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區

蘇州園區

工業園區
蘇州園區是“中國-新加波蘇州工業園區”的簡稱。蘇州工業園區于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劃288平方公裡,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裡,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32.7萬(常住人口72.3萬)。蘇州工業園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2004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蘇州工業園區成立十周年之際會見李光耀時表示:“希望中新雙方把工業園區合作的成功經驗,運用到新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合作成果,兩國建立蘇州工業園區,努力把中新互利友好合作關系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中文名:蘇州園區 外文名: 别名:園區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所屬地區:江蘇蘇州 地理位置: 面積:278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金雞湖景區、白鹭園、陽澄湖半島 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英文名:Suzhou Industrial Park

概況

蘇州園區是“中國-新加波蘇州工業園區”的簡稱,英文縮寫SIP。蘇州工業園區于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行政區劃288平方公裡,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裡,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32.7萬(常住人口72.3萬)。李克強在賀信中表示,蘇州工業園區着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大膽先行先試,努力引進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積極踐行創新驅動,實現了跨越發展,也為推動中新互利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蘇州工業園區自開發建設以來一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中新雙方建立了由兩國副總理擔任主席的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1994年至今,已先後召開十一次聯合協調理事會、十一次中方理事會,國務院八次發文,在目标規劃、管理授權、政策扶持等重大問題上給予直接指導和具體幫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園區先行,一時看不準的也可在園區試行”,為園區創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發展環境。2015年2月,習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訪問新加坡。

多年來,園區開發建設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态勢,主要經濟指标年均增幅超過30%,取得了GDP超千億元、累計上交各類稅收超千億元、實際利用外資(折合人民币)超千億元、注冊内資超千億元“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業績,綜合發展指數位居國家級開發區第二位。目前,園區以占蘇州市3.4%土地、5.2%人口創造了15%左右的經濟總量,成為了蘇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剛剛過去的2009年,園區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20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07.5億元,增長13.1%;固定資産投資492億元,增長8.1%;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進出口總額512.8億美元,其中出口241.6億美元,繼續保持了較大規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7118元,分别增長了13.1%和12.6%,區域發展呈現“經濟持續回升、轉型步伐加快、民生更加改善、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近年來園區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1.轉型發展初顯成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之路,較早啟動轉型,初步走出了一條經濟增長、資源集約、生态和諧的發展之路。先進産業高度集聚,79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内投資了125個項目,全區投資上億美元項目達101個,其中10億美元以上項目6個,歐美項目占比達49%,并在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競争力的高新技術産業集群。經濟結構明顯優化,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術企業産值占工業總産值比重每年提高約2個百分點,去年底分别達到32.5%、63%,并形成“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基地”、綜合保稅區等一批新的功能亮點,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離岸外包産值分别約占全國3%、17%和8.8%。發展質量持續提高,開展清潔生産、中水回用、節能降耗和綠色建築等循環經濟試點,萬元GDP能耗0.34噸标準煤,萬元GDP的COD、SO2排放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态工業示範園”。

2.創新活力顯著增強。實施科教興區戰略,以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為主陣地,大力推進科技跨越計劃和“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創新資源日益豐富,國際科技園、生物納米園、創意産業園等創新載體建設集群推進,建成和在建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形成了國家電子信息産業基地等10大國家級創新基地。創新功能加快完善,建成了IC設計、軟件評測等20多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擁有美國冷泉港會議亞洲分會等10餘個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平台,集聚各類創投機構80多家,創投資金規模超180億元,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風險創投、産業投資、融資擔保資金扶持體系。創新主體快速集聚,擁有各類研發機構160個、高新技術企業384家,中科院創新工程三期—中科納米所揭牌投運并通過預驗收,全國第三個國家級創新園——國家納米技術國際創新園挂牌成立;2000多名海外歸國人才在園區工作,各類留學生創辦企業達250多家,創新型園區建設實現跨越發展。

3.東部新城快速崛起。主動融入蘇州中心城市發展,高标準推進各功能闆塊建設,東部新城初具雛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從一開始就秉承“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與“執法從嚴”、“适度超前”的開發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準實施基礎設施開發。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900多億元,動遷民房5萬多戶,集中建設了一批高标準源廠設施,城市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完善城市功能,國際博覽中心、科文中心、摩天輪等地标工程相繼建成,九龍倉、新鴻基等多幢超高層建築開始啟動,集聚金融和準金融機構142家,其中外資金融機構13家,引進知名商業品牌20多個,環金雞湖區域正在成為蘇州新的商業商務和文化中心。優化城市環境,以環金雞湖區域為重點,積極實施美化亮化綠化工程,累計新增綠地2800多公頃,綠地覆蓋率超45%,區域環境整體通過ISO14000認證。

4.中新合作持續深化。始終高舉中新合作旗幟,深入推進中外經濟技術互利合作,被兩國領導人譽為中新合作典範。借鑒新加坡經驗取得積極成效,累計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學習培訓,編制現行規範有效文件103件,确立了全新的“親商、親民、親環境”理念,構建了“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規範的法制化環境,初步建立起“精簡、統一、效能”的服務型政府。先行先試探索不斷加強,在物流通關、科技創新和生态環保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國首個中外合作辦學試點、首家保稅物流中心(B型)、首個SZV空陸聯程雙向通關模式、首個綜合保稅區、首個鼓勵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發展試點等,較好地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功能。園區經驗加快輻射,國家商務部去年專門發文推廣園區發展和借鑒新加坡軟件經驗,“借鑒、創新、圓融、共赢”的園區經驗成為蘇州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三大法寶”之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江蘇省南北共建項目—蘇宿工業園開發初見成效,跨江聯動項目—蘇通科技産業園正式啟動。

5.各項事業和諧共進。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方針,統籌推進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城鄉發展更趨協調,加快推進老鎮區改造、新鎮區建設、社保并軌以及富民惠民等實事工程,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所轄三鎮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完成農村民房一次動遷,基本實現城市化。社會事業更趨繁榮,教育現代化水平躍居全省前列,醫療衛生服務網點實現全覆蓋,建立了以鄰裡中心和社區工作站為依托的新型社區服務管理體系,開發建設成果惠及全區居民。黨的建設更趨加強,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型社區黨建工作,設立了“中心區—社區—企業”三級黨員服務中心,基本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有陣地活動”,基層黨建實現了“有效覆蓋”。重視廉政建設,通過完善責任體系、健全監督網絡,重點規範财務管理、政府采購、建築有形市場招投标與土地公開拍賣等各項制度,有效提高了黨風廉政建設水平。

當前,園區進入了“實踐科學發展、塑造國際品牌”的重要階段,正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将按照中新兩國領導人指示和理事會要求,瞄準創建“生态、科技、物流、服務外包四個示範區”和“全國水平最高、競争力最強園區之一”的目标,進一步深化中新友好合作,加快實施“四大行動計劃”(制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生态優化),加快推進“四個轉變”(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從資源依賴、投資拉動向科技依托、創新驅動轉變;從“工業經濟”、“制造經濟”向“服務經濟”、“智力經濟”轉變;從“人力資源優勢”向“人才資源優勢”轉變),努力打造“三大高地”(産業高地、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及早把園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和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創新型新城區。

一是全力塑造先進産業品牌。始終把産業發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工程來抓,以東部高新技術産業區為重點,推進制造業向高端攀升,堅持高端化、高效益、高增值的産業發展之路,加快構築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先進産業體系。力争形成液晶面闆、集成電路、機械制造、現代服務業等4個千億級優勢産業,培育軟件及動漫遊戲、服務外包、納米光電新能源、生物醫藥、生态環保、融合通信等一批百億級新興産業,不斷提升産業規模度和競争力。

二是全力塑造自主創新品牌。以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為主陣地,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聚焦科技跨越計劃,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推進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基地建設,加快打造生物納米園、光電産業園、創意産業園、服務外包産業園、環保産業園等一批新興産業基地,着力推進企業上市,力争用3年左右時間形成500萬平方米創新創業載體、6-8個百億級新興産業,培育成功20家以上自主創新型領軍企業、10家以上科技上市公司,加快打造創新型科技園區。

三是全力塑造新城建設品牌。抓住蘇州建設“三區三城”的有利時機,積極融入中心城市發展,進一步優化城市設計、完善功能、豐富内涵、提升品位,重點加快環金雞湖金融商貿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陽澄湖生态旅遊度假區等重點闆塊建設,全力打造服務外包經濟、總部經濟、金融商貿經濟、物流會展經濟、旅遊文化經濟五個特色現代服務業,力争3年内服務業年均增速超30%,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進一步提升國際技術産業新城的功能形象。

四是全力塑造中新合作品牌。始終維護發展好中新合作優勢,與時俱進加強雙向學習交流,完善互利合作機制,鞏固提升園區項目在中新合作中的“旗艦”地位。充分發揮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機制,按照“第一性、唯一性”要求,加強先行先試探索,努力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不斷深化内部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科學發展考評機制,完善“精簡、統一、效能”的管理體制,弘揚“借鑒、創新、圓融、共赢”的園區經驗。繼續加大“走出去”探索力度,加快蘇宿工業園、蘇通科技産業園開發,不斷提升園區競争力。

五是全力塑造和諧社會品牌。以社會民生為根本,積極探索城鄉一體發展新模式,按照“功能對接、産業對接、建設對接、管理對接”的思路,提升區鎮協調發展水平。更加注重社會和諧,提高群衆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積極塑造多元多彩、開放包容的園區文化,努力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間新天堂”。

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将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居安思危、勵精圖治,與時俱進、争先進位,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科學規劃

蘇州園區規劃總面積288平方公裡,其中中新合作區80平方公裡。作為蘇州東部新城,園區将建設成為蘇州市現代化新城區和蘇州中央商務區。

根據區域發展總體目标,中新雙方專家融合國際城市發展的先進經驗,聯合編制了科學超前的區域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科學布局工業、商貿、居住等各項城市功能,先後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項專業規劃,并确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形成了“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

科技創新

蘇州園區是全國首個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優惠政策試點區域。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享受15%優惠稅率。

創業創新政策

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創業工程”,重點資助國内外科技領軍型人才及團隊實施自主創新型科技創業項目。對科技領軍人才創業項目給予啟動資金、風險投資、跟進投資、項目貸款和擔保五個專項資金資助,并給予項目資助配套、研發用房補貼、租用住房補貼、購買住房補貼、家屬子女安置五項重點支持。

設立創投孵化器專項資金,重點資助未能入選科技領軍人才工程的高水平科技項目。

實施創新創業啟動資金扶持計劃,對科研成果産業化項目給予一定金額的啟動資金支持和其他優惠。

實施高層次和緊缺人才政策,對符合園區管委會認定的高科技成長型企業中的緊缺專業人才,每月給予薪酬補貼、租住人才優租房。

科技服務政策

設立創業投資企業風險補貼和跟進投資資金,鼓勵創投投資高科技企業、降低創投企業投資風險。

設立中小企業統貸平台,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資金瓶頸。

設立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題。

鼓勵和扶持企業上市,對于企業上市公開發行股票,或通過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并成功挂牌交易,最終進入IPO并完成股票發行上市的企業,根據不同階段給予總額300萬元的獎勵。

産業促進政策

軟件及集成電路産業

新辦軟件生産企業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自獲利年度起,享受所得稅“兩免三減半”。

軟件生産企業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所退還的稅款,由企業用于研究開發軟件産品和擴大再生産,不作為企業所得稅應稅收入,不予征收企業所得稅。

軟件生産企業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職工培訓費用,可按實際發生額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投資額超過80億元或集成電路線寬小于0.25um的IC生産企業,經營期在15年以上的,從獲利年度起,享受所得稅“五免五減半”。生産線寬小于0.8微米(含)集成電路産品的生産企業,經認定後,自獲利年度起,享受所得稅 “兩免三減半”。

通過CMMI各級認證的企業,分别給予獎勵。

遊戲動漫企業

原創動畫電影和原創動畫電視片完成備案、獲得發行許可證并播出的分别給予獎勵。

原創網絡遊戲産品經批準上線運行、單機版原創遊戲産品獲批準正式銷售的,分别給予獎勵。遊戲運營公司投入運營新款網絡遊戲的,給予運營獎勵。

對獲得國際和國家級大獎的動漫遊戲産品,給予獎勵。獲得權威部門獎勵資助的動漫、遊戲、影視項目給予一定的配套資金支持。→生物科技産業

凡符合國家規定的進口自用設備及按照合同随設備進口的技術及配套件、備件,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銷售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生物科技産品所繳納的增值稅園區本級新增留成部分,在一定年限内給予适當補助。

根據企業擁有知識産權的不同程度給予一定的獎勵扶持。

發展業績

園區經濟始終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速,以占蘇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業用電量,創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和固定資産投資,25%左右的注冊外資、到帳外資和30%左右的進出口總額。

國際資本集聚

截止2008年6月底,吸引包括77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内的外商投資企業3299家,累計實現合同外資約339.6億美元、内資1295.7億元。湧現出一批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企業,企業開工率和投産率均超過70%,投産兩年期以上企業80%實現赢利,其中近四分之一的投産企業已收回投資。

優勢産業高地

IC、TFT-LCD、汽車及航空零部件等主導産業加速集聚,軟件及服務外包、生物醫藥、納米科技等新興産業方興未艾。

權威評價

2004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蘇州工業園區成立十周年之際會見李光耀時表示:“希望中新雙方把工業園區合作的成功經驗,運用到新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合作成果,努力把中新互利友好合作關系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2007年11月,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演講時指出:蘇州工業園區不僅成為中新合作的亮點,也成為中國工業園區中的亮點。

2004年5月,新加坡李顯龍總理表示:“蘇州工業園是新中之間最重要和值得驕傲的合作項目。”

美國《新聞周刊》、《遠東經濟評論》和《華爾界日報》分别載文将蘇州列為全球九大新興技術城市之一、全球經濟高科技前哨城市,并突出強調了園區所起的巨大作用。

法國《信息報》稱園區為一個新矽谷。

英國《企業測位》報告書中把蘇州工業園區列為亞洲頂級工業區。

日本《産經新聞》投資動向調查顯示,擁有蘇州工業園區的大蘇州地區已成為日本企業生産基地外遷首選之地。

台灣電子電機工業同業公會(TEEMA)06年度對于大陸各大開發區的排名中蘇州工業園區位列第一,在綜合實力、投資風險降低、投資承諾兌現、行政透明程度等方面優勢尤其突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