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新型教學結構類型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學習和交流打破了過去的時空界限,為人類能力的提高和發揮作用帶來了新的空間。”(江澤民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峰會議”上的講話)為了适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确定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強調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是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着密切聯系和繼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對獨立性特點的新型教學類型,對它的研究與實施将對發展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1]
  • 中文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 外文名:
  • 性質:新型教學結構類型
  • 特點: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途徑
  • 目的:改變傳統教學結構

概述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處現已很難查明,但可以認為最初是源于課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詞,來源于英語的"integrative"意為:"使結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體化,使其成為一體"。課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标、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作系統的考慮與操作,也就是說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認識、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比較狹義的課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慮到各門原來割裂課

程之間的有機聯系,将這些課程綜合化。劉茂森教授在全國教育技術學校"十五"課題開題研讨會上說:"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的目的、任務與學科課程教學的目的、任務整合在同一教學過程中。”這裡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信息技術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即課程的綜合化。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這是我們理解其含義的關鍵。在系統科學方法論中,“整合”表示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小部分的事物、現象、過程、物質屬性、關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體客觀規律或一定條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較大整體的過程及結果。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定義可以分為“大整合論”和“小整合論”兩種。

“大整合論”所理解的課程是一個較大的概念。這種觀點主要是将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的整體中去,改變課程内容和結構,變革整個課程體系。

“小整合論”則将課程等同于教學。這種觀點,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

我國教育技術界權威專家李克東教授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内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整合的三個基本點是:⑴要在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⑵對課程教學内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後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讓學生進行知識重構。

何克抗教授認為: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将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整合的三個基本屬性:營造新型教學環境、實現新的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教學結構。

目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要達到的宏觀目标:建設數字化教育環境,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促進學校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具體目标可以概述為:

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将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組合、重構,相互融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傳統教學方法的變革。

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培養學生獲取(包括信息發現、信息采集與信息優選)、分析(包括信息分類、信息綜合、信息查錯與信息評價)、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來解決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與檢索、信息的組織與表達、信息的存儲與變換以及信息的控制與傳輸等)信息的知識與能力,為學生打好全面、紮實的信息文化基礎,同時具備對信息内容的批判與理解能力,并能在虛拟的環境中具有良好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意識。

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

海量的網絡信息,改變了人類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習者必須能夠利用資源進行學習,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學會利用網絡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讨論式的學習,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台,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

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率加快,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出現了更多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在這種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的大背景下,要求學習者能夠具有主動汲取知識的願望并能付諸于日常生活實踐,要能夠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夠自我組織,并能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

原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将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并了解學科教學的需求。在整合過程中,教師要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用信息技術來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運用教育理論指導課程整合的實踐

現代學習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教與學的層面上,每一種理論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沒有一種理論具有普适性,無論哪一個理論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論而成為惟一的指導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在對需要機械地記憶知識或具有操練和訓練教學目标的學習中突顯出來。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作用,則主要體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控制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式地學習。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适當的内容重複,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通過信息技術設置情景,讓學生便于意義建構。

根據學科特點構建整合的教學模式

每個學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科特點,它們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語言教學是培養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主要訓練學生在不同的場合,正确、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較好的與别人交流的能力。

數學屬于邏輯經驗學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則以及應用問題組成,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開發學生的認知潛能上。

物理和化學,則是與人們的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觀察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做實驗的能力的培養。

如果需要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那麼用計算機的模拟實驗全部代替學生的親手實驗,将會違背學科的特點,背離教學目标中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根據教學内容選擇整合策略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實施多樣性、多元化和多層次的整合策略。對于學習類型和思維類型不同的人來說,他們所處的學習環境和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将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如有的學生不能主動地對外來信息進行加工,喜歡有人際交流的學習環境,需要明确的指導和講授。而有的學生在認知活動中,則更願意獨立學習、進行個人鑽研,更能适應結構松散的教學方法或個别化的學習環境。

“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理論來進行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

目前流行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以教為主”的教學設計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兩大類。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形成優勢互補“學教并重”的教學設計理論。而且,這種理論也正好能适應“既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将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

個别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

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台,對于同一任務,不同的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選擇不同的工具來完成。這種個别化的教學策略,對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既要為學生提供個别化的學習機會,又要組織學生開展協作學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