犯罪的性質,但影響犯罪的危害性程度,并進而影響刑罰的輕重有無。③既影響犯罪的性質,又影響犯罪的危害性程度,并進而影響刑罰的輕重。

(三)行為人身份與定罪量刑

1.行為人自然身份與定罪量刑。

(1)基于生物學特征之行為人身份。探讨了與年齡、精神狀态、疾病和性别有關的身份、“孕婦”身份等。重點研究了“高齡”老人和聾啞人的刑事責任問題,認為不能輕易将“高齡”作為從寬處罰的理由;隻要聾啞人的責任能力不是明顯地低于正常人,就不能因其“聾啞人”身份而予以從寬處罰。(2)基于血緣或婚姻的行為人親屬身份。認為我國刑法中虐待、遺棄二罪的行為人與被害人互為親屬,而我國台灣地區及其他國家刑法中虐待或遺棄犯罪行為人、被害人還包括親屬以外的人。對親屬相盜行為比較研究後認為,親屬身份對盜竊罪而言一般屬于消極身份,且我國台灣地區及日本等國刑法中親屬的範圍比我國有關解釋中親屬的範圍要廣。

2.行為人法定身份與定罪量刑。

(1)行為人法定身份的類型及作用。①此類身份分為職務身份、職業身份和其他身份三大類,均屬積極身份。其中,職務身份最為重要,主要存在于貪賄型、侵權型和渎職型。

社會學名詞

一般分為:農民、工人、幹部(含聘幹)。是原來計劃經濟體制下,人事管理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現在大部分的單位都在弱化這一概念。但在一些情況下,特别是與機關事業單位相關的情況下還經常用到。

誠信身份證

地方稅收納稅信譽等級管理制度已于本月開始由該局在全省範圍内推行。據估算,全省80萬工商記納稅人将領取到納稅“誠信身份證”。

根據規定,凡連續納稅兩年即可向所在地地稅局申請評定納稅信譽等級。納稅人納稅信譽等級考核評審采用百分制。考評分在85分以上的為A級,考評分在70分以上的為B級,考評分在60分以下的為C級。

對經申請并拟核定A級證書的納稅人,市級地科機關還要在相關媒予以公示,無異議的納稅人方可被确認為A級納稅信譽等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