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舞蹈

維吾爾族舞蹈

民族舞蹈
維吾爾族舞蹈(dance of Uygur nationality)大緻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維吾爾族舞蹈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樂舞傳統,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經長期發展和演變,形成具有多種形式和特殊風格的舞蹈藝術,廣泛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
    中文名:維吾爾族舞蹈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dance of Uygur nationality 地 域:中國的西北部 類 别:薩瑪舞等 信 仰:薩滿教、摩尼教、佛教 發源地:新疆

民間歌舞

表演形式維吾爾族舞蹈,可分為自娛性舞蹈、風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類。自娛性和風俗性舞蹈中也帶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現流傳于新疆各地的民間舞蹈主要形式有:賽乃姆、多朗舞、薩瑪舞、夏地亞納、納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賽乃姆

自娛性舞蹈。廣泛流傳在新疆各地,節奏以、拍為主,個别地區(如哈密)有拍。賽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間曲調的一種,節奏平穩,旋律優美,适于舞蹈,後來與節奏歡快的曲調賽勒凱相結合,形成由慢轉快的兩段體的舞蹈形式,被收進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從《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四十》關于回部樂的記載,可知賽乃姆曾是清朝宮廷回部樂中的表演項目。賽乃姆的表演較自由,無論室内室外均可進行。開始表演前,群衆圍坐,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

音樂開始後舞者進場,可獨舞、對舞,也可3~5人同舞。舞者随琴聲、鼓點由慢到快即興表演,也可邀請觀衆同舞。舞至高潮時,觀衆合着節奏拍手并歡呼助興。賽乃姆的伴奏樂器有彈撥爾、熱瓦甫、都它爾、沙塔爾、手鼓等。以手鼓掌握舞蹈速度。賽乃姆的地區特點為:①南疆,以喀什地區為代表,風格明快、活潑、深情、優美。②北疆,以伊犁地區為代表,風格潇灑、豪放、輕快。③東疆,以哈密地區為代表,風格平穩、安詳、風趣、樂觀。習慣上在賽乃姆名稱前,冠以地區名稱,如:庫車賽乃姆、和田賽乃姆、伊犁賽乃姆等。

伊犁賽乃姆是融音樂、舞蹈、詩歌等為一體的、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伊犁維吾爾族民間傳統舞蹈;是古代維吾爾族祖先在一些民間歌曲、婚禮歌舞、儀式儀禮和各種慶祝活動時所表演的以歌曲、舞蹈為原型,進而形成的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伊犁賽乃姆舞蹈動作潇灑豪放、輕快利落;男女對舞時,相互間的情感交流坦率自然。伊犁賽乃姆是由17種曲式段落構成的、具有固定歌詞,以歌曲、音樂、舞蹈為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也是伊犁維吾爾族群衆性娛樂、聚會時最喜愛的活動方式。

多朗舞

禮俗性舞蹈。以雙人對舞為基礎,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流傳在新疆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縣。“多朗”是居住在塔裡木盆地個别地區古代維吾爾族人的自稱。多朗舞是他們傳統風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須自始至終跳完整個舞蹈,中途不準退出,觀衆也不得随便離開舞場。

表演時的音樂伴奏按《多朗木卡姆》的演奏順序進行。開始時唱散闆序歌的部分無舞蹈,其他各部分的舞蹈是:奇克提麥(拍)、賽乃姆(拍)、賽乃凱斯(拍)、賽勒瑪(拍)。多朗舞的表演程式:不分男女老少,團團圍坐,鼓聲起後,紛紛邀請對手雙雙起舞,其舞步穩健豪放。随音樂節奏由慢而快。舞蹈由雙人對舞轉為集體圈舞,又由圈舞發展成雙人競技性旋轉表演,動作勇猛、矯健。伴奏樂器有卡侬、多朗熱瓦甫、艾捷克、手鼓等。

薩瑪舞

風俗性舞蹈。是伊斯蘭教節日時由男子在廣場上集體表演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地區為新疆喀什、莎車等地。“薩瑪”原是古代新疆的一種拍的民間舞蹈,曾盛行一時。伊斯蘭教傳入後,逐漸演變成節日的群衆舞蹈活動。在維吾爾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形成時,薩瑪舞被收在歌舞組曲“麥西來甫”的開始部分。至今,在肉孜節、古爾邦節時,人們依然喜歡聚于寺院前的廣場上跳薩瑪舞。主要樂器為鐵鼓和唢呐。其舞蹈動律沉穩、舒展。落腳時全腳着地,身體下壓,微頓,擡步時兩手随身體的俯仰而輕擺,常用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動作。表演者多為勞動群衆,動作粗犷有力,富有勞動生活氣息。

夏地亞納

是節日或盛大集會時在廣場上表演的群衆集體舞蹈形式,流行全新疆,盛行于南疆。夏地亞納原是樂曲名稱,維吾爾語意為“歡樂的”,過去曾用于王宮貴族的出巡、迎送等禮儀的樂舞中,後發展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舞蹈,多在集會開始前表演,或在其他民間舞蹈之後表演,如跳薩瑪舞時,一般以夏地亞納結束。跳夏地亞納舞人數不限,表演時無固定隊形,動作不強求一緻,步伐以小跳步為主,手的動作簡單。節奏為、拍。伴奏可用弦樂或吹奏樂,幾面直徑不同的手鼓或鐵鼓同時熱烈擊奏。新疆各地的夏地亞納的形式與風格各有差異,北疆的活潑,南疆的舞姿華麗,麥蓋提縣的古樸。

納孜爾庫姆

表演性男子舞蹈。以雙人對舞為主,帶有競技性。流傳于新疆吐魯番、鄯善、托克遜等地區,是婚禮、喜慶或麥西來甫中,最精彩的節目,各地多有半職業性的納孜爾庫姆藝人。納孜爾庫姆的表演在《吐魯番木卡姆》的伴奏下進行,開始隻是合着樂曲與伴唱跳一般性舞蹈,當樂曲轉入納孜爾庫姆專用曲調并唱到“哎,哎,納孜爾庫姆”的歌詞時,才進入納孜爾庫姆的表演。

表演分為兩部分:①對舞,節奏為拍,步法以蹲步、跳步為主,舞者以诙諧、幽默的動作模拟各種勞動或各種人物形象,如绱鞋、跛子走路等;②競技,節奏為拍,隻以鼓聲伴奏。技巧動作有跳蹲、跳轉、動肩轉等,舞者互以高難動作壓倒對方,在觀衆有節奏的呼喊聲中獻藝表演。伴奏樂器為:艾捷克、彈撥爾、熱瓦甫、手鼓、唢呐、鐵鼓等。

盤子舞

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于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用弦樂伴奏,節奏為拍,有專用曲調。據傳,盤子舞源于新疆庫車民間,後流傳各地,逐漸發展成為舞台節目,由女子單人表演。表演時舞者兩手各持一盤子,指挾筷,和着音樂,邊打邊舞,并在頭上頂一盛水的碗,以增加難度。麥蓋提縣的盤子舞,由男藝人表演,嘴内叼長把木勺,随舞擊打碗。盤子舞的步法與舞姿,多來自賽乃姆。

手鼓舞

表演性舞蹈。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開始流傳在南北疆各地民間,後發展成為舞台節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進行。舞蹈的特點是動作敏捷、節奏多變,多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

其他表演性舞蹈

用道具的有擊石舞、薩巴耶(鐵環)舞、燈舞等。模拟性的舞蹈有:山羊舞、老虎舞、駱駝舞等。這些舞蹈形式也多在麥西來甫中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舞蹈工作者在各種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編撰了《維吾爾族舞蹈基訓教材》,并創作了許多優秀舞蹈節目。如手鼓舞《摘葡萄》、歌舞《喀什賽乃姆》、大型舞蹈《多朗麥西來甫》、《拉克》及《鼓舞》、《天山女工》等,受到國内外好評。同時湧現出一批國内外知名的舞蹈演員與編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