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生

化生

一種分化組織過程
化生(metaplasia) 是指一種已分化組織轉變為另一種分化組織的過程。并非由已分化的細胞直接轉變為另一種細胞,而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細胞向另一方向分化而成,一般隻能轉變為性質相似的細胞。機體的一種組織由于細胞生活環境改變或理化因素刺激,在形态和機能上變為另一種組織的過程,是機體的一種适應現象。如支氣管黏膜的柱狀上皮組織長期受刺激變為鱗狀上皮組織。本詞條内還有佛教用語的解釋。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化生 外文名稱:metaplasia 拼音:huà shēng

理學中的“化生”

概述

化生(metaplasia),一種分化成熟的組織轉變成另一種成熟組織可逆轉的适應現象。常見的化生有上皮化生、骨與軟骨化生、漿膜化生、脂肪化生和骨髓化生。化生是局部組織在病理情況下的一種适應性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體可能是有益的。鱗狀上皮的化生能增強粘膜的抵抗力,使粘膜在不利的情況下仍能生存。但支氣管柱狀上皮發生鱗狀上皮化生時,喪失了纖毛,削弱了呼吸道的防禦功能使易受感染。有時化生的細胞可以發生惡性腫瘤。如化生的鱗狀上皮,有時未能分化成熟,産生不典型增生,可進而發生惡變,發生浸潤成為鱗狀細胞癌。胃粘膜的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的發生可能有密切關系。

分類

1.上皮組織化生

(1)鱗狀上皮化生(squamousmetaplasia)氣管和支氣管粘膜的纖毛柱狀上皮,在長期吸煙者或慢性炎症損害時,可轉化為鱗狀上皮。若其持續存在,則有可能成為支氣管鱗狀細胞癌的基礎。鱗狀上皮化生可增強局部的抵抗力,但同時也失去了原有上皮的功能。

(2)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metaplasia)這種化生常見于胃體和/或胃窦部。腸上皮化生常見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及胃粘膜糜爛後粘膜再生時。

2.間葉組織化生

結締組織化生也比較多見。多半由纖維結締組織化生為骨、軟骨或脂肪組織。如骨化性肌炎(myositisossificans)時,由于外傷引起肢體近段皮下及肌肉内纖維組織增生,并發生骨化生。這是由于新生的結締組織細胞轉化為骨母細胞的結果。老年人的喉及支氣管軟骨可化生為骨。

節俗

漢代以前的七夕節(7月初七),婦女以蠟(後來用木頭)作成嬰兒模樣,讓其浮在水中以遊戲,為婦人生子向織女星神祈祥,後轉向女娲初七造人,七夕節為雙七,此曰化生也。

文學中,所謂化生是指寫作中從認識客觀事物到完成寫作成果,必須經過主體思維的多重加工、轉化的這一過程。(來自文學寫作課件)

佛教理解

佛教認為世間所有生靈都可以歸到濕生、卵生、胎生、化生,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佛學大詞典》

梵語upapa^duka,巴利語upapa^tika。本無而忽生之意。即無所依托,借業力而出現者。五趣之中,地獄、天及一切中有均唯屬化生,人、傍生、鬼等三趣則有一部分為化生,如劫初之人為化生,龍、金翅鳥為傍生之化生者,鬼通胎、化二種,故五趣中以化生為最多。凡化生者,不缺諸根支分,死亦不留其遺形,即所謂頓生而頓滅,故于四生中亦最勝。據俱舍論卷九載,化生者,皆以愛染當生處而受其生。又依經中所載,生于淨土者亦多為化生。〔放光般若經卷十三夢中行品、無量壽經卷下(康僧铠譯)、俱舍論卷八、往生論〕(參閱‘四生’1680)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1.四生之一,即變化而生,如諸天,地獄,及劫初的人類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後的中陰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