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鋼筆

畢加索鋼筆

品牌企業
畢加索Picasso是中國第一藝術品牌企業。中國上海帕弗洛文化用品公司 是一家成立于2002年的中國民營股份制公司,系中國制筆協會會員單位,中國中輕産品質量保障中心“質量、信譽雙保障”示範單位,中國市場品牌戰略論壇組委會“中國知名品牌”重點推廣單位。公司為了推廣畢加索藝術的精華,着力研發、生産、銷售以畢加索藝術為主題的書寫工具-金屬筆,積極倡導“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導入了符合中國文化和企業發展、市場需要的CIS系統,通過了國家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授權為特許産品生産商。2002年上海帕弗洛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被美商畢卡索創意公司認可,授權為中國地區唯一合法代理商。
    中文名:畢加索鋼筆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Picasso 所屬公司:中國上海帕弗洛文化用品公司 創立時間:2002年

基本内容

上海帕弗洛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系中國制筆協會副理事長單位,擁有完整的知識産權保障體系,通過了ISO 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n 為了傳承和推廣畢加索 的藝術精華,公司着力研發、設計、生産、銷售畢加索品牌的書寫工具,包括金筆、銥金筆、美工筆、寶珠筆,以及相關配套産品。n 公司專注于各項生産工藝的傳承與創新運用,擁有鐳射、腐蝕、多色套印、移印、吹花、刻花、浮雕、手工點漆、機械雕刻、CNC精雕制作等數十種工藝技術的運用能力。n

2010年,我公司成為上海世博會特許生産商和上海世博會文化用品支持企業,畢加索書寫工具也成為上海世博會志願者簽約儀式指定用筆。不斷引進各類人才,産品研發、品牌保護、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各項能力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加強,公司确立了“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向管理要效益、以競争求發展”的經營綱要,開始走向“全面競争、價值鍊重造”之路。沿着這條道路,我公司必将取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走向新的輝煌與成功。

2003年、2007年、2008年度榮獲畢加索家族最佳産品藝術創新獎

2006年、2008年、2009年度榮獲中國鋼筆十佳品牌

2009年榮獲中國中輕産品質量保障中心“質量、信譽雙保障示範單位”稱号

2009年榮獲中國市場品牌戰略論壇組委會“中國知名品牌”(重點推廣中心)

2010年4月我公司成為上海世博會特許生産商

2010年4月我公司成為上海世博會志願者文化用品支持企業

2010年4月畢加索書寫工具成為上海世博會志願者簽約儀式指定用筆

1988年由畢加索家族在美國圖書館注冊創立了美商畢卡索創意公司。該公司把一個震撼20世紀人類畫壇的巨匠畫家,用于精緻商品的結合,讓全世界熱愛畢加索畫作的人們可以更廣泛的收藏和欣賞。2002年上海帕弗洛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被美商畢卡索創意公司認可,授權為中國地區唯一合法代理商。主要經營“畢加索”品牌書寫工具,“畢加索”系列書寫工具推出伊始,即為該商品設計了獨特的包裝、裝潢:同時公司生産銷售“畢加索”系列書寫工具8年多來,經過積極有效的品牌推廣,使該系列産品在相關公衆中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銷售範圍遍及北京、上海、内蒙古、廣東等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在各地主要商場設立了600多個形象專櫃。與此同時,公司通過不斷創新提升品質标準,堅持以品牌為導向,以産品為核心,加大産品的開發力度,确保“畢加索”品牌持續健康發展。

公司為了推廣畢加索藝術精華,着力研發、生産、銷售以畢加索藝術為主題的書寫工具

積極倡導: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

企業宗旨: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信譽是企業的基石

管理原則:企業以人為本,員工以事為本

品牌定位:藝術性、高品質、高檔次、多元化

産品風格:設計個性化、色彩多元化、産品藝術化、藝術生活化

經營綱要: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向管理要效益、以競争求發展

畢加索是20世紀的藝術偉人,西班牙裔法國籍畫家,西方美術諸流派中影響最卓着的人物,西方現代美術最具創作性和影響力的藝術大師。

畢加索經曆了20世紀前半個世紀現代流派各個方面的探索,又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生活考驗,他的藝術與政治信仰得到了磨練,從而為世界人民所尊重。

畢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馬拉加,從小受當美術教師的父親何塞 . 魯伊斯 . 布拉斯科的影響,于1891年開始學習繪畫,畢加索是他母親的姓。他15歲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随後轉入馬德裡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約1900年10月來到巴黎,開始注意觀察貧民,專以他們的生活為描繪題材。還在巴塞羅那時,畢加索就洞悉西歐諸藝術潮流,當地的文化人涉足的“四貓”咖啡館,也是他常去的地方。來到巴黎以後他的眼界更加擴大了。他先後從立體主義開始(包括分析性立體主義和綜合性立體主義)到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結構主義以緻波普藝術,無處不染指。随着生活與時勢的變遷,他經常在他所喜愛的流派中不斷反複實踐,表明了他旺盛的不知疲倦的精力和崇尚時代潮流的性格特征。他曾說過:“當你發生困難的時候,你隻能靠你自己,你自己就是個太陽,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以外你一無所有。”

這位藝術家何以有此充沛的精力,并對世界現代藝術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呢?

一、畢加索沒有離開民間生活,他始終植根于民族、民間藝術。他熱愛故鄉安達盧西亞,了解它的民情風俗。他收集古代伊裡安人的明間藝術品,對傳統的西班牙文化有深厚的感情。

二、他雖然受過嚴格的學院式教育,從不脫離社會下層,他從早年的藍色時期到定居巴黎後的粉紅色時期,對社會

其作品受非洲黑人藝術、原始藝術、東方藝術及塞尚的影響。1906--1907年間,開始對繪畫形式結構進行探索,并創造出立體主義風格。畢加索一生勤奮,創作了數量衆多的美術作品,估計有 6萬件以上。更為重要的是其作品風格多樣,巧變不竭,但卻始終保持着自己粗犷、剛勁的藝術風格。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與1937年創作的一幅壁畫作品。當時,畢加索正接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為次年春季巴黎國際博覽會的西班牙展館作裝飾畫。4 月26日下午發生了德國納粹空軍幫助西班牙反動頭子佛朗哥轟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爾尼卡城的法西斯暴行,這是第一次對無辜貧民的狂轟濫炸,鎮上的兩千多貧民慘遭屠殺。這一野蠻暴行震撼了世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強烈抗議和無情譴責。

畢加索作為一個人道主義者,本來對政治不大關心,在西班牙内戰時期,佛朗哥政權倒向法西斯,畢加索卻毅然站到了共和國一邊。德國法西斯的暴行強烈的震驚了畢加索,他義憤填膺,毅然放下手邊的其它工作立刻投入了創作。曆時一個半月,終于創作出了這幅震撼畫壇的《格爾尼卡》。

開始的幾天裡,他共畫了25幅草圖,最後完成畫面已經高達349.3厘米、長776.6厘米,剛好撐滿了他的一個畫室。畢加索采用了多種風格和手法,以半寫實的、立體主義的、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的野蠻暴行用複雜的場面無情的揭露出來。盡管是一些幾何形人物,廣用線條,寓意複雜,但人們都能夠領會,其強烈的表達效果決不亞于一幅寫實的力作。

畫面右側,一個女人高舉雙手,顯然是從一座着火的樓房裡跳下試圖逃命;另一女人在狂奔,她們都被驚恐與絕望籠罩着。左邊有一母親,懷抱被炸死的嬰兒仰天哭号,她是人類受苦受難的象征。右上方一婦人從窗子裡探出頭,舉着一盞油燈向前平舉,試圖把眼前的一切都展現于光照之下,讓世人看清法西斯的獸行。高處一個眼睛似的燈光,發出耀眼鋸齒般的光芒,強化了痛苦扭曲的悲劇氣氛,如同冷酷的夢境。地上是倒下戰士殘缺的肢體,死不瞑目,斷臂上還握着已折斷的劍柄,劍的上方有一朵鮮花,那是對英雄的哀悼。中央的上方,一匹受傷的馬在嘶鳴,它仰着頭張開撕裂的口,在爆炸聲中驚恐萬狀,代表痛苦掙紮着的人民。幾枝箭從空中落下,刺在痛苦掙紮的人和動物身上。左上方的牛頭,眼睛位移形象猙獰,冷漠之中透着威脅,是典型的邪惡的象征,代表殘暴與黑暗。

在畫面組合的形體上,畢加索采用的是分解立體構成法;在畫面的色調上,他僅用黑、白、灰三色組成,調子陰郁情景恐怖,充滿了悲劇的氣氛。在藝術手法上,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構圖上,想要以古典繪畫那種整體、嚴禁的規則來解釋顯然是徒勞的,畫面布滿了可供我們觀察的内容,以至我們的眼睛不得不在畫面上看來看去,感覺似乎雜亂、無序,其實則不然,這種獨特的構圖方法更好的表達了作品的内容,烘托出了作品的主題。所有的形象都是超越時空的,都充滿了憤懑的抗議,作品無情地揭露了侵略戰争的滔天罪惡和法西斯的野蠻暴行,體現了作者對人類災難的同情。正如畢加索自己所說的那樣:“我是依我所想來畫對象,而不是依我所見來畫的。”

正是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超凡的藝術手法賦予了作品不朽的價值,使其成為20世紀美術史上真正具有大衆意義、使用大衆語言的大衆作品中極其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西班牙未能結束法西斯統治之前,按照畢加索的意願,《格爾尼卡》隻能在美國的紐約展出,公展以後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奔走相告,人們首先感覺到了畫家在殘酷的政治現實面前所表現出的覺醒。畢加索曾在《法蘭西文學報》上發表文章說:“你以為藝術家是什麼,一個低能兒?如果他是一個畫家就隻有一雙眼睛?如果是音樂家就隻有一對耳朵?如果是詩人就隻有一具心情?如果是拳擊家就隻有一身肌肉嗎?恰恰相反,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人物。他會經常關心悲歡離合 的災情,并從各方面作出反應。他們怎麼能不關心别人,怎麼能以逃避現實的冷漠态度使自己與豐富的生活隔離開來呢?不,繪畫并不單純是為了裝飾而創作的,它也是抵抗和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這些話體現了畢加索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意義。

有些人開始不大理解《格爾尼卡》中的隐晦含義,問畢加索那匹可憐的馬和牛頭是否代表受難的人民和殘暴的法西斯?畢加索說:“那頭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象征着殘暴與黑暗......馬代表人民......《格爾尼卡》是象征的......寓意的。這就是我要用公牛和馬等形象的原因,這幅壁畫要明确表達和解決一個問題,所以我運用了象征主義。”在一次展出時他說畫上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是“平凡的”東西,“隻有最廣泛的平凡灌注着最強烈的情感時,一件偉大的、超越所有派别和種類的藝術作品才能誕生。”這幅畫的藝術價值也在與此。

《格爾尼卡》後來在挪威、英國、美國各地巡回展出,反響十分強烈。至本世紀40年代經畢加索同意,借給了紐約現代美術博物館,同時他象公衆表示:一個重獲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才是這幅畫的當然故鄉。1981年初,按照畢加索生前的遺願,這幅作品終于被送回了故鄉,陳列在馬德裡普拉多博物館。展出之初一度遭歹徒破壞了局部,現已修複。

對于在二次大戰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法西斯來說,這幅作品是他們犯罪的鐵證。納粹占領軍在法國期間曾多次幹涉畢加索作畫,後來又一反常态竟然去“拜訪”畫家,試圖“關心”起畢加索的生活來,說要給他冬季取暖的燃料,畢加索斷然拒絕說:“西班牙人從來是不會冷的”。當德國住巴黎大使看到這幅《格爾尼卡》的照片時問畢加索:“這麼說這幅畫原來是你畫的了?”畢加索冷冷地回答:“不,這是你們的傑作。”保持了一個藝術家愛國的凜然氣節

=========================================================

《自由引導人民》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導人民》是德拉克羅瓦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産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裡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征。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着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着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本畫取材于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國王查理十世取消議會,巴黎市民紛紛起義。27至29日為推翻波旁王朝,與保皇黨展開了戰鬥,并占領了王宮,在曆史上稱為"光榮的三天"。在這次戰鬥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征法蘭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面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一悲壯激烈的景象,又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一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

畫上展示的巷戰場面,是畫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壘戰的草圖的基礎上定稿的畫面。最引人注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頭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紅色弗吉裡亞帽、左手握槍、右手高舉着迎風飄揚的三色旗。她是全畫的中心,觀衆注目的焦點。女神的左側,一個少年揮動雙槍急奔而來,他象征着少年英雄阿萊爾;右側那個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學生,就是畫家本人,他緊握步槍,眼中閃爍着自由的渴望。

這幅畫氣勢磅礴,畫面結構緊湊,色調豐富熾熱,用筆奔放,有着強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時,引起轟動。德國詩人海涅為此畫寫了贊美詩。在這以後,這幅畫還有一些有趣的經曆。1831年,這幅畫被法國政府收購,在盧森堡宮展出了數月,後因時局變化,還給了畫家本人。17年後,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法國人民要求把此畫重新在盧森堡宮展覽。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此畫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動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盧浮宮。 它用象征性的藝術手法對30年代西班牙内戰期間德國納粹空軍轟炸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殺害數千無辜平民百姓的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戰争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 上海帕弗洛文化用品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2年的民營股份制公司,系中國制筆協會會員單位,中國中輕産品質量保障中心“質量、信譽雙保障”示範單位,中國市場品牌戰略論壇組委會“中國知名品牌”重點推廣單位。公司為了推廣畢加索藝術的精華,着力研發、生産、銷售以畢加索藝術為主題的書寫工具-金屬筆,積極倡導“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導入了符合中國文化和企業發展、市場需要的CIS系統,通過了國家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授權為特許産品生産商。

2002年上海帕弗洛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被美商畢卡索創意公司認可,授權為中國地區唯一合法代理商。

其他相關

巴勃羅.畢加索(Pabol Picasso),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着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位畫家之首。對于作品,畢加索說:“我的每一幅畫中都裝有我的血,這就是我的畫的含義。”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占據4幅。n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産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着浮動的聲光魅影,暧昧地流動着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争失利。政治激烈的變動導緻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裡孕育着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n

遷至巴黎的畢加索,既落魄又貧窮,住進了一處怪異而破舊的住所“洗衣船”,這裡當時是一些流浪藝術家的聚會所。也正是在此時,芳華十七的奧麗薇在一個飄雨的日子,翩然走進了畢加索的生命中。于是愛情的滋潤與甜美軟化了他這顆本已對生命固執頹喪的心靈,筆下沉淪痛苦的藍色,也開始有了跳躍的情緒。細細緩緩地燃燒掉舊有的悲傷,此時整個畫風膨脹着幸福的溫存與情感歸屬的喜悅。n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态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在《穿襯衣的女子》中,一襲若隐若現的薄紗襯衣,輕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湧現的侗體,堅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輕女子的傲慢與自信。鬼魅般地流動着纖細隐約的美感。整體氣氛的傳達幽柔細緻,使得神秘的軀體在氤氲中垂憐着病态美;拼貼藝術形成的主因,源于畢加索急欲突破空間的限制,而神來一筆的産物。實際上拼貼并非首創于畢加索,在19世紀的民俗工藝中就已經存在,但卻是畢加索将之引至畫面上,而脫離工藝的地位。首張拼貼作品《藤椅上的靜物》與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貼手法實現立體主義的最佳诠釋。n

後期畫注目于原始藝術,簡化形象。1915-1920年,畫風一度轉入寫實。1930年又明顯的傾向于超現實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畢加索作油畫《格爾尼卡》抗議德、意法西斯對西班牙北部小鎮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這幅畫是畢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相結合的抽象畫,劇烈變形、扭曲和誇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彩塊堆積、造型抽象,表現了痛苦、受難和獸性,表達了畢加索多種複雜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畫和陶器等,亦有傑出的成就。畢加索從十九世紀末從事藝術活動,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加索是整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作品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着很大的影響。n

畢加索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内部的統一與和諧。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遊戲。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有一個人能将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回而進。n

1973年,他靜靜地離去了,走完了九十二歲的漫長生涯,如願以償地度過了一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