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與細語

呼喊與細語

瑞典1973年英格瑪·伯格曼執導
1973年3月5日在瑞典上映的《呼喊與細語》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麗芙·烏曼、英格裡德·圖林、哈裡特·安德森主演的情感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身患不治之症的艾格尼絲自知時日無多,她希望在臨死之前讓關系緊張的兩個妹妹學會珍愛彼此的故事。[1]
    主标題:艾格尼絲 副标題1:演員 哈裡特·安德森 副标題2: 副标題3: 大姐,身患不治之症,自知時日無多,她對人人恐懼的死亡早已習以為常,抱着全然無所謂的态度生活。艾格尼絲沒有得到過母親完整的愛,臨死前她希望能緩和姐妹間緊張的關系,卻一再事與願違。 主标題:瑪麗亞 副标題1:演員 麗芙·烏曼 副标題2: 副标題3:小妹,她是最得母親寵愛的孩子,也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瑪麗亞雖然已經結婚,卻還是擺脫不了感情方面的困擾,在丈夫和姐姐的主治醫生之間徘徊不定。 主标題:卡琳 副标題1:演員 英格裡德·圖林 副标題2: 副标題3:二姐,卡琳有着難以理清的煩惱和麻煩,内心感到非常壓抑。她和丈夫的關系陷入僵局,也因此開始頻頻自虐。卡琳試圖擺脫生活的陰影,想要重新拉近姐妹間的距離,卻發現有些事已無法改變。 主标題: 安娜 副标題1:演員 卡莉·塞爾萬 副标題2: 副标題3:女仆,心地善良、忠心耿耿,一直照顧着重病的女主人艾格尼絲。安娜是唯一真心為艾格尼絲着想的人,她希望能為艾格尼絲減輕痛苦。 中文名:呼喊與細語 外文名:Cries and Whispers 其他譯名:呐喊與低語 類型:劇情 出品公司: 制片地區:瑞典 拍攝地點: 發行公司: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編劇:英格瑪·伯格曼 制片人:Lars-Owe Carlberg 主演:麗芙·烏曼、英格裡德·圖林、哈裡特·安德森 片長:106 票房: 對白語言:瑞典語 色彩:彩色 電影分級: imdb編碼:tt0069467 主要獎項: 在線播放平台: 出品時間:1972年

劇情簡介

艾格尼絲(哈裡特·安德森飾)、瑪麗亞(麗芙·烏曼飾)和卡琳(英格裡德·圖林飾)雖然是三姐妹,她們的内心卻有着積重難返的隔膜與疏離感。當艾格尼絲身患絕症,生命将近,守護在她身邊的隻有女仆安娜(卡莉·塞爾萬飾)。艾格尼絲從來沒有得到過母親完整的愛,臨死前她妄想讓關系緊張的姐妹變得珍愛彼此,卻一再事與願違。瑪麗亞是最得母親寵愛的孩子,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而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處理的一塌糊塗,在丈夫和情人之間徘徊周旋。卡琳的生活更是充滿壓抑,和丈夫的關系陷入僵局,令她沉淪于自虐。姐妹三人想擺脫生活的陰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卻發現和解的願望太過遙遠,隔膜似乎已不可打破。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艾格尼絲

哈裡特·安德森

瑪麗亞

麗芙·烏曼

卡琳

英格裡德·圖林

安娜

卡莉·塞爾萬

大衛

厄蘭·約瑟夫森

Isak

安德斯·埃克

Joakim

Henning Moritzen

Fredrik

Georg Årlin

Story teller

Inga Gill

Maria as a child

Lena Bergman

Spectator

英格莉·馮·羅森

Anna's daughter

Malin Gjörup

Undertaker

Greta Johansson

Spectator

Ann-Christin

Agnes as a child

Rosanna Mariano

Karin as a child

Monika Priede

Maria's daughter

琳·烏爾曼

職員表

制作人

英格瑪·伯格曼、Lars-Owe Carlberg

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副導演(助理)

Arne Carlsson

編劇

英格瑪·伯格曼

攝影

斯文·尼科維斯

剪輯

Siv Lundgren

藝術指導

Marik Vos-Lundh、Britt Falkemo 、Börje Lundh

造型設計

Cecilia Drott

服裝設計

Marik Vos-Lundh

錄音

Sven Fahlén 、Tommy Persson、Owe Svensson

角色介紹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于

獲獎記錄

獎項類型

獎項名稱

獲獎者

1974第46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

最佳攝影

斯文·尼科維斯特

最佳影片

《呼喊與細語》

最佳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服裝設計

Marik Vos-Lundh

1974第18屆意大利大衛獎(獲獎)

特别獎

哈裡特·安德森、卡莉·塞爾萬、英格裡德·圖林、麗芙·烏曼

最佳外國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

1974第27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提名)

最佳女演員

英格裡德·圖林

最佳攝影

斯文·尼科維斯特

1973第2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

技術大獎

英格瑪·伯格曼

1973第30屆美國金球獎(提名)

電影類-最佳外語片

《呼喊與細語》

制作發行

制作公司

SvenskaFilminstitutet (SFI) [瑞典]

Cinematograph AB [瑞典]

發行公司

Reserva Especial [巴西]

标準收藏 [美國] (DVD)

New WorldPictures [美國]

Continental HomeVídeo [巴西] (2001) (DVD)

Kinowelt HomeEntertainment [德國] (2006) (DVD)

Home VisionEntertainment (HVE) [美國] (2000)(DVD)

CriterionCollection (2001) (美國)(DVD)

Moskwood Media (2005) (荷蘭)(DVD)

Gutek Film [波蘭] (2007)(all media)

Palisades-TartanAcquisitions (2008) (英國) (DVD) 

幕後花絮

英格瑪·伯格曼解釋這部電影中紅色的運用:“哭泣和低語”是一種對心靈的探索。從孩提時候開始,我就想象靈魂應該是一個潮濕的膜,是形狀不斷變化的紅色。

電影中用于拍攝的房子Taxinge-Nasby,已經很多年沒有人居住了。要用光滑的紅色油漆把牆面重新漆一遍,過半的地方已經破舊不堪,這就意味着電影結束拍攝後,它将被夷為平地。

·伯格曼用自己的錢制作了此片,但在美國,卻沒有一個發行商願代理發行此片,他們一緻認為此片很難盈利。當時離開了美國環球的羅傑•考曼成立了自己的新世界發行公司,正是通過發行這部著名的影片,他才着手建立了屬于自己的消費群體。

伯格曼在此片的一些場景中運用了宗教式的隐喻,如耶稣被釘十字架的母題從對安妮的屍體的一個大角度的鏡頭得到呈現。在這個近乎垂直的鏡頭中,安妮擱在右腿上的左腳被拉直,然後是白色的床單被拉下來覆蓋安妮的全身。在這個鏡頭中,行動着的人物一直被擋在外面,觀衆看到的隻有安妮光溜溜的腿,以及随後的往下拉的床單。毫無疑問,這一組鏡頭完全來自“基督下十字架”的母題。比這組鏡頭更富有高度戲劇性的是,安娜懷抱安妮的姿勢是受到了米開朗琪羅的雕塑《聖母憐子》的啟發。

攝影機使用的方式也很突出。遠鏡頭被用于冷漠與拒人于千裡之外的姐姐卡琳,而強烈的近鏡頭被用于十分熱情的妹妹瑪麗亞,中距離的鏡頭被用于這兩個極端達成某種妥協的時候。

影片評價

《呼喊與細語》沿用伯格曼前作《沉默》的方式,在鐘表的滴答聲中開始,用五種不同的鐘表聲音配以指針和鐘擺的特寫,時間在片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鐘表的特寫畫面被穿插在影片的各個部分。尼克維斯特的攝影讓影片散發出了全部的魅力,在銀幕上創造出了“油畫般的質感”。不過實際上片中的色彩運用是“不自然”的,紅色為基調的大色塊過于濃烈,然而這一“缺點”卻正好符合影片的内在需要。色彩是與角色的心理與情感相聯系,因此那些通常會顯得做作和生硬的畫面,在片中卻顯得格外貼切。伯格曼近乎自然主義地描寫了晚期癌症病人在衰弱和劇痛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終結,為此他必須用唯美的畫面和鮮豔的色彩來加以調和,才不至于讓人徹底堕入對死亡的恐懼和對生命的絕望。死去的艾格尼絲和她的日記述說着理想生活的美好,使得影片結尾三姐妹與安娜在鋪滿金黃落葉的林間散步的畫面更加感人。(《外灘畫報》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