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

萃取

一種分離混合物的單元操作
萃取,又稱溶劑萃取或液液萃取,亦稱抽提,是利用系統中組分在溶劑中有不同的溶解度來分離混合物的單元操作。即,是利用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數的不同,使溶質物質從一種溶劑内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中的方法。廣泛應用于化學、冶金、食品等工業,通用于石油煉制工業。另外将萃取後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分開的操作,叫做分液。固-液萃取,也叫浸取,用溶劑分離固體混合物中的組分,如用水浸取甜菜中的糖類;用酒精浸取黃豆中的豆油以提高油産量;用水從中藥中浸取有效成分以制取流浸膏叫“滲瀝”或“浸瀝”。雖然萃取經常被用在化學試驗中,但它的操作過程并不造成被萃取物質化學成分的改變(或說化學反應),所以萃取操作是一個物理過程。萃取是有機化學實驗室中用來提純和純化化合物的手段之一。通過萃取,能從固體或液體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要的物質。
    中文名:萃取 外文名:Extraction 所屬學科: 又稱:溶劑萃取 亦稱:抽提 原理:溶解度的不同 應用:化學、冶金、食品、醫療

原理

利用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劑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數的不同,使物質從一種溶劑内轉移到另外一種溶劑中。經過反複多次萃取,将絕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來。

溶劑萃取工藝過程一般由萃取、洗滌和反萃取組成。一般将有機相提取水相中溶質的過程稱為萃取(extraction),水相去除負載有機相中其他溶質或者包含物的過程稱為洗滌(scrubbing),水相解析有機相中溶質的過程稱為反萃取(stripping)。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理論的主要依據,物質對不同的溶劑有着不同的溶解度。同時,在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中,加入某種可溶性的物質時,它能分别溶解于兩種溶劑中,實驗證明,在一定溫度下,該化合物與此兩種溶劑不發生分解、電解、締合和溶劑化等作用時,此化合物在兩液層中之比是一個定值。不論所加物質的量是多少,都是如此。屬于物理變化。用公式表示。

CA/CB=K

CA.CB分别表示一種物質在兩種互不相溶地溶劑中的量濃度。K是一個常數,稱為“分配系數”。

有機化合物在有機溶劑中一般比在水中溶解度大。用有機溶劑提取溶解于水的化合物是萃取的典型實例。在萃取時,若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電解質(如氯化鈉),利用“鹽析效應”以降低有機物和萃取溶劑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常可提高萃取效果。

要把所需要的溶質從溶液中完全萃取出來,通常萃取一次是不夠的,必須重複萃取數次。利用分配定律的關系,可以算出經過萃取後化合物的剩餘量。

設:V為原溶液的體積

w0為萃取前化合物的總量

w1為萃取一次後化合物的剩餘量

w2為萃取二次後化合物的剩餘量

wn為萃取n次後化合物的剩餘量

S為萃取溶液的體積

經一次萃取,原溶液中該化合物的濃度為w1/V;而萃取溶劑中該化合物的濃度為(w0-w1)/S;兩者之比等于K,即:

w1/V=Kw1=w0KV

(w0-w1)/SKV+S

同理,經二次萃取後,則有

w2/V=K即

(w1-w2)/S

w2=w1KV=w0KV

KV+SKV+S

因此,經n次提取後:

wn=w0(KV)

KV+S

當用一定量溶劑時,希望在水中的剩餘量越少越好。而上式KV/(KV+S)總是小于1,所以n越大,wn就越小。也就是說把溶劑分成數次作多次萃取比用全部量的溶劑作一次萃取為好。但應該注意,上面的公式适用于幾乎和水不相溶地溶劑,例如苯,四氯化碳等。而與水有少量互溶地溶劑乙醚等,上面公式隻是近似的。但還是可以定性地指出預期的結果。

儀器:分液漏鬥

常見萃取劑:甲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汽油,乙醚,直餾汽油,正丁醇,四氯化碳。

要求:萃取劑和原溶劑互不混溶。

萃取劑和溶質互不發生反應。

溶質在萃取劑中的溶解度遠大于在原溶劑中的溶解度。

相關規律:有機溶劑易溶于有機溶劑,極性溶劑易溶于極性溶劑,反之亦然。

沿革

1842年E.-M.佩利若研究了用乙醚從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鈾酰。1903年L.埃迪蘭努用液态二氧化硫從煤油中萃取芳烴,這是萃取的第一次工業應用。

20世紀40年代後期,生産核燃料的需要促進了萃取的研究開發。

現今萃取通用于石油煉制工業,并廣泛應用于化學、冶金、食品和原子能等工業。如,萃取已應用于石油餾分的分離和精制,鈾、钍、钚的提取和純化,有色金屬、稀有金屬、貴重金屬的提取和分離,抗菌素、有機酸、生物堿的提取,以及廢水處理等。

方法

向待分離溶液(料液)中加入與之不相互溶解(至多是部分互溶)的萃取劑,形成共存的兩個液相。利用原溶劑與萃取劑對各組分的溶解度(包括經化學反應後的溶解)的差别,使它們不等同地分配在兩液相中,然後通過兩液相的分離,實現組分間的分離。如碘的水溶液用四氯化碳萃取,幾乎所有的碘都移到四氯化碳中,碘得以與大量的水分開。

最基本的操作是單級萃取。它是使料液與萃取劑在混合過程中密切接觸,讓被萃組分通過相際界面進入萃取劑中,直到組分在兩相間的分配基本達到平衡。然後靜置沉降,分離成為兩層液體,即由萃取劑轉變成的萃取液和由料液轉變成的萃餘液。單級萃取達到相平衡時,被萃組分B的相平衡比,稱為分配系數K,即:

K=yB/xB

式中yB和xB分别為B組分在萃取液中和萃餘液中的濃度。濃度的表示方法需考慮組分的各種存在形式,按同一化學式計算。

若料液中另一組分D也被萃取,則組分B的分配系數對組分D的分配系數的比值,即B對D的分離因子,稱為選擇性系數α,即:

α=KB·KD=yB·xD/(xB·yD)

α>1時,組分B被優先萃取;α=1表明兩組分在兩相中的分配相同,不能用此萃取劑實現此兩組分的分離。

單級萃取對給定組分所能達到的萃取率(被萃組分在萃取液中的量與原料液中的初始量的比值)較低,往往不能滿足工藝要求,為了提高萃取率,可以采用多種方法:①多級錯流萃取。料液和各級萃餘液都與新鮮的萃取劑接觸,可達較高萃取率。但萃取劑用量大,萃取液平均濃度低。②多級逆流萃取。料液與萃取劑分别從級聯(或闆式塔)的兩端加入,在級間作逆向流動,最後成為萃餘液和萃取液,各自從另一端離去。料液和萃取劑各自經過多次萃取,因而萃取率較高,萃取液中被萃組分的濃度也較高,這是工業萃取常用的流程。③連續逆流萃取。在微分接觸式萃取塔(見萃取設備)中,料液與萃取劑在逆向流動的過程中進行接觸傳質,也是常用的工業萃取方法。料液與萃取劑之中,密度大的稱為重相,密度小的稱為輕相。輕相自塔底進入,從塔頂溢出;重相自塔頂加入,從塔底導出。萃取塔操作時,一種充滿全塔的液相,稱連續相;另一液相通常以液滴形式分散于其中,稱分散相。分散相液體進塔時即行分散,在離塔前凝聚分層後導出。料液和萃取劑兩者之中以何者為分散相,須兼顧塔的操作和工藝要求來選定。此外,還有能達到更高分離程度的回流萃取和分部萃取。

溶劑萃取法是分離富集貴金屬有效方法。

應用

萃取與其他分離溶液組分的方法相比,優點在于常溫操作,節省能源,不涉及固體、氣體,操作方便。萃取在如下幾種情況下應用,通常是有利的:①料液各組分的沸點相近,甚至形成共沸物,為精餾所不易奏效的場合,如石油餾分中烷烴與芳烴的分離,煤焦油的脫酚;②低濃度高沸組分的分離,用精餾能耗很大,如稀醋酸的脫水;③多種離子的分離,如礦物浸取液的分離和淨制,若加入化學品作分部沉澱,不但分離質量差,又有過濾操作,損耗也大;④不穩定物質(如熱敏性物質)的分離,如從發酵液制取青黴素。

萃取的應用,目前仍在發展中。元素周期表中絕大多數的元素,都可用萃取法提取和分離。萃取劑的選擇和研制,工藝和操作條件的确定,以及流程和設備的設計計算,都是開發萃取操作的課題。

例如,萃取實驗:将碘水與四氯化碳或苯混合,搖勻,之後蒸餾得碘晶體。

采用加速溶劑萃取提取野生黃虎掌菌中的化學成分,并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鑒定分析。采用标準譜庫檢索結合自動質譜退卷積定性系統鑒定,結果共鑒定出29種含量較高的化學成分,其中有5種酮、3種醇、2種醛、6種酯、9種酸、2種甾醇、2種其它類化合物。結果顯示加速溶劑萃取結合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可快速提取分析黃虎掌菌中主要化學成分。

采用液液萃取-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對液相色譜條件、質譜分析條件、提取溶劑、淨化方式等影響因素進行了優化。通過試驗确定樣品經乙腈提取,三氯甲烷萃取淨化,采用乙腈、水作為流動相,電噴霧離子源在負離子模式下進行多反應監測(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對玉米赤黴烯酮的含量進行測定。在此條件下,5~100、ng/mL濃度範圍内玉米赤黴烯酮的線性關系良好,相關系數(r)為0.9997,檢出限為0.1μg/kg,定量限為0.3μg/kg,方法回收率為92.7%~96.0%,相對标準偏差小于3.0%。該方法前處理簡單、靈敏度高、重複性好,可有效滿足醬油中玉米赤黴烯酮的測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