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政策

赤字政策

世界經濟現象
财政赤字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範疇,也是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它是國家職能的必然産物。縱觀世界各國,在經濟增長緩慢、市場萎靡的時候,一般都以财政赤字的增加為代價來支持經濟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為适應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中國基本上實行的就是這樣一種的赤字政策。
  • 中文名:赤字政策
  • 外文名:
  • 别名:
  • 實質:一種客觀存在的經濟範疇
  • 釋義:是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
  • 地位:被各國以不同方式加以普遍使用

消極作用

赤字政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

刺激投資,就是擴大生産能力。實行擴張性政策,有可能是用進一步加深未來的生産過剩的辦法來暫時減輕當前的生産過剩。因此,長期擴張積累的後果必然會導緻更猛烈的經濟危機的暴發。

财政赤字可能引發财政危機

财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債務負擔,引發财政危機。 财政風險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夠的财力緻使國家機器的運轉遭受嚴重損害的可能性,當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時,輕者導緻财政入不敷出,重者引起财政危機和政府信用的喪失。财政赤字規模存在着一個具有客觀性質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規模過大,會引發國家信用危機。對财政赤字風險性的評價,國際上通常用四個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過3%為警戒線;二是債務負擔率,即國債餘額占GDP 的比重,一般以不超過60%為警戒線;三是财政債務依存度,即當年國債發行額/(當年财政支出+當年到期國債還本付息),一般以不超過30%為警戒線;四是國債償還率,即當年國債還本付息/當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過10%為警戒線。

赤字政策可能誘發通貨膨脹

赤字政策孕育着通貨膨脹的種子,可能誘發通貨膨脹。從某種程度上說,赤字财政與價格水平的膨脹性上升有着固定的關系。其原因并不難尋。在一個社會裡,赤字财政導緻貨币需求總量增加,而現存的商品和勞務的供給量卻沒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這必然要使經濟産生一種通貨膨脹缺口,引起價格水平提高。在财政赤字不引起貨币供給量增加的情況下,赤字與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有直接關系。

使用規則

政府通過發行國債擴大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增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中長期仍應以适度從緊的财政政策為宜。赤字政策作為市場失靈時政府對市場的補救,隻能作為啟動力量來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資帶動社會力量、民間力量,從而恢複市場活力。如果超過啟動力量的定位,變成政府代替市場,則有可能事與願違,産生擠出效應。美國的赤字政策本是應對大危機的短期政策,但政府卻不自覺的使之長期化,給經濟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足以作為人們的前車之鑒。

中國與美國相比,有許多劣勢決定了中國長期實行赤字政策的負面影響會更大。首先,中國目前所處環境與當時的美國不同,當前經濟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世界經濟動蕩不安,國家失去債務償還能力,由此帶來的金融崩潰危險對發展中國家一直是忽隐忽現的陰影。作為通貨,美元赤字使美國在國際經濟中漁利,而中國隻有保持充足的财力才能抵禦各種可能的國際風險。其次,中國的經濟實力遠遠落後于美國,許多配套政策措施的運行和操作尚不成熟和完善,面對赤字财政可能帶來的危害,缺乏應變能力。經濟資源的有限性也決定了擴張性赤字政策隻能是短期的。這是因為赤字政策以國民經濟中存在閑置資源為前提,目前中國儲蓄率高于投資率,銀行資金存大于貸,财政用發債方式籌集适量資金,專項用于基建,可直接增加社會需求,使閑置資金得到充分利用,國民收入增加。但閑置資源畢竟有限,長期實行擴張性财政政策超過經濟承受能力,會導緻經濟過熱,引起通貨膨脹。

所以,當前運用擴張性赤字政策加快基本設施建設,隻是在特定條件下采取的一種暫時性的财政政策。從中長期看,仍然要堅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則,實施适度從緊的财政政策。因為财政存在大量的赤字,無論對财政本身的運作,還是對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在赤字長期化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從長期來看,赤字财政是今天花明天的錢,這一代人花下一代人的錢。在國民經濟中,儲蓄由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财政盈餘)組成。财政赤字是負儲蓄,會減少儲蓄。長期經濟增長要依靠投資,投資來自儲蓄。今天的赤字支出減少了明天的儲蓄,從而不利于長期經濟增長。

還應該注意的是,赤字籌資的錢一定要用于有利于長期增長的項目。如果把這些錢用于錯誤的投資,财政支出就會成為浪費,結果是付出了代價又無所收益。在社會需求低迷的情況下,興建鐵路、機場、港口等公共基礎設施是适當的,它既能增加有效需求,又能增加長期供給。但從長期看,也不能持續不斷地采取興建大型工程的辦法,特别是不宜把建設周期過長的公共工程作為穩定政策的工具,一是公共工程的刺激效應或乘數作用會呈現遞減趨勢,待公共工程一旦飽和時,則隻有刺激需求效應,而增加供給的效應即将消失。二是當需要轉入緊縮時,公共工程要麼繼續,則發揮不了收縮作用;要麼停工,則會導緻資源配置的浪費和損失。

因此,采取赤字政策必須審時度勢,十分謹慎,要為将來的政策調整留下空間和餘地。在政策導向上不應再鼓勵地方政府和各個部門擴大投資、多上項目;同時,要選擇好政府投資的項目,避免形成新的重複建設。如果政府投資項目選擇不當,雖然作為固定資産投資會增加當年的國内生産總值,并對投資品的生産起到一定的拉動作用,但對于今後的繼續發展或者作用不大,或者成為一堆無用的廢物。考慮到目前的經濟狀況,可以适當減少“需求乘數”較高的政府投資,增加在公共衛生、農村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與此同時必須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上做文章,在财政支出項目上必須進行科學論證,減少目前很多項目缺乏長遠規劃、盲目投資的現象;在财政支出過程中應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增加支出的透明度,杜絕挪用、貪污财政資金現象;正确處理總量擴張與結構調整的關系,适當轉變政府财政投資方向,在堅持基礎設施投資為主的同時,加大對傳統産業技術改造和新型高科技産業的投資,推動産業結構向合理化、高級化方向演變,加快國有經濟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

相關新聞

赤字率下調為宏觀調控留出空間nn财政赤字,意味着政府“花”的錢超過“掙”的錢。國家,如同每個人的小家,借錢辦點事很正常。财政赤字率,指财政赤字與國内生産總值的比率。n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2.38萬億元财政赤字中,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1.55萬億元,地方财政赤字8300億元,盡管赤字規模與去年持平,但因為國内生産總值的增長,赤字率自然而然下降了。nn“随着經濟企穩向好,我國财政增收有基礎,調低赤字率,不僅是債務可持續的要求,更是宏觀經濟調控的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赤字率下降可為宏觀調控創造更多政策空間。nn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看來,赤字率降低釋放進一步防控經濟風險信号,同時赤字總規模并未減少,彰顯積極财政政策更加聚力增效的新特點,更側重在結構性方面發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