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

張伯禮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伯禮,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男,漢族,河北甯晉縣人,中醫内科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醫傳統制劑方法代表性傳承人。張伯禮1982年畢業于天津中醫學院,獲得中醫内科學碩士學位;1992年任天津中醫學院中醫工程研究所所長;1999年任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2002年任天津中醫學院院長;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2010年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2019年獲得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并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号,同年11月獲得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張伯禮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
    中文名:張伯禮 民族:漢族 出生地:天津市 畢業院校:天津中醫藥大學 職業: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6年獲得吳階平醫學獎2019年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2020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号

人物經曆

早年經曆

1948年2月26日,張伯禮出生于天津市南開區。

學習經曆

1982年7月,畢業于天津中醫學院,獲得中醫内科學碩士學位。

工作經曆

1982年9月—1992年7月,任天津中醫學院中醫研究所室主任。

198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

1992年7月—1999年12月,任天津中醫學院中醫工程研究所所長。

1999年12月—2002年8月,任天津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

2002年8月—2006年10月,任天津中醫學院院長。

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組建中醫醫療隊,擔任中醫治療“非典”總指揮,應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救治患者。

2006年10月,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2007年6月,被文化部确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醫傳統制劑方法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12月—2018年12月,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2020年2月,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率領由來自天津、江蘇、湖南等地中醫醫療團隊組成的“中醫國家隊”,進駐武漢市江夏方艙中醫院。

2021年5月,任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

2021年10月30日,張伯禮出席現代中醫藥海河實驗室在天津中醫藥大學揭牌活動。

個人生活

張伯禮的兒子張磊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兼任天津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執行院長。

2020年元宵節,張伯禮在武漢抗疫一線寫下《戰地燈節》一詩:“燈火滿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樣元宵夜,抗魔戰正酣。你好我無恙,春花迎凱旋。”2月16日,因勞累過度引發膽囊舊疾需要手術,張伯禮堅持自己簽字不告訴家人;和兒子同在前線,他拒絕探望,讓兒子先管好病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張伯禮長期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開展中醫舌診客觀化研究,開拓了舌象色度學和舌底診研究方向。20世紀90年代開展血管性癡呆(VD)系統研究,制定了VD證類分型标準和按平台、波動及下滑三期證治方案;明确了中風病證候和先兆症動态演變規律,建立了綜合治療方案;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機制。

自1999年開展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創建了以組分配伍研制現代中藥的途徑和關鍵技術。21世紀初完成了首個中醫藥對冠心病二級預防大規模循證研究,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系列方法。開拓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領域,促進中藥科技内涵和質量提升,推動了中藥産業技術升級,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

學術論著

截至2019年6月,張伯禮已發表論文400餘篇,SCI收錄80餘篇,主編專著20餘部。

出版時間

著作名稱

主編

2016年

中藥藥效研究方法學

陳奇、張伯禮

2011年

中藥注射劑——臨床應用指南

任德權、張伯禮

2010年

組分配伍研制現代中藥的理論與實踐——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

張伯禮、王永炎

2008年

複方丹參方的現代研究——組分配伍研制現代中藥的理論與實踐

張伯禮、高秀梅

2008年

津沽中醫名家學術要略

張伯禮

2007年

中醫腦病學

王永炎、張伯禮

2007年

中藥不良反應與合理用藥

張伯禮、翁維良

2007年

中醫内科學(案例版)

陳湘君、張伯禮

學術論著

承擔項目

截至2019年6月,張伯禮已承擔并完成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0餘項。

張伯禮主持的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連續三次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支持。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類别

2012年—2016年

治療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劑組分配伍規律研究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2011年—2014年

中醫慢病臨床科研體系及其成果轉化應用模式研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

2008年—2010年

名優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關鍵技術研究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

2008年—2010年

芪參益氣滴丸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臨床研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 

2005年

方劑配伍規律研究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承擔項目

成果獎勵

截至2019年6月,張伯禮已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内的國家獎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2020年

新冠肺炎中西醫結合救治與創新中藥宣肺敗毒顆粒研制

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别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4年

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糸創研及其産業化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3年

名優中成藥二次開發關鍵技術及應用

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1年

芪參益氣滴丸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臨床試驗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1年

芪參益氣滴丸對心肌梗死二級預防的臨床試驗研究

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6年

方劑組分配伍關鍵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

天津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6年

天津市SARS患者流行病學回顧性調查和健康随訪與幹預試驗研究

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5年

中西醫結合治療SARS臨床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5年

SARS中醫證候學及中西醫結合療效分析研究

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5年

中風病急性期辯證論治綜合治療方案臨床研究與評價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4年

複方丹參方藥效物質及作用機理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3年

複方丹參方的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原理研究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2年

複方丹參方的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原理研究

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2年

益腎化濁法治療老年期血管性癡呆的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1年

血管性癡呆的臨床和實驗研究

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0年

清腦益智方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腦脊液藥理學建立及應用

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000年

腦神經細胞損傷機理探讨及中藥的保護作用研究

中國高校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999年

血沉曲線檢測方法及儀器研制

國家技術發明獎四等獎(第一完成人)

1999年

中醫中風病危險因素及證候調查研究

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1999年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湯和關木通腎毒性研究

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1995年

中醫舌診客觀化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一完成人)

成果獎勵

人才培養

教育理念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張伯禮提出了“知識、能力、素質并重,以拓展學生創新發展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導強化中醫臨床思維,注重臨床技能訓練。

他堅持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要求學生從院校走出去,跟臨床名師學習經驗,培養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臨床實用型人才。他還特别注重教學中的互動,鼓勵師生間對病例進行分析讨論,創建了“基于案例的讨論式教學——自主式學習聯動”的教學方法。

制定标準

張伯禮緻力于創建中醫藥高等教育規範。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标準》,開展了中醫藥标準化建設和中醫學專業的認證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醫學教育史上第一個國際标準——《世界中醫學本科(中醫師前)教育标準》,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組織各國專家編寫了國際通用系列的中醫藥教材,籌建了“一帶一路”中醫師資培訓基地,制定世界中醫專業認證标準。

指導學生

張伯禮長期在教學一線指導研究生、親自給傳承班當班主任。截至2019年6月,張伯禮已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近300名,指導的3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篇獲提名獎。

教學榮譽

時間

教學成果

榮譽表彰

2018年

以标準引領全球中醫藥教育——中醫藥教育标準的創建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一獲獎者)

2009年

中醫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第一獲獎者)

教學榮譽

獎助學金

張伯禮先後将個人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獎、吳階平醫學獎、世界中醫貢獻獎等獎金二百餘萬元捐給天津中醫藥大學設立“勇搏”勵志獎助學金,培養立志獻身于中醫藥事業的踐行者。張伯禮為勇搏勵志班制定“責任、堅韌、克已、奉獻”的班訓,注重學生的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自我淘汰。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1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2年

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200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5年

全國先進工作者

200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7年

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

2007年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中醫傳統制劑方法代表性傳承人 

2010年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2011年

“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組織管理突出貢獻獎 

2011年

“十一五”期間天津市最具影響力勞動模範 

2011年

中醫藥國際貢獻獎

2011年

全國優秀共産黨員 

2014年

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 

2015年

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 

2016年

吳階平醫學獎 

2017年

全國名中醫 

2019年

“岐黃中醫藥傳承發展獎”成就獎 

2019年

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 

2019年

樹蘭醫學獎 

2019年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 

2020年5月

第二屆全國創新争先獎 

2020年8月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号 

2020年9月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2020年9月

中國好人榜“敬業奉獻好人” 

2020年10月

天津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勞動模範 

2020年11月

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2020年11月

第二屆教學大師獎 

2020年12月

入選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候選名單

2021年2月

首屆“科普中國最高榮譽獎“ 

2021年2月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2021年7月

入選全國敬業奉獻模範候選人名單 

2021年711月

入選第八屆全國道德模範名單

榮譽表彰

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6年5月

《中西醫結合學報》副主編

2006年10月

《疑難病雜志》顧問

2006年10月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教育指導委員會會長

2006年12月

《中藥材》第六屆編委會副主任委員

2006年12月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編委

2007年3月

《世界中醫藥》第一屆編委會副主任委員

2007年3月

教育部高等學校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2007年4月

中國醫師協會理事

2007年8月

《科學中國人》專家委員

2008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08年4月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副會長

2008年5月

《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

2008年11月

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大學協作工作委員會第一屆副主任委員

2008年12月

《中華海洋本草》顧問

2009年1月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第五屆編委會委員

2009年6月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

2009年6月

中國藥理學會抗衰老與老年癡呆專業委員會顧問

2009年7月

《中國新藥雜志》第四屆編輯委員會委員

2009年8月

《中國中藥雜志》第九屆編輯委員會副主編

2009年12月

第六屆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生物與醫學學部委員

2010年12月

第十屆藥典委員會執行委員執行委員

2011年1月

全國臨床醫學(中醫學)、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1年6月

高等中醫藥教育教材建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1年7月

《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第七屆編委會副主任委員 

2012年3月

天津市醫師協會副會長

2013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15年12月

中華醫學會副會長

2016年11月

“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十三五”總體組副總師 

2017年8月

第十一屆藥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7年9月

世界華人中醫醫師協會首任會長

2018年3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19年1月

教育部醫學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19年2月

中國醫師協會中醫師分會首任會長

2020年1月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專家 

2020年2月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2020年2月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 

2021年3月

省部共建中醫濕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2021年5月

成渝雙城經濟圈道地藥材産業高質量發展聯盟特聘顧問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會長

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 

社會任職

人物評價

張伯禮在繼承發展祖國傳統中醫藥事業上做出了突出成績。他潛心研究,用現代科學技術繼承和發展中醫藥事業,傾注大量心血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 (新華網評)

張伯禮用誨人不倦、勇于開拓的科學精神,生動地诠釋了一名共産黨人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群衆的赤誠大愛、對科學探索的執着追求,無愧于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光榮稱号,彰顯了一位有崇高價值觀的中醫達人的高遠胸懷。   (人民政協網評)

張伯禮熱愛祖國,為人坦誠,學風嚴謹,富于創新,尊重前輩,虛心學習,善于與他人合作。熱愛中醫教育事業,淡泊名利,提攜後學,關愛學生。 (何梁何利基金評)

張伯禮校長是中國科技界的著名學者,為國家的教育和科技進步特别是在中醫教育、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澳門科技大學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張伯禮逆行武漢,奮戰了80多天。以他為代表的中醫藥人為抗疫“中國方案”貢獻了中醫藥力量,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他也在不見硝煙的戰場忠實履行職責。  (新華社評)

張伯禮長期緻力于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奠定中醫素質教育和國際教育的标準化工作基礎,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案,指導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顯著成效,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黨和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評)

用百倍心血,開一劑良方,他以科技手段讓傳統中醫制劑煥發現代生機;懸一壺丹心,濟萬世生靈,他用仁者大愛傳中華岐黃之術造福千家萬戶。 (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詞)

人物言論

2020年3月,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中,張伯禮認為:中醫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核心内容、理論基礎、哲學思想不變,而它的理、法、方、藥,具體看病的技術幾乎每天都在變化,這些不斷變化的證候方藥就是推動中醫前進的内生動力。所以說中醫是一種科學,沒有問題,不容置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