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

宋高宗

南宋開國皇帝
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宋朝第十位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南宋開國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大觀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宮中,天性聰明,博聞強記,拜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1]康王趙構即位于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後1187年11月9日),崩于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長壽帝王之一,谥号“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号高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累谥“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在位期間,迫于形勢民心,任用嶽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将領抗擊金軍,重用主和派的黃潛善、汪伯彥、王倫、秦桧等人,一味求和,處死嶽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趙昚,尊号“光堯壽聖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武緯文紹業興統明谟盛烈太上皇帝”。趙構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迹有《草書洛神賦》等。[2]
    本名:趙構 字:德基 所處時代:宋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 主要作品:翰墨志、草書洛神賦 主要成就:建立南宋 廟号:高宗 谥号:聖神武文憲孝皇帝 在位時間:1127年3月20日-1162年7月24日 年号:建炎(4年);紹興(32年) 陵墓:永思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宋高宗坐像宋大觀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趙構出生。同年八月丁醜日,賜名為趙構,授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

大觀二年(1108年)正月庚申日,封為廣平郡王。

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進封為康王。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博聞強記。

宣和四年(1122年),高宗趙構行成人禮,并搬到宮外的府邸。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府時,他曾以親王身份在金營中短期為人質。當年冬,金兵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營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屬河北)被守臣宗澤勸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虜。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時,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宋史·本紀》稱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宋廷令其率河北兵馬救援京師,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繼又轉移到東平府(今屬山東),以避敵鋒。

建炎南渡

宋高宗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南宋政權初建,他迫于形勢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但不久趕走李綱,同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等奸佞小人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舊曆二月,金兵奔襲揚州,他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迫于輿論壓力,他不得不罷免汪伯彥、黃潛善等人。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兵變,殺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宋高宗逼迫退位,史稱苗劉兵變。文臣呂頤浩、張浚和武将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複辟”。他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訴自已逃到南方後,“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要求金朝統治者“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對于抗金戰争卻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随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甯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

建炎四年(1130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後,趙構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将臨安府定為南宋的行在。金兵暫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調精兵鎮壓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他雖然在防禦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嶽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防務,但隻把軍事部署作為乞降的籌碼,始終沒有收複失地的打算。他把金朝派到南宋進行誘降活動的秦桧予以重用,任為宰相,同秦桧加緊進行投降活動,竭力壓制嶽飛等将領的抗金要求。

紹興二年(1132年),高宗遷都杭州,南宋朝廷初步在東南站穩了腳跟。

紹興十年(1140年),各路宋軍在對金戰争中節節取勝時,宋高宗擔心将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欽宗後自己必須退位,于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

屈辱求和

《精忠嶽飛》中的趙構紹興十一年(1141年),解除嶽飛、韓世忠等大将的兵權,向金表示堅決議和的決心。不久,他與秦桧制造嶽飛父子謀反冤案,以“莫須有”的罪名加以殺害,遂同金朝簽定了屈辱投降的紹興和議,向金稱臣納貢,以換取金承認自己在淮河、大散關以南地區的統治權。十一月和議簽定後,按金朝規定,秦桧事實上成了終身宰相,宋高宗雖對他日益猜忌,卻仍縱容他專權跋扈,對主張抗戰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擊。即使在秦桧死後,宋高宗仍委任投降派萬俟卨、湯思退等奸佞小人掌政,堅守對金和議條款,每年除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外,送給金統治者賀正旦、生辰等的禮物也“以巨萬計”,隻要金朝統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訪送去。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海陵王完顔亮大舉南侵,趙構又想再次逃離臨安府。金海陵王渡江失敗,被部下所殺(見采石之戰)。宋高宗遣使賀金世宗完顔雍即位,準備再次對金議和。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當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後,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自稱太上皇帝。

晚年生活

趙構退位後,自稱不再問朝政,其實也幹預一些政事。

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日(1187年11月9日),趙構病死于臨安行在的德壽宮,時年八十一歲,谥号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廟号高宗。趙構死後,棺木未下葬,直到淳熙十六年(1189年)三月丙寅日,才下葬于紹興府會稽縣之永思陵。

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加谥号為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藝術成就

書畫創作

作品特點

從個人的氣質來講,趙構實際上是一位藝術家。他精通詩詞與音樂,擅長書法、繪畫,志趣一直在筆墨方面,是一位相當勤于學習書法的皇帝。他最初是學黃庭堅,中年學米芾,紹興七年(1137年)書的《賜嶽飛手敕》是典型的米芾筆法。後來又學“二王”,他的《賜嶽飛批劄卷》是書法風格轉向“二王”的重要标志。他尤其喜愛《蘭亭序》,“自晉、魏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他還把大量臨摹的作品分送給朝廷中的大臣。由于他身份的關系,他的喜好也影響到南宋的書風。南宋楊萬裡在《誠齋集》中說:“我高宗初作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最後作孫過庭字,故我孝宗與今上皆作孫字。”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也說到了這一情況:“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後作孫過庭字,而孫字又盛……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上行下效,投當權者所好,其結果是以權貴的好惡左右了書體的盛衰,影響了南宋書法的發展方向,宋高宗對南宋書壇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宋高宗在《翰墨志》中說:“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故晚年得趣,橫斜平直,随意所适。”趙構的傳世墨迹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賜嶽飛手敕卷》《賜嶽飛批劄卷》及《光明塔碑》等。

他還在身體力行的基礎上,提倡大衆研習書法,對南宋書壇的興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時間,以宋高宗為中心,南宋朝廷上下掀起了一個學習書法的高潮。南宋紹興初年,趙構和皇後吳氏給太學書寫了課本,包括《周易》《尚書》《春秋》《論語》《孟子》和《毛詩》七部,趙構在書寫這些經書時,非常認真,每天都要寫到手腕發酸、感到“翰墨稍倦”時,就讓吳皇後接着“續書”。為了防止出現誤傳或遺失,皇帝還令人将他和吳皇後書寫的經書銘刻在巨石之上,被稱為《南宋太學石經》。《南宋太學石經》的書體以小楷為主,夾以行楷,把儒家經典以書法的形式表現出來,影響廣泛而深遠。如今太學石經僅存86片。殘存的太學石經都伫立在杭州孔廟大殿裡,大多已殘破不堪。

書畫理論

宋高宗不僅有實際的書畫創作,對書法理論也很有研究,著有《翰墨志》一卷,是他在退居德壽宮以後談論書法的語錄,在書法理論上有很精辟的見解,這是南宋前期書法理論的重要著作,也有人将它稱為南宋書法理論的代表著作。

收集法帖名畫

趙構醉心于書道,也喜歡和善于繪畫,莊肅《畫繼補遺》中說他“于萬機之暇,時作小筆山水,專寫煙岚雨難狀之景,非群庶所可企及也”。他熱心保護古代書畫名作,整理和收集了宣和内府因戰亂而散失的許多古代法帖名畫,《畫繼補遺》中記載:宋高宗“駐跸錢塘,每獲名蹤卷軸,多令辨驗”。因此保存了大量藝術精品。《南宋館閣續錄》中記錄的一千多件曆代名畫,恐怕就是宋高宗收集、保護的成果。

詩詞作品

宋高宗趙構與宋徽宗趙佶,是北宋與南宋之交的兩位皇帝。他們又都是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其繪畫、書法、詞作,在中國藝術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作為詞人,他們存詞不多而藝術性都較高。趙構有《漁父詞》十五首,其序雲:“紹興元年七月十日,餘至會稽,因覽黃庭堅所書張志和《漁父詞》十五首,戲同其韻,賜辛永宗。”這些詞,表現了他對江湖詩酒生活、隐退天涯的向往與迷戀:他看到的是“水底閑雲片段飛”(其二)、“睡起棚窗日正中”(其十一),他追慕的是“有意沙鷗伴我眠”(其四)、“但願尊中酒不空”(其五),他完全看破了紅塵,以“江漢獨醒人”(其九)自居。趙構的《漁父詞》,在曆史上也是好評如潮。《東臯雜錄》雲:“水涵微雨湛虛明,小笠輕簑未要晴。一深于情景,一善于意志,即操觚專家不過如是。”(《古今詞話·詞話》上卷引)如是等等,評價不可謂不高;贊賞之情,不可謂不真。此外還有《詩四首》《文宣王及其弟子贊》等作品。

主要影響

軍事

積極抗金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嫔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後高宗即位。建炎的前三年,趙構一直被金軍追殺。建炎四年,韓世忠率8000人圍堵金兀術10萬大軍,經黃天蕩之戰,大挫金軍士氣,使其不敢貿然渡長江。高宗才遷都臨安。統治期間,雖迫于形勢以嶽飛、韓世忠等大将抗金,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金天會八年(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金軍為攻占陝西,在富平(今陝西富平北)地區,擊敗宋軍反攻的作戰。富平之戰,是宋金戰争中一次大規模會戰。南宋輕率集結重兵,倉促進行反攻,在戰役指揮上恃衆輕敵,互不協同,以緻大敗。金軍及時調整部署,集中兵力,出其不意,一舉獲勝。

和尚原之戰是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争中的重要戰役之一。這次戰争由著名抗金将領吳玠、吳璘兄弟倆指揮,分别于建炎三年(1131年)五月和十月挫敗金軍,阻止了金軍的西線攻勢,保住了川陝門戶。和尚原之戰後,金陝西經略使完顔杲率軍10餘萬,繼續在川陝向南宋大舉進攻,企圖避開和尚原從宋軍防守薄弱的饒風關入川。金天會十一年(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在川陝之戰中,宋軍在饒風關(今陝西石泉西北)與金軍進行的一次作戰。金軍因野無所掠,糧草不繼,加之疾病流行,于四月初引兵北撤,吳玠乘機派兵于武休關(今陝西留壩東南)襲擊金軍後隊,金軍不備,被斬及墜澗死者數千人,丢棄所獲辎重而去。王彥乘勢收複金州。

宋金議和

趙構執政之時,面對後金的威脅,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不得已向農民征了遼饷,農民不堪重負,爆發了農民起義。為了剿滅農民起義,又征了練饷。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時有發生。趙構如不和金人講和,戰場上巨額的經濟來源,隻能從老百姓身上來。面對土地兼并嚴重,貧富不均如此懸殊的南宋初年,宋高宗知道,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将失去統政權,金人趁機南下,宋連半壁江山也難以保全。面對這樣的局勢,宋高宗決定向金議和。

假如澶淵之盟,北宋以極小的代價換來了長達百年多的和平,同樣,南宋的紹興和議,也基本上奠定了南宋後期的和平局面。而這種局面,趙構功不可沒。《宋史》把趙構和劉秀相提并論,定為中興守成之明君。

經濟

推行經界法

紹興十二年(1142年),兩浙轉運副使李椿年上言經界不正十害,建議實行經界法。宋高宗诏專委李椿年措置。遂設立經界所,從平江府(今江蘇蘇州)開始,逐漸推廣至兩浙,再推廣至諸路。其具體措施有﹕打量步畝﹕以鄉都為單位,逐丘進行打量,計算畝步大小,辨别土色高低,均定苗稅。造魚鱗圖﹕保各有圖,大則山川道路,小則人戶田宅,頃畝闊狹,皆一一描畫,使之東西相連,南北相照,各得其實﹔然後合十保為一都之圖,合諸都為一縣之圖。規定“南逃漢人(歸正人)可以在朝廷領到耕地,再貸款買到耕牛,本金八年還清,前三年免除租稅;一無所有的流民(被虜之家)則可以在朝廷貸款,去買種子、買農具、安家置業,紹興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賦,就是說,終高宗一朝三十四年,始終未對這些流民收取租賦。”在宋高宗的努力下,南宋的輕工業、文化産業、外貿、金融都非常繁榮。

發展經濟

①海洋經濟:宋元時期是中國海外貿易發展的鼎盛階段,南宋随着航海技術的進步,在北宋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發展傾向不完全是南宋朝廷的自覺選擇,其主要原因:①則為了擺脫因軍費開支巨大而造成的财政困境,不得不發展海外貿易以拓展财源;②因對立政權的阻隔,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難以暢通,不得不加緊建造海上陶瓷之路。南宋經濟的發展則比較片面。礦冶業低迷不前,但農業生産突飛猛進;鑄錢業勉強維持,但兵器生産規模巨大;造船業領先世界。南宋農業長足進步與戰争不無關系。沒有戰争迫使偏好面食、會種小麥的北方民衆的不斷南遷,小麥生産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南宋東南地區的牧羊業比從前有所發展,其原因也與此相似。好吃羊肉的北方官民大量南來,使得東南地區“羊價絕高,肉一斤為錢九百”(洪邁《夷堅志》丁志卷十七)。市場需求旺盛是推動着牧羊業的發展,但畢竟為氣候條件所局限,其發展水平不能與北方相比。

②大發紙币:北宋紙币的印行和使用大體僅局限于四川地區,南宋則出現了不少地方性的紙币,如東南會子、湖會、淮交等。與面向海洋相同,大發紙币并非南宋統治者自覺性較強的理性選擇,而是不得已而被動為之。紹興年間朝廷在臨安創行紙币,固然是适應并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但其重要目的之一在于“佐國用”(《文獻通考》卷九)。

轶事典故

出生異象

大觀元年(1107年)五月二十日,高宗趙構出生在東京開封皇宮,當時紅光照遍宮室。八月二十四日,趙構被賜給名字,并且授官為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

彗星大赦

紹興二年(1132年)九月初四,因彗星出現,高宗趙構舉行大赦,允許朝廷内外大臣和百姓上書直言時政,而且還陝西叛降金朝的将領允許悔過自新。

幹預政事

有一天,宋高宗去靈隐寺冷泉亭喝茶,有個行者對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說:“我看你的樣子不像個行者。”行者哭着訴說道:“我本是一個郡守,因為得罪了監司,被誣陷降罪,罰為庶人。為了糊口,得來此處投親,幹此賤活。”趙構當即說:“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說明。”回宮後果真對皇帝講了,要複他的職。幾天後他再去冷泉亭,見行者還在,他回宮後在宴飲時便怒容滿面。孝宗小心翼翼地問趙構為何生氣,趙構說:“我老了,沒人聽話了,那行者的事,我幾天前就同你講了,為何不辦理?”孝宗回答說:“我昨日已向宰相講起,宰相一查,說此人是貪贓枉法,免他一死已經寬大,再要複職實在不行。”趙構卻不顧這些,說:“那叫我今後怎麼再見人,我已經答應他向你求情。”孝宗無奈,隻得去對宰相說:“太上皇大發脾氣了,那人即使犯了謀殺罪,你也得給他複職。”宰相隻得照辦。

史料記載

《宋史·本紀》

《異迹略》

人際關系

父母

父親:宋徽宗趙佶

母親:顯仁皇後韋氏

後妃

皇後

憲節皇後邢秉懿:康王妃,封嘉國夫人,靖康之難時北遷,趙構遙冊為皇後,紹興九年崩,後韋太後歸國,方知皇後早崩,時中宮已虛位達十六年。

憲聖慈烈皇後吳氏:自和義郡夫人、才人、婉儀、進貴妃。紹興十三年,立為皇後。趙構内禅,手诏後稱太上皇後,遷居德壽宮。孝宗即位,上尊号壽聖太上皇後,光宗即位更号壽聖皇太後。孝宗崩,始正太皇太後之号,慶元三年崩,年八十三。

妃嫔

張貴妃:開封祥符人。初入宮,封永嘉郡夫人。乾道六年,進婉容。淳熙七年,封太上皇淑妃。十六年,進貴妃。紹熙元年薨。

潘賢妃:侍奉趙構于康王府,生元懿太子趙旉,紹興十八年薨。

張賢妃:初為才人,後晉婕妤、婉儀。死後追封賢妃。孝宗養母。

劉賢妃:傾城豔名盛于天下。入宮為紅霞帔,遷才人、婕妤、婉容,紹興二十四年進賢妃。淳熙十四年(1187年)去世。

劉婉儀:初入宮,封宜春郡夫人。尋進才人,與劉賢妃俱被寵,進婉儀。

吳才人:吳皇後的族人。

李才人:趙構晚年的愛妃,姿色明豔,趙構死後,吳皇後一見她就憤怒,宋孝宗即追回告命,許其自便。這并非常制。

王才人:趙構晚年的愛妃,姿色明豔,趙構死後,吳皇後一見她就憤怒,宋孝宗即追回告命,許其自便。這并非常制。

田郡君:名春羅,趙構為康王時側室,靖康之難時死于北遷途中。

郡君:名醉媚,趙構為康王時側室,靖康之難時北遷。

馮美人、韓才人。

子女

兒子

趙構僅有一個親生兒子趙旉,即宋簡宗、正安帝(元懿太子),早夭(卒年3歲)。

養子趙伯琮,即宋孝宗趙昚,養母張賢妃。

養子趙伯玖,養母吳皇後,更名趙璩,累封恩平郡王,病逝,追贈信王。

女兒

趙構為康王時,曾育有五女,後皆被擄。

康大宗姬趙佛佑:北遷時四歲,後入浣衣院。

康二宗姬趙神祐:北遷時四歲,後入浣衣院。

康三宗姬:北遷時三歲,死于途中。

康四宗姬:北遷時二歲,死于途中。

康五宗姬:北遷時二歲,死于途中。

曆史評價

《宋史》:高宗恭儉仁厚,以之繼體守文則有餘,以之撥亂反正則非其才也。

美國學者、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曆史系教授賈志揚《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宋朝之得以複興,要歸功于趙構的逃跑。

原中國宋史學會會長朱瑞熙教授:宋高宗在對金關系上,他堅持與金議和,不惜納貢稱臣、殺害嶽飛父子,因此是十足的投降派首領。但他有時也曾指揮、組織過宋軍抗擊入侵的金軍。加之他一直沿用宋朝的國号和正朔,所以他還沒有達到完全“賣國”的程度.不能稱之為“賣國賊”。同時,他在内政建設上,經過不斷努力,解決了農民暴動、兵變、遊寇等棘手的問題,穩定了政局.從而保證宋朝的統治得以延續,因此他還是南宋的“中興之主”。總之,他所處的特定環境.決定他是一位功、過參半的皇帝,不能把他完全否定。

湖南師範學院(今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馬宗霍在《書林藻鑒》: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後作孫過庭字,而孫字又盛……蓋一藝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

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

南宋詩人陸遊: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當幹戈俶擾之際,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閑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宋論》):①李綱之言,非不知信也;宗澤之忠,非不知任也;韓世忠、嶽飛之功,非不知賞也。②高宗之畏女真也,竄身而不恥,屈膝而無慚,直不可謂有生人之氣矣。

相關争議

出生異象

大觀元年(1107年)五月二十日,高宗趙構出生在東京開封皇宮,當時紅光照遍宮室。八月二十四日,趙構被賜給名字,并且授官為定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

彗星大赦

紹興二年(1132年)九月初四,因彗星出現,高宗趙構舉行大赦,允許朝廷内外大臣和百姓上書直言時政,而且還陝西叛降金朝的将領允許悔過自新。

幹預政事

有一天,宋高宗去靈隐寺冷泉亭喝茶,有個行者對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說:“我看你的樣子不像個行者。”行者哭着訴說道:“我本是一個郡守,因為得罪了監司,被誣陷降罪,罰為庶人。為了糊口,得來此處投親,幹此賤活。”趙構當即說:“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說明。”回宮後果真對皇帝講了,要複他的職。

幾天後他再去冷泉亭,見行者還在,他回宮後在宴飲時便怒容滿面。孝宗小心翼翼地問趙構為何生氣,趙構說:“我老了,沒人聽話了,那行者的事,我幾天前就同你講了,為何不辦理?”孝宗回答說:“我昨日已向宰相講起,宰相一查,說此人是貪贓枉法,免他一死已經寬大,再要複職實在不行。”趙構卻不顧這些,說:“那叫我今後怎麼再見人,我已經答應他向你求情。”孝宗無奈,隻得去對宰相說:“太上皇大發脾氣了,那人即使犯了謀殺罪,你也得給他複職。”宰相隻得照辦。

後世紀念

永思陵是中國南宋高宗趙構(1107-1187)的陵墓,為宋六陵之一,位于浙江省紹興市東南17公裡的臯埠鎮牌口村攢宮茶場内,設有上宮、下宮和地宮。墓在元朝時被楊琏真迦等盜賊掘毀。2013年,作為宋六陵的一部分被列入第七批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宋六陵隻有陵區的幾株古松,陵區早成了一片茶葉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