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

媽祖

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信仰的海神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等等,是曆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媽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于莆田湄洲島,因救助海難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目前,全世界46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稱号。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産。生于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卒于(987年)九月初九。
    中文名:媽祖 外文名:MAZU 來源出處:福建莆田湄洲島 别名:林默 神話體系:中國神話 居所:莆田縣湄洲 司掌:海上安全、商業興隆、平安守護、消災避難 象征:海洋、大愛、平安 出生:公元960年農曆三月廿三 逝世日期:(987年)九月初九

人物簡介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親昵稱呼。據宋代的文獻史料記載,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曆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托于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誕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福建莆田縣湄洲島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父諱願,字惟懿,官都巡檢,慈祥樂善,鄉裡稱為善人。母王氏,生有一男六女,默娘最小。其生時紅光繞室,異香氤氲。因生彌月不聞啼聲,故日默娘。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成誦。年十六,能通曉變化,妙用玄機。驅邪治病、濟世活人,能呼風喚雨。常于大海狂瀾,救護難船。又應縣令之請,登壇祈雨,獲降甘霖。屢顯神異,以濟世人,人以為神。

媽祖作為一個古代民間的神祗,為何她的精神能被海内外、世界上這麼多人認可、贊揚和崇敬呢?這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媽祖身上聚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媽祖她作為一個民間的漁家女,善良正直,見義勇為,扶貧濟困,解救危難,造福民衆,保護中外商船平安航行,凡此種種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所以才會深受百姓的崇敬。媽祖做了很多有益于民衆的善事義舉,因此受到了海内外很多百姓的尊敬和膜拜。

莆田是對外移民的原鄉。在潮汕民居門樓額匾仍可見到“莆田舊家”、“莆陽世系”等莆田印記。海南可考的入瓊始祖有九十多個,數量為來自莆田為最。而莆田崇尚美德、堅守家鄉傳統的文化氛圍,熏陶影響了這些遷移者,加上濃重的戀鄉情結,來自家鄉的媽祖崇拜自然而然就随着這些遷移者來到了全國、海外各地。

宋元時期,泉州是世界最大貿易港之一,元政府為了發展海上貿易,媽祖因被引進至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成為泉州海神,并因漕運及海外交通的發展,成為全國性海神并遠播海外。

明清海禁,福建大批民衆為了生計下南洋過台灣,媽祖信仰也随着商人和移民的足迹更為廣泛地在海外傳播。

傳說

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又稱林默娘,誕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相傳媽祖為福建莆田九牧林六房之後。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立志終生行善濟人,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緻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大家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不斷為鄉親排難解紛,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兇趨吉。世人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裡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測吉兇,必會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羽化飛升之日,實際上她是在海上救難時去世。但在後來的傳說故事中,林默羽化飛升這一天,湄洲島上群衆紛紛言看見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翺翔于蒼天皎日間。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言常見林默身着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信仰源起

媽祖是從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觋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裡眼順風耳)。随着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媽祖信仰從産生至今,經曆了一千多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不曾有過的。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面越來越廣。由莆邑一帶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

千年來,在莆田民間保留了不少有關媽祖的民俗,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形成許多俗例。

文化

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播演繹,媽祖已經走出單純的民間信仰殿堂而形成一種影響廣泛的民俗文化--媽祖文化,涉及到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僑務、貿易、文化等諸多領域,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态,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

媽祖文化有其豐富的文化内涵。就學術角度考察,它涉及宗教史、民俗史、航海史、科技史、建築史、文學史、藝術史、華僑史、中外關系史等多學科,是一個具有多學科意義的綜合性科目;從語言、民俗角度看,有關媽祖神話、傳說是媽祖文化的重要内容。

媽祖信仰及其形成的民俗也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流行的媽祖髻、媽祖服、媽祖面、媽祖祭典、船上供媽祖神像、啟航前的祭祀,造船廠供媽祖、供船模、水族朝聖供品與傳說媽祖看孩子、孩子挂乳名,求香袋等。台灣媽祖信仰及其習俗有合火、過爐、春秋祭典、卸馬戲、相傾戲、藝閣陣、武館、曲館、遙拜、繞境、三月瘋媽祖、大甲媽祖回娘家等等。

概括地說,媽祖文化包括媽祖的獻身精神,集中于媽祖身上的真善美道德、樂于助人的品格以及有關媽祖的建築藝術、雕塑、繪畫、書法、詩文、楹聯、文物、民俗文化、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宗教信仰等,内涵豐富,外延深廣。

曆史地位

媽祖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國家祀典就達36次,其最長封号“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後來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号字号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隻加上‘嘉佑’二字。”

澳門的英文Macau就是媽祖的簡稱。

台灣的媽祖信仰十分普遍,台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台灣全島共有大小媽祖廟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它們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有的叫天後寺、天後祠、聖母壇;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宮、雙慈亭、安瀾廳、中興公厝、紛陽殿、提标館等。福建、台灣、廣東及東南亞的林氏宗親都稱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天後聖姑”、“天上聖母姑婆”等。據統計媽祖為世界三大宗教信仰之一。

祭祀場所

奉祀媽祖的宮廟,在我國沿海各省、市,以及内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區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媽祖廟。

澳門

媽祖閣俗稱天後廟,相傳媽祖原名林默,出生于福建莆田,平素扶危濟困,樂于助人,因救海遇難,受到人們敬仰,并立廟奉祀。千百年來,澳門人已把她塑造成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海上保護神,尊稱為“媽祖”。澳門與媽祖文化關系源遠流長,澳門半島、胱瀉吐坊肪有供奉媽祖的廟宇,而且都有百年以上的曆史。媽祖閣建于148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媽祖閣背山面海,周圍古木參天,風景優美,是許多旅遊者必到之地。

媽祖閣内,終年香煙缭繞,有許多善男信女在此叩首祈福。每年春節和農曆3月23日媽祖誕期,即媽祖閣香火最為鼎盛之時。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此拜神祈福,廟宇内外,一派熱鬧,而誕期前後,廟前空地會搭蓋一大棚作為臨時舞台,上演神蘇戲。

香港

由于香港曾是漁港,所以全港共有五十多間天後廟,是香港為數最多的廟宇。香港天後廟始建于1767年,位于赤柱大街的後面馬坑村内。在二次大戰時是居民們庇護安身之所,炮彈在四周落下,村民卻得以保命,他們相信全憑天後所賜恩澤,從此笃信天後為保護神。

天後廟除了廟正中央的天後神壇外,亦有供奉城隍,土地及觀音的神壇,廟最右面的(樹園)可供問卦占蔔,天後廟四周榕樹成蔭,不少長者每日聚集于廟外的公園裡下棋作樂。

台灣

鹿港天後宮

于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曆經嘉慶二十年(181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昭和十一年(1936年)的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築規模。目前天後宮保存二張日治時期所拍攝的照片,為同治十三年重修時,鹿港天後宮的廟貌。當時天後宮的建築規模為三進二院的格局,分别為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采三開間建築,兩旁有八字牆,八字牆為大正四年,由鹿港土水師「圓仔炎師」(蔡添炎)所施做。

鎮瀾宮

傳清雍正八年(西元一七三○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氏林永興,自湄洲媽祖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台,途經本地定居謀生,當時移民寫信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地方缙紳見香火鼎盛,事後征得林氏同意,擇地于現址,于清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興建小祠,取名鎮瀾宮。

除了港澳台的媽祖廟以外,更多的是分靈宮宙,建在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

祭奠習俗

自宋代之後,媽祖祭奠的主要表現形式可分為廟祭、郊祭、海祭、舟祭、家祭五種:

廟祭

是指在媽祖廟範圍内舉行祭典儀式,其特點是規範、嚴謹。據考,在宋至清四朝中,朝廷因事差官緻祭媽祖達300多次,都是采取廟祭形式。清康熙五十三年(1718年),皇帝頒旨規定媽祖作為女聖,歸列三聖之一,編入國家祀典,春秋谕祭,與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同享最高法定禮節---三跪九叩、三擊獻醴。

郊祭

是指在都郊或市郊設立祭壇,對媽祖女神進行遙祭的形式。一般由帝王親自主持,特點是肅穆、莊嚴。我國郊祭媽祖最早當推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宋高宗在臨安郊祭後敕封媽祖為靈惠夫人。

海祭

是指在海邊奠祭媽祖。從各地現存的海祭儀式中,可以看到:面對浩浩波濤,祈福旗幡與日同升,海螺長号,頌祭文、奏祭樂、進舞芭、獻祭果、灑祭酒、敬鮮花、放海生,同時進行各種民俗展示。這種純粹的民間祭禮一般在海邊漁村流傳,具有地域的獨特性、廣泛的群衆性、愉悅的觀賞性。

舟祭

是指在船上供奉媽祖神像,在出海時、歸航時或遇大風大浪危急關頭對媽祖女神進行全祭拜的一種形式。

家祭

是指媽祖信衆在家中設媽祖神位,每逢初一、十五日或媽祖誕辰與升天紀念日進行焚香進供膜拜的一種方式。

信仰傳播

日本

古琉球天後宮。據文獻記載,傳入琉球的時間是在14世紀的明洪武年間(1368~1398)。琉球的媽祖廟有久米村的上天妃宮、那霸的下天妃宮和久米島天後宮等3處。

海神天後的東渡日本。中國與日本來往極早。

日本長崎市内的有三大唐寺——南京寺、漳州寺和福州寺。日本長崎的媽祖堂的最大特點是由商人“商會”先建媽祖堂,然後把它拓建為佛祖和媽祖合祀的寺廟,把媽祖奉祀在寺廟中。而其目的在于祈求生意興隆、海上平安。同時,利用神祈的節日活動加強與日本團結,對日本的民俗起着深遠的影響。後來日本商船上也安放了中國媽祖的神龛,作為海上航行的護船神。

東南亞

媽祖的信仰,也随着華僑的南渡遍布于南洋各地。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地,都建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其中以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比較典型。例如,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青雲亭、寶山亭,槟榔嶼的觀音亭(廣福寺)都有奉祀媽祖。在新加坡的天福宮,林厝港亞媽宮、林氏九龍堂等,也都供奉媽祖。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地的地緣協會館内也都兼祀媽祖。

台、港、澳

台灣、香港、澳門的民間信仰大部份是從我國東南沿海,特别是福建一帶傳去的。如關帝聖君、觀音菩薩、清水落石出祖師、保生大師、媽祖娘娘等到。媽祖娘娘一直被台、港、澳漁民和航海者奉為海上保護神,為其在台灣同胞心目中占着重要不得地位,影響也最為深刻。一千多年來,特别是自宋徽宗以後曆代帝王對媽祖的确良褒封,加上朝的護國庇民、元朝的漕運保泰、明代鄭和與王景弘下西洋及清代施琅平定台灣等,使媽祖信仰在台、港、澳的傳播更加廣泛。

台灣的媽祖廟。據統計,至1930年末,台灣媽祖廟有335座;1954年增至384座;據《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一書說,目前台灣民間祀奉天上聖母為神的寺廟,已經超過900座之多。媽祖廟宇名稱不一,有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天後寺、天後祠、聖母壇、文元堂、朝天宮、鎮瀾宮、安瀾廳、雙慈亭、中興宮厝等;奉祀的媽祖,因來自大陸不同的地方而有不同的稱呼,如來自興化軍稱“興化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泉州舊稱)媽祖,來自龍溪的稱“清溪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等。

在台灣的媽祖廟中,以台南64座為最,高雄60座次之,再次為屏東及台中各49座,雲林縣48座,彰化縣42座。可見,台灣媽祖廟自清代以後勤部不斷增加,且幾經修建,規模日益壯觀。

現澎湖馬公鎮的“提标館”是所有台灣媽祖廟中最早的一座。澎湖媽祖廟創建年代雖未記載,但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均創建于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并且當時還在廟前開了一個墟市叫“媽祖宮市”。

台灣較早的媽祖廟,其大多數是由湄洲祖廟分靈至台。自清嘉慶到清光緒年(1796~1908)間,台灣海上貿易興旺,經濟發達,湧現出許許多多規模更大諸如台南大天後宮,近年南天後宮又建起露天媽祖祖象。

截至目前,台灣共有大型媽祖廟510座。在媽祖廟中有鎮殿媽、二媽、副二媽、副三媽、四媽,又有三郊媽、斑鸠媽,還有溫陵媽、銀同媽、湄洲媽。除鎮殿媽外,其他媽祖像可供每年輪流誕辰出巡之用。特别是早期的媽祖廟,在例定誕辰日有“遙拜”儀式,即在行“三跪九叩”禮節時,一律面向莆田湄洲祖廟施行。這一俗例充分說明台灣同胞永遠懷念大陸的深遠意義。

曆史賜封

曆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号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并列入國家祀典。

宋代

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封“靈惠夫人”。

宋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封“靈惠昭應夫人”。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封“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封“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封“靈惠妃”。

宋甯宗慶元四年(1198年),封“靈惠助順妃”。

宋甯宗嘉定元年(1208年),封“靈惠助順顯衛妃”。

宋甯宗嘉定十年(1217年),封“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

宋理宗寶祜二年(1254年),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

宋理宗寶祜三年(1255年),封“靈惠助順嘉應慈濟”。

宋理宗寶祜四年(1256年),封“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後又改封“靈惠協正嘉應善慶妃”。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封“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

元代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護國明著天妃”。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封“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元成祖宗大德三年(1299年),封“護國輔聖庇民顯佑明著天妃”。

元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封“護國輔聖民顯佑廣濟明著天妃”。

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封“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明代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清代

康熙十九年(1680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後”。

乾隆二年(1737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天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天後”。

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佑天後”。

道光六年(1826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佑安瀾利運天後”。

道光十九年(1839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天後”。

鹹豐二年(1852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天後”。

鹹豐三年(1853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天後”。

鹹豐五年(1855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天後”。

鹹豐五年(1855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天後”。

鹹豐七年(1857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笃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

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号字号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隻加上‘嘉佑’二字。”

顯靈傳說

媽祖顯靈傳說之一:甘泉濟師

據記載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軍水師提督施琅奉旨率三萬水兵駐紮平海,等待乘風東渡台灣。當時正遇到幹旱,軍中缺水。平海天後宮旁有一被填廢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媽祖祈禱,井挖好後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難,泉水從此不竭。施琅以為這是神賜甘泉濟師,親書“師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媽祖顯靈傳說之二:佑助收艇

傳說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風船行很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風,戰艦上小艇被風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風停息後,命令出海尋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灣中,艇上人報告說:昨夜波浪中見船頭有燈光,似人攬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為感動,命令整修平海天後宮,重塑媽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妝樓、朝天閣,并請回媽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

媽祖顯靈傳說之三:澎湖助戰

傳說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第二次率兵東渡攻打澎湖,軍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戰,個個英勇向前,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灣。後來清兵強攻澎湖七晝夜,并台灣統一。當時清兵出戰攻澎之日,媽祖派千裡眼、順風耳二神将助戰,即媽祖“澎湖助戰”的神話故事。

媽祖顯靈傳說之四:托夢建廟

傳說宋紹興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東五裡處的白湖這個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地立廟,随後驗其地果然是吉地,于是建廟,第二年廟建成。宋紹興三十年,海寇侵擾,百姓到廟裡祈禱,忽然狂風大作,海浪滔天,敵畏懼而退。後來又來侵犯,再次顯靈威,很多敵寇被官軍擒獲。

媽祖顯靈傳說之五:聖泉救疫

傳說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興化一帶發生瘟疫,無藥可治,媽祖托夢給白湖一村民,說離海邊不遠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療愈疫病。第二天群衆前去控掘并取水飲用,果然靈驗。消息傳開後,遠近人都來取水,絡繹不絕,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這口井被譽為“聖泉”。

媽祖顯靈傳說之六:神女搭救

傳說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飓風,帆船差一點覆沒,急忙呼神女搭救,喊聲剛剛結束,大海突然風平浪靜起來,洪氏躲過了滅頂之災。

媽祖顯靈傳說之七:神女救船

傳說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隊出使高麗(今朝鮮),在東海上遇到大風浪,其中八條船沉了七條,隻剩下使者所乘的船還在風浪中掙紮,忽然船桅頂上閃現一道紅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風平浪靜,使者所乘的船轉危為安。使者驚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說是湄洲神女搭救。

媽祖顯靈傳說之八:保護使節

據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中,3次是船隊遇到海寇掠奪和受到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陷害;1次是船隊為蘇門答刺國生擒;3次是船隊在海上遇到飓風和險情。每次都說得到媽祖神靈庇護而脫險。

媽祖顯靈傳說之九:天妃神助

據記載,永樂七年,欽差尹璋出使,同年欽差陳慶等往西洋;永樂十三年,欽差内官送甘泉于榜葛剌國,同年太監王貴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欽差内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欽差給事中陳侃等人往琉球冊封;嘉靖三十七年,複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庇佑漕運

據記載,道光六年(1826年),江南有一隻千餘艘的漕運船隊,一日船隊抵達黑洋,遭到風暴,得到媽祖神靈護助,整個船隊二、三萬人安然無恙。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一:官員脫險

據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禦史孟劭前往台灣巡視,在海上遇到飓風,得媽祖神佑而脫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漳州鎮總兵奉命南巡時,河流橫急,遇到險情,得媽祖顯應而平安無事。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二:庇佑緻勝

(1)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師提督萬正色駐守崇武,夜夢神妃佐風,于是進兵,迫鄭軍舍廈門入台灣;

(2)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欽差大臣福康安等赴台,返回至大擔時迷失航向,得神火引導而順返;

(3)乾隆五十二年,張均等率水兵剿海賊,遇風得神助,脫險并擒賊五十餘名;

(4)嘉慶十一年(1806年),官軍在鹿耳門賴媽祖佑助,擊敗蔡牽;

(5)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侵華英軍駐進上海潮州會館,裸卧天後神前,夜裡夢見受到棍擊,個個驚喊救命。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三:使節脫險

據有關資料,康熙二年(1663年),張學禮等往琉球國,歸舶過姑米山遇風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冊使汪輯等出使,歸舟遇飓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冊使海寶等奉命赴琉球冊封存,歸舟遇旋風;乾隆二十年(1755年),冊使全魁于姑米山遇台風;道光十九年(1839年),冊使林鴻年等赴琉球途中兩次遇風暴。均得媽祖顯靈庇佑而脫險。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四:旱情解難

據記載:1192年夏,閩地幹旱嚴重,瘟疫蔓延,群衆向媽祖祈求保佑,禱天即下雨;嘉定十年(1217年),興化大旱,百姓祈求于媽祖,神示夢下雨之時,果然靈驗;寶祜元年(1253年),莆、泉大旱,兩地共禱于神,旱情即除。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五:神助修堤

據記載,1239年,錢塘江決堤,江水漫到艮山天妃宮時,水勢倒流不前,百姓借勢築堤,大家都說是神力捍禦;寶祜四年(1256年),又得媽祖神助建築浙江錢塘江堤。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六:神助擒寇

據記載,乾道三年,海寇侵擾,官兵數次圍殲都無法得手,後憑媽祖神助獲勝。嘉定十年,海寇再次犯境,官兵又得媽祖神助,擒蔻首而勝。景定三年(1262年),海寇作亂于興、泉、漳之間海域,官兵得到媽祖神助,在莆田湄洲一帶海域擒獲海寇。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七:神助宋師

傳說嘉定元年(1208年),金兵聚集在淮甸一帶,宋廷興師北伐,向媽祖祈禱神助,宋朝軍隊三戰三捷,解了合肥之圍。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八:護助剿寇

傳說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都巡檢特立奉命征剿溫州、台州一帶海寇,臨戰前官兵乞媽祖神靈護助。戰時隐約看見神在雲端之上,于是乘風進兵,擒獲賊首,大獲全勝。

精神

孟子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盡心下》)林默從一個普通民間女性而稱聖成神,起步于林默生前感人的道德行為(即孟子所說的“善”“信”),在林默感人事迹及其所體現的道德精神的感召下,民衆開始了對林默事迹的贊頌和傳播,其中也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對林默事迹及其精神的神格化。但對媽祖的系統神格化過程應當出現在媽祖升天并被立廟祭祀之後。在媽祖作為民間的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官方的介入和認可,又促進了媽祖神格化的進一步發展。

媽祖走上神壇的關鍵一步,就是在媽祖事迹得到民衆認可和贊頌的基礎上,民間開始了對媽祖神格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媽祖精神除了她生前的高尚行為所具有的道德内涵獲得神格化提升外,民衆在她去世後還對某些與媽祖有關的社會現象、精神現象或自然現象進行了神格化演繹,這種演繹寄托了民衆在與自然界搏鬥中、在社會生存鬥争中以及協調人際關系中對媽祖的某種祈求、期盼和精神托付。媽祖的精神還随着漁民、商人等航海者的足迹逐漸向更廣遠的地域傳播。媽祖精神中的這部分内容具有更強烈的神格色彩,而且除了見諸于民間傳說之外,已經較多地出現在曆代的祠廟碑刻以及其它典籍之中。

名人評價

國家主席習近平:既是鄉土文化也是重要旅遊資源的媽祖文化,是凝聚兩岸同胞的一條紐帶,要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媽祖文化包含着海洋精神。

前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護國庇民就是要福國利民,媽祖在民間有崇高的聲望與地位。

菲律賓前總統、馬尼拉現任市長埃斯特拉達:媽祖信仰是中國文化遺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媽祖受到全球華人水手的敬仰,媽祖巡安菲律賓,我們倍感榮幸!

奧地利駐華大使石迪福:媽祖祭典和世界媽祖文化論壇加強了各國各地區各組織之間的聯系,增進了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媽祖文化和精神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着積極意義。

前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福建考察時指出:“媽祖信仰深深地紮根在台灣民衆的精神生活當中,福建要運用這一豐富資源,在促進兩岸交流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紀夫:“平安、和諧、包容”的媽祖文化特征,與“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和諧之海”的中國海洋觀相互映照,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心靈紐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