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刀治療

小針刀治療

朱漢章所發明的閉合性松解術
小針刀療法是一種介于手術方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是在切開性手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方法形成的。小針刀療法操作的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松的切割,剝離等不同開工的刺激,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适應證: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膝骨關節炎、肩周炎、腱鞘炎等軟組織損傷性病變和骨關節病變。[1]
    中文名:小針刀治療 外文名: 所屬學科: 所用道具:小針刀 治療對象:閉合性松解術 臨床應用:頸椎病

療法原理

小針刀療法是朱漢章教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借鑒西醫外科手術原理,以小針刀為主要治療手段而創立的一門醫學新學科.2004年12月教育部組織的鑒定會結論為:小針刀醫學在理療、技術、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創性,特别在臨床治療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著名骨科專家尚天裕教授評價為:“針刀醫學是熔中西醫學于一爐的新學科,既有中醫的長處、又有西醫的優點。”

在理論方面,小針刀醫學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科學,借鑒外科手術原理并加以創新,形成了閉合性手術的理論、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病理學的新理論、骨質增生新的病因學理論等,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提高了療效,由于小針刀醫學在病因學基礎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在内、婦、兒、皮等科也得到廣泛應用。

小針刀多為自行制作,其形狀和長短略有不同,一般為10-15厘米左右,直徑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針身、針刀三部分。針刀寬度一般與針體直徑相等,刃口鋒利。也有的是用外科小号刀片改制,有的是用牙科探針改制而成。

小針刀在應用前必須高壓滅菌、或經酒精浸泡消毒。

概說

據專家介紹小針刀療法是一種介于手術方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是在切開性手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方法形成的。小針刀療法操作的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松的切割,剝離等不同開工的刺激,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應證主要是軟組織損傷性病變和骨關節病變。小針刀療法的優點是治療過程操作簡單,不受任何環境和條件的限制。

治療時切口小,不用縫合,對人體組織的損傷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無不良反應,病人也無明顯痛苦和恐懼感,術後無需休息,治療時間短,療程短,患者易于接受。1、針具小針刀多為自行制作,現有專門制作的廠家。其形狀和長短略有不同,一般為10-15厘米左右,直徑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針身、針刀三部分。針刀寬度一般與針體直徑相等,刃口鋒利。也有的是用外科小号刀片改制,有的是用牙科探針改制而成。小針刀在應用前必須高壓滅菌、或經酒精浸泡消毒。

2、操作方法(1)、體位的選擇以醫生操作時方便、患者被治療時自我感覺體位舒适為原則。如在頸部治療,多采用坐位;頭部可根據病位選擇仰頭位或低頭位;(2)、在選好體位及選好治療點後,作局部無菌消毒,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脫碘。醫生戴無菌手套,最後确認進針部位,并做以标記。

對于身體大關節部位或操作較複雜的部位可敷無菌洞巾,以防止操作過程中的污染。為減輕局部操作時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斷神經痛覺傳導。常用的注射藥物有:a、1%普魯卡因2-5毫升/每個進針點。b、2%利多卡因5毫升左右/每個進針點。c、2%利多卡因5毫升,确炎松A1毫升,混勻後分别注入2-3個治療點。

(3)、常用的剝離方式有:a、順肌纖維、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鏟剝--即針刀尖端緊貼着欲剝的組織做進退推進動作(不是上下提插),使橫向粘連的組織纖維斷離、松解。b、做橫向或扇形的針刀尖端的擺動動作,使縱向粘連的組織纖維斷離、松解。c、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針刀尖端劃擺動作,使無一定規律的粘連組織纖維斷離松解。剝離動作視病情有無粘連而采納,注意各種剝離動作,切不可幅度過大,以免劃傷重要組織如血管、神經等。

(4)、每次每穴切割剝離2-5次即可出針,一般治療1-5次即可治愈,兩次相隔時間可視情況5-7天不等。(5)、小針刀的應用指征:a、病人自覺某處有疼痛症狀。b、醫生在病變部位可觸到敏感性壓痛。c、觸診可摸到皮下有條索狀或片狀或球狀硬物,結節。d、用指彈撥病變處有響聲。

臨床應用

1、頸椎病:取穴:痛點為主穴。陽明經頭痛配合谷、内庭穴;少陽經頭痛配足臨泣、風池穴;太陽經頭痛配昆侖、後溪穴。方法:用直刺法。輕輕縱剝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強療效。

2、腰椎間盤脫出症:取穴:椎間隙壓痛點(椎間關節處),小腿麻木區中點或承山穴。方法:腰部在痛點中心進針刀,針刀尖到達椎間小關節韌帶周圍組織時進行疏通剝離3-4次,出針刀;小腿部位用直刺縱向剝離法即可。

3.慢性腰肌勞損:取穴:腰部壓痛點(腎俞)。方法:同前。可配合拔火罐以加強刺激。

4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取穴:壓痛明顯處。方法:以小針刀刀口線和人體縱軸線平行刺入,當刀口接觸骨面時,用橫行剝離法,感覺肌肉和骨面之間有松動感時即可出針。一般1次即愈,不愈者隔5天後再行第二次。

5肱骨外上踝炎(網球肘):取穴:找出壓痛最明顯處。方法:使小針刀刀口線和伸腕肌走向平行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先用縱行疏通剝離法,向後再用切開剝離法,感覺銳邊已刮平,再用橫行刮剝法,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總肌,旋後肌肌腱,出針刀,進行包紮。再曲屈肘關節2-4次,一般1、2次可愈,每次間隔5天。

6、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彈響指):取穴:局部痛點。方法:用縱向鏟剝法。

7、足跟痛(足跟骨刺):取穴:骨刺尖部(壓痛最明顯處)。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療床上,将足放穩,找出最明顯的壓痛點,常規消毒後,針刀口線和縱軸垂直,針體和足跟呈60°角,深度直達骨刺尖部,作橫行切開剝離和鏟削剝離,3-4次即可出針刀,如1次未愈,隔5-7天後可做第二次。

注意事項

1、手法操作準确:由于小針刀療法是在非直視下進行操作治療,如果對人體解剖特别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當,容易造成損傷,因此醫生必須做到熟悉欲刺激穴位深部的解剖知識,以提高操作的準确性和提高療效。

2、選穴一定要準确:即選擇阿是穴作為治療點的一定要找準痛點的中心進針,進針時保持垂直(非痛點取穴可以靈活選擇進針方式),如偏斜進針易在深部錯離病變部位,易損傷非病變組織。

3、注意無茵操作:特别是做深部治療,重要關節如膝、髋、肘、頸等部位的關節深處切割時尤當注意。必要時可在局部蓋無菌洞巾,或在無菌手術室内進行。對于身體的其它部位隻要注意無菌操作便可。

4、小針刀進針要速而捷:這樣可以減輕進針帶來的疼痛。在深部進行鏟剝、橫剝、縱剝等法剝離操作時,手法宜輕,不然會加重疼痛,甚或損傷周圍的組織。在關節處做縱向切剝時,注意不要損傷或切斷韌帶、肌腱等。

5、術後處理要妥當:術後對某些創傷不太重的治療點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和防止術後出血粘連。

6、注意手術好後随訪:對于部分病例短期療效很好,1-2個月後或更長一些時間,疼痛複發,又恢複原來疾病狀态,尤其是負荷較大的部位如膝關節、肩肘關節、腰部等。應注意下述因素:病人的習慣性生活、走路姿勢、工作姿勢等造成複發;手術解除了局部粘連,但術後創面因缺乏局部運動而造成粘連;局部再次遭受風、寒、濕邪的侵襲所緻。因此,生活起居尤當特别注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