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子馬

拐子馬

北宋時期金國的騎兵
拐子馬是宋人對金軍主力兩翼騎兵的稱呼,屬于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
  • 中文名:拐子馬
  • 外文名:When the horse
  • 别名:
  • 指代物:北宋時金人的左右翼騎兵
  • 兵種:輕,中型騎兵

釋義

    亦稱"拐子陣"。亦稱"拐子馬陣"。古騎兵陣法名。選用精銳騎兵為大陣的左右翼,相互支援,用以進擊或拒守的陣形。一說為用以沖鋒陷陣的以韋索貫連的人馬。

據考證,在南宋初年,“拐子馬”是宋人對女真主力騎兵的稱呼。“拐子馬”屬于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被布置在兩翼,可以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以及集團沖鋒時所産生的巨大沖擊力,用以對敵軍迂回包抄而後突擊。“鐵浮圖”軍則是女真重裝騎兵的别稱,也稱鐵塔兵,“鐵浮圖”形容重甲騎士裝束得如同鐵塔一般。“鐵浮圖”軍每三匹馬用皮索相連,他們護甲厚重、攻堅能力強,“堵牆而進”。與“拐子馬”兩翼包抄的戰術不同,“鐵浮圖”的任務主要是正面攻堅,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現代戰争中的坦克,這也是為什麼要以犧牲騎兵的機動性為代價而裝備如此厚重的铠甲并用皮索将戰馬互聯的原因。

金國女真人用兵之戰術,常以步兵作正兵,而倚仗左、右翼騎兵(即“拐子馬”)作迂回側擊,用以對敵軍包抄突擊。《曆代名臣奏議》卷90呂頤浩奏:“虜人遇中國之兵,往往以鐵騎張兩翼前來圍掩”,直至南宋甯宗時,葉适在《水心别集》中仍稱“拐子馬,虜之長技”。

郾城會戰剛開始時,金國女真騎兵即以兩翼拐子馬“更進叠卻”,作迂回側擊,嶽飛随即“遣發背嵬、遊奕馬軍”出擊。嶽家軍騎兵(背嵬、遊奕馬軍)同金國主力騎兵(即“拐子馬”)周旋,故“鏖戰數十合,方決勝負”。嶽飛郾城捷奏說雙方“鏖戰數十合”,就是指女真騎兵進行數十次“更進叠卻”的戰鬥。針對金國女真騎兵的作戰特點,嶽飛巧妙地指揮部屬,“或角其前,或掎其側,用能使敵人之強,不得逞志于我”。

考證

以下摘錄部分學者的考證結果

南宋時期,“拐子馬”是宋人對女真人的兩翼騎兵的稱呼。“拐子馬”被布置在兩翼,用以對敵軍實施迂回包抄而後突擊。他們紀律嚴肅,作戰勇敢頑強,每個騎士一般都備有兩匹馬,以保證作戰時的機動性。其裝備有格鬥型冷兵器和弓箭,既能作為騎射進行遠距攻擊,又能作為突擊力量近距搏殺。這種騎兵,馬匹和騎手都有一定的防護裝甲,同時兼顧輕捷靈活的要求。

總的來說,“拐子馬”屬于一種輕型或中型騎兵。汪若海記錄順昌之戰的一篇《剳子》中記載:“以鐵騎為左右翼号拐子馬,皆是女真充之”。女真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騎兵是其在戰場上的中堅,如南宋呂頤浩在奏疏中談到“虜人遇中國之兵,往往以鐵騎張兩翼前來圍掩”,可見金軍的“拐子馬”的任務是包抄“圍掩”。

在南宋張棣所着《金虜圖經》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虜人用兵專尚騎,間有步者,乃簽差漢兒,悉非正軍虜人。取勝全不責于簽軍,惟運薪水,掘壕塹,張虛勢,般糧草而已。不以多寡,約五十騎為一隊,相去百步而行。居長以兩騎自随,戰騎則閑牽之,待敵而後用……;其臨大敵也,必以步軍當先,精騎兩翼之。或進或退,見可而前,弓矢亦不妄發。虜流有言曰:“不能打一百餘個回合,何以謂馬軍?”蓋騎先貴沖突,而已,遇敗亦不散去,則逐隊徐徐而退。

弓力止七鬥,箭極長,刀劍亦不取其快利。甲止半身,護膝微存,馬甲亦甚輕。”《金虜圖經》“虜人用兵專尚騎,間有步者,乃簽差漢兒,悉非正軍虜人”的記載,與汪若海所說的“(拐子馬)皆是女真充之”一緻。而“其臨大敵也,必以步軍當先,精騎兩翼之”的記載則是宋人稱其為“拐子馬”的原因。

古代戰争中,大隊的騎兵往往是被放在兩翼的,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機動性及集團沖鋒時所産生的巨大沖擊力,對敵人側翼進行突擊。而且兩翼騎兵需要有相當的規模,才能實現其作戰意圖。所以“拐子馬”其實是金軍騎兵的主力。金國女真用兵之戰術,常以步兵作正兵,而倚仗左、右翼騎兵(即拐子馬”)作迂回側擊,用以對敵軍包抄突擊。《曆代名臣奏議》卷90呂頤浩奏所言:“虜人遇中國之兵,往往以鐵騎張兩翼前來圍掩”直至南宋甯宗時,葉适在《水心别集》中稱“拐子馬,虜之長技”。

史料說明

郾城會戰剛開始時,金國女真騎兵即以兩翼拐子馬“更進叠卻”,迂回側擊,嶽飛随即“遣發背嵬、遊奕馬軍”出擊(參見《鄂國金佗稡編》卷16,或《宋會要輯稿》兵14中收錄的嶽飛郾城捷奏)。嶽家軍騎兵(背嵬騎軍,遊奕馬軍)同金國主力騎兵(即“拐子馬”)周旋,故“鏖戰數十合,方決勝負”。

嶽飛郾城捷奏說雙方“鏖戰數十合”,就是指女真騎兵進行數十次“更進叠卻”的戰鬥,針對金國女真騎兵的作戰特點,嶽飛巧妙地指揮部屬,“或角其前,或掎其側,用能使敵人之強,不得逞志于我”(參見《紫微集》卷12收錄的梁吉等人郾城之戰立功轉官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