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期望效應

教師期望效應

心理學術語
期望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1]這個效應源于古希臘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希臘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麗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摯的愛感動了愛神阿勞芙羅狄特,愛神賦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終皮格馬利翁與自己鐘愛的少女結為伉俪。後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森塔爾等人為首的許多心理學家進行一系列研究,實驗證明,學生的智力發展與老師對其關注程度成正比關系。由于在教育界被教師廣泛應用,所以又稱為“教師期望效應”。
    中文名:教師期望效應 外文名:皮格馬利翁效應 定義: 别名:羅森塔爾效應 源于:古希臘一個美麗的傳說

有關實驗

1968年羅森塔爾教授和雅各布森(A.L.Jacobson)教授帶着一個實驗小組走進一所普通的小學,對校長和教師說明要對學生進行“發展潛力”的測驗。她們在6個年級的18個班裡随機地抽取了部分學生,然後把名單提供給任課老師,并鄭重地告訴他們,名單中的這些學生是學校中最有發展潛能的學生,并再三囑托教師在不告訴學生本人的情況下注意長期觀察。8個月後,當他們回到該小學時,驚喜地發現,名單上的學生不但在學習成績和智力表現上均有明顯進步,而且在興趣、品行、師生關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一現象被稱為“期望效應”。後來又被教育界的人稱之為“教師期望效應”。

原理

教師期望效應是一種激發個人的心理潛力,提高學習效果的暗示手段。它運用了暗示在心理态度建立與習慣的養成方面的作用。

影響因素

教師權威

學生幼稚化

教師同時在有(自覺)意識和無(潛)意識兩個層面上傳遞信息,如利用面部表情、姿勢、态度、活動方式、環境等變化去達到這個目的。

教師說話語調

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程度

學生的精神狀态

功能

1、激勵功能,促使學生朝着教師所期望的目标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2、調整功能,即調整師生間的關系,形成認識、情感及思維上的“共振”;

3、轉化功能,即促進教師由傳統的教育觀念走向現代的教育觀;

4、支援性功能,即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索知識以及心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如: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建議要求

1、期望要合情合理。

合理就是要符合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的需要,符合時代的潮流,對社會和個人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2、期望要具有可行性

這裡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為主體的主客觀條件,即具有實現的可能性。如果從客觀上講是合理的,而主體行為上是不可能的,那麼這種期望還是不能轉化為主體需要,更不能内化為主體動力。

3、期望要具有挑戰性。

隻有那些具有挑戰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但通過努力可能達到的期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勵性。可望而不可即的或随手可得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俗話說:跳一跳可摘到的桃子最甜。

4、期望要内隐。

教育者的期待不應當是赤裸裸的“現金交易”,而應當是溫情脈脈的感化;不應當是口頭上的說教,而應當是滿懷期望,含而不露地潛入學生的心靈。大喊大叫隻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5、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決心和耐心,即使一時看不出明顯的效果,也不要灰心喪氣。須知學生領會,接受師長的期望,需要一個過程,在活動中作出成績,也需要時間,任何急躁情緒,都将适得其反。

6、不要把期望變成負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