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危機

公關危機

影響組織生産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的突發事件
公關危機即公共關系危機,是公共關系學的一個較新的術語。它是指影響組織生産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對組織的生存、發展構成威脅,從而使組織形象遭受損失的某些突發事件。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共關系糾紛還算不上真正的危機,它隻是公共關系危機的一種信号、暗示和征兆。從這一角度具體劃分公關危機的類型時,内部和外部是相對的。
    中文名:公關危機 外文名: 所屬學科: 屬于:公共關系學的一個較新的術語 現象:食品中毒、機器傷人、地震等 類型:一般性危機和重大危機

危機公關基本原則

危機公關屬于非常态的信息傳遞行為,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原則制定的标準是根據在危機中受衆所表現出的不同尋常的心理特征。依據這些原則進行危機公關可以在很大限度上減輕受衆所表現出的緊張和恐懼心理,從而使危機公關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危機公關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

原則一:保證信息及時性危機很容易使人産生害怕或恐懼心理,因此保證信息及時性,讓受衆第一時間了解事件的情況,對危機公關至關重要。

原則二:保證受衆的知情權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公衆對話語權的訴求越來越強烈。當危機發生時,所有危機受衆都有權利參與到與之切身利益相關的決策活動。危機公關的目的不應該是轉移受衆的視線,而是應該告訴受衆真相,使他們能夠參與到危機管理的工作中來,表現出積極合作的态度。

原則三:重視受衆的想法危機發生時,受衆所關注的并不僅僅是危機所造成的破壞或是所得到的補償,他們更關心的是當事方是否在意他們的想法,并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他們發現當事方不能做到這些,就很難給予當事方以信任,化解危機也就變得更加困難。

原則四:保持坦誠始終保持坦誠的态度,面對危機不逃避,敢于承擔責任,就容易取得受衆的信任和諒解。危機公關的首要目的也就在于此,保持坦誠是保證危機公關得以有效實施的基本條件。

原則五:保證信源的一緻性危機公關中最忌諱的就是所傳遞的信息存在不同,這樣很容易誤導公衆和破壞危機中所建立起來的信任。如果當事方不能保證信息的一緻性,那麼危機管理将無從談起。

原則六:保證與媒體的有效溝通媒體在危機公關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信息的傳遞着,也是危機事件發展的監督者,所以保證與媒體的有效溝通直接影響了危機公關的走向和結果。

原則七:信息要言簡意赅在危機公關過程中,受衆和媒體沒有興趣去聽長篇大論,他們需要的是言簡意赅的核心内容,實時掌握事件的最新發展,内容還要通俗易懂,有利于傳播。

原則八:整體策劃危機公關雖然是因某個事件而發起的,具有不确定性,但制定危機公關方案時,需要站在整體的角度進行全面缜密的策劃,才能保證危機公關的有效性。危機傳播中有四個方面的因素對構建組織的公信力十分重要。無論是書面還是口頭的形式發布信息,都必須鮮明地體現出這四個要旨:

一、同情和關注

30秒表達同情和關注。承認自己也感到恐懼、悲傷、痛苦和困惑,從而赢得受衆的共鳴,使後者更容易接受相關的信息。這種同情和關注還體現在當事方所采取的具體對策和所掌握的具體情況。

二、能力和權威性

在危機傳播中,新聞發布者應當交代基本背景資料,這是在危機過程中表明權威性和赢得公信力的捷徑。誠然,能在危機發生之前就已經與受衆建立起互信的關系是再理想不過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可以尋找一個目标受衆信賴的“第三方”(最好是受衆群中的“意見領袖”),讓他表達隊發言人及其所代表的組織的信任,從而通過他的中介作用最終赢得受衆的信任。

三、坦誠和開放

這并不意味什麼話都說,或者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發布信息。在此,發言人應當采取務實的态度來對危機事件進行回應。如果你所在的組織不允許你發布信息或者做出評論,不要用“無可奉告”一類的外交辭令來搪塞,應該向公衆解釋此時為何沒有可供發布的信息(例如,信息還有待核實,你所在的組織還未得到發布信息的許可等等)。總之,要讓媒體和公衆明白:在危機期間謹慎從事,可以确保救援工作萬無一失。在解釋的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專業術語或者模棱兩可的委婉語—這樣做往往會讓人覺得你缺乏誠意,也可能加劇公衆的不安全感。

另一方面,發言人也不能表現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架勢,對受衆進行說教或者發号施令,而應當為受衆提供足量的信息和各種選擇,讓他們自己做出判斷和決策,這就是所謂的“參與性傳播”。

四、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發言人影響媒體和公衆闡明所在組織處理危機的目标。一方面承認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也應該不諱言處理危機的難度和必須付出的代價。相關負責人應當在第一時間到危機現場處理善後事宜。随着時間的推移,媒體對危機事件的關注程度可能會逐漸降低,報道量會相應的減少,因此,有關部門應該把後續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傳遞到“目标受衆”(即受到危機影響的社群)當中。這類工作一直要堅持到危機得以圓滿解決的那一天。

為了是信息更易于被受衆所接受,當事方在發布傳遞信息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運用以下一些技巧:

一、信息必須簡明扼要、中心突出

人們在危機面前往往會十分焦慮和恐慌,沒有心情聽長篇大論。因此,當事方應當亮出“底牌”,給公衆吃“定心丸”。随着他們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再向他們提供更多的信息。

二、開門見山

直接進入關系最密切的信息,不要以背景介紹開場。在提供有關具體行動的信息時,盡量使用肯定句,避免使用否定句。換言之,你應該盡可能直接告訴公衆應該做什麼。

三、要不停地重複信息

不斷地重複意味着可信度和持久的影響。實際上,每次重複信息都是在對他做進一步的修正。廣告學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複蓋面”和“頻率”。信息是否得到有效接受,與信息達到的範圍和發布的頻率有密切的關系。

四、具體化

将抽象的信息轉化成容易記憶的形式——例如數字化、押韻的口訣和縮略語等。

五、涉及相關政府部門或組織時,盡量用“我們”進行表述這樣更具有親和力。

六、不要推斷或預測

不要讨論所謂“最壞(或最糟)的情況”,不要回答任何假設性的問題。堅持以已知事實為依據的原則。任何主觀臆斷都會讓發言人陷于被動,損害其公信力。

七、讨論錢的問題

在危機爆發之初,最重要的問題是目标受衆的切身利益是否收到損害,是否有擴大影響的可能性,自身的财産損失是第二位的。此外,也不要在此時談當投入了多少資金用于處理危機,這不能說明當事方重視此危機的程度,談論具體的措施比談錢更有說服力。

八、避免幽默

雖然幽默有助于緩解人們的精神壓力,但我們應當注意,這通常是在“關起門說話”的私人場合。危機期間面對媒體和公衆時,使用幽默往往會産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往往是眼前的危機還未平息,不适當的幽默又引發另一場危機。

成因

1、生産性意外。

2、環境問題。

3、勞資争論及罷工。

4、産品質量

5、股東信心喪失。

6、具有敵意的兼并或股市上大股東的購買。

7、謠言或向大衆傳媒洩露組織内的秘密。

8、恐怖破壞活動。

9、組織内人員的貪污腐化。

10、安全因素。

特點

1、必然性和普遍性

首先,由于人們主觀認識的局限性和客觀規律的隐蔽性,使人們認識規律,駕馭規律的能力必然會存在偏差,所以任何的錯誤都可能變為現實。

其次,公共關系是一個層次衆多的大系統,包括了許多彼此聯系的複雜的子系統,是一個多輸入,多輸出,多幹擾的主控系統,不确定因素的複雜性增加了危機産生的必然性。

再次,信息傳播是公共關系不可或缺的因素,公共關系過程,是一種信息傳播過程,更是一種控制過程,從信息論的角度看,就是信源通過信道向信宿傳遞并引發反饋的過程。信息傳遞的過程中由于噪音的幹擾勢必産生失真現象,失真即有誤差,誤差導緻錯誤,錯誤導緻危機。

最後,任何策劃和決策都以信息為基礎,而且方案的執行過程也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信息經過多層系,多渠道,多階段的傳輸之後,其失真現象必趨嚴重,導緻系統的穩定性減弱,一旦震蕩度加大,危機便接踵而至。

所以任何一個社會組織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都遇到性質不同,表現形式各異的危機。1985年,美國萊克西肯傳播公司對美主要企業領導人的一項調查表明,89%的領導人認為“企業發生危機如同死亡和稅收一樣,都是不可避免的”。

2、突發性和漸進性

危機從其自身發展來說,一般由四個階段:前兆期——加劇期——處理期——消除期。

前兆期:危機的隐患初露端倪,向組織發出警告。大量事實表明,它是一個轉折點,這時危機處在一個不穩定的狀态,此時重要的是如何使這種狀态向好的方面轉化,扼制住它向壞方向轉化的可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如果對前兆期的危機信号熟視無睹,它就會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形成組織公共關系危機的爆發,并迅速蔓延,産生連鎖反應,使公衆與組織關系突然惡化,使企業措手不及。

加劇期:危機的加劇期已經到來,就不會自行消失。這時,問題暴露,公衆投訴,媒介追蹤,聲譽大降。這個時期,企業或社會公衆已較清楚地了解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有關當事人介入行動,同時安排搶救工作。一旦進入危機加劇階段,隻能使任何控制危機的努力變成對損失程度的控制。

處理期:處理期是危機災難發展到頂峰的時期,搶救工作進入關鍵階段。在此時期,公關機構設立信息中心,按時把搶救工作的最新消息傳送給媒介人士。搶救期短則一兩天,長則持續幾個星期或更長時間。在發表各種消息時,一定要堅持“公開事實真相”的原則,以避免新聞媒介和社會公衆的猜疑、質詢。危機的處理期一般包括調查情況,自我分析,安撫公衆,聯絡媒介等工作。

消除期:消除期是指評估工作開始,搶救工作告一段落。在這一時期,除着手準備詳細的調查報告外,主管部門和公關部門都還需要做一些具體的事,妥善處理危機後期工作,安撫人心。同時,依靠公共關系手段消除影響,矯正形象。

3、嚴重性與建設性

危機事件作為一種公共事件,任何組織在危機中采取的行動和措施失當,将使企業的品牌形象和企業信譽受到緻命打擊,甚至危及生存。由此,為了應對各種突發的危機事件,西方現代企業一般都将其納入管理的内容,形成了獨特的危機管理機制。例如,倫敦證卷交易所為避免企業危機對股市的沖擊,就提出了新規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制訂危機管理計劃,建立危機管理機制,并要定期提交危機預測分析報告。

危機在本質上或事實上對社會組織産生的破壞性是巨大的,必須盡力防範和阻止。但是既然危機爆發了,暴露了組織存在的問題,更是給組織提供了一個檢視自我應對風險能力的機會,危機的恰當處理也會帶給組織新的收獲。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危機=危險+機遇。

公共關系危機爆發之後,組織的公共關系系統處在不穩定的狀态中,有效的公共關系工作必定會在原本無序的公關狀态中建構更牢固的公共關系大廈,使無序走向有序。認識危機的建設性,才會采取主動姿态,沉着冷靜,滿懷信心地面對危機,從中尋找和抓住任何可能的機會;認識危機的建設性,才有可能認識到公共關系危機在破壞公共關系良好狀态的同時,也為組織建立富有競争力的聲譽,樹立組織的形象和為組織的重大問題的解決創造了機會。

4、緊迫性和關注性

公共關系危機總是在短時間内突然爆發,使組織立刻處于備戰狀态,要求公關人員第一時間全面掌握事實真相。危機爆發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又令人矚目。它常常會成為社會和輿論關注的焦點和讨論的話題,成為新聞界争相報道的内容,成為競争對手發現破綻的線索,成為主管部門檢查批評的對象。

總之,組織公共關系危機一旦出現,它就會像一顆突然爆炸的炸彈,在社會中迅速擴散開來,對社會造成嚴重的沖擊;它就會像一根牽動社會的神經,迅速引起社會各界的不同反應,令社會各界密切注意。

處理原則

1、及時——首要原則。

2、誠懇——關鍵。

3、準确——前提。

4、冷靜

5、全面

6、公正

7、靈活

8.适應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