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

中國古代的四位詩人
南宋四大家是詩歌史上的四大家。詩歌史上的南宋四大家又稱中興四大詩人,中國南宋前期尤袤、楊萬裡、範成大、陸遊四位詩人的合稱。當時楊、陸的聲名尤著。尤袤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楊、範雖比不上陸遊,但各有特色。楊萬裡創立了活潑自然的誠齋體。楊萬裡、陸遊流傳下來的作品,數量之多是驚人的。中興四大詩人代表了宋代詩歌第二個最繁榮的時期。 楊萬裡有《誠齋集》,範成大有《範石湖集》,陸遊有《陸放翁集》傳世。
    本名:南宋四大家 别名:中興四大詩人 字: 号: 所處時代:南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中國 主要作品:青山寺 主要成就:創作大量詩歌 中文名:南宋四大家 别稱:中興四大詩人 包括:陸遊、楊萬裡、範成大、尤袤 身份:愛國詩人

人物簡介

尤袤n尤袤(公元1127年~公元1202年)字延之,小字季長,号遂初居士,晚号樂溪、木石老逸民,常州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南宋詩人、大臣、藏書家。祖父尤申,父尤時享,治史擅詩。n公元1148年(南宋朝紹興十八年戊辰)舉進士。初為泰興令。孝宗朝,為大宗正丞,累遷至太常少卿,權充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又曾權中書舍人兼直學士。光宗朝為煥章閣侍制、給事中,後授禮部尚書兼侍讀。逝世後谥号“文簡”。n

人物生平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農曆二月十四日生于無錫一個書香門第中。尤袤自小受家學熏陶,5歲能為詩句,10歲有神童之稱,15歲以詞賦聞名于毗陵郡(今常州,時無錫屬毗陵)。n尤袤于公元1148年(南宋紹興十八年戊辰)舉任泰興縣令。當時宋室山河破碎,偏安江南。泰興處于南宋邊區,金兵時常入侵,“縣舊有外城,屢殘于寇”。尤袤上任後,一面為民請命革除苛捐弊政;一面率領軍民整修城廓。南宋朝紹興三十一年辛巳(公元1161年)十月,金兵大舉南侵,揚州、真州(今儀征)等城都被攻陷,隻有“泰興以有城得全”。金兵蹂躏兩淮地區後,淮南人民死傷枕籍,流離失所。尤袤在詩作《淮民謠》中,描述了當時淮南人民的悲慘處境:“流離複流離,忍凍複忍饑;誰謂天地寬,一身無所依。淮南喪亂後,安巢亦未久,死者積如麻,生者能幾口?荒樹日西斜,撫摩力不給,将奈此憂何?”全詩長達六十句,通過一個流離失所的淮民的口氣,如泣如訴地将淮南人民在水深火熱中的悲慘情景,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宇字句句震撼着人們的心靈。n尤袤在泰興有政績,後奉調入京,任秘書丞兼國史院編修官和實錄院檢讨官,質又升任著作郎兼太子侍讀。公元1172年(南宋朝乾道八年壬辰)農曆二月,尤袤因參與一些大臣反對孝宗任用安慶軍節度使張說執政,于次年冬被趕出京城,任台州(今浙江臨海)知州。尤袤在台州期間,曾減免了一萬多戶無地貧民的稅收,繼續加厚和加高了前任知州修築的城牆。後來,台州發生洪水時,城區由于城牆高、厚而未受淹。n當尤袤在台州作出政績時,一些奸詐之輩就散布流言蜚語對中傷于他,引起了宋孝宗的懷疑,特派人對尤袤進行秘密調查,。使者在台州聽到的是民衆對尤袤的一片贊譽聲,回京如實作了回報,并抄錄了尤袤在台州所作的《東湖》詩四首呈送孝宗。其中二首:“三日瑤霖己渺漫,未晴三日又言幹。從來說道天難做,天到台州分外難。百病瘡痍費撫摩,官供仍傀拙催科。自憐鞅掌成何事,赢得霜毛一倍多。”宋孝宗對尤袤勤于政事和憂國憂民的品德十分歎賞。不久就提升他為淮東(今淮揚一帶)提舉常平,後又調任江東(今南京、廣德一帶)提舉常平。n尤袤在江東任内,适逢大旱,他率領人民抗災,并設法赈濟災民。後被題升為江西轉運使兼隆興(今江西南昌)知府。公元1182年(南宋朝淳熙九年壬寅),尤袤被召入朝,授吏部郎官、太子侍講,後又提升為樞密檢正兼左谕德。在朝時,他直言敢谏。公元1183年(南宋朝淳熙十年癸卯)夏大旱,尤袤便上書皇帝,對當時政治上的黑暗作了無情的揭露,書中說:“催科峻急而農民怨;關征苛察而商旅怨;差注留滞,士大夫有失職之怨;給浚削,而士卒又有不足之怨;奉谳不時報,而久系囚者怨;幽枉不獲伸,而負累者怨;強暴殺人,多特貸命,使已死者怨;有司買納,不即酬價,負販者怨。”他要求宋孝宗革除弊政,以弭民怨。n公元1187年(南宋朝淳熙十四年丁未)農曆十月,尤袤被任命為太常少卿,他對朝廷禮制和人才使用提出了很多正确的意見,深受宋孝宗的贊許,進官權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吏侍講,後又被任命兼權中書舍人和直學士院之職,尤袤力辭并推薦陸遊替代,但宋孝宗不同意。n宋光宗于公元1189年(南朝宋淳熙十六年己酉)農曆二月即位,即位後,尤袤再三勸谏勸,要他“謹初戒始,孜孜興念”,告誡他“天下萬事失之于初,則後不可救”。并對宋光宗即位後即任用親信和濫施爵賞的做法十分憂慮。他引用唐太宗登基後不私秦王府舊人的故事,想引起宋光宗的重視,但尤袤的這番忠言不僅沒有打動光宗,反而被一些奸臣從旁诽謗,說他是已經下野的周必大的黨羽。公元1190年(南宋朝紹熙元年庚戌),尤袤再次被逐出京城,出任婺州(今浙江金華)、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的知府。後又被召入朝任繪事中兼待講。此時他又要求光宗“澄神寡欲”、“虛己任賢”,并對宋光宗帝繼續濫施爵賞的做法一再進行勸阻。宋光宗有時也能采納尤袤的意見,如撤銷了一些升遷近臣的決定等等。但有時仍固執己見,甚至對尤袤的上谏大發脾氣。有一次宋光宗帝又對不應提升的官員委以重任。尤袤上奏谏阻,宋光宗大怒,當即把尤袤的奏章撕得粉碎。n尤袤對于宋光宗朝令夕改、反覆無常的做法非常不滿,曾數次要求緻仕歸田,并以不願為官、隐居山林的晉代名士孫綽撰寫的《遂初賦》的“遂初”二宇以自号,宋光宗帝一面書寫“遂初”二字賜給尤袤;一面又不同意他緻仕,還遷升尤袤為禮部尚書。尤袤到了七十歲方緻仕歸家。在無錫束帶河旁的梁溪河畔造了園圃,題名樂溪。園内有萬卷樓、暢閣、來朱亭、二友齋等。公元1202年(南宋朝嘉泰二中壬戌),尤袤病逝,終年七十六歲。n

主要成就

尤袤一生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的詩歌創作和收藏了大量圖書,并編寫了中國最早的一部版本目錄。n元朝的方回曾談到,南宋“中興以來,言詩者必曰尤、楊、範、陸。”尤袤、楊萬裡、範成大、陸遊并稱為南宋四大詩人。可惜,尤袤的大量詩稿和其他著作以及三萬多卷藏書,在一次火災中全被焚毀。現在見到的他的五十九首詩是由他的清朝後裔尤侗從一些方志、類書中搜集到的。從這些殘留詩篇的思想内容上看,尤袤與陸、楊、範三位詩人一樣,都對當時南宋小朝廷一意偏安、屈膝投降流露出不滿的情緒,對山河破碎、人民遭受異族壓迫是十分憂憤的。如從《落梅》一詩中就可以看出詩人對國事的憂慮,對南宋朝廷不思恢複、陶醉于歌舞升平之中的憤懑:“梁溪西畔小橋東,落葉紛紛水映紅。五夜客愁花片裡,一年春事角聲中。歌殘《玉樹》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終。卻憶孤山醉歸路,‘馬蹄香雪襯東風。”從尤袤的殘篇中,還可以看出詩人關心人民疾苦,不滿苛征暴斂的情感。n尤袤的詩歌寫得平易自然,曉暢清新,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生辭的典故之句。《青山寺》可稱為他現存詩歌中的代表作:“峥嵘樓閣扡天開,門外湖山翠作堆,蕩漾煙波迷澤國,空蒙雲氣認蓬萊。香銷龍象輝金碧,雨過麒麟駁翠苔。二十九年三到此,一生知有幾回來。”n尤袤一生嗜書,早有尤書櫥之稱。他對于圖書“嗜好既笃,網羅斯備。”凡是他沒有讀過的書,隻要他得知書名,就要想盡辦法找來閱讀,讀後不僅要做筆記,借來的還要抄錄收藏。楊萬裡曾經描述他樂于抄書的情景:“延之每退,則閉門謝容,日計手抄若幹古書,其子弟亦抄書……其諾女亦抄書。”楊萬裡還記述一則故事,說他曾将其所著《西歸集》、《朝天集》贈送給尤袤,尤袤高興地寫詩酬謝:“西歸累歲卻朝天,添得囊中六百篇。垂棘連城三倍價,夜光明月十分圓。”可見尤袤對書的嗜好之情。n由于尤袤酷好收集、珍藏書籍,加上他曾擔任過國史館編修、侍讀等公職,有機會借閱朝廷三館秘閣書籍,能夠更多地抄錄到一些一般人所難以見到的書。因此,他的藏書十分豐富,其中善本、珍本也很多。他的好友陸遊曾在詩中描寫他的藏書是“異書名刻堆滿屋,欠身欲起遺書圍。”n尤袤曾把家藏書籍“彙而目之”編成了《遂初堂書目》一卷。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版本目錄,對研究中國古籍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遂初堂書目》把圖書分成四十四類,從這本書目中可看出,尤袤的藏書包括經、史、子、集、稗官小說,釋典道教、雜藝、譜錄等等的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尤袤十分重視收藏本朝書籍,約占他所收藏史籍總數的三分之一。他收藏的北宋《國史》,九朝具備,北宋《實錄》不僅齊全,而且有多種版本。可惜尤袤藏書在他逝世後因宅第失火,焚之一炬。僅留下《遂初堂書目》一部。n尤袤文集,據《宋史》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則有《梁溪集》五十卷。但均早佚。清人尤侗輯尤袤古今體詩四十七首,雜文二十六篇,彙成兩卷,為《梁溪遺稿》,刊行于時。厲鹗《宋詩紀事》又從《三朝北盟會編》、《茅山志》等書輯得遺詩數首。尤袤藏書甚多,編有《遂初堂書目》一卷,分經為九門,史為十八門,子為十二門,集為五門,有時一書兼載數本以資互考,但不作解題,且不載卷數和撰人,與《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等同為較早的宋人重要目錄書。《梁溪遺搞》有清康熙刊本,《遂初堂書目》有《叢書集成》本。n

主要作品

瑞鹧鸪·梁溪西畔小橋東 瑞鹧鸪·兩行芳蕊傍溪陰 送提舉楊大監解組西歸 題米元晖潇湘圖二首 正月二十八日夜大雪n張公洞大暑留召伯埭 駐目亭 君子堂 樂山堂n楊萬裡編輯 語音n

人物簡介

楊萬裡n楊萬裡,字廷秀,号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洴塘村)人。南宋傑出的詩人、大臣。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n

人物生平

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楊萬裡呱呱墜地。這是一個風狂雨橫的年代。金兵大舉入侵中原,于上年閏十一月攻陷汴京,這年四月,俘虜徽宗、欽宗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是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從此,便開始了宋、金戰戰和和南弱北強的長期對峙局面。 楊萬裡八歲喪母。父親楊芾(公元1096-1164年〉,字文卿,号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經》,常忍着饑寒購買書籍,積十年,得藏書數千卷。他曾指着藏書對楊萬裡說:“是聖賢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铨《楊君文卿基志銘》)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裡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锲而不舍。他14歲拜高守道為師,17歲拜王庭程為師,21歲拜劉安世、劉廷直為師。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赴臨安參 加禮部試,落第而歸,仍繼續求學。27歲拜劉才邵為師。幾年後在贛州司戶任上,父親又攜領他去拜見滴居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贛州的胡錐。王庭珪、張九成、胡铨等前輩的學問、節操以及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給了楊萬裡以重要的影響。n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楊萬裡進士及第。n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授贛州司戶參軍。n二十九年(公元1159也年)十月,調任永州零陵縣塞。時主戰派領袖張浚滴居永州,閉門謝客。楊萬裡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見,後以書信力請,并通過其子張栻介紹,才得接見。張浚對他說:“元符貴人,腰金纖紫者何隙,惟鄒志完、陳瑩中姓名與日月争光!”(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卷l)同時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楊萬裡服膺其教終身,于是名其讀書之室曰“誠齋”,以明己志。胡铨當時滴居衡州,楊萬裡又請他為此寫了《誠齋記》。為丞零陵,“一日而并得二師”(《跋張魏公答忠簡胡公書十二紙》),張浚、胡铨兩位愛國名臣成為楊萬裡終生效法的榜樣。n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高宗趙構遜位,南宋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孝宗即位,銳意恢複,起用張浚為樞密使,不久又任其為相。隆興元年(1163)秋,楊萬裡離零陵任,赴調至臨安。因張浚推薦,除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于二年正月西歸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守服,“三年,戶不閉而無客氣《送王才臣赴秋試序》)。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楊萬裡至臨安,先後渴見副樞密使陳俊卿和樞毯使虞允文,上政論《千慮策》。《千慮策》分”君道“、”國勢“、”治原“、”人才“、”論相“、”論将“、”論兵“、”馭吏“、”選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總結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曆史教訓,直率批評了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了一整套振興國家的方針策略,充分顯示了楊萬裡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讀後贊歎說:”東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薦兩人,當以此人為首。“(《鶴林玉露》乙編卷4)n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楊萬裡除隆興府奉新縣知縣。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楊萬裡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百姓,官署-府庫卻依然空虛,深知是群吏中間盤剝所緻。于是他下令,全部放還牢裡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後發給每戶一紙通知,放寬其稅額、期限。結果百姓紛紛自動前來納稅,不出一月,欠稅全部交清。奉新任職雖隻半年,卻初次實踐了他的不擾民政治,頗獲治績。 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薦,楊萬裡除國子博士,楊萬裡開始作京宮。次年,張栻由于反對侯幸近習執掌要職得罪虞允文而被擠出知袁州,楊萬裡力争張栻不當去位,又緻書虞允文,以正理相規勸,公而忘私,深為世人稱道。七月,轉太常博士;八年丸丹,升太常兼權吏都右侍郎官;九年四月,轉将作少監。n淳熙元年(1174)正月,除知漳州,臨行時不忘上劄,忠告皇帝戒貪吏、施廉吏。後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淳熙四年春,出知常州。n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正月,除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楊萬裡于二月攜家離開常州,待次近一年,七年正月離吉水赴任廣東。八年二月,改任廣東提點刑獄。冬,閩”盜“沈師進入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稱為”仁者之勇“,賜直秘閣。九年七月繼母去世,離任服喪。 淳熙十一年n(公元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書右郎,後任吏部員外郎。十二年五月,除吏部郎中,應诏上書,極論時事。塞相王淮問”宰相何事最急先務“,楊萬裡以”人才最急先務“為答,并條上《薦士錄》,舉薦朱蕉等六十人,都是正人端士。孝宗親耀他為太子侍讀,太子為題”誠齋“二字。淳熙十三年,轉樞密院檢詳宮,曆任尚書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東宮侍讀宮。十四年十月,任秘書少監。十五年三月,孝宗昕納翰林學士洪邁之議,以呂頤浩等人配飨高宗廟祀。楊萬裡力争主戰名将張浚當配飨,指斥洪邁不俟集議、專辄獨斷,無異”指鹿為馬“,惹惱孝宗:”萬裡以聯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閣,出知絹州(今江西高安)。n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光宗受禅。楊萬裡五月複直秘閣,八月被召,九月入京。他連上三劄,要求光宗愛護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儉,三日斷,囚日親君子,五曰獎直言“(《第三劄子》)。十月,除秘書監。因紹熙改元,借煥章閣學士充接伴金國賀正旦使使,兼實錄院檢讨官。n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八月,孝宗《日曆》修成,照例應由秘書監楊萬裡為《日曆》作序,而宰臣卻另囑他人,楊萬裡于是自覺失職,請求去職,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進孝宗《聖政》書,宰臣以他為進奉官,而孝宗猶念舊惡,大不痛快,于是出江東轉運副使。n紹熙二年(公元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裡上書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知贛州。未赴,八月謝病自免,回歸吉水。”如病鶴出籠,如脫兔投林……自此幽屏,遂與世絕“(《答沈子壽書》)。n甯宗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有召赴京,楊萬裡辭不往。九月,升煥章閣待制,提舉興國宮。四年正月,進封吉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五年三月,升寶文閣待制,緻仕。六年十二月,進封吉水縣開國伯。n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八月,诏進寶漠閣直學士,給賜衣帶;四年正月,進封廬陵郡開國侯,加食邑三百戶。n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召赴京,複辭;二年二月,升寶漠閣學士。 楊萬裡晚年誓不出仕,據傳是由于不滿權臣韓侂胄當國。韓築南園,要請他作”記戶,他說:“官可棄,記不可作也!”予以堅決拒絕。後因韓專傍日甚,遂憂憤快快成疾。家人知他憂國心重,凡一切時政消息皆不敢告知。n開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韓侂胄弄權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谟閣文士,谥“文節”。n

傑出事迹

楊萬裡一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他在給皇帝的許多“書”、“策”、“劄子”中都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于言表。他為官清正廉潔,盡力不擾百姓,當時的詩人徐玑稱贊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江東轉運副使任滿之後,應有餘錢萬缗,但他均棄于官庫,一錢不取而歸。他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此始終不得大用。實際上他為官也不斤斤營求升遷,在作京官時就随時準備丢官罷職,因此預先準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費,鎖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許買一物,怕去職回鄉時行李累贅。後來賦閑家居的十五年中,還是韓侂胄柄政之時,韓新建南園,請他作一篇“記”,許以高官相酬,萬裡堅辭不作,表示“官可棄,‘記’不可作。”以止數事,可以想見其為人。詩人葛天民誇他“脊梁如鐵心如石”(見《南宋群賢小集。葛無懷小集》),并非谥美之辭。n楊萬裡一生熱愛農村,體恤農民,也寫了不少反映農民生活的詩篇。如《憫農》、《農家歎》、《秋雨歎》、《憫旱》、《過白沙技歌》等寫出農民生活的艱難和疾苦,《歌四時詞》、《播秧歌》等 寫出農民艱辛和歡樂,《望雨》、《至後人城道中雜興》等寫出對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喜悅和盼望,都具有比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n楊萬裡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與陸遊、範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詩派,後來認識到江西詩派追求形式、艱深蹇澀的弊病,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盡焚其力作詩篇千餘首,決意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徑。他在《荊溪集自序》中曾回憶過自己走過的創作道路:“餘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于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他在詩中也曾明确表白:“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庭堅)陳(師道)籬下休安腳,陶(潛)謝(靈運)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幹近詩》之三)正因為他不随人腳跟、傍人籬下,敢于别轉一路,推陳出新,終于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風,其詩風格純樸,語言口語化,構思新巧,号為“誠齋體”。對當時詩壇風氣的轉變,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n楊萬裡學問淵博,才思健舉。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麗的鴻篇巨制;也有狀物姿态,寫人情意,随手拈來,卻能曲盡其妙的寫景抒情小詩。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吸取生動清新的口語謠諺入詩,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辭諺語,沖口而來”(蔣鴻翮《寒塘詩話》),給人純樸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釘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脫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學習的成就。n主要成就n楊萬裡一生寫作極為勤奮,相傳有詩二萬餘首,現存詩四千二百餘首,詩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誠齋集》,今存。n

主要作品

《初夏睡起》、《昭君怨》、《曉出淨慈送林子方》、《小池》、《閑居初夏午睡起》、《戲筆》、《宿新市徐公店 和段季承左臧惠四絕句》、《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讀嚴子陵傳》、《春晴懷故園海棠》、《歸去來兮引/歸去來兮》、《過楊村》、《好事近》、《寄陸務觀》、《念奴嬌》、《傷春》、《晚風》、《武陵春》、《閑居初夏午睡起》、《曉出淨慈寺》、《新柳》、《憶秦娥》等。n範成大編輯 語音n

人物簡介

範成大n範成大(公元1126年-1193年)字緻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郡(郡治在今江蘇吳縣)人。南宋詩人。谥号文穆。他與楊萬裡、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n

人物生平

範成大父母早亡,母:78歲身亡,父:46歲因病身亡家境貧寒。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初授戶曹,又任監和劑局、處州知府,以起居,假資政殿大學士出使金朝,為改變接納金國诏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節,不畏強暴,幾近被殺,不辱使命而歸,并寫成使金日記《攬辔錄》。後曆任靜江、鹹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因與孝宗意見相左,兩個月即去職。晚年隐居故鄉石湖。卒谥文穆。他與尤袤、楊萬裡、陸遊齊名,号稱”中興四大詩人“。他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妩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寫的七十二首絕句,如《青遠店》、《州橋》、《雙廟》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的民族感情。愛國情感激昂悲壯。其《催租行》、《後催租行》、《缫絲行》、《勞畲耕》等揭露封建剝削的殘酷,表現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繪了農村景物、風俗人情和農民生活,風格清新明快,優美流暢,富有韻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這類詩在南宋末期産生極大影響。n他的文賦在當時也享有盛名。詞作情長意深,前期作品與秦觀相近,後期作品則近于蘇轼。範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産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當時流傳着”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遊《劍南詩稿》)的說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說:”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情景,親切、淳樸,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也寫了一些應酬唱和、山川行旅、歎老嗟悲以至講論佛典禅裡之作。楊萬裡《石湖居士詩集序》說:”(範成大詩)大篇決流,短章斂芒;缛而不釀,縮而不僒。清新妩媚,奄有鮑謝;奔逸隽偉,窮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陳陳,一唱之嗚嗚,不可得世。“生平詳見《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n

人物評價

範成大的作品在當時即有顯著影響,到清初則影響尤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遊《劍南詩稿》)之說。其詩風格輕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其代表作,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謂之”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他同時還是著名的詞作家,或許還可說是一位地理學家。有《石湖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攬辔錄》、《骖鹭錄》、《吳船錄》、《吳郡志》等著作傳世。n

主要詩篇

《四時田園雜興》共60首n

生平事迹

範成大與楊萬裡年齡相仿,都是在北宋滅亡前後出生的,又同在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同列名于”中興四大詩人“。不過範成大在仕途上更為得志,做到參知政事,晚年退職閑居。有《石湖居士詩集》。 範成大一度也深受江西派的影響,現存的一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少語言澀滞、堆垛典故的現象,和一些似禅非禅、似儒非儒的議論。不過,範成大在學江西詩風的同時,比較廣泛地汲取了中晚唐詩歌的風格與技巧,在博采衆長的基礎上突破了江西詩風的籠罩。尤其許多近體詩,委婉清麗中帶有峻拔之氣,有他自己的特點。n範成大與楊萬裡年齡相仿,都是在北宋滅亡前後出生的,又同在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同列名于中興四大詩人。他早年從江西派入手,中年以後,轉而批判江西派的弊病,盡焚少作“江西體”千餘首,而自出機杼。由于生活關系,範成大年輕時便寫了一些揭露殘酷剝削、同情農民疾苦的詩。《催租行》和《後催租行》可為代表。在《催租行》裡作者通過官府的爪牙——裡正無恥勒索農民的典型事件,概括地反映了當時政治的黑暗。此後在帥蜀期間,作者在《勞畲耕》裡還揭露了那種“食者定遊手,種者長流涎”的階級的不平。n還在少年時期,詩人便寫出了”莫把江山誇北客,冷煙寒水更荒涼“(《秋日二絕》)的名句,對于南宋統治者向金使炫耀半壁江山的無恥行為作了尖銳的批評。他晚年還寫了一些反映人民悲苦生活的小詩,如《夜坐有感》、《詠河市歌者》、《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三絕》等。 由于内容較豐富,同時他不僅學白居易、王建,也學孟郊、李賀,還有”玉台體“,因此範詩的風格也比較多樣。楊萬裡評他的詩”清新妩媚奔逸隽偉“(《石湖詩序》),主要是指”點綴湖山“一類作品而言。其實範詩還有”婉峭“、”淺切“的一面。楊萬裡還說:”今海内詩人,不過三四,而公皆過之,無不及者“,這評價也欠公允。範是不能和陸遊相比的。他深受佛、道影響,詩中消極頹廢的東西還是不少的。n陸遊編輯 語音n

人物簡介

陸遊n陸遊(1125年-1210年),字務觀,号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六十年間萬首詩。”現存9200首,主要是後兩個時期所作,42歲前隻有百餘首,被自己燒掉。有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上古出版社)。n創作經曆n其生平經曆與創作自然分成三個時期:n1、45前。他出身于學術和文學空氣很濃的仕宦之家,父親陸宰有愛國精神。n29歲時參加進士考試,因名次在秦桧孫子前而不取。秦桧死後五年始得授官。任鎮江通判時,力主抗金北伐而貶官。n他學詩于曾幾,時18歲。n2、46-65歲,入蜀從軍至1189年被罷斥。這是其詩成熟期,趙翼:“放翁詩之宏肆,自從戎巴蜀,而境界又一變。”他體味出“詩家三昧”。n關于“詩家三昧”的兩種解釋:n一是他體味出詩歌創作來源于現實生活,而不是從故紙堆中尋出處。至此,他出于江西詩派,而又超于江西詩派。《示子聿》:n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稍悟,漸若窺弘大。-----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n二是他在抗金前線的南鄭(陝西漢中),受到緊張、豪宕的軍營生活的激發,而領悟到改變早年專以“藻繪”為工的詩風,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這風格與他建奇功、抒愛國情及狂放性格相适應。(史141)見《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n3、66-86,閑居家鄉山陰。詩風平淡,但仍不泯愛國熱情。創作了七千餘首詩。n又《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n

其詩題材

1、愛國詩。這是其詩的主旋律,自始至終,無論處境如何,無論聽風、看雨、感涼、驚夢,時時不忘恢複故土、報效國家。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秋夜将曉迎涼有感》等。n像前面所介紹朱敦儒、張元幹等詞人隻是憂憤,有的甚至晚年消沉,自己并沒有投身到抗金生活中去。--陸遊用他一生的生命激情,聲明他救國、衛國的膽量和決心。n這一題材主要題旨:(1)歌頌收複失地、報國雪恥的抗金生活;n(2)同情淪陷區人民;n(3)揭露統治着偏安江南,妥協投降;n(4)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如《關山月》、《書憤》。n2、閑适詩。主要寫日常情事,寫景狀物以及生活滋味、閑适之趣。如《遊山西村》。n3、愛情詩。不多,但很好,主要寫與唐婉之間的情感。如《沈園》。n藝術特點n陸遊兼學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家詩:n學李--豪放。陸不忘國事,渴望恢複中原,不僅白日,夢中也常常出現。所以,其詩中描寫夢境,充滿想象力,具有浪漫色彩。尤其七古的寫作。有“小李白”之稱。n學杜--沉郁雄渾。他關心國事,被稱為“詩史”。但他比杜甫更像戰士,鬥志更昂揚。七律詩章法整饬嚴謹,對仗工整。n學白--日常生活題材的作品,平易閑适,不藻飾,語言通俗曉暢。n1、章法:整饬嚴謹。n2、語言:工整錘煉,通俗曉暢。劉克莊:“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n3、詩體:以七言擅長,古近體兼善;n4、風格:沉郁悲壯與雄奇奔放兼之。n

影響

在平和時代,人們喜歡他閑适情味的小詩;在國家危難時,他豪情激昂的愛國詩更能激勵人和感染人。梁啟超《讀放翁集》這樣評道:n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消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n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n曆史評價n陸遊的許多詩篇抒寫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賣國賊的仇恨,風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陸遊的著作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存詞130餘首。他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廣為傳誦。陸遊以現存詩作9000多首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詩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詩人,創造了一項詩歌中國之最。n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内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傑出詩人。“氣吞殘虜”。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桧所黜。高宗即位,賜進士出身。n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轼等人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卓越詩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放翁詞》、《南唐書》、《老學庵筆記》。n陸遊書名為詩名所掩,陸遊亦工書翰,精行草和楷書。他自稱“草書學張颠(張旭),行書學楊風(凝式)。”他的書法簡劄,信手拈來,飄逸潇灑,秀潤挺拔,晚年筆力遒健奔放。朱熹稱其筆劄精妙,遒嚴飄逸,意緻高遠。遺留書作不多,書論有《論學二王書》。傳世之作有《苦寒帖》、《懷成都詩帖》等。n轶事典故n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而且愛情生活也很不幸。n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二十歲的陸遊和表妹唐婉結為伴侶。兩人從小青梅竹馬,婚後相敬如賓。然而,唐婉的才華橫溢與陸遊的親密感情,引起了陸母的不滿,以至最後發展到強迫陸遊和她離婚。陸遊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願分離,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親懇求,都遭到了母親的責罵。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雖種種哀告,終歸走到了“執手相看淚眼”的地步。 真相:根據陸遊自己在晚年的詩作(《劍南詩稿》卷十四)是因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n陸遊迫于母命,萬般無奈,便與唐婉忍痛分離。後來,陸遊依母親的心意,另娶王氏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給同郡的趙士程。這一對年輕人的美滿婚姻就這樣被拆散了。n十年後的一個春天,31歲的陸遊滿懷憂郁的心情獨自一人漫遊山陰城沈家花園。正當他獨坐獨飲,借酒澆愁之時,突然他意外地看見了唐婉及其改嫁後的丈夫趙士程。n盡管這時他已與唐婉分離多年,但是内心裡對唐婉的感情并沒有完全擺脫。他想到,過去唐婉是自己的愛妻,而今已屬他人,好像禁宮中的楊柳,可望而不可及。n想到這裡,悲痛之情頓時湧上心頭,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離去。不料這時唐婉征得趙士程的同意,給他送來一杯酒,陸遊看到唐婉這一舉動,體會到了她的深情,兩行熱淚凄然而下,一揚頭喝下了唐婉送來的這杯苦酒。然後在粉牆之上奮筆題下《钗頭鳳》這首千古絕唱。n陸遊在這首詞裡抒發的是愛情遭受摧殘後的傷感、内疚和對唐婉的深情愛慕,以及對他母親棒打鴛鴦的不滿情緒。n陸遊題詞之後,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陸遊走後,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裡,将這首《钗頭鳳》詞從頭至尾反複看了幾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聲痛哭起來。回到家中,她愁怨難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頭鳳》詞。唐婉不久便郁悶愁怨而死。n此後,陸遊北上抗金,又轉川蜀任職,幾十年的風雨生涯,依然無法排遣詩人心中的眷戀,他六十三歲,“偶複來菊縫枕囊,凄然有感”,又寫了兩首情詞哀怨的詩。n在他六十七歲的時候,重遊沈園,看到當年題《钗頭鳳》的半面破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又寫詩感懷。n詩人七十五歲時,住在沈園的附近,這年唐琬逝去四十年,“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重遊故園,揮筆和淚作《沈園》詩:(其一)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複舊池台。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n(其二)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n煙雨沈園中,恍恍惚惚間,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詩人,正緩步踱過傷心橋,踯躅在滿地落葉中。已無蟬聲,也無畫角,隻有一個默然凝望斷牆柳絮的老人。n詩人八十一歲,又作夢遊沈氏園亭詩,寫下了:n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裡更傷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n城南小陌又逢春,隻見梅花不見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n這兩首詩以梅花作為主要意象關聯到一起,既表示自己的情操“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老而彌堅,至死不變,也寓示唐琬高潔的品行,堅韌的節操,更表現出兩人的愛情,盡管經曆了塵世風霜,天荒地老,但不變依舊。n詩人八十四歲,離逝世隻一年,再次重遊沈園,懷念唐婉,此情至死難忘。n

主要作品

《關山月》、《書憤》、《金錯刀行》、《農家歎》、《黃州》、《長歌行》等,均為其代表作。n以《訴衷情》(當年萬裡覓封侯)、《蔔算子·詠梅》等最為著名。n《示兒》是他人生路上留下的最後一首詩。n《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放翁逸稿》2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等。 其他尚有:《放翁家訓》、《家世舊文》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