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

菜籽

油菜的種子
油菜籽也稱為芸苔子,是十字花科作物油菜的種子,油菜的角果較長,結莢多,粒本飽滿。油菜籽中油脂的含量為37.5%-46.3%。根據油菜的類型不同其油脂含量略有不同。是中國主要油料作物和蜜源作物之一,其籽粒是制浸油脂原料主要品種之一。
    中文名:菜籽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白花菜目 亞目: 科:十字花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芸薹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産品概述

菜籽,也稱為芸苔子,是草本十字花科作物,是中國主要油料作物和蜜源作物之一,其籽粒是制浸油脂原料主要品種之一。栽培遍及中國,分為冬油菜和春油菜兩種。其種植面積占中國油料作物總面積的40%以上,産量占中國油料總産量的30%以上,居世界首位。

油菜的果實為角果,角果由果啄、果身、果柄三部分組成。角果成熟後,由于果瓣失水收縮,能自動開裂,種子呈圓球形或卵圓形,由種皮、胚及胚乳遺迹三部分組成。種子的化學成分,一般含氮3.9%-5.2%,蛋白質24.6%-32.4%,纖維素5.7%-9.6%,灰分4.1%-5.3%,油脂37.5%-46.3%。

油菜籽中含有一定量的芥酸,會影響油菜籽及菜籽油的質量。油菜籽中還含有一定量的芥子堿、單甯等化學物質,都有一定的毒性,故菜籽餅需去毒後才能作飼料。

品種分類

根據植物學形态特征和農藝性狀,可将油菜分為白菜型油菜、甘藍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及埃塞俄比亞芥菜四大類,後者種植面積少,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隻種植前三種類型的油菜。

白菜型

其特點植株較矮小,葉色深綠至淡綠,上部薹莖無柄,葉基部全抱莖,花淡黃至深黃色,花瓣圓形較大,開花時花瓣兩側互相重疊,花序中間花蕾的位置多半低于周圍新開花朵的平面,角果較肥大,果喙顯着,染色體2n=20。

它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國北方春播的小油萊,原産中國北部和西北部,此類油菜植株矮小,分枝少,莖稈細,基葉不發達,葉橢圓形,有明顯琴狀缺刻,且多刺毛,被有蠟粉,匍匐生長。這種油菜春性特别強,生長期短,耐低溫,适宜于高海拔;無霜期短的高寒地區作春油萊栽培,分布在中國的青海、内蒙古及西藏等地區。

另一種是中國南方的油白菜,它原産中國長江流域,主要特征是染色體2n=20,外形很像普通小白菜,是小白菜的油用變種,株型較大,分枝性強,莖稈粗壯,莖葉發達,葉片較寬大,呈長橢圓或長卵圓形(葉全緣或呈波狀),莖葉全抱莖着生,葉面蠟粉較少,半直立或直立,幼苗生長較快,須根多。種子有褐色、黃色或雜色三種,含油率38%~45%,中國南方各地的白油菜、甜油菜、黃油菜均屬此類。這種油菜生育期短、抗病性較差、産量較低。

芥菜型

原産于非洲北部,廣泛分布于歐洲東部、中亞細亞、印度、巴基斯坦及中國西部幹旱地區和高原地區。在中油菜花國栽培的芥菜型油萊有兩個變種,即少葉芥油菜和大葉芥油菜,這兩個變種的染色體數2n=36,這兩個種系由白菜型原始種(2n=20)和黑芥(2n=16)自然雜交後異源多倍化進化而來的,自交親和性高。

少葉芥油菜莖部葉片較少而狹窄,有長葉柄,葉緣有明顯鋸齒,上部枝條較纖細,株型較高大,分枝部位較高,如高油菜、辣油萊、苦油菜及大油菜均屬這種類型,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各省。

大葉芥油菜莖部葉片較寬大而堅韌,呈大橢圓形或圓形,葉緣無明顯鋸齒,葉面粗糙,莖葉有明顯短葉柄,分枝部位中等,分枝數多,株型較大,如高腳菜籽“牛耳朵”、“馬尾絲”等地方品種屬此種類型,它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各省。

芥菜型油菜主要特點主根入土較深,主根和莖稈木質化程度高,耐旱耐瘠耐寒性強,适應性強,不易倒伏,生育期比白菜型長,抗病性介于白菜型和甘藍型之間,種子較少,種皮多為褐色、紅褐色及黃色,含油量較低,一般為30%~40%,種子有辛辣味。芥菜型油菜适宜我國西北和西南地區人少地多、幹旱少雨的山區種植。

甘藍型

原産歐洲地中海沿岸西部地區,染色體數2n=38。其主要特點是:葉色較深,葉質似甘藍,葉面一般被有蠟粉,莖部葉形橢圓,葉片有琴狀缺裂,薹莖葉半抱莖着生,幼苗匍匐或半直立,分枝性強,枝葉繁茂,細根較發達,耐寒、耐濕、耐肥,抗霜黴病能力強,抗菌核病、病毒病能力優于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花瓣大,花黃色,角果較長,結莢多,粒本飽滿,種皮呈黑色、暗褐或紅褐色,少數暗黃色,種子含油量較高,一般為35%~50%。

生長條件

油菜是長日照作物,性喜冷涼或較溫暖的氣候,油菜整個生育期是在日平均氣溫22℃以下完成的,當氣溫高機械收割油菜籽于3℃時,油菜籽才能發芽出苗,因地區間氣候有差異,導緻油菜種植季節不同,因而有冬油菜和春油菜之分。

在平均氣溫下限為10℃、最冷月平均氣溫下限為-5℃時的油菜仍可安全越冬,具有這種氣候條件的地區可以種植冬油菜,中國南方長江流域各省,冬季冷涼、春季氣候溫暖濕潤,适宜種植冬油菜,冬性強的中、晚熟品種出苗後,需在0~5℃左右的低溫下經過15~30天的春化才能現蕾、開花、結果,冬油菜在秋季播種春末收獲;

冬季平均氣溫為0~10℃,最暖日均氣溫在20℃以下的寒冷地區可種春油菜,春油菜品種對低溫要求不十分嚴格,既能秋播夏收,也能春夏播種、夏秋收獲,歐洲北部、北美加拿大以及中國東北、西北、青藏高原等地,冬季氣候幹燥、夏季冷涼濕潤、日照長、晝夜溫差大,适宜于種春油菜。

油菜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在沙土、粘土、紅黃壤土等各種土質上,隻要采用正确的耕作方法和合理的栽培技術,就可獲得高産。油菜能在土壤pH5~9.8範圍内生長發育,在pH值為7的土壤中栽培産量最高。芥菜型油菜根系發達,耐旱性強,能在土壤肥力差、氣候幹旱的條件下栽培。油菜對硼元素反應極為敏感,土壤缺硼時,會導緻死苗、死蕾或花而不實。

栽培技術

油菜是我國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栽培方式分育苗移栽和免耕直播兩種,大部分種植區域主要采用育苗移栽方式。其主要措施如下;

1、肥足墒飽,壯苗移栽,合理密植。

無論是苗床育苗還是大田育苗,都要做到肥足墒飽,土壤無病蟲害。要按農時播種,并要噴灑新高脂膜,以保墒保肥效,防病蟲害侵襲,促壯幼苗。移栽時選取根系發達、株體勻健的直立苗,合理密植。移栽後要噴灑新高脂膜,能夠護葉面、保底商、防病蟲、有效促進根系傷口愈合和迅速生長,并有效防寒越冬。

2、除草活土,肥墒并保,強體壯苔。

入春返青後,要進行中耕除草,防土壤闆結、保墒、排除水肥競争,并噴灑新高脂膜,以增強上述功能效果。在蕾薹期要噴灑壯穗靈,以增強植株體營養運輸通暢、壯苗壯蒂、促進氮、磷、鉀的吸收和微量元素的補充,利于蕾薹形成,促進果莢快速健壯地增長,為豐收奠定基礎

3、防治病蟲,物化并用,注重效果。

油菜一生多災多難,病蟲繁雜。在苗期主要應加強對菜青蟲、蚜蟲、地老虎、蝼蛄等害蟲和霜黴病的防治,花期主要是防治菌核病和防止徒長,青莢期主要加強對蚜蟲和白鏽病的防治。對這些病蟲害的防治,除使用針對性較強的藥劑外,還應加配新高脂膜,其防治效果倍增。

保管方法

1、幹燥除雜、控制水份。

油菜籽采收後應及時晾曬,降低水份,貯藏入庫油菜籽的含水量應<9%,長期貯存的含水量應<8%。晾曬後清理除雜,減少雜塵,增加透氣性,冷卻後方可入倉。

2、合理堆存。

貯藏油菜籽的倉房必須具備通風、密閉、隔濕、防熱等條件,幹燥除雜後的油菜籽應根據加工要求和菜籽本身的情況合理堆放,堆高不超過1.5米,并及時通風透氣,防止菜籽發熱。

3、密閉缺氧藥劑貯存。

需長期貯存的油菜籽,低溫密閉貯藏的同時,進行缺氧和化學藥劑處理,可控制生芽、生蟲、發熱和黴變。但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熏蒸消毒。

種植分布

油菜籽中國分為冬油菜(9月底種植,5月底收獲)和春油菜(4月底種植,9月底收獲)兩大産區。冬油菜面積和産量均占90%以上,主要集中于長江流域,春油菜集中于東北和西北地區,以内蒙古海拉爾地區最為集中。

根據資源狀況、生産水平和耕作制度,中國農業部将長江流域油菜優勢區劃分為上、中、下遊三個區,并在其中選擇優先發展地區或縣市。其主要條件是:油菜種植集中度高,播種面積占冬種作物的比重分為上遊區占30%以上、中遊區占40%以上、下遊區占35%以上;區内和周邊地區有帶動能力較強的加工龍頭企業。

(1)長江上遊優勢區:該區包括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氣候溫和濕潤,相對濕度大,雲霧和陰雨日多,冬季無嚴寒,利于秋播油菜生長。加之溫、光、水、熱條件優越,油菜生長水平較高,耕作制度以兩熟制為主。該區2005/2006年種植油菜1678千公頃 ,油菜籽産量307萬噸,面積、産量分别占長江流域的27%、27%。

四川省曆來有食用菜籽油的傳統,因而油菜種植面積很廣,全省除了甘孜、阿壩、涼山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以及攀枝花市以外,所有的地市都有油菜種植,主要分布在德陽、綿陽、眉山、遂甯、内江等地市。

(2)長江中遊優勢區:該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河南信陽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充沛,适宜油菜生長。主要耕作制度:北部以兩熟制為主,南部以三熟制為主。該區2005/2006年種植油菜3702千公頃,油菜籽産量639萬噸,面積、産量分别占長江流域的59%和 56%,是長江流域油菜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産區。

湖北油菜種植面積和産量都是全國第一位,種植區域在江漢平原、鄂東地區,主要在荊州、荊門、襄樊、宜昌、孝感、黃岡、黃石地區。安徽菜籽主要種植集中在六安、合肥、滁州、巢湖、蕪湖、安慶、宣城等地,基本上是在淮河以南及沿長江一帶。湖南菜籽種植區域集中在洞庭湖平原,主要是常德、益陽、嶽陽地區。

(3)長江下遊地區:該區包括江蘇、浙江、上海。屬于亞熱帶氣候,雨水充沛,日照豐富,光溫水資源非常适合油菜生長。其主要不利因素是地下水位較高,易造成漬害。土地勞力資源緊張,生産成本高。其耕作制度以兩熟制為主。該區2005/2006年種植油菜88.8萬公頃,油菜籽産量204萬噸,面積、産量分别占長江流域的14%和18%,是長江流域菜籽單産水平最高的産區。蘇、浙、滬地處長江三角洲,交通便利,港口貿易活躍,油脂加工企業規模大,帶動能力強。

江蘇菜籽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北,包括鹽城、揚州、泰州、南通、南京等丘陵地區。浙江菜籽種植主要集中在兩個區域:一是浙北的杭(州)嘉(興)湖(州)地區,二是浙南的衢州-金華地區,兩地區菜籽産量約占浙江總産量的85%。浙江菜籽種植面積和産量都大幅下降,特别是杭嘉湖地區由于工業快速發展,減少幅度更大。

(4)沿江地區由于氣候、土壤的不同,油菜每年的收割時間不盡相同。長江上遊地區要早于中遊地區約15天左右,中遊地區比下遊地區要早20天左右。長江下遊地區正常年景在5月底6月初開始收割。一般情況下,長江上遊地區油菜從收割到批量交易結束的時間是4-6月,約90天時間。長江中遊地區的油菜從收割到批量交易結束的時間是5-6月,約60天時間。長江下遊地區的油菜從收割到批量交易結束的時間是7-8月初,約30天結束。

生物柴油

油菜籽華中農業大學“油菜籽直接轉化生物柴油技術”,9日通過了省科技廳主持的鑒定。專家組認為,該項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建議加快中試開發,盡快實現産業化。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費大國,發展替代能源非常迫切。以菜籽油等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産技術和使用相繼開發成功。但其生産成本高、環境污染嚴重,一直是阻礙該技術産業化開發的一個世界難題。

由華中農業大學生物質能研究中心吳謀成教授設計的以菜籽為原料、不經壓榨直接提取油脂并轉化為生物柴油的工藝路線,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專家認為,該工藝路線科學合理,生産過程中不産生過多的廢水和廢液。其利用制備生物柴油後的餅粕提取濃縮蛋白,并從提取濃縮蛋白的廢液中連續回收植酸、多糖、多酚的綜合加工工藝,中國未見報道,并大大提高了油菜籽的綜合利用價值,市場潛力大、競争力強、應用前景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