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刀

汉刀

中国战刀的的祖型
汉刀是中国战刀的的祖型,其刀柄首端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又做“环柄长刀”或“环首刀”。汉刀多为单手刀,刀柄较短,长度为58到114厘米不等,并且无一例外在刀柄外侧制成扁圆的环状,环首刀也因此得名。汉刀作为古代中国著名的冷兵器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
    中文名:汉刀 别名:环柄长刀,环首刀 类别:冷兵器 时期:西汉中期 地位:中国战刀始祖

历史发展

西汉元朔元年(前128年)及以后的十年间,汉军与匈奴发生过三次大的战役,双方参加战斗的骑兵总数近20万之多。对骑兵来说,长剑的劈刺显然不如长刀的劈砍杀伤力大,所以汉代骑兵中的环柄长刀逐渐代替了长剑。

这种刀既是我国战刀的的祖型,又与现今苗刀相似,所以苗刀也称汉刀。汉刀(即苗刀)刀柄首端毫无例外地制成扁圆的环状,所以常常把这种汉刀叫做“环柄长刀”或“环首刀”。

在河南洛阳出土的西汉墓里,可以见到随葬的环柄长刀。例如:1957~1958年在洛阳西部清理的23座西汉墓里,都发现了随葬的环柄长刀。它的长度从58~114厘米不等。陕县刘家渠东汉墓里的环柄长刀(铁)可做这一时期优质钢刀的代表。

南北朝以后,钢刀更是主要的步兵和骑兵武器,在唐代军队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看不到有剑的踪迹。《唐六典》武库令条有刀制而无剑制。其中刀制有四:即仪刀、鄣刀、横刀和陌刀,后两种是部队中的主要武器。“横刀佩刀也,步兵所佩,名起于隋”。

历史交流

中国的长刀(汉刀)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和日遣使得到的回赠礼品等而爱渐流入日本。随后日本又把另具一格的长刀传回到中国。汉刀的大量流入日本,对日本刀制产生很大影响,我们从日本古代兵器史著作中所看到的日本古刀,少量具有明显的汉刀特征。据《中国兵器史稿》的作者周纬先生说,汉刀的仿制品在日本随处可见,“常有收藏至数十器者”。

可以肯定,古代中国的剑刀,主要是通过民间途径进入日本的,但也通过两国间的正式交往进入日本。最着名的例证就是三国时日本邪马台国同曹魏之间的交往。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载,日本邪马台国的女王卑弥呼,曾于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38)六月,派大夫难升米等来中国通好。魏明帝盛情接待这些友好使者,并回赠了一批珍贵礼物,其中包括“五尺刀二口”。

其后,两国互通使者,多次来往,在魏国每一次馈赠日本的礼物中,也总是有刀。证明到三国时代,中国制作的刀仍然受到日本人民的珍视。日本九州熊本县玉名郡兰水钉江田船山古墓中,曾发现刻有汉字铭文的日本大刀,日本学者认为这是五世纪中期的遗物,约当中国的南北朝时代。这柄刀的发现,证明中国剑刀对日本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三国以后。日本考古学家小野胜年先生曾说,着名的日本正仓院里,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古代中国的剑刀;“献物帐”上还记有“唐式大刀”、“唐刀”等名目。

与唐横刀关系

按照相关资料显示,唐刀与汉刀有着极其的相似,如形制,长度等等,由此可以基本将两者划上等号,只不过朝代不同叫法不同。

现在网上看到的所谓的“唐刀”大多是根据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样大刀所复制而来,其形制并没有实际的考古理证,更甚着诸多人相信所谓的“唐刀”能够对盔甲产生一定强度的破坏力,这是非常荒谬的说法,众所周知刀剑利器对盔甲的破坏力是非常有限的,不然不会有专业的破甲武器出现。

与日本刀的关系

到了汉代,中国制作的各类短兵器,尤其是铁制环首大刀,曾大量流入日本,对日本短兵器形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环首大刀兴起于西汉初期,它是在剑,特别长剑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式短兵器。由于汉代铁制环首大刀刀形轻便,锻造精良,战阵实用之效很高,因此特别受到日本武士的喜爱。1962年,在日本奈良天理市栎本古坟的古墓中,发现了一柄东汉中平年间(184-189)中国制作的铁制环首刀,刀身镌有“百炼清刚,上应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错铭文。

这柄刀的形制、铭文格式及刀的质地,与1974年出土于我国山东苍山的东汉永初六年(112)铁制环首刀基本相同。它们都是用反复加热、多层叠打、表面渗碳的工艺制作的优质含钢铁刀。中平刀作为殉葬品出土于日本古墓,证明墓主生前喜爱之深,也成为汉刀传入日本的可靠物证。据《日本武器概说》的作者未久雅雄说,日本各地曾有不少汉刀和日本对汉刀的仿制品出土。

出土文物

1、在河南洛阳出土的西汉墓里,可以见到随葬的环柄长刀。例如:1957到1958年在洛阳西部清理的23座西汉墓里,都发现了随葬的环柄长刀。它的长度从58~114厘米不等。

2、山东苍山发现的一把记有年铭的长刀,全长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与刀身的宽度相比,大约是1/3,刀身上有错金的火焰篆纹,并且有十八个错金隶书刀铭:“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祥宜子孙。”由此可知这把刀是汉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成的,此刀现今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它和我们现用的苗刀(汉刀)一模一样。经过鉴定,此刀是以含碳较高的沙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多次锻打而成。铭文中的“卅涑”即是“卅炼”,可能代表着一定的工艺质量标准。此刀的发现,有力地说明了苗刀源于中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3、陕县刘家渠东汉墓里的环柄长刀(铁)可做汉代优质钢刀的代表。

评价

汉代,在尚无马鞍和马蹬的骑兵眼中,那粗犷有余细致不足的直窄刀身蕴含了前所未见的凌厉杀气,厚实的刀背将轻易承受住猛烈挥砍的应力,使他们化身为扑袭的猎鹰。

环首刀是通体铁铸的,和后世的刀不同,一是直身,二是斜锋而非曲锋,三是没有格——因为刀主要用来劈砍,没有刺的功能,所以不用铸格来护手。环首刀除了和剑一样套璏佩带外,部分也用带扣,这就和后世的佩刀法很相近了。

捍卫国家实例

在《纪效新书》中说:“长刀自倭奴侵犯中国始有之。我军短兵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段。”这是名将戚继光沿海御倭的战例总结。何良臣在茯《陈记》中,也曾赞誉日本刀法:“日本刀不过两三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便可知矣。”并在戚家军中每人装备一口长刀。

除此之外,还每人装配一把腰刀。这种腰刀外型似苗刀,但尺寸稍短。这样一来,长、短器械配合,大大提高了戚家军的战斗力,逐渐平息了浙江、福建和广东沿海的倭寇之乱。戚继光于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不久鞑靼族、阿鲁担汉率部队南侵包围了北京。边境告急,戚继光受命守卫北方。

穆宗隆庆二年(即1568年),戚继光到蓟州(今北京)用此刀大战鞑靼骑兵。敌人大队骑兵冲来,戚家军用双手执柄的长刀(即汉刀)先砍马腿,使敌人人仰马翻,再急趋削砍敌首,直杀得敌人人人头满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故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蒙古人再也不也进犯,敌人一见“戚家军”大旗便丧胆而逃。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