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珪

張守珪

唐朝将軍
張守珪(公元684年-740年),字元寶,唐代陝州河北(今山西平陸)人,唐朝名将。他的一生是在戰争中渡過的,長期戍邊,戎馬倥偬,從一名下級軍官成長為威震一方的邊帥。其主要事迹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時期,由于戰功卓越,累官至輔國大将軍、右羽林大将軍,賜南陽郡開國公。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期間,他多次與突厥、吐蕃、契丹等少數民族作戰,是抵禦北方入侵的著名戍邊将領,且足智多謀、膽略過人、英勇善戰、治軍有方,立下赫赫戰功,對開創唐朝繁榮昌盛的“開元之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本名:張守珪 别名: 字:元寶 号: 所處時代:唐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陝州河北(今山西平陸) 主要作品:《賀破突厥狀》 主要成就:開創唐王朝繁榮昌盛的“開元之治”

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張守珪早年跟随父輩流落邊塞,自幼天資聰穎,生得高大魁偉,儀表俊堂;又性格豪爽大氣,充滿正氣義感,善奔騎精獵射。青年時期,他在郭虔瑾的部下任職,曾在北庭鎮與突厥侵略者作戰。有一次他奉命領兵援救,在半路上與敵軍相遇,其身先士卒,奮力苦戰,殺敵千餘人,生擒敵軍統領一人。因骁勇善戰,頗為當地州府官吏的重視。

因功升遷

開元初,在瓜州平樂府任别将,後随從北庭都護府右饒衛将軍郭虔瑾門下鎮守北庭。當時吐蕃、突厥、契丹等部族屢犯北庭、瓜州一帶,虔瑾派張守珪入京奏事,他向朝廷上書,面陳利害,自請領兵,從蒲昌、輪台兩翼進攻,又一次擊敗了突厥軍的入侵,在每次戰鬥中由于發揮了獨立作戰的組織指揮才能而攻必克,因功特加濟南将軍。不久之後,他調往幽州良社府任果毅,受到幽州刺史盧齊卿的敬重。後又因戰功升為左金吾員外将軍、建康軍使。

累敗吐蕃

開元十五年(727年),吐蕃進掠河西地區,攻陷瓜州。為了扭轉戰局,抵禦吐蕃入侵,玄宗調張守珪為瓜州刺史,兼墨離軍使。張守珪接到任命後帶少數親兵往瓜州上任,當時瓜州城已經被吐蕃軍隊所毀壞,張守珪到任之後,立即重建新的城池。城尚未建成,吐蕃大軍再次兵臨城下。此時瓜州的軍隊很少,城内軍民相顧失色,全無鬥志。張守珪竟然在優勢敵人的眼皮底下,上演一出唐朝的“空城計”。

他将酒席擺到了城頭上,面不改色,從容自若地飲酒奏樂,那種神情,絲毫不把對手放在眼中。吐蕃大将悉諾邏乃是一代名将,面對張守珪的鎮定從容,他反而有些遲疑,沒有貿然攻城,而是略微後退。張守珪果斷地命令城内守軍出擊,打了一場小勝仗。悉諾邏認定瓜州守備堅強,遂引軍撤退。這次退敵,雖有些僥幸的因素,但也展現張守珪的才智與從容不迫的膽量。瓜州重建後,唐玄宗将瓜州升級為都督府,并由張守珪出任瓜州都督。

開元十六年(728年),吐蕃大将悉末朗領兵進攻唐瓜州,被張守珪所敗。戰後張守珪被封為右羽林将軍、兼鄯州都督、持節隴右經略節度使。

開元十七年(729年),為了打擊吐蕃,瓜州都督張守珪與沙州刺史賈師順各率所部兵馬向吐番大同軍發起突然襲擊。由于行動突然,吐蕃軍毫無防範,唐軍大獲全勝。

開元十八年(730年),吐蕃遣使緻書求和。

平定契丹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遂下令進調張守珪移鎮幽州,遷任幽州節度使。當時活動于幽州東北部的契丹、奚勢力強大,尤其契丹牙官可突幹有勇有謀,經常侵唐邊境,以前幽州長史趙含章、薛楚玉等人,對可突幹的進攻都無能為力。張守珪到任後,整頓軍政,激勵将士,伺機主動出擊契丹,頻頻取得勝利。诏封張守珪兼禦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及河北采訪處置使。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契丹首領屈剌與可突幹對張守珪非常害怕,他們感到在戰場上取勝無望,于是改變策略遣使詐降,以求一逞。但他們的計謀被張守珪識破,張守珪将計就計派部将王悔去屈剌營帳商量受降事宜。屈剌并無降意,想殺死王悔。王悔早有警惕,時值契丹另一首領李過折與可突幹争權成隙,王悔利用矛盾,勸誘李過折斬屈剌和可突幹。之後,王悔率李過折及契丹餘部歸降唐朝。張守珪受降後,率軍北出至紫蒙川檢閱軍隊,宴賞将士,并将屈剌、可突幹的斬首送往東都,懸挂在天津橋的南門。

功勳卓著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守珪奉命親往東都獻捷,被以“藉田”吉禮會見結束後,還下令準許臣民會聚飲酒為樂,并讓張守珪回宗廟飲酒慶功祝捷。玄宗親自賦詩推崇偏愛他,被封為輔國大将軍,右羽林大将軍兼禦史大夫,并賜予金銀彩綢等獎賞。他的兩個兒子因此授予官職,并在幽州為張守珪立碑記功。

晚節不保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部将趙堪等人假借張守珪之名,令平盧軍使烏知義截擊契丹、奚餘衆于潢水之北,先勝後敗。部将假傳诏命導緻了這次敗績,本以慘痛教訓引以為鑒,重整軍威,以利再戰。但張守珪好大喜功,隐瞞敗績而謊報軍情,事實洩漏後玄宗派遣内常侍牛仙童前往幽州查考實情。張守珪用重金厚禮賂賄皇上派來的使者,還上書疏奏跟以前一樣的實情辯解。後來牛仙童因為受贓一事被人發覺,張守珪以舊功減罪,被貶為括州刺史。

開元二十八年五月六日(740年6月4日),在括州官舍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贈涼州都督。同年葬于洛陽北邙山。

主要成就

軍事政治

唱空城計

開元十五年(727年)張守珪提升為瓜州刺史,任職期間據史籍記載:“修城池,築河堤;形成了穩定的政治局面,使勞動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當吐蕃軍隊來犯時,以空城計退敵并大敗之,稱之為唐與吐蕃瓜州之戰。

幽州凱捷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張守珪移鎮幽州時。一到任馬上整頓軍政,激勵将士,一方面積極整頓兵馬,訓練士卒;另一方面加強幽州城防,壘高加厚城牆。伺機主動出擊契丹,頻頻取得勝利,六月取得大破契丹獻捷,顯示了張守珪卓越治軍才能。

農業經濟

治理瓜州

瓜州地處西陲,氣候惡劣,地多屬于沙漠,不宜耕作種田,而且每年雨量極少,當地農民隻能依靠雪水來灌溉田地。由于吐蕃連年侵擾,渠堰均遭毀壞,加上田地種植的林木很少,又難以修善,緻使農業生産遇到了嚴重困難。張守珪對此極為重視,迅速組織人力、物力修複渠堰,使水道暢通,以利灌溉,推進了農業生産的恢複和發展。史書上說張守珪為了能讓百姓早日恢複生産,曾設祭祈禱,結果當晚便山洪暴發,大量樹木順水而流,直至城下,張守珪遂取之用以修堰。

個人作品

《賀破突厥狀》

人物轶事

欲以為相

唐玄宗對張守珪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穩定局勢非常滿意,準備封他為宰相,“上美張守珪之功,欲以為相”。但遭到宰相張九齡的反對。玄宗不甘心,欲“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職”。張九齡又勸阻說:“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為宰相;若盡滅奚、厥,将以何官賞之?”玄宗這才作罷。張守珪雖沒被封為宰相,但他在皇帝和大臣們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收養義子

開元二十年(732年),張守珪任幽州節度,安祿山偷羊被抓住,張守珪拷問他,準備亂棍打死,他高聲喊叫說:“大夫難道不想消滅兩個蕃族啊?為什麼要打死我!”張守珪見他長得白白胖胖,語言豪壯,就放了他。命令他跟同鄉史思明一起抓活俘虜,他們隻要出去就一定能夠按時抓到,就把安祿山提拔為偏将。張守珪老是嫌安祿山過于肥胖,此人又一向令人敬畏,安祿山感到害怕就不敢多吃食物。安祿山以骁勇出名,張守珪就把他收為義子。

親屬關系

長輩

曾祖:張遷,朝散大夫、金州長史。

祖父:張才,同州濟北府折沖都尉。

父親:張義福,京兆府常保府折沖都尉,贈蔚州刺史。

妻妾

陳尚仙。

兄弟

弟張守琦,左骁衛将軍。

弟張守瑜,金吾将軍。

子女

嗣子:張獻通,朝散大夫、殿中丞。

子:張獻誠,興元節度使。

旁系宗親

侄子:張獻甫,弟弟張守琦之子,興元節度使。

侄子:張獻恭,弟弟張守瑜之子,興元節度使。

曆史評價

史書評價

史書稱贊他是“立功邊城,為世虎臣。”

戴孚《廣異記·張守珪》:“幽州節度張守珪,少時為河西主将,守玉門關。其軍校皆勁勇善鬥,每探候深入,頗以劫掠為事。”

唐代幽州刺史盧齊卿:“不十年,子當節度是州,為國重将,願以子孫托,可僚屬相期邪?”

《新唐書》和《舊唐書》記載瓜州當地百姓為紀念他的功績“守珪以至誠感神,取材成堰,與夫耿恭拜井,有何異焉?”,更是給他刻石立碑。

古今評說

詩詞評說:“唐代詩人賈至在《燕歌行》一詩中,以“國之重鎮惟幽都,東威九夷北制胡。五軍精卒三十萬,百戰百勝擒單于。”對張守珪可謂推崇備至。”、“唐代詩人高适的作品《宋中送族侄式顔》,一句“大夫擊東胡,胡塵不敢起。”贊頌了張守珪征胡的豐功偉績,稱慕他被貶而志不餒。”

當地史記:“他是著名戍邊将領,對開創唐王朝繁榮昌盛的‘開元之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當代書記:“李隆基改革兵制,任用哥舒翰、王忠嗣、張守珪等名将,開疆擴土,唐軍所向披靡,橫掃天下。”

戰役點評:“張守珪空城退敵——點評:此戰,張守珪再演“空城計”,古老兵法适時而用,再建奇功。(古時有名的有:諸葛亮設空城計、張守珪空城退敵。)”、“張守珪誘番得虜首——點評:三十六計之‘混水摸魚’的經典戰役。(張守珪之所以能平定契丹,關鍵在于先挑起敵人的内江把‘清水’攪混,然後乘亂前去‘摸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