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縣

尼木县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辖县
尼木县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位于自治区中南部,距拉萨市147公里,系西藏前、后藏的结合部。西部与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相邻,东部与曲水县相接,南部与日喀则市仁布县、山南市浪卡子县相连,北与当雄县接壤。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尼木县常住人口为29989人。[2]2019年,尼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12.71%。[3]
  • 中文名:尼木县
  • 外文名:Nyêmo County
  • 别名:
  • 行政区划代码:540123
  • 行政区类别:县
  • 所属地区: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 地理位置:西藏
  • 面积:3275.8
  • 下辖地区:1镇7乡
  • 政府驻地:塔荣镇
  • 电话区号:0891
  • 邮政区码:851300
  • 气候条件: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 人口数量:
  • 著名景点:吉嘎曲德寺
  • 机场:拉萨贡嘎国际机场
  • 火车站:尼木站
  • 车牌代码:藏A
  • 地区生产总值:
  • 地区生产总值:10.11 亿元(2019年)
  • 人口:2998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建制沿革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

在吐蕃王时期(公元七世纪),为“乌如”所辖,九世纪后,吐蕃王朝结束,此地是贵族“悉囊氏”的势力所辖。十三世纪,属香万户的势力范围 [5]  。

元世祖时代尼木既已设宗。元朝时译为“聂摩”。

明朝时尼木被译成“聂母”。

清朝则称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一个宗。

民主改革前尼木境内分设尼木宗和麻江宗。

1959年二宗合并为尼木县,隶属拉萨市管辖。

行政区划

名称

辖区

塔荣镇

辖6个村:塔荣村、雪拉村、东松村、桑日村、巴果村、林岗村

麻江乡

辖3个村:朗堆村、达琼村、强聂村

普松乡

辖5个村:普松村、白麦村、如巴村、日岗村、曲水村

卡如乡

辖2个村:卡如村、赤朗村

尼木乡

辖7个村:尼木村、曲林村、日措村、聂玉村、东嘎村、尼荣村、普巴村

续迈乡

辖6个村:续迈村、霍德村、安岗村、尼雪村、河东村、山岗村

帕古乡

辖3个村:帕古村、彭岗村、帕普村

吞巴乡

辖3个村:吞达村、根培村、吞普村

尼木县详细区划

尼木县辖1个镇、7个乡:塔荣镇、麻江乡、普松乡、卡如乡、尼木乡、续迈乡、帕古乡、吞巴乡。共有35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塔荣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尼木县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位于自治区中南部,地处北纬29.4°。东经90.1°,距拉萨市147公里,系西藏前、后藏的结合部。西部与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相邻,东部与曲水县相接,南部与日喀则市仁布县、山南市浪卡子县相连,北与当雄县接壤。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 。

地形地貌

尼木县居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地势是北高南低,尼木河两岸为代表的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境内最高点穷母岗峰,海拔7048.8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为3701米。

气候特征

尼木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947.8小时。年均温6.7℃,1月均温- 40℃,7 月均温15.0℃,年降水量295.3毫米,无霜期为100 天。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山洪,泥石流,虫灾,霜冻和冰雹。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止到2013年,尼木县有林地1.707万公顷,主要为灌木,部分为人工林。草场面积26.5万公顷,水流域面积800公顷。

矿藏资源

截止到2013年,尼木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铜、钼、泥炭等。尼木县帕古乡拥有丰富的铜矿和石材资源。县境大理石资源丰富,潜在开发资源巨大。

生物资源

截止到2013年,野生动物主要有豹、獐、狗熊、野鸡、猞猁、黑颈鹤、贝母鸡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贝母、虫草、黄连、雪莲花等。农作物主要有:青裸、春小麦、豆类、油菜、豌豆、玉米及其他杂粮等。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主要饲养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猪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01年,全县总人口29739人,其中农村人口27702人,男13311人,女14391人,自然增长率为3.5‰;2005年,全县总人口29703人,其中农村人口27955人,男13418人,女14537人,自然增长率为11.4‰;2010年,全县总人口33053人,其中农村人口29077人,男14247人,女14830,自然增长率为9.8%。2020年年底,全县总人口35623人,其中男14675人,女14888人,全县总人数比2001年增加5884人,其中农村人口增加1860人。2001—2020年,尼木县人口流动基本为迁出、迁入和县乡镇间流动三种。全县流动人口大多为单人迁户和家庭分户两种方式,无大批量的人口流动。

民族

尼木县以藏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99.6%。

经济

综述

2012年,尼木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4.1%,其中第一产业0.64亿元、第二产业1.83亿元、第三产业2.0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3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30.5%;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4万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1.7%;财政收入完成2459万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65.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81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22.9%。

2013年,尼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9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54.1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8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4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40元,同比2012年增长15.4%;工业增加值2963.7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00万元,同比2012年增长12.5%。 

2019年,尼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12.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6.1元,同比增长14%;农牧林渔业增加值1.58亿元,同比增长17.91%;工业增加值0.98亿元,同比增长16.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0.82亿元,同比增长17.14%。

第一产业

尼木县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尼木县有耕地面积4.13万亩,人均耕地1.56亩,林地面积25.6万亩。2000年实现粮油总产15251.4吨。

2002年,尼木县粮油总产2848万斤,其中,双低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000多亩,平均亩产463斤,都被定单收购,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增加收入197万多元。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其中,现金收入达到919元。

尼木县盛产白青稞,名土特产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纸、藏香、高原畜产品与高原鱼类。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44万元,其中农业3149万元,林业214万元,牧业1981万元。共有耕地2828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2834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549公顷,油料作物229公顷。粮食总产量1.48万吨,油菜籽0.11万吨。年末牲畜存栏17.35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241.40吨,奶类产量1933.50吨,羊毛产量48.20吨。

2015年1-6月,农牧林业总产值4106.2万元,其中牧业产值3900.89万元,林业产值205.31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9.4%。

2020年8月,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第二产业

2002年尼木县工业总产值550万元,全县有工商企业18家。民族手工业主要生产氆氇、藏香、藏纸、陶器等。形藏香,藏纸,铜矿,电力,食品等门类齐全,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体系。尼木县是青藏高原上著名的藏香之乡,又是青藏高原藏香的主要原料的惟一产地。1000多年来,吞巴乡藏香加工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藏香收入已占到当地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

2003年,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收入分别达到720万元和2931万元,增幅都在13%以上,最高达到41%以上。

2012年,尼木县工业增加值为3643万元。在2012年尼木县实施的这些项目中,实施“十二五”规划项目34个,总投资14208.34万元,已完成投资11473.7万元。启动实施了一批如夏曲段防洪工程、普松灌区、县城防洪堤、学校标准化建设、廉租房、公租房、干部职工周转房等重点项目。

第三产业

2000年尼木县拥有各类商业经营网点189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19个。全社会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601.84万元。金融机构能办理全区各种资金往来业务,2000年来城乡居民储蓄2397万元。

2003年,尼木县输出劳力5000余人,较2002年翻两翻,实现劳务总收入200多万元。

2012年,尼木县共实施项目77个,总投资达到109336.76万元,已完成投资49315万元。到尼木县“一日游”的游客达3.68万人次,同比增长27%,实现旅游收入1625.3万元,同比2011年增长32%。以“尼木三绝”为代表的尼木县特色民族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销售额828万元。

2012年,尼木全县参与铁路建设的群众有1062人,实现劳务收入53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8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通过改善招商引资软硬件环境,尼木县成功引进了西藏吞弥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瑞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落户。

交通运输

2007年上半年,尼木县在拉萨市交通局的扶持下,开始修建5条乡村道路。该县修建的塔荣、尼木、普松、续迈、帕古5条乡村道路,总长35.88公里,总投资4281万元,工程于2007年11月全部完工。尼木县除麻江乡以外的所有乡镇将拥有黑色路面。

境内的主要交通干线中尼公路穿过西北部麻江乡境内,318国道自县城南部连结日喀则市和拉萨市。全县乡镇均通简易公路。境内有众多县道、乡道,已经通车的拉日铁路经过尼木县,设有尼木站。县城驻地距拉萨147公里,距日喀则市200公里左右,该县七乡一镇均有简易公路相连接,各种车辆均可通行。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1995年顺义区为尼木县援助20万元发展资金。1997年又援助50万元,帮助尼木县完成了县城上下水工程,从此结束了尼木县居民用水人背畜驮的历史。1998年顺义区为改善尼木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援助120万元建设资金。尼木县有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250千瓦,年发电量25.7万千瓦时。塔荣电站装机容量1000千瓦。投资700万元的东风干渠建成。县境大理石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19.33%,同比2012年增长3.66%。

科技

尼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5人,其中高级职称者24人。到2000年,全县有4项科技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

教育

尼木县1751年创办第一所僧官学校,1916年创办了医算学校,是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的医算机构,也是西藏惟一的一所高等学府。全县有中小学24所(包括初中1所,小学8所,教学点15个),县中心幼儿园一所,共有教职工260人。中学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7.98%和99.71%,在校生巩固率分别为98.31%和99.47%。2010年,尼木县制定出台了《尼木县人民政府资助大学生学费实施办法(试行)》,出资42.373万元,对自2009年考上大学的234名农牧民家庭子女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学费进行了全额资助。2012年,对考上大学的农牧民子女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学费进行全额资助,共资助481人,投入资金125.3万元。

体育

民间赛马、射箭等体育项目比赛频繁。

卫生

全县有县级医院1所,医务人员42人;乡卫生院8所,村卫生室26个,医务人员71人。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参保率为99.46%。

宗教

尼木县内有22座寺庙(拉康6座、日追1座),其中僧寺14座、尼姑寺8座,有僧尼217人(其中僧人118人,尼姑99人)。曲德寺、如巴寺等寺庙还属于自治区重点佛教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

电话通讯进行全国程控联网,电话普及率较高。该县现有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一座,各乡均有差转台和单收站。全县电话通讯均实行全国程控联网。全县办有尼木县有线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各乡均有差转台和单收站。全县有电视台1座,“村村通”站室84座(其中单收站56座、收转站25座、小型有线1座、村锅2座),“户户通”5186户。有宣传文化中心1个,文化站室40个,农家书屋32个。

尼木是西藏拉萨市一个有名的文化县。它是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又以“尼木三绝”藏香、藏纸、普松雕刻远近闻名。尼木县藏族造纸技艺曾一度濒临消失。20世纪80年代,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这门古老技艺才得以复苏发展。截至2018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8亿余元,用于对西藏国家级非遗项目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记录等工作。2015年起,西藏自治区财政将非遗保护资金从每年100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尼木县大力振兴优秀传统工艺,文化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截止2019年,尼木县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个、非遗传承人25名、非遗项目相关合作社88家,已为1765人提供就业岗位。其中,525人从事藏香制作,年生产藏香50吨,产值达5700万元。

风景名胜

著名寺庙

宁玛派的早期圣地托噶,据说可以追溯至公元8世纪莲花生来藏弘法时期。巴古比如宇那寺有1200年前莲花生修建的三个修行洞。日措卓瓦曲旦寺有元代的佛塔。尼木的名胜古迹还有赤松德赞于公元8世纪修建的切嘎却德寺。切嘎却德寺系8世纪赤松德赞修建,1996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吞巴乡吞达村

距拉萨市138 公里, 距尼木县城塔荣镇14公里,紧邻申尼公路,是传统藏香生产地。吞达村位于美丽的吞达沟谷底部。吞达村最负盛名的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水磨生产藏香,至今还完整保留藏香水磨135座,沿河流自然曲线分布。

吞巴景区

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设立为尼木国家森林公园核心景区,拥有中国第一个藏文字博物馆和八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号称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西藏民族手工业的后作坊。2013年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2014年被确立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2015年中国第七届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吞巴景区生产设计的藏香系列产品获得银奖。列入第三批337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吞弥·桑布扎故居

吞弥·桑布扎故居位于吞巴乡吞达村。距离尼木县城约 20 千米,距离拉萨市区约 110 千米,离 318 国道 2.3 千米。据当地传说,故居约建于 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主要为土木结构二层建筑,面积约为 600 多平方米。该故居由于年代久远有多处的壁画和内部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故居内仅剩几处残缺但极具史料价值的壁画,内部设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内有三座及屋顶的水转经筒,绘有松赞干布、吞弥·桑布扎、十二因缘图(六道轮回图)、21 尊度母、观音、藏传佛教中的各大护法神和释迦牟尼以及故居效果图等丰富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壁画。还有多尊如四手观音像、文殊菩萨像和金刚佛像等珍贵佛像及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在故居的东面 50 多米处,有一座群众自建的纪念吞弥 - 桑布扎的玛尼拉康,保存着从故居中遗弃的文物,如石刻观音像,金刚佛像和六字真言,还有一座仿造的故居的水转经筒。2008 年 7 月 3 日,为保护好人文和自然资源,增加尼木县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以旅游线路开发和景点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为突破口,尼木县将建总投资为 300 万元的吞巴民俗文化旅游区。由尼木县财政出资 60 万元,对吞米桑布扎故居周边 11 户居民群众进行搬迁,并在 2008 年年底实现村村通路、吞巴路段修通的目标 ;2010 年,尼木县人民政府立项修建吞弥·桑布扎纪念馆,并对故居内的壁画和摆设进行修复和收集。

米珠通门林寺

位于塔荣镇尚日村,距离尼木县城主干公路2 公里,距离中尼公路10 公里。始建于1240年,创建人为拉曰年布,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尼达旺扎。米珠通门林寺是拉萨地区唯一一座苯教寺庙。1986年经尼木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寺庙占地947.9平方米,寺内有珍贵文物十余件。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具有苯教特色的壁画和一副藤制古盾牌。

日措卓娃塔

位于塔荣乡日措村的一小山脚下,传说是一块石头自地下自然长成。塔原有两座, 一天一位孕妇来此,在其中一座石塔上坐着歇息、了一会儿(想当时塔还未“长”成, 比较矮),结果那石塔竟被坐死, 停止生长, 只有另一座塔“长”了起来。后来又有了另一个传说, 说是不孕的妇女,只要绕塔转上几圈,即可怀胎,塔名遂扬。传说信不信由人, 不过其中所含的原始生殖崇拜内容,却是实实在在的。

塔址处原本无寺,1994年,一位境外的尼木籍藏胞捐资八万余元, 当地百姓又凑集钱款,并且投工投劳,建起了这座卓娃塔寺。

尼木铁索桥

15世纪上半叶,古代西藏著名的桥梁专家唐东杰布在垃萨河上架铁索桥,历经六年,才把拉萨河铁索桥造好。他站在拉萨铁索桥上向后藏方向射了两支箭,一支射到了尼木,另一支射到曲曰山上。第一支箭被尼木流浪艺人拣到送了回来,唐东杰布认为,这是在尼木修建铁索桥的吉兆。第二年,他为平生要修建的第二座铁索桥携徒弟到了尼木。开始并不顺利,却德寺有三名喇嘛不相信他们,说他们是招摇撞骗,故意为难他们,让唐东杰布用诗词讲一段经典,唐东杰布毫不迟疑地用诗词吟咏一段经典经文,喇嘛听后对唐东杰布崇拜得五体投地。尼木的群众昕说要在尼木河上修桥,便积极捐钱捐物,派遣铁匠,唐东杰布还亲自帮着铁匠鼓起皮风箱,抡起大锤。铁匠们看到这位大智大德者如此热心,更加卖力地干活,很快就打成了4条40多尺的铁链,仅仅几个月,从塔荣到恰古的尼木河上便架起了一座铁龙一般的索桥。

麻江穷母岗日峰

从草八井经尼木县的麻江到雅鲁藏布江大卡渡口,有一条古老的峡谷通道,中尼公路也曾经通过这里。在麻江一带,可以望见北方海拔7048 米的穷母岗日峰,那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的最高峰。

安刚热水河

在距离尼木县塔荣镇大约10公里的安刚区,有一条几乎全部由温泉泉流汇集成的河流,人们称为“热水河”。河水温度一般在81.5℃, 误入其中非常危险,附近地温也在57℃左右。热水河流出几公里以外,水温仍在20℃以上。县内三个乡有地下温泉,卡如、林岗两个乡的温泉可以饮用,续迈乡的温泉可以洗温泉浴。温泉水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著名人物

吞弥·桑布扎,生活于松赞干布时期, 距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年松赞干布为尽快发明本民族的文字, 以促进吐蕃王朝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选派了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前往印度取经学法,其中之一就是吞弥·桑布扎。因劳累饥渴,有三位大臣先后死于途中, 仅吞弥·桑布扎取经学成归来,并创制了藏文,被誉为“藏文之父” 。

获得荣誉

2018年7月11日,尼木县入选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

2021年7月,尼木县入选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县)拟表彰对象名单。

2021年9月8日,入选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