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坦克

T-34坦克

蘇聯1940年制造的中型坦克
有一位偉人說過:"如果你是一位元帥,要統帥一支大軍去攻占敵人的國土并赢得戰争,那麼請選T-34吧。"T-34中型坦克是蘇聯哈爾科夫共産國際工廠設計師米哈伊爾·伊裡奇·科什金嘔心瀝血之作,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産了84070輛,其型号主要為兩種:安置76.2mm坦克炮的T-34/76與安置85mm坦克炮的T-34/85。其帶有傾斜裝甲的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着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1]
  • 中文名:
  • 外文名:T-34 Средний Танк
  • 前型/級:BT坦克
  • 次型/級:T-44坦克
  • 研制單位:
  • 國家:蘇聯
  • 中文名稱:T-34中型坦克
  • 全重:26.7噸-32.2噸
  • 正面裝甲:45mm
  • 側面裝甲:45mm
  • 發動機:500馬力V-2-34
  • 最大時速:55km/h
  • 最大行程:468km
  • 主武器:85mmZiS-S-53坦克炮(T34/85)
  • 副武器:兩挺7.62mmDT機槍

發展沿革

早期發展

T-34中型坦克是蘇聯30年代末在T-32坦克基礎上改進發展的一代中型坦克,最早的型号裝有M1938/39(L-11)76.2mm短管坦克炮,1940年9月開始在哈爾科夫坦克廠生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坦克又有許多改進,最重要的改進是用85mm坦克炮替換了76.2mm坦克炮,稱為T-34/85坦克,于1943年在3個坦克廠開始生産。後期蘇聯還利用用T-34底盤制造反坦克殲擊車,如著名的SU-85、SU-100和SU-122。

30年代的蘇聯有2個坦克生産基地,均在紅軍汽車裝甲坦克總局(UMM-RKKA,負責人:I.A.哈勒甫斯基)的領導之下:一個位于列甯格勒,是由基洛夫工廠和紅十月工廠等組成的生産基地;另一個是哈爾科夫機關廠,前者負責生産T-28、T-35和T-26等坦克,後者負責生産BT系列快速坦克。蘇軍提出設計新坦克,指标為在近距離内抵禦37毫米火炮的直射,在中遠距離内要抵禦75毫米火炮斜射。列甯格勒方面提出的3個方案都是簡單的增強裝甲,之後也就發展出了KV系列重型坦克。而哈爾科夫工廠新到任的科什金在帶領的年輕團隊考慮的是通過防彈外形,用傾斜裝甲來增加防護。

1938年5月4日,在蘇聯最高國防會議上,科什金将A-32(又稱T-32)坦克的設計提交了上去,參加過西班牙内戰的别洛托夫少校深受BT系列坦克表現不佳的苦楚,對A-32大加贊賞,而斯大林也對他的發言表示贊同。科什金随即表示A-32坦克将是通用性的坦克,A-32集BT系列坦克的高速、T-28的火力和T-26的小巧于一身,通用坦克的出現完全可以節約部隊的成本。從1939年開始,A-32做了很多實驗,最終于9月在庫賓卡獲得了一緻好評,哈爾科夫的老員工回憶道,這一天可以說是新坦克的生日。

在國防委員會對哈爾科夫工廠設計出的A-20不是太滿意的情況下,科什金又提出用新型的BD-2柴油發動機安裝在新的坦克上,在速度更快的前提下兼顧裝甲。而BD-2發動機功率高達540馬力,是後來著名的V-2坦克發動機的前身,這無疑是一個喜劇性的變化。有了發動機,懸挂部分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放棄了複雜的輪履兩用系統于是A-32有着7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也有着40度每秒的轉向能力。最後,再加上L-10U型76.2毫米火炮。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斯大林表示對新坦克進一步提高防護就可以投入量産,而裝甲加強改進、火炮改為L-11 76mm炮的A-32坦克擁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

在1939年12月19日的一次會議中,科什金向斯大林建議,在不明顯影響機動力和綜合性能的情況下,對A-32坦克進行武器升級。斯大林最終接受了他的建議,同意了制造這種坦克的計劃。因為當時二戰已經爆發,所以蘇聯國防委員會要求中型工業委員會在1940年生産出200輛這種坦克。在科什金早些時候的建議下,這款坦克被命名為“T-34”坦克,以紀念蘇聯1934年發布的大規模發展裝甲軍法令。

按照要求,T-34坦克需要采用比A-32坦克更厚的裝甲以及更加強力的火炮和更加可靠的傳動裝置。莫洛佐夫領導的設計小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最終,1940年1月,蘇聯生産出兩輛T-34坦克的原型車。科什金為了測試這款坦克,率2輛T-34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給在莫斯科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由于積勞成疾,科什金因患肺炎于1940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其助手莫洛佐夫接替了他的工作,最終成為T-54、T-64主戰坦克的締造者。

随後,這兩輛原型車又被送到蘇芬戰争的前線。但是,在這兩輛原型車抵達之前戰事就已經結束。不過科什金和他的設計組還是在芬蘭通過用T-34原型車的火炮轟擊已為蘇軍所占領的碉堡來展示T-34坦克武器系統的威力。随後,T-34坦克的原型車又在明斯克、基輔、哈爾科夫接受了進一步的測試。T-34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别是擁有相對較高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産。終于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産圖紙,随即大批量生産。可轉向系統需要用鐵錘才可以轉向,但性能不錯。

生産制

1941年上半年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СтапинградскийТракторныйЗавод)也開始生産該坦克。這期間的改進包括使用F-3476mm坦克炮。到1941年6月共生産裝有76mm火炮的該坦克1110輛。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初數月中,哈爾科夫坦克廠和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的T-34坦克産量猛增,加上克拉斯諾伊·索爾莫夫市112廠也生産T-34坦克,總産量很高。然而,由于德國的進攻,迫使哈爾科夫坦克廠遷至烏拉爾地區的下塔吉爾,到1942年初該廠才恢複全面生産。

此外,174坦克廠也從列甯格勒遷到鄂木斯克,1942年3月才開始生産該坦克。1942年初秋,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遭破壞,為了彌補損失,車裡亞賓斯克市的基洛夫廠(Заводим.Киров)于1942年8月從生産重型坦克改産該坦克,位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烏拉爾馬什(Урапьмащ)車體廠從1942年9月開始組裝該坦克。二戰中期,蘇聯将T-34進行火力升級,命名為T-34/85中型坦克,該坦克于1943年在3個坦克廠開始生産。

T-34/85坦克的生産一直持續到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則從1951年開始生産并持續生産至1956年。在大戰期間試驗研制的T-34/100坦克尚未生産時,裝有85mm坦克炮的T-44坦克已進入限量生産階段。1940年9月至1945年6月,蘇聯總共生産了53000輛T-34坦克和5000輛以T-34坦克作為底盤的中型自行火炮。

技術特點

火力

當歐洲各國的坦克炮還停留在37-50mm的水平,隻有法國B1和德國IV号裝備了75mm短管炮時,T-34就裝備了一門76毫米L/30.5L-11坦克炮,到1941年又換裝了76毫米F-34型L/42加農炮。F-34型加農炮使用普通穿甲彈時,500米距離上可穿透69毫米均質鋼闆,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1毫米鋼闆,當時的德國坦克沒有一樣能夠抵擋這樣猛烈的火力。F-34加農炮還可發射高爆和破片彈攻擊軟目标,因此具備支援步兵進攻的能力。一輛T-34坦克通常備彈77發,包括19發穿甲彈,53發高爆彈,和5發破甲彈。1943年改進型T-34的容彈量增至108發。

裝甲

T-34坦克無論在裝甲、火力還是動力方面都堪稱均衡。車身裝甲厚度都是45毫米,和德國的III、IV号坦克相當,但正面裝甲有32度的斜角,側面也有49度。炮塔是鑄造而成的六角型,正面裝甲厚度60毫米,側面也是45毫米,車身的斜角一直延伸到炮塔,因此T-34從正面看幾乎是一個直角三角形。斜面裝甲有兩點好處,首先炮彈擊中後容易彈開(即"跳彈"),威力大減;其次,根據美國穿甲彈公式,傾斜角度一定,穿甲彈穿透力與口徑大小成正比。因此被德軍75毫米炮射擊時,T-34坦克45毫米厚32度斜角的正面裝甲,防護能力相當于130毫米,而49度斜角的側面裝甲也相當于100毫米。這樣的正面裝甲,直接導緻1941年德國坦克裝備的任何火炮在500米距離上都無法擊穿,隻有德國的88炮能阻擋。

動力系統

蘇聯設計師莫羅佐夫特地為T-34研制了著名的12缸39升V-2柴油發動機,功率500馬力,使其公路最高時速達到55km/h。V-2柴油機的體積為1.87m^3,整個馬達部分體積為4.4m^3其發動機輔助設備和散熱器布置較為緊湊。V-2柴油發動機的另一個優點是省油,T-34坦克油箱容量460升,車身兩邊各挂一個容量39升的後備油箱,行程可達540公裡。相比之下,德國IV号坦克隻有160公裡的最大行程,而虎式坦克跑100公裡就得加油。

第三大優點在于柴油揮發性差,故常溫下不能被普通火焰點燃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第四柴油機動力強勁,衆所周知,車輛實際功率來源于輪周馬力,也就是扭矩,根據公式則有:T=9550P/n,即扭矩=9500倍功率除以轉速;同功率下,發動機轉速越低,扭矩越大,動力越強。所有正是這個原因,柴油機轉速均低于汽油機,所以出力遠強于汽油機,現代重型車輛基本都采用柴油機。T-34主機雖然功率為500馬力,但是轉速低達1800轉/分鐘,而德國虎式搭載的邁巴赫230-P30汽油機空有700馬力,轉速卻高達3000轉/分鐘。所以T-34具備高達2653牛·米的強大扭矩以及輪周功率,而德國的虎式隻有區區2228牛·米而已。500馬力柴油機動力遠勝700馬力汽油機,事實如此,這是常識,不容狡辯。

懸挂

和先前的BT-7一樣,T-34使用美國專利的克裡斯蒂懸挂。克裡斯蒂懸挂是一種擁有大直徑負重輪,使用螺旋彈簧的獨立式懸挂裝置。這種懸挂均是由前後兩個互相連接的圓柱形螺旋彈簧構成。位于前方的為可調式水平螺旋彈簧,後方的則是垂直螺旋彈簧,這種設計有更長的避震行程,可承受劇烈的上下颠簸,強化越野性能。T-34的履帶将近50公分寬,而德國坦克的履帶通常隻有30公分寬。以上優點使T-34具有超強的越野機動能力,這是蘇軍裝甲部隊大縱深攻擊戰術的硬件基礎。在冰天雪地的東線戰場,T-34的寬履帶使其可在雪深一米的冰原上自由馳騁,被德軍稱為“雪地之王”。

成員布局

T-34坦克車體是焊接制成的,共分3部分,駕駛員和機電員位于車體前部,戰鬥艙上車體中部,車體後部裝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

炮塔為鑄造結構,位于車體中部上方。T-34/85炮塔裡有3名乘員,車長在左邊,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右邊。炮塔頂部後邊有兩個帶圓頂蓋的通風口。T-34/76采用空間狹小的雙人炮塔,一般為炮手兼任車長,其他也有裝填手,甚至駕駛兼任車長的情況,大大降低了戰鬥效率。後期随着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