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吉斯人

吉爾吉斯人

中國境内的柯爾克孜族人
阿塔姆巴耶夫吉爾吉斯人是中亞地區吉爾吉斯斯坦的主體民族,吉爾吉斯人屬蒙古人種西伯利亞類型。又譯為克爾格茲人(中國境内的譯作“柯爾克孜族”)。克爾格茲(柯爾克孜)意為“四十個姑娘”,也有認為是“四十個部落”、“山裡遊牧人”、“赤紅色”等含義。但一般解釋為“四十個姑娘”。
    中文名:吉爾吉斯人 外文名:Kirghiz 别名:柯爾克孜族(中國境内)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 職業: 主要成就: 人種:蒙古人種西南類型+少量歐羅巴 分布:吉爾吉斯、中國新疆等 語言:吉爾吉斯語

基本概況

分布

吉爾吉斯人中國境内稱柯爾克孜族)是跨境居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吉爾吉斯斯坦境内,其餘分布在中國、烏茲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及阿富汗斯坦等地。

語言文字

吉爾吉斯人使用吉爾吉斯語,分東南、西南和北部3種方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1926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後蘇聯境内的吉爾吉斯人改用拉丁字母,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中國境内的柯爾克孜族沿用阿拉伯字母。

中國境内

中國境内的柯爾克孜族,屬于中華民族的一部分。1949年前以遊牧畜牧業經濟為主,保留着氏族部落組織形式。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柯爾克孜族進入了新的時代。在柯爾克孜族地區進行了民主建政和一系列社會改革。1954年成立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實現了當家作主的願望。

國柯爾克孜族共有160832人(2000年),其中78.43%聚居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布于新疆南部的烏什、阿克蘇、溫宿、拜城、塔什庫爾幹、疏附、英吉沙、莎車、皮山、和田和新疆北部的昭蘇、特克斯、鞏留、塔城、額敏、烏魯木齊等地。此外,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五家子屯也有數百人聚居,是18世紀從新疆遷去的。

民族曆史

起源争議

關于吉爾吉斯(柯爾克孜)人的起源至今尚有争議。一般認為:吉爾吉斯人的先民,中國史書上先後稱為“鬲昆”、“堅昆”、“契骨”、“纥骨”、“黠戛斯”、“轄戛斯”、“吉利吉思”、“乞兒吉思”、“布魯特”等。2000多年前,其先民就居住在葉尼塞河上遊流域,後來逐漸向西南遷至天山地區,并與當地的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

演變曆史

漢初,曾役屬于匈奴,漢征服匈奴後,大部分擺脫了匈奴統治。一部分随匈奴西遷至今新疆天山和中亞一帶。隋唐時受突厥統治。唐貞觀二十二年(648),黠夏斯首領親赴唐朝要求歸屬。唐朝以其地設堅昆都督府,封黠夏斯癟領左屯大将軍堅昆都督。後來黠戛斯滅了回鹘,建立黠戛斯汗國,與唐關系甚密。時黠戛斯擁衆數十萬,勝兵八萬,多次助唐征突厥和李克用之亂。13世紀接受元朝統治,在葉尼塞河上遊曾設萬戶府。為改變當地面貌。

元從内地和西域把大量工匠和農民遷至謙州(今烏魯克木河南鄂依瑪克處之古城),進行陶冶、冶煉、織造、制造舟楫和漁具等手工業生産;鼓勵軍屯、民屯,備給耕牛、農具、衣服,發展農業生産,并建庫廪,設糧倉,開鹽礦,辟驿道,加強了各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吉利吉思地區農業、漁業生産的發展。同時,也有部分吉利吉思人被遷至今東北松花江流域和北京、山東等地,後融合于當地民族。

元亡以後,中央王朝的力量到不了西北塞外,吉爾吉斯(柯爾克孜)人的處境開始惡化。被迫遷至帕米爾高原和天山荒辟的深山裡。後來,一部分人民為擺脫準噶爾貴族的統治,又遷至中亞塔什幹、費爾幹納及其附近;一部分遷到帕米爾高原、興都庫什山和喀喇昆侖山一帶及其附近地區。原本完整的吉爾吉斯人被分開來,人口也激劇下降。清朝晚期,不少居住地通過不平等條約被清政府割讓沙俄和英國(阿富汗斯坦),處于沙俄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

信仰與風俗

信仰

吉爾吉斯人最初是崇拜圖騰。有名的圖騰是雪豹牛和鹿。除此,還信仰“烏買(umay ene)”女神。信奉祖先和天神,他們朝南方禱告,崇拜太陽,認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轉信伊斯蘭教,屬于正統的遜尼派。在中國東北部分柯爾克孜族信奉薩滿教和藏傳佛教。

節日風俗

吉爾吉斯(柯爾克孜)人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如孜節等節日。過節時,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

經濟與生活

農業經濟活動

吉爾吉斯人過去主要從事粗放的畜牧業或半遊牧業;南方少數地區從事農業,耕作技術落後。狩獵對吉爾吉斯人具有重要經濟意義。還有編織地毯和織毛布等家庭手工業。十月革命前,沙俄境内的吉爾吉斯人還保留着許多父權制氏族殘餘,盛行族外婚制,但階級分化已十分明顯。十月革命後,經濟和文化發生深刻變化,主要工業部門有采礦(煤、石油和有色金屬)、機器制造等;農業已改種棉花、甜菜、煙草等經濟作物,養羊業發達。吉爾吉斯人已全部定居。

傳統生活的改變

吉爾吉斯人與其他中亞人一樣是傳統的遊牧民族。19世紀後半期,吉爾吉斯地方變為俄國開拓殖民地的主要地區,最好的土地大部分被俄國殖民者所占。這是1916年暴動的主要原因。暴動遭到鎮壓,吉爾吉斯人蒙受慘重損失;村莊被焚毀,近1/3的吉爾吉斯人逃往中國新疆。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吉爾吉斯地方是遊擊隊多次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活動場所。1926~1959年,屬于斯拉夫人的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大批湧入該地區,吉爾吉斯人在居民總數中所占比例從約66%降至40%。農業和重工業的發展以及随之興起的城市對改變吉爾吉斯人的傳統生活方式起了很大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