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姓

綦姓

中國姓氏
“綦”,在甲骨文裡,上部的“其”是一隻鞋的形象,下部是“絲”,指古人系鞋的帶子,而用在祭祀等重典上則表示莊重。《禮記·内則》曰:“履,着綦,”意即戴上裹腿,系上鞋帶。綦,還有蒼青色的含義,《詩·鄭風·出其東門》:“缟衣綦巾,卿樂我員”綦巾,即“蒼艾色女服也。”另外,《荀子·王霸》:“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聲,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這裡的“綦”,又是“極”的意思了。[1]今人寫信時還有“言之綦詳”、“念子綦切”的用法,不過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現在,綦姓分布在山東居多。在山東膠州、平度、即墨三市交彙之處,有平度沙梁村和平度萬家鎮大綦家村、小綦家村,全村皆姓綦,當地諺語中有“到沙梁,看旗杆”一說,蓋因先前金榜題名的舉子在家門立旗張揚之故。村老曰先人來自雲南雲雲,已不可考。綦姓原本由姬姓演化而來,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故以姬為姓。帝喾姓姬名俊,是軒轅黃帝的曾孫。據全國人口數據統計,綦姓人現在國内共有五萬多人,由于曆史原因,發生過幾次大的曆史遷徙,綦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山東、湖南、湖北、山西、和黑龍江等省份。曆史名人有綦鍪等。在河南等北方地區有郡望堂号、湖南等南方地區有北海堂等。
    中文名:綦姓 外文名: 得姓方式: 得姓始祖: 主要郡望: 主要堂号: 起源:出自晉代義興有綦氏 分布:山東 相關:《禮記·内則》

郡望堂号

1、郡望

義興郡: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北宋避太宗(原名趙匡義,後改名為光義,即位後又改後炅)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省宜興、溧陽,隋廢。

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漢指内蒙古河套黃河以南。②戰國時稱周雒邑王城為河南,漢置河南縣。③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一帶)。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為大行政區,轄河以南、淮以北的廣大地區,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開元時從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葉以後又有河南節度使

2、堂号

光裕堂:山東平度縣沙梁

北海堂:湖南浙江大部分地區

郡望堂:河南大部

宗祠對聯

四言通用聯

廉平隆譽;

貢舉名家。

——佚名撰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北海人綦崇禮之祖父及父親二世均中明經進士,為北海名家。下聯典指南宋人綦鍪(Móu音謀),以廉平恺悌得民心,及去,民立像祀之。

七言通用聯

貢舉起名家之譽;

廉平贻屍祝之隆。

——佚名撰綦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北海人綦崇禮,字叔厚,少年時就聰明異常,十歲為人作墓志銘。北宋重和年間進士,南宋高宗時曆宮中書舍人、漳州及明州知州、翰林學士。所撰寫的诏書達數百篇,言簡意明;廉潔寡欲,隻潛心于詞章;又通曉音律。後官至紹興知府。着有《北海集》。下聯典指南宋人綦鍪,端平年間官休甯知縣,廉潔、公平,深得民心。離開那裡後,百姓塑像來祭祀他。“屍祝”,為古代祭祀時任屍和祝(主持)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