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

漢語漢字
藁,讀音ɡǎo,同“稾(稿)”,有禾稈,稿子、草稿之意。
  • 中文名:藁
  • 拼音:ɡǎo
  • 部首:艹
  • 部外筆畫:14
  • 總筆畫:17

現代釋義

藁gǎo〈名〉同“稾(稿)”。禾稈[stalk]n兒餒嗔郎罷,妻寒望稾砧。——宋·唐庚《自笑》n又:藁砧(稻草與砧闆,古代行刑時的用具);藁人(用草紮成的人形);藁稭(稻、麥等的稈子)n同“稾(稿)”。稿子,草稿[draft]。如:藁草(草稿)

其他相關

地名

在河北省。

故事

南宋的一個“藁”字

南宋末期的文天祥,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也是一個豪傑式的知識分子。《宋史》記載,文天祥“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顧盼烨然。”“皙”就是膚色白嫩,“顧盼烨然”,指的是眼睛,回眸一看,光彩有神。

這樣的美男子,在那一個時代,說不上“妻妾成群”,也稱得上是美女繞身了。确實,《宋史》也是這麼寫的:文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平生自奉甚厚”,說的是文天祥很懂得生活,“聲伎滿前”說的就是能歌善舞的美女。但這一切,從文天祥的一生來看,是一種憤世嫉俗,是在不得志下的自娛。一國家有難,四歲的恭帝诏告“天下勤王”,文天祥馬上驅散了聲伎,變賣了家财,招兵買馬,與“郡中豪傑并結溪峒蠻”,連漢族帶苗族共一萬多人馬,來到了杭州,最終成就了一段“取留丹心照汗青”的光輝人生。

其實,文天祥的才能早已得到了恭帝的爺爺理宗的賞識。帝制時代,一個基層的書生,能得到皇帝的廷試對策,由此提拔,也是科舉制度好的一面。尤其南宋,在擢用人才方面,很有可取之處。文天祥當時上了鳳凰山皇城的集英殿上,對策的題目是“法天不息”,《宋史》對此贊譽僅僅十一個字:“其言萬餘不為藁(gǎo),一揮而成”。

這“一揮而成”不是指文章,說的是殿試時答辯的語言:“其言萬餘不為藁”。“藁”是什麼?按《康熙字典》的說法,是滿山遍野一種理不清的亂草。杭州人說“搞七搞八”,其實就是這一個“藁(gǎo)”字。大概當時的南宋朝廷中說“藁”話的人實在太多,這也是理宗總要昏昏欲睡的緣故。文天祥說了洋洋萬言,卻頭頭是道,一點都不“藁”,理宗大奇。可惜,文天祥太倒黴,處在亂世不說,謀事還正在奸臣當道的年頭:先是丁大全,後是賈似道。

“藁”這個字後來也作為“草稿”的“稿”字,本意也是一種欲理且亂的樣子。但更多的時候,還是作為“亂七八糟”的本意,出現在宋明時期的市井俚語中。譬如《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桂員外途窮忏悔”,說的是桂某當年潦倒,在蘇州給一位施員外打工,施員外見桂某可憐,饋贈三百兩銀子助他還債,并收留成家。某日,桂某在施家後花園勞作,掘得幾千兩施家祖上的窖藏白銀。桂某找了一個借口,離開了施員外,舉家遷到紹興,成了遠近聞名的桂大富人。

十幾年過去,施員外去世,施家孤兒寡母因疏于理财,家境逐漸衰敗。施夫人和兒子去了紹興,本想投奔發了家的桂某。沒料到桂某忘恩負義,“自見了施小官人之後,卻也腹中打藁”,左思右想,怎麼才能打發施家母子?

桂某“腹中打藁”的“藁”,就是七上八下,綜錯複雜的“亂”。六百年前馮夢龍所寫的“三言”,幾乎是以口語入書,原汁原味地保存了當時的市井俚語。這也可以看出,“藁”的本意作為口語,在當時依然存在,但作為書面語,已經極少用了。至少,在吳越地區是這樣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