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世界性金融風波
亞洲金融危機指發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1]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币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中文名:亞洲金融風暴 外文名: 别名: 起始時間:1997年 始發地:泰國 波及範圍:亞太地區乃至美國

基本簡介

爆發原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态導緻;

美國經濟利益和政策的影響;

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

亞洲國家的經濟形态導緻:

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他們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亞洲經濟的動搖難免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狀況。以泰國為例,泰铢在國際市場上是否要買賣不由政府來主宰,而他本身并沒有足夠的外彙儲備量,面對金融家的炒作,該國經濟不堪一擊。而經濟決定政治,所以,泰國政局也就動蕩了。

國内學者的分析:直接觸發因素、内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彙率制,實行浮動彙率制,引發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

當天,泰铢兌換美元的彙率下降了17%,外彙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铢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

1997年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1997年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彙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币彙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壓力。

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數大跌1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彙率制度,恒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

1997年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彙率跌至創紀錄的1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彙率又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産。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币基金組織為印尼制定的對策未能取得預期效果。

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彙率的聯系彙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緻反對。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揚言将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

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彙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币、泰铢、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彙市才暫告平靜。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彙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彙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

乘美國股市動蕩、日元彙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恒生指數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彙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抛售的港币,将彙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一個月後,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盧布兌換美元彙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并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

1998年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彙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并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彙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觸發因素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内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經濟因素

1949年,新中國成立預示着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美國,作為資本主義頭号強國,有了危機感。他通過強大的經濟後盾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一個資本主義的統一戰線:韓國,日本,台灣直至東南亞,都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這給亞洲一些國家飛速發展帶來了經濟支持。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标志着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

1.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資本主義集團的因素:“金融大鳄”“一隻假寐的老狼”是對這個金融怪才的稱謂。他曾說過,“在金融運作方面,說不上有道德還是無道德,這隻是一種操作。金融市場是不屬于道德範疇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這裡,因為它有自己的遊戲規則。我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我會按照已定的規則來玩這個遊戲,我不會違反這些規則,所以我不覺得内疚或要負責任。從亞洲金融風暴這個事情來講,我是否炒作對金融事件的發生不會起任何作用。

我不炒作它照樣會發生。我并不覺得炒外币、投機有什麼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運作規則。我尊重那些規則,關心這些規則。作為一個有道德和關心它們的人,我希望确保這些規則,是有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社會的,所以我主張改變某些規則。我認為一些規則需要改進。如果改進和改良影響到我自己的利益,我還是會支持它,因為需要改良的這個規則也許正是事件發生的原因。”

2.國際金融市場上遊資的沖擊。在全球範圍内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币,以在短期内獲取暴利。

3.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彙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彙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條件。

4.為了維持固定彙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彙儲備來彌補逆差,導緻外債的增加。

5.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彙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币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