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汉语汉字
黄,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1]“黄”的基本义是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是五色之一,古代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色黄,居中,故以黄为中央正色。作动词,指变黄,表示草木枯萎或果子成熟。“黄”也指黄颜色的物品或动植物。又作为“黄帝”“黄河”等的简称。黄在口语中还表示计划无法实现或事情失败。
  • 中文名:黄
  • 拼音:huánɡ
  • 繁体:黃
  • 部首:黄
  • 五笔:amw、amwu
  • 仓颉:TMWC
  • 字级:一级字
  • 平水韵:七阳平声
  • 笔画:11
  • 注音:ㄏㄨㄤˊ
  • 部首笔画:3
  • 异体字:黃、?、?
  • 结构:上下
  • 统一码:U 9EC4
  • 笔顺读写:横竖竖横竖横折横竖横撇点

字源演变

“黄”字甲骨文作图1、2,主体为“大”字,像正面站立的人形;中间作“口”或“田”字形。甲骨文“黄”字的写法与“寅”字有时相同,二者是同形字。西周文字继承了商代文字的写法,如字形3,但也开始发生变化,多在上部加上“廿”形,如字形4、5,此形直到隶变后与本是表示人形两臂的两笔合为一横,变成了“龷”;同时中间变成“由”,表示两腿的部分变为两点。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如字形7、8、9皆为异构,其中《说文》古文之形,据《说文》所说为从古文“光”声,当是一种声化现象。关于“黄”字的来源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土地说。认为黄是“地之色”,所以“从田,从炗(古文光)”。此说以许慎为代表。《易·坤卦》也有“天玄而地黄”之说。今人周谷城更进一步解释说,“黄”之从田从光,田就是“有横直界画的土地”,光则是指原始的刀耕火种,用火烧去地里的“丛林野草之类”,那剩下的“一片光土”就是黄。高田忠周将其看成省火之形,并认为“地色亦光采之色”。

其二,玉佩说。认为“黄”不从田,也不从炗,而是象形字,像古玉佩之形。此说以郭沫若为代表。颜色是个抽象的概念。要用一个字来表示某种抽象的颜色是很困难的。据考证,古汉语的颜色词均由具有这种颜色的物体的名称转化而来,这是因为颜色的观念是很抽象的,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是无法表达的。因此,其色调往往要借助于具体事物的名称来称说,进入现代汉语后。这些颜色词几乎全部抛弃了本义(即具有指这种颜色的物体)。所以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古汉语的颜色词均为借音词。因此,表示黄色的字很有可能是借用了表示佩玉的“黄”字。黄”和“璜”应该是一对古今字。这种观点在《诗经》和《礼记》中确有文献根据。古字“黄”被假借义占用久借不还,另造今字“璜”表示本义。

其三,人形说。认为黄不是地之色,也不是玉佩,而是人形,“像人仰面向天,腹部膨大”,“突胸凸肚”的样子。此说以唐兰和裘锡圭为代表。但所谓“腹部膨大”,又有认为是孕妇或腹中有寄生虫而积水的不同说法。

其四,黄病说。认为黄的本义是黄病,有《尔雅·释诂》“黄,病也”为证。后来区别字作“癀”,《集韵》谓“疸病也”。黄疸便是黄病的一种,凡脸色黄者都属黄病。此说以梁东汉为代表。

以上几种说法,不同之处在于这种颜色的最初载体是什么,它的初义到底反映的是什么物象或性质。“黄”颜色的起源到底关乎哪种物象和载体,有待考证。黄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色”之一,被视为至尊之色而备受推崇。据刘师培的分析,是因为中国人肤色“悉为黄种”,为黄民的缘故,而“黄民所奉之帝王”又是黄帝,所以尊黄。张光直则认为是黄民所居之黄土高原的缘故,以为黄土高原在天地的中心,黄土之神即为“中央之神”或“中央之帝”,所以尊贵,所以黄成为帝王之色。从指人的角度看,“黄”兼及“长”“幼”。在古文当中,“黄口”常常指幼儿。比如《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黄”表示“年幼”源于幼鸟的口角呈黄色。据考,隋唐之际称三岁以下及初生幼儿为“黄”。与此相关,“黄吻”“黄颔”等都有年幼、年少的含义。例如《世说新语·方正》:“黄吻年少,勿为评论宿士。”《北齐书·平秦王归彦传》:“归彦曰:‘使黄颔小儿牵挽我,何可不反。’”

另一方面,“黄”又有“年长”的含义,取的是“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的特征。例如杜甫《玉台观》:“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汉代刘向《列女传·鲁季敬》:“于是乃择严师贤友而事之。所与游处者,皆黄耄倪齿也。”《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这些语句中的“黄发”“黄耄”“黄耇”,或指老人,或言年长。

自然界的角度看,“黄”亦“枯”亦“荣”。“黄”由“黄色”的意思进一步指“变黄”,由此引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为草木枯黄,凋零萧索;一为庄稼成熟,金黄灿烂。《诗经·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及《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中的“黄”带给人的是植物顺应季节变化而枯黄败落的感伤。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化,后来也被用来比喻事情的失败或计划的落空。例如《红楼梦》第八十回:“薛蟠听了这话,又怕闹黄了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香。”

然而,秋日的农田一片片金灿灿的黄色意味着成熟和收获,所以,“黄陇”“黄稼”等词语中的“黄”都蕴含着丰收的喜悦。例如苏轼《次韵秦少章和钱蒙仲》:“碧畦黄陇稻如京,岁美人和易得情。”北宋道潜《次韵黄子理宣德田居四时》之三:“中田蔼黄稼,烂熳如云浮。”同样,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黄”也是十分常见的金秋意象,比如“麦穗黄了”“稻子黄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黄的象征意义又有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以黄象征色情。一般认为这种象征义源于19世纪美国《纽约世界报》与《新闻报》的竞争。当时彩色印刷机已经出现,《纽约世界报》为与《新闻报》争销路,就定期刊登低俗趣味的彩色连环画《霍根小巷》以招徕读者。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印成黄色的幼童,人称“黄色幼童”。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国语词典》曾收有“黄色刊物”一词,释义为:“谓以低级趣味争取读者之刊物,因半世纪前美国纽约的《世界报》以黄色印版之漫画互争销路而有此称。”黄就此衍生了一个新的象征色情的意义。

虽说黄在现代有此象征色情的意义,却不必因此感到匪夷所思,因为黄的意义比较丰富,表示色情只是其中一个义项。在一般语境中,黄与色情是无关的,大可不必闻黄色变。因为在中国的色彩文化中,颜色大多有象征意义,而且往往还不止一个。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huáng

形容词

颜色像丝瓜花或向日葵花的

yellow

《易‧坤卦》:“天玄而地黄。”

《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词:“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黄豆;黄昏;黄牌;黄金;面黄肌瘦

象征腐败或堕落,特指淫秽色情

porn;pornography

黄书;黄毒;扫黄

美好

fine

《吕氏春秋·功名》:“缶酰黄,蚋聚之,有酸。”高诱注:“黄,美也。黄故能致酸,酸故能致

蜹。”

黄茂

动词

〈口语〉事情失败或计划落空

fall through

《红楼梦》第八十回:“(薛蟠)怕闹黄了宝蟾之事,忙又赶来骂秋菱。”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九:“怎么说,杜善人也是不借,那门亲事就这样黄了。”

变为黄色,指枯萎

wither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

《庄子‧在宥》:“草木不待黄而落。”

变为黄色,指成熟

ripen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唐·韦应物《答郑骑曹青橘绝句》:“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黄熟

使之成为黄色

yellow

唐·杜甫《暮归》:“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名词

黄金;金印

gold

《史记‧平准书论》:“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

唐·权德舆《送黔中裴中丞阁老赴任》诗:“怀黄宜命服,举白叹离杯。”

黄货

指某些黄颜色的动植物

《诗经‧小雅·车攻》:“四黄既驾,两骖不猗。”(黄:黄色带赤的马)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左牵黄,右擎苍。” (黄:黄犬)

青黄不接

指蛋黄等黄颜色的可食用的东西

《宋书‧天文志一》:“前儒旧说,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笔墨》:“可下鸡子白,去黄,五颗。”

蟹黄;双黄蛋

黄颜色的染料或颜料

yellow dye

唐·梁锽《美人春卧》诗:“落钗仍挂鬓,微汗欲消黄。”

宋·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之一:“汉宫娇额半涂黄,粉色凌寒透薄装。”

头饰名。黄玉

《诗经‧齐风·著》:“充耳以黄乎而。”毛传:“黄,黄玉。”

黄河的简称

Yellow River

治黄;黄泛区

黄帝的简称,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帝王

Huangdi;

the Yellow Emperor

宋·岳珂《桯史‧姑苏二异人》:“时上意颇崇缁抑黄,弗深信也。”

炎黄;黄陵

〈方言〉意谓门外汉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穿红领架的忙陪笑道:‘动不得手,他是黄的!’”原注:“黄的,是‘黄不酥酥的’省文,是门外汉的意思。”

春秋时国名。于鲁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北

Huang state

《左传‧桓公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

春秋时宋国地名。故城当在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

《左传‧隐公元年》:“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

春秋时齐国地名。当在今山东省冠县南

《春秋‧桓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古代户役制度中指婴儿或三岁以下的幼儿

infant

《隋书‧食货志》:“男女三岁已下为黄。”

《新唐书‧食货志一》:“(唐制)凡民始生为黄。”

粪便

《灵枢经‧师传》:“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

指牛黄

bezoar

宋·苏轼《格物粗谈‧兽类》:“牛有黄在胆。”

《宋史‧宗泽传》:“部使者得旨市牛黄,泽报曰:‘方时疫疠,牛饮其毒则结为黄。今和气横流,牛安得黄?’”

喜色,喜气

宋·梅尧臣《次韵和原甫阁下午寝晚归见示》:“不言偃仰中园乐,还爱眉间喜色黄。”

病名。热病。

fever

《隋书‧麦铁杖传》:“(麦铁杖)顾谓医者吴景贤曰:‘大丈夫性命自有所在,岂能艾炷灸頞,瓜蔕歕鼻,治黄不差,而卧死儿女手中乎?’”

指雌黄,矿物名。可作颜料

《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得书熟诵乃录,雠比勤勤,朱黄不去手。”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

烧化给鬼神的纸钱,因其色黄,故称

《醒世姻缘传》第六回:“到了武城地方,祭了祖,焚过了黄。”

清·袁枚《新齐谐‧地藏王接客》:“(裘南湖)性狂傲,三中副车不第,发怒,焚黄于伍相国祠,自诉不平。”

黄簿,古时官员的档案簿册

明·沈德符《野获编‧勋戚‧左右券内外黄》:“武选司选官俱以黄为据。黄分内外……外黄印绶监收掌,内黄送内库铜匮中收贮。”

指淀粉制品在发酵过程中表面所生的霉尘,其色黄,故称

《吕氏春秋‧功名》:“缶酰黄,蚋聚之,有酸,徒水则必不可。”

陈奇猷集释引吴承仕曰:“《齐民要术》有作黄衣、黄蒸法,作酢则有下黄衣法,此黄即所谓黄衣也。”

烟叶

tobacco leaf

《醒世姻缘传》第六回:“到了武城地方,祭了祖,焚过了黄。”

通“潢”。积水池

汉‧枚乘《七发》:“黄池纡曲。”

(Huáng)姓氏用字。参看“黄姓”

黄庭坚(宋代书法家、文学家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乎光切。《集韵》《韵会》《正韵》胡光切。?音皇。《说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黄中通理。

又《史记·天官书》: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黄道。

又山名。《前汉·东方朔传》北至池阳,西至黄山。

又黄河。《尔雅·释水》:河出崑仑虚,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黄。

又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注:陈留封丘县南有黄亭。

又国名。《左传·桓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注:黄国,今弋阳县。

又州名。古邾国,汉西陵县,隋黄州。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黄县属东莱郡。内黄属魏郡。外黄属?留郡。注:县有黄沟泽,故名。师古曰:惠公败宋师于黄。杜预以为外黄县,东有黄城,卽此地。

又中黄,天子内藏。《後汉·桓帝纪》:建和元年,芝生於黄藏府。

又官名。杜氏《通典》:乗黄令,晋官,主乗舆金根车。又晋以后,给事黄门侍郞、散骑常侍,俱属门下省,称曰黄散。

又老人曰黄发。《礼·曲礼》:君子式黄发。疏: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尔雅·释诂》:黄发,齯齿,鲐背,耈老,寿也。疏:寿考之通称。

又小儿曰黄口。《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高诱注:黄口,幼也。《唐开元志》: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帖,三年一造戸籍,卽今之黄册也。

又翠黄、飞黄,?马名。《淮南子·览冥训》:靑龙进驾,飞黄伏皁。《诗·鲁颂》:有骊有黄。注:黄騂曰黄。

又鵹黄,鸟名。《尔雅·释鸟》仓庚注:卽鵹黄也。

又黄目,卣罍类。《礼·郊特牲》:黄目郁气之上,尊也。黄者,中也。目者,气之淸明者也。

又大黄,弩名。《太公六韬》:陷坚败强敌,用大黄连弩。《史记·李广传》:以大黄射其裨将。

又大黄、地黄、硫黄、雄黄、雌黄,?药名。

又流黄,彩也。《古诗》:少妇织流黄。《广雅》作留黄。

又会稽簟,供御,亦号流黄。唐诗:珍簟冷流黄。

又《正字通》:贴黄,卽古引黄。唐制,诏勑有更改,以纸贴黄。其表章略举事目见於前封皮者,谓之引黄。后世卽以引黄为贴黄,不用黄纸。

又仓黄,急遽失措貌。《风土记》:大雪被南越,犬皆仓黄吠噬。

又《玉篇》:马病色也。《尔雅·释诂》虺隤,黄,病也。注: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以为马病。《诗·周南》:我马虺隤。

说文解字

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古文黄。乎光切

汉字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龷”扁、宽,〔⿱由八〕长、窄。“龷”两个竖笔分列竖中线左右,末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中间竖笔在竖中线;“八”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ʰ

wɑŋ

先秦

王力系统

ɣ

uaŋ

先秦

董同龢系统

ɣ

uɑŋ

先秦

周法高系统

ɡ

waŋ

先秦

李方桂系统

gw

ang

西汉

东汉

ang

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阳唐

wɑŋ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阳唐

wɑŋ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阳唐

wɑ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ɣ

wɑ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ɣ

uɑ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ɣ

uɑ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ɣ

uɑn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ɣ

wâng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ɣ

uɑŋ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一唐

合口呼

全浊

胡光切

ɣuɑ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一唐

合口呼

全浊

胡光切

ɣuɑŋ

礼部韵略

平声

胡光切

增韵

平声

胡光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