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斯賓德

法斯賓德

著名演員
德國新電影大師法斯賓德1945年5月31日生于德國南部巴伐利亞,父親是醫生,母親莉瑟蘿特從事翻譯工作,之後她還以“莉蘿·潘蓓”(Lilo Pempeit)為藝名參演過多部兒子的電影。法斯賓德高中便辍學四處打工,直到進入慕尼黑的Fridl-Leohard Studio就讀戲劇。1967年畢業後他加入“行動劇場”(Action Theater),并在1968年以22歲之齡發表了第一出舞台劇《Katzelmacher》,隔年就拍了第一部劇情長片《愛比死更冷》,一鳴驚人地獲邀參加柏林影展,展現他天才型的藝術天份。同年他就推出和處女劇作同名的第二部電影《外國佬》,該片隻花九天拍成,卻赢得了德國電影獎最佳藝術成就等五項大獎,從此成為當時德國最受矚目的新導演之一。1971年,他以《四季商人》得到票房上的肯定,晉身為難得在藝術上和商業上都表現出色的一線導演。到了1974年,他更以《恐懼吞噬心靈》赢得戛納影展影評人費比西獎,正式成為代表德國新電影運動的國際知名大導演。他最受歡迎的電影包括《瑪麗娅·布勞恩的婚姻》、《莉莉瑪蓮》、《維洛妮卡·佛斯的欲望》、改編自名著的電視電影《柏林亞曆山大廣場》和《艾菲·布裡斯特》,以及他的遺作同志電影《水手奎雷爾》。[2]
    中文名:法斯賓德 外文名: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别名: 性别:男 國籍:德國 出生年月:1945年5月31日

基本資料

(1945~1982)

姓名:法斯賓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籍貫:德國 巴特沃裡斯霍芬

職業:演員 導演 編劇

生卒:1945年5月31日生于巴特沃裡霍芬,1982年6月10日卒于慕尼黑

個人簡曆

他英年早逝,隻活了37歲。

他自學成才,24歲開拍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

他在14年時間裡,拍攝了25部故事片,14部電視片和兩部紀錄片。

他吸煙,他酗酒,他吸毒,他雙性戀。

1945年5月31日,法斯賓德出生于巴伐利亞,父親是個醫生,母親是個兼職翻譯。法斯賓德出生的年代,正是德國最窮困混亂的時期,家裡擠滿了破落的親戚朋友。法斯賓德從小就缺乏父母之愛,一方面小法斯賓德更加孤獨内向,另一方面他也學會了虛僞的讨好和乖巧。法斯賓德的家,也是父親的診所,坐落在一條通向慕尼黑市中心風化區的街道旁,風化區的妓女們經常到這個診所做政府的例行體檢,小法斯賓德從小就生活在以性為生意的氛圍内。五歲的時候,父母離異,小法斯賓德由母親撫養。

自私的母親,一直是法斯賓德的作品中常見的形象,可能就是源于這段兩人生活的折磨記憶。法斯賓德八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和一個19歲的少年成了情人,而這個19歲的情人覺得自己應該以父親的身份對法斯賓德盡責,小法斯賓德的苦惱可想而知。

稍後的記憶,就是凄涼的寄宿學校生活和母親不斷的愛恨糾纏。十五六歲時,法斯賓德離開母親到科隆和父親住了一段時期,父親已經被吊銷醫師執照,靠出租公寓為生。法斯賓德就替父親向一些外籍勞工收取房租,并開始了自己的賣淫活動。

1964年,法斯賓德決定中斷中學學業,進入慕尼黑一家戲劇學校,學習表演,當時的同學中就有後來德國第一女星、也是法斯賓德的愛将漢娜·許古拉。同時,法斯賓德時而做演員,時而做助理,并通過大量的影片觀摩,積累着自己的電影經驗。當财源匮乏的時候,法斯賓德也毫不介意地繼續在低級酒吧和外籍工人區拉客賣淫,與他同居的女人也是一樣,據說他早期的幾個劇本就是女友接客的時候在對門的酒吧裡寫成的。

1965年,20歲的法斯賓德開始了自己電影的第一步,拍攝了短片《城市流浪漢》(城市遊民),第二年又拍攝了《小混亂》。兩部短片隻能算是積累了經驗,法斯賓德仍然不能拍攝大型作品。

1966年,法斯賓德投考剛剛成立不久的柏林電影電視學院,卻未被錄取。

1967年以後的兩年間,法斯賓德開始從事舞台工作。最早參與到“動作劇院”時,法斯賓德隻是個小團體的外來者,但他很快以野心和實力建立了自己在這個小團體裡的領導地位。在1968年“行動劇場”從内部瓦解了,法斯賓德随後領導着一批演員創立了“反戲劇”劇團,并成為負責人。在他的領導下,這個“反戲劇劇團”成了當時德國風起雲湧的先鋒派劇團之中最突出的。法斯賓德組織、創作、導演、主演了大量先鋒派舞台劇,不僅呼應了德國戲劇舞台“民主控制”的理念,而且為日後的電影攝制準備了堅實的基礎。很多“反戲劇劇團”的成員後來都成了法斯賓德電影攝制組的主要人物,像作曲家拉本,演員、美工拉伯,以及包括在“反戲劇劇團”客串的漢娜·許古拉在内的大量演員,他們都和法斯賓德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和瑞典的戲劇電影大師伯格曼相類似,這個穩定的團體為低成本高效率的電影制作提供了基本保證。1968-69年間,法斯賓德帶領着10餘名“反戲劇劇團”成員把主要創作投向電影領域,正式開始了瘋狂的電影創作生涯,在随後短短的兩年中共拍攝了11部電影、電視。

如果說,法斯賓德最早的兩部電影短片中,《城市流浪漢》是來源于法國羅麥爾《獅子星座》的創意,《小混亂》則是向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緻敬,那麼,在幾年的“反戲劇劇團”的鍛煉之後,法斯賓德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劇作風格和電影形式。《愛比死更冷》,這部法斯賓德的處女作,是由他自編自導自演完成的。這部以好萊塢強盜片的形式描述現代青年彷徨心态的影片,還有受到戈達爾、梅爾維爾、施特勞布等人影響的痕迹,而且風格上也還很淩亂,所以還沒能在柏林電影節上脫穎而出,但已經在當時電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同年,他的另一部根據自己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卡策馬赫爾》(外籍工人)問世。“卡策馬赫爾”是德國當地人對外籍勞工的蔑稱,暗示外籍工人的性行為就象一隻發情的雄貓一樣,有人甚至因此而将該片譯為“陽具藝術家”。“局外人不僅隻是必需忍受孤寂的侵蝕,同時也不得不去對抗來自群體的偏見和敵意,這是法斯賓德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主題。”同時,影片移植于“反戲劇劇團”的帶有先鋒色彩的形式感也趨于成熟。世界著名電影刊物《畫面與音響》的記者評論到:“看過《卡策馬赫爾》之後可以斷言,法斯賓德是一個真正的天才,他在戈達爾與施特勞布所做出的開創性業績的基礎上,正開拓着新的天地。”

法斯賓德的前兩部作品的确顯示出他在電影形式上獨特的風格,持續、靜止無動作或極少動作的長鏡頭,以及“反戲劇劇團”風格化的表演,形成一種有意識的單調效果,這與法斯賓德自身的看法是相一緻的——“它們是對感情狀況的一種确定”。

《卡策馬赫爾》成本隻有8萬馬克,卻為法斯賓德赢得了65萬馬克的獎金,使他得以繼續拍攝下一部影片,而兩年之後,這部影片又為法斯賓德帶來另一筆30萬馬克的獎金。

在決定性的1969年裡,法斯賓德開始展示出超人的精力和魔鬼般的創造力。年初他被邀請去布萊梅執導一部舞台劇,不久他又為“反戲劇劇團”編寫了幾個舞台劇本,執導了四出話劇,還在一年間編導、演出了四部電影。他的《愛比死更冷》在四月花了他24個工作日,八月間的《卡策馬赫爾》才用了短短9天,《瘟神》他拍了五個星期,而《R先生為什麼瘋狂殺人》(喪心病)也隻用了他12月的13天時間。在高效高産的工作中,法斯賓德逐漸把身邊的工作人員結合成一個高速運轉的創作機器,而他,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這台機器的發動機、大腦和心髒。

1970年,法斯賓德繼續保持旺盛的創作精力,一年中完成了一部舞台劇、四部電影和三部電視片,令所有電影界人士瞠目。這一年中,後來可以稱為法斯賓德經典的作品,似乎隻有9月的《當心聖妓》。4月份的時候,法斯賓德在西班牙開拍了由自己的新男友主演的作品《威迪》(懷悌),拍攝過程中法斯賓德的情緒受男友的影響很大,甚至多次想要自殺,攝制組幾乎要瀕臨崩潰。當法斯賓德又一次陷入狂暴的情緒中的時候,兩個劇組中的西班牙技工當衆痛毆了法斯賓德。以這個戲劇性場面為高潮,法斯賓德拍攝了自傳色彩的影片《當心聖妓》,表現出他作為導演的自我意識。這是法斯賓德的第一部自傳影片,也是他與自我進行的一次痛苦的決裂,成為法斯賓德電影的一個裡程碑式的标志,曾被他自己稱為他以前拍攝的“10部影片之首”。此時的法斯賓德開始反思自己的影片:“它們太過于個人化,太過于陽春白雪......今後應該比我迄今為止所做的更加尊重觀衆”。

正在法斯賓德走在藝術的十字路口的時候,在一次回顧展上,法斯賓德看到了美國電影大師道格拉斯·瑟克的6部影片,這些電影給他的印象和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從此,在劇作上他把好萊塢情節劇視為自己學習的楷模,而在風格上他也逐漸抛棄了早期影片中簡約僵硬的“反戲劇電影”和“地下電影”的模式。

1971年的《四季商人》,是法斯賓德早期的經典之作,影片講述了德國50年代“經濟奇迹”期間一個水果小販的不幸命運。影片的故事,雖然還是來自法斯賓德自己的家庭曆史,但法斯賓德卻憑借這部影片走出了個人的世界,而開始肩負起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影片采用好萊塢情節劇的叙事手法,加強了對人物的生動刻畫,電影語言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影片曾被稱為“戰後最好的德國電影”、“多年來出現的最重要的德國電影之一”。

此後,法斯賓德接連拍出《佩特拉的苦淚》、《野獸出沒的小道》、《一天不是八小時》(5集電視連續劇)等社會現實題材影片,以批判的眼光、通俗的手法,觀察、反映德國社會現實中的種種弊病。同時,法斯賓德的影片也開始了由早期的男性視角、男性世界向女性視角、女性世界的過渡。

1973年,法斯賓德拍攝了影片《恐懼吞噬靈魂》,這是一部描寫本地老年婦女與年輕外籍勞工相戀的影片。小人物主人公、德國社會普通得近乎窒息的生活、外籍勞工題材,都是法斯賓德一貫關注的,而老少戀情則受到法斯賓德童年時期記憶的影響(法斯賓德在影片中親自飾演老婦人的兒子)。影片可以說是瑟克影片《天堂贊同什麼》的德國翻版,據說瑟克看過影片以後認為,這是法斯賓德“最好最美的影片之一”。

不斷突破自己的法斯賓德,并不願意被已經獲得廣泛認可和好評的日常生活題材限制,而是開始探索新的題材領域和美學世界。法斯賓德早期作品,大都由自己編寫劇本,或改編自自己執導的舞台劇,此時的法斯賓德開始向改編文學名著的方向發展。

73年,法斯賓德根據戛魯耶的小說改編拍攝了兩集科幻電視劇《被操縱的世界》(這部小說也在法斯賓德1978年拍攝的《一年十三個月》中再次出現)。第二年,法斯賓德完成了19世紀德國著名作家馮塔納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馮塔納的艾菲·布裡斯特》(又名:寂寞),這是一次傑出而富有創造性的改編,成為法斯賓德著名的經典之一。稱影片是“富有創造性”的,其實法斯賓德幾乎沒有對原著的故事進行任何更改,隻是根據影片長度進行了集中和濃縮。法斯賓德之所以把這部影片名稱定為《馮塔納的艾菲·布裡斯特》,而不是《艾菲·布裡斯特》是有着自己的考慮的。他要拍攝一部能反映出作家觀點的影片,也就是說,這将不是一個布裡斯特的故事,而是由馮塔納講述的布裡斯特的故事,影片中一再出現的小說原文字幕充分體現了這種觀點。片中,法斯賓德不僅以黑白攝影和近于無聲電影的手法造成時代的距離感,大量閃白的應用和多次引人注目地使用“鏡子鏡頭”也産生了疏離的效果,在形式上完善了影片的基本立場。同年,法斯賓德還完成了另一部著名“同志”作品《狐及其友》(又名:自由武衛)

74年以後的幾年中,法斯賓德又拍攝了不少低成本電影:描寫“政治無定所”的《卡然婆婆上天堂》;諷刺對藝術家進行法西斯式天才崇拜的《壞蛋》;展現德國家庭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虛僞、冷漠、欺騙、自私自利行為的《中國輪盤賭》;描寫當代恐怖分子勢力擡頭的《第三代》等影片。此一時期的法斯賓德,注意力過于集中在個人生活内容和當代德國政治方面,普通觀衆反應冷淡。于是,法斯賓德再次将視線轉移到名著改編的方向上來。

1977年,法斯賓德完成了兩集電視劇《鮑威澤》,改編自格拉夫31年的小說《鮑威澤先生的婚姻》。同年,法斯賓德完成了根據僑居美國的著名作家納博科夫的小說拍攝了著名影片《絕望》。這是一部耗資600萬馬克的巨片,幾乎是法斯賓德此前拍攝的十五部電影耗資的總和,影片以英語對白,并由世界著名影星迪克·鮑嘉主演,創下德國電影的新記錄。

同年(1977年),法斯賓德對德國國内的拍片條件和影片管理、資助機構日益不滿,險些決定離開德國到好萊塢發展。但不久放棄了這個計劃,開始應邀與新德國電影運動另外幾位主将克魯格、施隆多夫、辛克爾等人聯合執導一部反映西德社會現實的政論影片《德國之秋》,影片于78年完成。在法斯賓德導演的段落裡,呈現了法斯賓德自己極其私人化的生活,主角就是法斯賓德和男友,以及他的母親。

1978年,法斯賓德拍攝了他最成功最受歡迎的著名作品《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在這部好萊塢情節劇色彩濃重的影片中,法斯賓德以一個女人短短一生為主線,把個人的婚姻、命運與德國的社會興衰緊緊聯系在一起,既塑造了一個生動的人物,又展現了社會和曆史,成為德國婦女命運的縮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影片不僅取得了轟動的票房效應,而且獲得多項獎勵,成為法斯賓德影片中少見的雙豐收。此後,法斯賓德又以此為出發點,拍攝了同樣以50年代德國社會現實為背景的女性電影《勞拉》和《薇羅尼卡·福斯的欲望》,完成了他女性立場和視角的德國50年代背景的女性三部曲。此外,與《勞拉》一樣拍攝于81年的二戰背景的《莉莉瑪蓮》,在背景年代上甚至也可以算是這三部曲的一個序幕,影片同樣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就在他拍攝三部曲的同時,精力超人的法斯賓德還在79-80年完成了他另一套輝煌的巨作:14集,15個半小時,耗資高達1300萬馬克的電視連續劇《柏林亞曆山大廣場》。三部曲表現的是50年代的德國曆史社會現實,這套劇集則是展現20年代末經濟危機時期德國現實的宏大曆史畫卷;三部曲展現的是女性視角和女性立場,而《廣場》展現的則是法斯賓德自己的視角和立場。“《柏林亞曆山大廣場》是法斯賓德”表現“人、他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的願望與沮喪的一部最全面、叙事上最富于變化的大綱”。兩項宏大的影像工程取得了無以倫比的輝煌成功,法斯賓德也在來自德國各界的歡呼聲中登上了他藝術生涯的最高峰。

1982年,就在法斯賓德拍攝完成了《薇羅尼卡·福斯的欲望》之後,他還拍攝了他個人的最後一部影片《水手奎雷爾——與魔鬼結盟》。德國著名女影星羅密·施奈德的逝世給法斯賓德帶來巨大的悲痛,而他籌備已久的《羅莎·盧森堡》也隻能因此擱淺。

1982年6月,法斯賓德正在緊張籌劃着自己的新片《可卡因》和《我是這個地球上的幸運兒》。6月10日這天清晨三點半,他同居的女友回到家中,隻聽到他房間的電視響而沒有他的鼾聲。雖然他有不經允許任何人不能進入他房間的慣例,但女友還是走了進去,隻見法斯賓德躺在床上,已經氣絕,嘴裡還叼着一棵香煙。法斯賓德終于死于他長時間的慢性自殺——他的生活就是一個慢性自殺的過程:長時間毫無節制的工作、暴飲暴食、大量吸煙、過度酗酒、糜亂的雙性生活,超量毒品、安眠藥、興奮劑,法斯賓德一生保持着對自己身體持續的摧殘。

十天前,法斯賓德才剛剛三十七歲。

法斯賓德短短的一生拍攝了41部影片,編導、演出了27出舞台劇,超人的創作力讓人無法不聯想到他最後作品的片名——與魔鬼結盟。他的一生是一個傳奇,而他的死使他的傳奇更加圓滿。

法斯賓德遺作

古柯堿》企劃案序言(節選)

(一)根據皮提葛黎裡原著而即将拍攝的《古柯堿》,絕對不是反藥物或支持藥物的影片。《古柯堿》将是一部叙述一個恒常生活在古柯堿影響下的人,他所曆經的體驗,以及該體驗有何特殊之處的影片。

(二)本片《古柯堿》有别于原著,系由阿瑙迪斯在那不勒斯昏迷期間所作的倒叙所構成。阿瑙迪斯故意讓自己吸食過量古柯堿,而進入介乎生死之間的彌留夢境。他固然可以忍受死亡,暗地裡卻和鬼門關鬥陣,力搏一線生機。然而他鬥敗,死了。

然而,将阿瑙迪斯的經曆叙述成昏睡中的發熱夢魇,隻是戲劇上的一種策略。這種策略當然允許任何荒誕不經、任何恣意取決的動機、任何異想天開的服裝道具等等;它所要求的也正在這裡,它尤其允許演員作必要的誇張、獨到的奇招怪舉,猶如古柯堿瘾者在神遊迷幻之境所體驗的。

(三)由于皮提葛黎裡的小說中有不少内在對白,我不得不加重若幹角色的份量,甚至虛構人物。小說的結構自然有了某種方式的改變。然而這些更改對于本片,乃至于小說絕對是有利的。

(四)姑且不論至今尚未出現足以和我對“古柯堿”的概念相提并論的影片,費裡尼的《阿瑪柯德》、帕索裡尼的《索多瑪120天》、大島渚的《感官世界》,以及我《柏林亞曆山大廣場》的第十四段,皆可傳達我對“古柯堿”的概念的一斑。

作品列表

1966《城市流浪漢》(城市遊民)(Der Stadtsreicher; The City Tramp)

1966《小混亂》(The Little Chaos)

1969《愛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

《外籍工人》(卡策馬赫爾)(Katzelmacher)

《瘟疫之神》(Gods of the Plague)

《R先生為什麼瘋狂地殺人?》(晴天霹靂)(Why Does herr R. Amoke Run?)(與米夏爾·芬勒Michael Fengler合導)

1970《死亡之河》(裡約摩特)(Rio das Mortes)

《咖啡屋》(The Coffee House)

《威迪》(懷惕)(Whity)

《尼克勞斯豪森之旅》(The Niklaushausen Journey)(與米夏爾·芬勒合導)

《美國大兵》(The American Soldier)

《當心聖妓》(神聖的妓女)(Beware of a Holy Whore)

《英格史達特的先鋒》(英格史達特的工兵)(Pioneers in lngolstadt)

1970《四季商人》(The Merchant of Four Seasons)

1972裴特拉的苦淚》(The Bitter Tears of Petra von Kant)

《牢蝕》(Jail Bait)

《八小時不成為一日》(Eight Hours Are Not a Day)(五個單元的電視影集)

《不來梅的自由》(Bremen Freedom)

1973《世界旦夕之間》(World on a Wire)(上下兩集電視電影,各為99分鐘和106分鐘)

《諾拉·海曼》(Nora Helmer)

《瑪塔》(深閨怨婦)(Martha)

《恐懼吞噬心靈》(Fear Eats the Soul)

1974《寂寞芳心》(馮塔納的艾菲·布裡斯特)(Effi Briest)

《狐及其友》(自由武衛)(Fox and His Friends)

《鐵絲上的鳥》(Like a Bird on a Wire)

1975《屈絲特婆婆上天堂》(卡然婆婆上天堂)(Mother Kusters Goes to Heaven )

《畏懼與恐懼》(Fear of Fear)

1976《我隻要你愛我》(I Just Want You to Love Me)

社會評價

他被稱為“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心髒”、“‘新德國電影’最有成果的天才”、“德國電影的神童”、“德國的巴爾紮克”,“德國的安迪·沃荷”“與戈達爾和帕索裡尼比肩的電影巨人”“當代西歐最有吸引力、最有才華、最具獨特風格和獨創性的青年導演”。

他是個電影天才、電影全才,不僅編導自己的大部分影片,而且有時還親自掌鏡攝影、親自剪輯,甚至親自配樂。此外,他在德國話劇“反劇場”運動中還作出不小的貢獻,創作并導演、主演了很多舞台劇,甚至廣播劇。

世界著名電影刊物《畫面與音響》的記者評論到:“看過《卡策馬赫爾》之後可以斷言,斯賓德是一個真正的天才,他在戈達爾與施特勞布所做出的開創性業績的基礎上,正開拓着新的天地。”

我們不過是經過一切有如空氣之對流,而萬物一緻對我們諱莫如深,一半出于羞恥,一半出于不可言說的希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