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修靜

陸修靜

三國吳丞相陸凱的後代
陸修靜(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東)人。懿族。三國吳丞相陸凱的後代。[1]笃好文籍,窮究象緯。早年棄家修道,好方外遊,遍曆雲夢山、衡山、羅浮山、峨嵋山等名山勝地。元嘉末約(453年)“市藥京邑(今南京)”。宋文帝聞其名,“慕其風”,命左仆射徐湛延請入宮講道。不願囿于束縛,固辭不就,“遂訴江南”,繼續周遊四方布道。大明五年(461年)來廬山,“愛匡阜之勝”,構築精廬居處修道,是為太虛觀。自此,以太虛觀為大本營研經傳道授徒長達7年之久,為廬山道教勢力的發展和影響的擴大作出了極大貢獻。
    中文名:陸修靜 外文名: 别名:字元德 籍貫:吳興東遷 出生地:吳興東遷 性别:男 民族:懿族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公元406年 去世年月:公元477年 職業:道士 代表作品:《太上洞玄靈寶衆簡文》《洞玄靈寶五感文》《陸先生道門科略》

人物簡介

陸修靜(406─477),字元德,号簡寂。為早期《道藏》的編輯者,也是南朝道教齋戒與儀範的制立者。平素喜遊天下,遍訪道書典籍,盡有道教經典《上清經》、《靈寶經》與《三皇經》。太始三年,宋明帝召陸修靜至建康,請講道法,并于天印山(方山)築崇虛館以居之。陸修靜主張儒、佛、道三教合流,認為齋谯是求道之本,然後複以禮拜,課以誦經,即能成道。此外,陸修靜又将所得之道教經訣,總括為《三洞》:《洞真經》(《上清》諸經)、《洞玄經》(《靈寶》諸經)與《洞神經》(《三皇經》)。為辨别道家典籍的真僞,分别三洞四輔,他又編纂了第一部的道教經書總目《三洞經書目錄》。陸修靜還曾因為《洞玄靈寶》諸經真僞混淆,進行過刊正,并撰齋戒儀範一百餘卷,以為典式。南方道教齋儀因而初備。經陸修靜改革後的道教成為南朝天師道正宗。

整頓和改革

 東晉南朝時期,道教在組織形式上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主要表現是祭酒制的衰落和道官制度的興起。祭酒制度為早期五鬥米道之舊制,其基本特征是“立治置職”,道官祭酒“領戶化民”,實行政教合一之統治。為實現道官祭酒與道民的統屬關系,天師道制定了三會日、宅錄和繳納命信等制度。規定在三會之日,道民必須到本師治所參加宗教活動,登記檢查“宅錄命籍”(近似封建國家編戶齊民的戶籍簿),聽道官宣布科禁,考校功過。道官憑此向天曹啟告,請天神守宅之官保護道民家口安全,禳災卻禍。自魏初天師道北遷至晉宋之際,出現了組織混亂,科律廢弛的嚴重局面。當時許多道民在三會之日不赴師治參加集會,不報戶籍,不交租米命信。一些道官更“妄相置署,不擇其人,佩箓惟多,受治惟多,受治惟大,争先競勝,更相高下”,“縱橫颠倒,亂雜互起,以積釁之身,佩虛僞之治箓。身無戒律,不順教令,越科破禁,輕道賤法。恣貪欲之性,而耽酒食,背盟威清約之正教,向邪僻襖巫之倒法”。祭酒制度的腐朽敗落,就失去了“清約治民”,使“道化宣流,家國太平”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陸修靜乃提出一套整頓和改革的措施。

首先,陸修靜禁止道官自行署職,實行按級晉升的制度。他認為,普通民衆須有功德,才能受箓為道民;道民受箓之後,有功者才能升遷。從受十将軍箓依次升至受五十将軍箓,再從箓吏依次晉升散氣道士、别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道官,以及下、中、上八治道官。其最高者,即“能明煉道氣,救濟一切,消滅鬼氣,使萬姓歸伏”的道師,才能拜署上八治中的陽平、鹿堂、鶴鳴三治道職。強調“采求道官,勿以人負官,勿以官負人”的組織措施。為健全三會日制度,他重申,三會日“民各投集本治師,當改治錄籍,落死上生,隐實口數,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其日,天官地神鹹會師治,對校文書。師民皆當清靜肅然,不得飲酒食肉,嘩言笑。會竟,民還家,當以聞科禁威儀教敕大小,務共奉行”。同時,他還針對“宅錄”制度嚴重混亂的狀況,規定每年三會日之最後一日,作為登記、審核宅錄的最後期限,其日,每個道民都須赍信至本師治所,由本師給以注籍,以便道官“領戶化民”。

第二,陸修靜十分重視道教齋儀的作用,認為“齋直是求道之本”,主張“身為殺盜淫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绮妄兩舌,故課之以誦經;心有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淨行,心行精至,齋之義也。”他在總結前代齋儀的基礎上,制定了“九齋十二法”的齋醮體系。并撰述一系列齋戒儀範之書。他汲取儒家的封建禮法、道德規範以及佛教的“三業清淨”的思想,從而使道教齋法不僅有了系統的儀式戒科,而且使齋戒儀範的理論更加完備。

第三,陸修靜不僅整頓組織、完善齋醮儀式而且還對道教經典進行整理和分類。他早年便注意采訪搜集道教經典,曾“南詣衡湘、九嶷,訪南真(魏夫人)之遺迹;西至峨眉、西城,尋清虛(王褒)之高躅”。元嘉十四年437),即着手刊正《靈寶經》,編撰《靈寶經目》。泰始三年(467)從廬山入京,居崇虛館,又得當時朝廷收藏的楊羲、許谧手書上清經真訣。相傳由鮑靓所造之《大有三皇經》亦為其所得。于是他“總括三洞”,校理卷數目錄,于泰始七年奉敕撰《三洞經書目錄》獻上。據雲,陸修靜共著錄道家經書并藥方、符圖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内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猶在天宮”。針對當時《靈寶經》錯亂糅雜,使後來學者難辨真僞,“視聽者疑惑,修味者悶煩”的情況,于是對之整理考證,編成了《靈寶經目》一書,從而大大地推動了靈寶派的發展。陸修靜在整理道教經典的同時,又創造了三洞四輔十二類的道教典籍分類體系,為隋唐以後曆代整理道書,編修“道藏”所沿用。

著作

 陸修靜一生著作甚豐,有關齋戒儀範者尤多。劉大彬《茅山志》謂其“著齋戒儀範百餘卷”,今《正統道藏》存有《太上洞玄靈寶衆簡文》《洞玄靈寶五感文》《陸先生道門科略》《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各一卷。另有《靈寶經目序》《古法宿啟建齋儀》《道德經雜說》 《三洞經書目錄》《陸先生答問道義》《陸先生黃順之問答》,均佚。《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立成儀》《三元齋儀》、《然燈禮祝威儀《金箓齋儀》《玉箓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等也已亡佚,某些内容散見于《無上黃箓大齋成立儀》中。《通志·諸子類·道家略》中著錄有《服禦五芽道引元精經》《升元步虛章》《靈寶步虛詞》《步虛洞章》等。在唐法琳《辯正論》中,尚見其著有《必然論》《榮隐論》《遂通論》《歸根論》《明法論》《自然因緣論》 《五符論》《三門論》等,《破邪論》中又見其著有《對沙門記》。

在簡寂觀的宗教活動

在青山環抱的簡寂觀中,陸修靜采藥煉丹,研修道教宗義,一共7年。簡寂觀的道藏閣中藏有道教的經書、符圖、藥方共1200卷,據說他奏請皇帝,以龍箧貯之,相當講究。

陸修靜在簡寂觀中緻力于道教經典的搜集、整理,加以分類,列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稱“三洞經書”,并撰寫了“三洞經書目錄”,這是最早的道藏書目著作。陸修靜為道教經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在朝廷多次征召之下,陸修靜才依依不舍地離開簡寂觀,入住建康。劉宋開明元年(公元477),陸在建康景德觀辭世,享年71歲。陸去世後,遺體被弟子們運回廬山,安葬在布袋岩下。陸生前留有遺言,死後要弟子們用布袋裝殓他的遺體,直接抛入深山窮谷之中,與土木同穴。弟子們不忍,仍然葬入墓茔,布袋岩由此得名。

陸修靜在廬山還有一個相當著名的“虎溪三笑”的傳說。說的是東林寺的佛學大師慧遠平日潛心佛學,送客不過寺前虎溪橋。但每當陶淵明和陸修靜來訪,賓主相聚,言談甚惬,慧遠送客時邊走邊談,不覺已過虎溪。此時,寺中馴養的老虎便鳴吼警告,于是3人相視大笑,欣然而别。後人對此事津津樂道,吟詠不疲。李白、蘇轼等都有題詠。然而從史實上考證,此事似不可能成立。陸修靜來廬山時是公元461年,此時慧遠和陶淵明均已去世幾十年了,後人編這個故事,隻不過想表達以儒為主,融合佛、道二教的願望而已。

簡寂觀曆史

簡寂觀在唐以前一直是廬山道教最重要的宮觀和最大的道教修煉場,鼎盛時住有道人多達五、六百人,香火稱極盛。唐宋時期,影響仍在,出現了許堅、錢朗、孫晟、郗法遵等高道。他們先後長居簡寂觀,與朝廷官府保持着較密切的聯系,身負高深道學和丹功。據載,錢朗精于“補腦還元”長生之術,許堅熟識《河圖》、《洛書》。北宋著名道士陳抟亦一度遊居簡寂觀,從許堅學易經心法。該法以後成為他創立道教新學風的前提和新學說——道教内丹學的依據。當時,許多文人,如張正見、韋應物、白居易、顧況、陳堯佐等也來此遊觀,賦詩題贊。南宋之初,簡寂觀遭到南侵金兵和李成之流的劫掠。曾任南宋孝宗右丞相、兩度遊廬山的周必大在遊記中記述道:“由别徑入簡寂觀,宋陸修靜故居也。其旁有嶽廟。守者雲,先生煉丹井已過。回步訪之,深三尺,在田間。酌訖,乃至觀中。陳賢良記雲,觀在白雲峰下,其間一峰獨秀曰紫霄。其北又有屏風山,其前一裡有雞籠山。觀門有朝真閣殿,前有先生醮石,亦名禮鬥石。道藏刻石銅天尊像,石磬,白雲樓。西澗懸瀑,落于庑前。……許堅聯衣石澗中間。道士則雲,沙石湮沒久矣。進觀連理樹。”已失去了昔日風光。事隔十三年後,朱熹仍充滿悲涼地寫下了“于今知幾載,故宇日荒廢。空餘蘸壇石,香火難複燃”的詩句。其後雖間有修葺,但已難複舊觀了。n

明清兩代,簡寂觀更趨冷落。許多文人在遊觀該觀後都不勝感慨,空生悲歎。明人王思任詩中寫道:“簡寂元名觀,于今寂更蕪。問松尋道士,指瀑失田夫。古鼠巢蘿殿,荒雞叫草廚。”清人黃宗羲到此也隻是看到敗落空寂的荒觀。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觀無人問津,不知就裡,“詢簡寂觀多不知者”。連道士住觀還要納賃資,而地方則以觀田所入作為每年齋醮之需。為此,清代著名戲曲理論家李漁在簡寂觀沉郁地寫下了一副對聯:“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間好語佛說盡,誰識得五千妙論出我先師。”為簡寂觀乃至整個廬山宮觀的中落大鳴不平。但簡寂觀并沒有因此而有所轉機。到鹹豐三年又為兵火所毀,抗戰後“益見荒涼”,僅有若幹古迹可資參證,尚可勾起人們對昔日觀之繁華的幾許回憶。n

鼎盛時期的簡寂觀在朝廷的格外恩寵下,不僅赫然成為廬山道教中心和南天師道最著名的道觀,而且極大地促進了廬山道教的發展。康王觀、崇善觀、詠真觀、昭德觀、白鶴觀、廣福觀、太平宮等道觀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它們互相呼應,鼎力相持,與廬山佛教勢力分庭抗禮,創造出了“釋道同尊”的局面。

人物影響

陸修靜為道一生,“大敞法門,深弘典奧”,創立了大行于世的南天師道,使之成為與寇謙之創立的北天師道相抗衡的道教重要道派,令“朝野注意,道俗歸心”。随後,南天師道經他高足孫遊嶽和再傳弟子陶弘景大力鼓吹和傳布,而繁衍出著名的茅山道派,大顯于唐代。究其根源,應歸功于陸修靜所創立的豐富而完備的三洞經書。所以《道學傳》中如是說道:“道教之興,于斯為盛也。”也正因如此,陸修靜在死後獲得了比生前更崇高的地位和榮耀。就在他死後不久,宋後廢帝便賜之谥号“簡寂先生”。及宋徽宗上台,又再度拔高,加封為“丹元真人”。而自梁代以還,對道教稍有好感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也傾巢出動,紛紛來觀,立碑撰記,賦詩題詠,對陸修靜獨到建樹的弘道生涯,特别是在簡寂觀的為道宏舉大加贊譽,多方捧揚。其中南朝梁人沈璇在《簡寂觀碑文》中寫道:“三洞法師陸修靜,心懷寡欲,性蓄兼善,忘為栖住,城隆闡教。投裝樂土,解橐靈山。”字斟句酌,言簡意赅地勾勒出了陸修靜獻身道教的一生和對廬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陸修靜兼通儒釋,學識廣博。在他羽化成仙後,廬山流傳着大量有關他的傳說。從這些傳說背後我們或多或少可以尋覓到陸修靜風流俊雅、文才橫溢的一面。這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傳說便是“虎溪三笑”。

相關詩詞

       《佚老堂》

             蘇轼

我從廬山來,目送孤飛雲。

路逢陸道士,知是千歲人。

試問當時友,虎溪已埃塵。

似聞佚老堂,知是幾世孫。

能為五字詩,仍戴漉酒巾。

人呼小靖節,自号葛天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