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臼

脫臼

關節脫位
關節脫臼,是指組成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關節的功能喪失。[1]患處腫脹、關節外部變形或出現劇烈疼痛。嚴重時可伴有血管、神經損傷。在日常生活中或勞動、體育訓練中,因外傷或用力不當可造成關節脫位,一般下颌、肩、肘、髋關節容易發生脫位。對脫臼的關節,要限制活動,以免加重傷勢。并且争取時間及早複位,即用正确的手法将脫出的骨端送回原處,然後予以固定。如果對骨骼組織不大熟悉,那就不要随意地複位,以免引起血管或神經的更大損傷。複位不成功,應将脫臼的關節用繃帶等固定好,送醫院處理。局部冷敷,可以減輕疼痛。脫臼有可能合并骨折,遇到這種情況,應及早送往醫院治療。
  • 中醫病名:脫臼
  • 外文名:dislocation
  • 别名: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肩,手指關節
  • 常見病因:暴力作用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概述

脫臼又稱關節脫位。因外力或其它原因造成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失去正常的對合關系。因外傷引起者為外傷性脫位;因關節病變引起者為病理性脫位;脫位後,關節面完全喪失對合關系者為完全脫位;部分喪失者為半脫位。外傷性脫位較多見,且多發生在青壯年。最易發生脫位的關節是肘關節,其次是肩及髋關節。傷後關節局部疼痛、腫脹、活動障礙及出現畸形,多可據此作出診斷。為了确定脫位的方向、程度及是否合并骨折,X線檢查是必要的。對脫臼者應及時進行手法複位,越早越好。複位後應使關節固定于穩定位置2~4周;解除固定後還應進行主動的功能鍛煉,以利恢複關節功能。如果手法複位失敗,應行手術切開複位。

脫臼的性質分為三種:①外傷性脫臼;②病理性脫臼;③先天性脫臼。正骨科經常見到的是外傷性脫臼,其他兩種比較少見。

主要發生部位:髋關節脫臼、肩關節脫臼、下巴脫臼、手腕脫臼、膝關節脫臼、踝關節脫臼、肘關節脫臼。關節脫位除有外傷史之外,患處疼痛、腫脹、關節功能喪失,有時合并血管、神經損傷。

關節脫位(脫臼)的特征:①畸形、關節脫位處有明顯畸形,移位的骨端可在異常位置摸到,肢體形态異常,可變短或變長;②彈性固定:主要是關節周圍的痙攣和關節囊與韌帶的扭曲,使患肢保持于異常的位置上,被動活動時可感到彈性抗力;③關節空虛:可在體表摸到。X線檢查對确定脫位的方向、程度有無合并骨折等有重要作用。

成因及病理

複發性或俗稱習慣性肩關節脫臼,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可以把肩關節弄脫位,然後,又可以再弄回正常位置,也就是患者可以“表演”自己的肩關節自由進出;第二類是最常見的,主要是因為創傷,也就是經由外力造成肩關節脫位後的後遺症。

成因

第一類的習慣性肩關節脫臼的患者,沒有明顯創傷的病史,而且身上多處關節也可能有過度伸展及松弛的現象。譬如說,大拇指可以輕易後折并觸及前臂;肘關節或膝關節過度挺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先天性身體的組織較松弛而造成的關節不穩定,而且是多方向性的。

至于第二類,其因受傷後造成的習慣性脫位,多是因為明顯的創傷,如運動傷害,像投擲動作太過用力,或投擲過程忽遇阻力,柔道、角力等身體接觸的技擊運動;又如摔倒時以手撐地,或是肩膀著地等意外的動作,造成肩關節脫位,幾乎都是前方向的脫臼,在保守治療(關節複位)後,又再發生脫位或半脫位的情形。

病理

問題出在第一次受傷時,關節内維持穩定的重要構造(肩盂唇韌帶),因關節脫位而從間盂的邊緣撕裂,并且和骨頭剝離。之後雖然關節複位,但受傷的部位沒有愈合,形成一永久性的缺口,而無法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度。90%以上的肩關節脫位都是由前方脫出,所以,肩盂唇韌帶剝離處亦位於肩盂的前下方,也就是如此;再脫位都發生在肩上舉外展及外轉的動作。另外脫位次數多了,前方的關節囊亦被”撐〃的變成愈來愈松弛,也使得脫位愈易發生。脫位一次,關節就受傷一次,不但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或是剝離掉落,甚至也會造成上盂唇韌帶的撕裂。大多數的病人對於肩關節”進進出出〃的不穩定不以為意,認為隻要多加注意某些不良姿勢或避免某些活動,其就可以減少脫位發生的機會;有些人也認為許久才脫出一次影響不大;更有人認為自己愈來愈會自行複位,是否病情減輕了?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及我們自己的經驗顯示,常時間的肩關節不穩定,累積了多次的脫位或半脫位,這都會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而有很大的機會得到肩關節炎。

治療

治療原則有複位、固定、功能鍛煉三方面:

(1)複位:以手法複位為主,時間越早、越易複位,效果越好。傷後3-5周手法複位常很困難。手法複位需在适當的麻醉配合下,以達到無痛和肌肉松弛的目的。複位成功的标志是被動恢複正常,骨性标志複原。X線檢查示已複位。當關節内骨折、手法複位失敗者,或習慣脫位者須切開複位。

(2)固定:複位後将關節固定在穩定的位置,使受傷的關節囊、韌帶肌肉等組織得以恢複愈合,固定時間約2-3周,陳舊性脫位固定應延期。

(3)功能鍛煉:在固定期間要經常進行關節周圍肌肉的舒縮活動和患肢其它關節的主動運動,以增進血流循環,消除腫脹,避免肌肉萎縮,骨質疏松和關節僵硬。解除固定後,應逐步進行主動性功能鍛煉,配合熱水浴、理療,以逐漸恢複關節功能,禁忌粗暴扳拉.

治療方式

對於先天性的習慣性脫位的治療,由於沒有明顯病竈,問題出在組織結構松弛,所以原則上以保守(非手術)複健治療為主,訓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加強肌力來幫助穩定關節。成效約為80%,除非得已,才以手術方式縮緊關節囊膜,減少關節活動的範圍以維持穩定。至於,創傷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則分兩方面來說:在急性期,也就是第一次脫臼發生時,以往都是使用保守關節複位術後就”靜觀其變〃,但是對於年輕人及愛好運動患者的高複發率(80%―95%),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更好的治療方式以降低”明明知道,必然會發生〃的不良預後。近年來,由於關節鏡手術的發展,以微創傷口的手術技術,針對年輕人,運動員,愛好運動的患者,或特殊職業的軍人、警察等在其第一次肩關節脫臼後,适時予以修補剝離的肩盂唇韌帶,以減少日後複發的機會及所帶來的困擾,與複發後再治療的複雜性。關節鏡手術的結果可以将這些高複發率患者複發的機會降至10%―20%以下。另一方面,保守複健治療對於創傷後習慣性脫位的效果并不好,成功率不到20%。但這些病竈如果以手術的方式矯正,縫合撕離的韌帶并收緊松弛的關節囊膜,術後以肩吊帶保護二至四周,并開始被動關節活動,八周開始肌力訓練,十二周恢複日常生活活動,四至六個月恢複運動。我們統計過去10年間手術成功率可達95%。近年來,我們更開始使用關節鏡手術的方式來治療,除了前述急性期第一次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更對於某些習慣性脫位而其病竈受傷并不是太嚴重的患者進行修補。關節鏡手術的好處是傷口小(三個小洞),術後較不痛,較容易複健,關節不易僵硬,容易恢複正常活動範圍及功能。短期的治療效果和開放式手術的結果差不多。

不可忽視的運動損傷

在全身各種關節脫位中,以肘關節脫位最多見,肩關節排在第二位,然後是髋關節。關節脫位的診斷比較容易,運動損傷性脫位的共同特征為有外傷史,患處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功能喪失,有時可合并血管和神經損傷。關節脫位的體征也非常明顯,一有明顯的畸形,如肘關節脫位表現為肘關節向後明顯凸出,肩關節脫位表現出肩部的曲線消失,形成方肩畸形等。二是發生彈性固定,即脫位後因骨頭被關節囊、韌帶卡住并伴随肌肉痙孿,患肢被保持在異常位置,如肘關節脫位被固定于半伸位,肩關節脫位會被固定在半外展位,患者以健側手托着患側前臂,頭和上身都向患側傾斜,喜歡坐位。三是關節盂所在部位空虛,即脫位後關節囊内摸不到原有的骨頭,而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可摸到脫位的骨頭,如肘關節脫位可于肘前方摸到肱骨(上臂骨)遠端,肘後部可摸到尺骨鷹咀(前臂骨)近端,肩關節脫位可在鎖骨下(胸前上方)或腋窩處摸到肱骨頭。當然,拍攝X光片可以明确診斷。

典型的關節脫位症狀體征明顯,患者都會及時赴醫院攝X光片檢查,診斷不難,并能得到恰當處理。但是在臨床上也時有一些患者因損傷較輕,僅發生關節不完全脫位或者半脫位而被忽視,導緻治療延誤。因此,對待關節處發生的損傷一定要格外當心,尤其是傷後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或者出現畸形,那怕是輕微畸形均不可掉以輕心,而應及時到醫院檢查。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有些發生不完全脫位或者半脫位的患者有可能在受傷時或者發生後于不經意中活動關節獲得複位,常聽到“啪”的一聲,關節活動得到恢複而以為“沒事了”。這很可能導緻不良後果。因關節中骨頭雖然已經複位,但不完全脫位和半脫位導緻的關節囊和韌帶的損傷并不會立刻恢複,該關節還應固定休息2~3周才能康複。而不恰當的過早過頻的關節活動可導緻關節囊和韌帶修複障礙,造成關節囊松弛,衍變成該關節習慣性脫位,那就更麻煩了。這種脫位多因第一次脫位治療不當,導緻關節囊松弛後發生,以後隻要受到輕微損傷,甚至正常活動關節時範圍稍過大即反複發作,故值得警惕。

建議

不要輕忽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重要性,診斷要先确定(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磁振造影),才決定治療方向。非因受傷引起的習慣性脫臼最好以複健的方式治療。由受傷造成的脫臼則最好已手術的方式治療。唯有将不穩定的關節轉為穩定的關節,才有機會享受無拘無束的活動,并減少關節炎發生的機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